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没人喜欢古典音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9: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6Qv5boq2ZXo/

拉赫玛尼诺夫的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的最优美的那段,就是兔妈妈最喜欢的那段
发表于 2007-1-8 19: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兔妈妈 是谁 `?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9: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google 搜索的。。因为有人说贴子太短了没内涵~~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9: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兔妈妈就是兔子妈妈。。汗。。。
发表于 2007-1-8 19: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噢。  原来是楼主他妈  ```
       我向你妈妈问好```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9: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9: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9: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影]莫扎特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编剧:彼得·谢弗
主演:汤姆·赫尔斯
   默里·阿拉伯罕
   伊丽莎白·贝里奇

美国索尔·扎恩茨影片公司1984年摄制

  上帝赐给天才非凡的才智,同时也把诸多苦难加诸于他们身上,正如庸才们只能永远的活在天才的光环之下,却可以联合起来对天才进行围堵和
绞杀。神说,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剧情简介:

  1823年一个下雪天的夜晚,在维也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一个名叫安东尼奥·萨列里的老人自杀未遂。他向一位神父忏悔,讲述32年前自己妒忌和暗害天才作曲家莫扎特的经过。

  年少时的萨列里对莫扎特的天赋异秉早有耳闻,他向上帝祈祷,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在乐坛成名。萨列里成年后果然当上了宫廷作曲家,并深得皇上的宠爱。但是莫扎特的到来让他感到地位和成就的双重危机,莫扎特那些才华横溢的作品仿佛是上帝对他平庸能力的无情的嗤笑,所以他发誓要千方百计找到机会来嗤笑莫扎特。于是一方面他通过诽谤动摇了皇帝对莫扎特的喜爱,并断绝了莫扎特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又收买了一女仆安插到莫扎特家做奸细了解他家庭和创作的情况。他一次又一次用阴谋迫害莫扎特,但天性单纯的莫扎特却将萨列里视为朋友。最后,萨列里利用莫扎特对父亲之死的愧疚化装成莫扎特父亲的模样,要求莫扎特为他创作一曲《安魂曲》,他的用意就是利用莫扎特对死者的怀念加大其工作量,迫使他无休止的创作,把他的身体搞垮。莫扎特最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临死前萨列里还在逼迫他完成《安魂曲》的未完稿……

  故事叙述完毕,萨列里告诉神父,上帝结束了莫扎特的生命,而要萨列里活着受罪,他的音乐已经死亡,而莫扎特的音乐却广为流传……

  影片以倒叙手法,既表现了莫扎特的坎坷生平,也表现了追逐名利但却才能平庸的宫廷乐队指挥萨利埃里与才华横溢、但不谙世事的莫扎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萨利埃里运用手中的权力,剥夺了莫扎特的演出机会,断绝了莫扎特的经济来源,使他陷于贫病交加的绝境。1791年,年仅三十五岁的莫扎特英年早逝,与无家可归的乞丐一同被葬在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公墓里。
  
  《莫扎特》是一部既通俗又具有严肃主题思想的影片,它反映了艺术上的创新与模仿,生活中的天真与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与恶的冲突,揭示了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无知和缺乏鉴赏力扼杀天才这一可悲事实。

  这部荣获七项奥斯卡大奖的著名影片可视为两名音乐家的传记,除了莫扎特,还有他的同行萨列瑞。影片透过萨列瑞的视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疯狂天才。萨列瑞是一名兢兢业业的宫廷音乐家,莫扎特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出言不逊、举止粗俗的“狂人”,但上帝却把音乐的灵感赏赐给了莫扎特,使得萨列瑞妒火中烧。影片一改把古典音乐家当成“完人”或“圣人”来描绘的传统,颠覆了从莫扎特去世后由他太太开始的“贴金运动”,还原了莫扎特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乐之间的矛盾。
  
  影片的外景地是导演的故乡布拉格,该城市是受到二战战火摧残最少的欧洲城市,也是莫扎特多部作品首演的地方。影片有着非常华丽的布景和服装,至于表演,两位男主角在拍戏期间发生了类似他们角色的勾心斗角,但最终扮演萨列瑞的演员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本片获第5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发表于 2007-1-8 19: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速度。 `佩服``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9: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安魂曲》 莫扎特的自我送终

--------------------------------------------------------------------------------

    千龙文化  
  
  不知死安知生?忧郁的Tchkovsky在给自己送终的时候写下了第六交响曲悲怆。那时候Tchkovsky已经充满了绝望。Mozart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是如何体会的呢?《安魂曲》作品K626,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是他一生中的颠峰之一。在35岁,如此完美的作曲家却被上帝毫不留情的唤回了天堂。《安魂曲》同样也是他的写照,如此完美的作品却也没能由Mozart亲自完成。

  1787年, Mozart在一封信中写道:“…..死亡,在思考他的时候,他是我们的生命的最终目的,我越发的认识到了如此,死亡成为了我的朋友,以至于变得不再恐怖,而是安慰我平抚我。感谢上帝给我的恩惠……”1791年,Mozart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一位神秘的委托人Walsegg伯爵找到Mozart要求完成一部安魂曲。关于他们之间的故事有各种各样的版本,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随着Mozart的病情恶化,以及委托人的神秘感,Mozart越来越感到,那是死亡的召唤。据Mozart的太太回忆:“在他去世前6个月,Mozart一直认为他是被下了毒,“我肯定会死,有人给我放了慢性毒药,精确的计算了我死亡的时间。为此他们要求我写下这部《安魂曲》,这正是为了我自己的死亡而作……”。死亡在等待着我们大家,但这次轮到了我!我们在这部作品中可以感觉到Mozart对待死亡的另外一种体会。35岁,还太年轻,但是死亡终于一步步的走近。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个绝对严肃的问题,即使他是个天使。对于死亡,他不再是一个平和朋友,Mozart充满了恐惧,对于上帝,他充满了敬畏,象一个弱小的孩子惊恐的看着威严母亲。“上帝求你垂怜,基督求你垂怜….”这里可以明显感觉到Mozart明显就是安魂曲中所安慰的灵魂,他就是写给即将离开的自己的。

  1791年12月5日Mozart与世长辞。Mozart谱曲完成到了Lacrimosa的开始数小节,Mozart的太太找到了当时的很多知名的作曲家要求续完,但是都被退回来了,可能主要是怕狗尾续貂。后来Mozart的太太还是找了他的学生们来完成,据说第一个找的是Joseph Eybler,Mozart对他比较的赞赏,可惜他并没有能完成全部作品。真正完成作品的是Sussmayer,据说其中还有Franz-Jakob Freystadtlen的功劳,Sussmayer根据Mozart的意图和留下的构架写下了Sanctus、Benedictus 和Agnus Dei等章节。而Franz-Jakob Freystadtlen主要是根据Mozart的意图进行交响化配乐方面的工作。但指挥家哈农库特却认为,作为被Mozart称为“愚蠢”的Sussmayer怎么可能有能力独自完成Lacrimosa,并写下Sanctus、Benedictus 和Agnus Dei?他认为这些章节也同样是Mozart所作,至少是Mozart生前在合作和教学中曾经演奏示范给了Sussmayer。不过尽管有不同的猜测,我们还是要感谢Sussmayer,续写的段落基本上还是令人满意的,保持了Mozart原有的风格。至少没有象舒伯特的第八一样留下未完成的遗憾。

  Mozart的这部作品是严肃的,非常严肃的。Mozart的其他作品中,你总是能体会到他的微笑。甚至是在Mozart的其他宗教合唱作品中,仍然是保留机智与幽默的。但是这部作品中,没有,没有!这部作品严肃的简直不象是Mozart的。Mozart不管生活中如何困苦,在音乐中他却总是象天使般纯净,生活和音乐总是分开的。但这部作品却不,因为死亡是个绝对严肃的问题。在音乐中,也越发的使用Bach风格的赋格等技巧来接近上帝的殿堂。他的交响乐配器也很突破,不同于以往的由合唱团、四位歌唱家和一个弦乐四重奏组的安魂曲形式。除了弦乐外,交响乐队要有定音鼓、小号、长号、低音管、巴松以及管风琴,管风琴可以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共同代替。产生更强烈的音乐效果。也有资料认为,这些配器是Walsegg伯爵的要求。不过产生的效果绝对是Mozart的功劳。(橐龠)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9: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創作背景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全名為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是罕見的「複性」,因此稱他林姆斯基先生或是高沙可夫先生都不恰當,必須完整地稱呼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他是「俄國五人組」中最年輕的一位,他生於1844年三月六日(一說三月十八日),父親曾經當過政府高官,雖然家裡很早讓他接觸音樂學鋼琴,但是卻不允許他走上音樂這條路。因此,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於1856年加入聖彼德堡海軍學院,不過卻沒有中斷自己的音樂學習。林姆斯基-高沙可夫1861年結識了巴拉基列夫,並與鮑羅定、庫宜、穆索斯基被稱為「俄國五人組」。

但是,1862年他海軍專校畢業之後,便跟著船艦到遠洋服役,一直到1965年離開艦艇的這三年間,他曾經航海到過英、美、巴西、地中海等地。那時正是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時刻,英國援助南軍而俄國則援助北軍,林姆斯基-高沙可夫隨著亞爾麻斯號軍艦到達紐約,不過並未與英軍起衝突。之後,該艦繞過熱內盧、哈恩角(南美洲最南端)、進入太平洋返國。對段旅程或許不是什麼偉大的戰爭之旅,但是對愛樂者來說卻是重要的「天方夜譚靈感之旅」!海上生活的刻體驗讓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深深迷上了大海的魅力,在俄國難以體驗到的熱帶氣候,海中夜空數不清的滿天的星斗都在他腦中留下強烈印象,這些來自海洋的感動,我們可以從在「天方夜譚」的樂段中明顯感受到。在船上他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遠洋回來後便發表該作並開始作曲,後來他的海軍軍職到1884年才退役,由於他與海軍部長的關係相當好,因此1873年從海軍上尉的武職轉為樂隊督察的文職,最後還當到海軍上將才退役。

不過有趣的是,他在1871年(退役前)受聘為聖彼得堡音樂院(現在的NA林姆斯基-高沙可夫音樂院)作曲與管弦樂法的教授,並在這個職位上服務到過世。事實上,在那個時候他的音樂技術的確如柴可夫斯基所說「有點外行」,他的和聲、對位技法在當時都還不能算是頂尖。不過,林姆斯基-高沙可夫自己也體認到這情況,因此他藉此教學相長的機會,憑著勤勞與意志力鑽研前輩之作,大大地改善了自己的作曲技巧(柴可夫斯基、克爾畢尼的著作是他的重要養分),日後也讓他成為「俄國五人組」中最具音樂知識的一位。

穆索斯基,他的「展覽會之畫」與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天方夜譚」同為「俄國五人組」最受歡迎的作品。

「天方夜譚」正是他管弦樂法圓熟之後的作品,1887年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全家到聶萊湖畔的新別墅避暑,該地清新的空氣、優美的風景激起了他的創作欲望,因而中斷1881年以來長時間在作曲上的沈默,「西班牙隨想曲」、「俄國斯復活節」、「天方夜譚」等曲相繼完成。其中,「俄國斯復活節」、「天方夜譚」兩曲於1888年初在聖彼德堡寫下初稿,並於夏天在吉樂敏克湖旁的別墅完成。因此1887年發表的「西班牙隨想曲」、1888年的「俄國復活節」、「天方夜譚」,這三首曲子被稱為是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三大管弦作品」。他自己也表示:「這三首作品,讓我的管弦技法進入行家之列,雖然還沒受到華格納(Wagner)的影響,但卻是按照葛令卡的管弦方式,屬於光輝音響時期的最後作品。」

俄國管弦巨匠

的確,林姆斯基-高沙可夫視葛令卡為藝術上的父親,在管弦配器上的表現他青出於藍勝於藍,成為俄國管弦巨匠。雖然作曲的技法日後才漸趨成熟,但是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早期便是個性鮮明的作曲家,他不僅能夠精準掌握音色與配器的竅門,更喜歡在樂曲中使用新鮮的樂器。他曾經用心研究過白遼士著作的「管弦樂法」,在寫完三大管弦作品的隔年,華格納的「指環」正巧在俄國首演,林姆斯基-高沙可夫與學生葛拉祖諾夫(Glazunov)一同受到震撼。鋼琴兼作曲家P. Brounoff曾指出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作品的特點:「旋律素材源自古老俄羅斯,結構創新、和聲大膽,配器的清晰透明在俄國相當罕見。」

1913年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出版著作「管弦樂法原理」,此書為其配器理念的具體教案,也是二十年教書生涯的記錄。書中他放棄以技術觀點描繪各種不同樂器,而改採以音色價值以及各種結合加以衍申論述。他強調:「良好的管弦樂法,指的是聲部的正確掌握,音色及其結合的簡單用法。」他認為管弦樂法是充滿創造性的,很難透過學習教授學會。書中他提到三個配器基本原則:(一)在管弦樂中沒有所謂醜的音色。(二)管弦樂曲的寫作應該是容易演奏的,各部份寫得越適合與便於演奏,越容易將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三)一件作品應該為可以演奏他的某種大小的管弦樂團而做,而不是為什麼想像中的樂團而做。這本書的內容以及「天方夜譚」不僅影響了俄國後進的作曲家,例如史特拉汶斯基(Stravinsky)的「火鳥」,同時也影響了法國新一代作曲家們,例如拉威爾(Ravel)的「達夫尼與克羅埃」。理論與實務結合的表現,也讓他被稱為是繼白遼士之後最精通管弦樂的名家,在後期浪漫派中沒有人比他在發展對音樂美麗圖案的描述,以及裝飾方面有更大的影響力。

除了創作之外,林姆斯基-高沙可夫還是一位無私的音樂編輯,以及偉大的音樂教育家。他曾經編輯葛令卡的「俄羅斯民謠百曲集」,完成鮑羅定未寫完的「伊果王子」,並在穆索斯基過世後花了兩年時間整理他的作品,甚至管弦改編他著名的歌劇「鮑利斯.郭德諾夫」。此外,在他長達25年的教學生涯中,培養出葛拉祖諾夫、李亞道夫(Liadov)、葛雷查尼諾夫(Gretchaninov)、伊波利托夫-伊凡諾夫(Ippolitov-Ivanov)、亞倫斯基(Arensky)、米夏可夫斯基(Miaskovsky)、普羅高菲夫(Prokofiev)、史特拉汶斯基等學生,這些人都成為日後俄國音樂的中流砥柱,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晚年也成為這些作曲家們的「高級顧問」。還有一點您大概不知道吧!1886-1890年間他擔任聖彼德堡俄羅斯交響樂團的指揮。

柴可夫斯基曾批評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在作曲技法上的不足。

交響組曲形式

「天方夜譚」的故事或許大家知道得不那麼詳盡,只知道兇殘的蘇丹王沙赫里雅爾,殺死每一位初夜後的妃子為樂。似乎從來沒有想過,蘇丹王為何要如此兇殘變態地如此做?回答這個問提,我們就要完整地說說前因了。老國王巴努薩森有兩個兒子,老大沙赫里雅爾、老二沙札曼,兩人在老國王過世後分別統治廣大的土地,兩人並不經常往來但和平地過了二十個年頭。一回,老大思念自己的弟弟,遂招他晉見。出了宮的沙札曼忘了攜帶給哥哥的禮物便回頭去拿,結果撞見自己妃子不忠,憤怒的他便殺死妃子。到了哥哥的皇宮,沙札曼發現嫂子竟也有不忠於哥哥的情形。心灰意冷的兩兄弟因此秘密外出皇宮旅遊,期間也有女人對他們進行色誘,更讓他們領悟到女人只有淫亂的邪念。沙赫里雅爾回到王宮後,遂宣佈將不貞的妃子全面殺掉,同時下令被選中的妃子,過完初夜後就要殺死,以免自己戴綠帽情形再度發生。

如此「因噎廢食」的大男人主義,以現今的情況看來當然不可思議,但是這是符合中東國情的神話故事,因此大家也就不要太計較。而沙赫里雅爾這位殘酷蘇丹王到底殺了多少妃子才停止呢?一直到聰明的雪赫拉莎德出現,情況有了轉變。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被選為妃子的雪赫拉莎德(Scheherazade,「天方夜譚」的曲名),以一個個動人心弦的小故事讓蘇丹王感到好奇興趣,因此為了每夜聽一個故事,就故事接著一個故事地講了讓雪赫拉莎德一個一千零一夜,雪赫拉莎德的生命因而得以延續,蘇丹王也停止了殺戮。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在「天方夜譚」總譜前,對此曲作了說明。

然而,這只是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天方夜譚」故事背景,這首標題音樂是由四個精彩樂章構成:「海與辛巴達的船」、「卡蘭德王子的故事」、「小王子與小公主」、「巴格達的節日,與那船撞上有青銅騎士的岩石」,這四段故事是雪赫拉莎德說給蘇丹王聽的一千零一夜中的其中四段。

以樂曲形式來說,天方夜譚是組曲(套曲)的形式,一般我們說組曲主要分成古代組曲與現代組曲兩大類,古代組曲的代表作品便是幾期以前我們介紹過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有固定的組合公式。而新型組曲多為大型舞蹈、戲劇音樂等,有著鮮明段落的組合。「天方夜譚」無疑是新型組曲的代表作品。

「天方夜譚」四個樂章結構上各自獨立,不過音樂性質卻相互對照,是一種性格分明、內容脈絡呼應的組合體。各樂章形式獨立、結構完整可單獨演奏,但又互為有機體內容統一。例如「天方夜譚」便是全曲的總標題,「海與辛巴達的船」、「卡蘭德王子的故事」、「小王子與小公主」、「巴格達的節日,與那船撞上有青銅騎士的岩石」四個樂章情節各有不同,情緒對比大、速度變化多。但兩大主導動機蘇丹王主題、雪赫拉莎德主題將四個樂章貫穿起來,讓聽者聆聽時有明確的方向感。例如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也有相同的「漫步」主題貫穿全曲。

葛令卡是「俄國五人組」藝術上的導師。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9: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累了,就搜索到这里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9-20 22:54 , Processed in 0.14041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