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莫二

关于科举制度问题的讨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9 18: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它作为考试本身却是成熟的让人惊叹不已,比如糊名制,比如科场制,以及从地方到中央完整的考试体系,但是问题在于它的内容,各位难道觉得它要吸收的并不是官员,而是一种文化阶层吗,以古典诗文与儒学价值经典为文化身份的一种阶级,士大夫阶级,至少,他重视的不是一个官员的才能,而是一个士大夫的才能,在证明你又进入这个阶层的条件之后,再分配并保护给你这个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垄断的行政权利,保证你从中获利,并维持整个阶层的存在与发展

这让我想起了近现代兴起,这十来年在中国慢慢成长的一种东西,俱乐部,或叫做会所
发表于 2006-10-19 18: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场,史论5篇: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1题藩镇,第2题平戎,第3题举贤,第4题变法,第5题以夷制夷,还真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最后一题不太吉利,有亡国之兆。)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这种题目放在现在考,偶看都够用了)
    
第三场《四书》《五经》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9 18: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是觉得所谓的科举精神,是我们现在的政治体制困局,甚至是整个华人社会的政治体制问题的一个根源,公职会变成一种准贵族的身份,带有文化甚至道德神圣,那么推翻一个政治人物就显然天然的有问题了
发表于 2006-10-19 18: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届科举试题
简单看来
历史还是被人涂抹了滴
科举才不象书上描述的那般无用
除了第三场
前2场的试题比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我觉得还强~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9 18: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戊戌变法时候的考题吧,呵呵难怪它会受到当时整个知识界的集体抵制,康有为算是彻底理解错了什么是科举,什么是英国文官考试了,这和现在很多人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9 18: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一届考试并不是正常的科举,你和过去从隋开始一千五百年的考试相对比,会发现根本不是一回事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9 18: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这场考试和过去一千多年的考试有同样的一个问题,大而化之,几乎没有任何和现实行政手段,法规,公文有关的内容,又不是选文史馆馆长,是选行政官员阿
发表于 2006-10-19 19: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科举是1904年举行的 距离戊戌变法有段时日了(1898年)
还是弄出不少人才的 象谭廷闿(会元)等
当然,确实不能以偏概全,从最后这场已经不太正常的科举来审视整个科举制度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9 19: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是制宪会议以后的考试了,那就更没有代表性了,那时候清政府已经有意识的西化了,可惜几千年的毛病还是改不掉,大而化之,其实科举考试招收的并不是高级官员,考入以后绝大多数人只能做到现在科员一级,基本是事务性工作,但却竟然全部考一些国家大政和古代经典,也就难怪中国几千年政府实际上都处于一种半专业,低效率的状态了,从这个角度,能够和黄仁宇先生的历史有一个共通
发表于 2006-10-20 15: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同意“高考是目前中国最公平的制度之一”的说法,在这个制度日益成熟并逐步走向完善的今天,如果轻易采取简单废除的态度,未免轻率。这几年人们关于高考“罪过”的罗列,可以说是罄竹难书,真像一百年前废除科举考试时候一样。如果我们再像一百年前的晚清政府一样一夜之间废除了这个全国大考,结果会怎么样呢?现在我们讨论高考的得失短长确有必要多参考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情况;同时,我们自己的历史教训也是值得反思的。

  在古代中国盛行了五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真的是十恶不赦的坏制度吗?它的典型形式“八股文”被戴上的罪名主要有:一、限制了思想;二、糟蹋了文学;三、培养的是一些只会做对子不会治理国家的书呆子。这最后一条首先就站不住:数百年间通过科举选拔出的优秀管理人才恐怕还是多于书呆子的。前两条怎么样呢?在我看来,这完全是批评者把科举的职能想歪了。有人振振有词地说:“中国古代科举就是命题作文,有多少传世之作?那些不朽的作品又有几个是在考场上写出来的?”问题是,古代的科考没有产生传世之作就一定是坏制度吗?首先我们应该理解的是,古代的科考目的不是擢选文学家,而是擢选“经世济民”的管理人才。好的管理人才,第一必须道德上优秀,第二必须办事理性而公允。科举考试(尤其后期的八股文),考的正是这两样东西。八股文的题目都出自圣贤经典,这首先是考你思想道德水准达没达到前辈圣人的境界。八股文的章法有严格的起承转合要求,这考的就是你思维的理性和逻辑感。事实证明,千年封建制度生生不息,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依靠这种制度发现和任用了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构成了各级官吏体系。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要指责科考制度没有产生传世的文学作品了,因为那不是文人才子的文章大会,而根本就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能力测试。

  晚清的张之洞、袁世凯看到科考的内容过于狭窄,主张废除而代之以“各国政治地理武备农工算法”。按说这种西方通行的知识体系应该更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为什么知识的内容更新了,但数十年来的人才任用体系却再也没有恢复到科举盛行年代里的长久稳定水平?说穿了问题的实质就在于,科举废除以后的数十年间,并没有建立起来以新的知识内容为依托的新的能力测试制度。现代逻辑工具至今没有成为各级考试的根本测试内容,八股文里的逻辑含量虽然不够“现代”却也远远强过现在的某些公务员录用考试。

  美国高考最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就在于 S AT那样的能力测试,我们目前高考最需要改进之处也只在这里。在评论高考制度的时候,批评者们不该赋予高考以过多的联想,不应责怪高考发现不了少年文学家,不应期待高考网罗众多的博闻强记之辈,更不该指望高考包容所有瑕瑜互见的“奇才”。我们需要的是八股文那样简洁而有可操作性的稳定的形式,使考生的道德水平和逻辑水平能够全面展示的科学的现代考试制度。
(转摘)
发表于 2006-10-20 15: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学考试的是极少数。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1300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五分之三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历史之长,影响之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对于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中国的科举考试内容到明代以八股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此,吴敬梓才写出了《儒林外史》这部讽刺科场的不朽名著。到清朝末年,在封建社会制度行将灭亡之际,发生了戊戍变法,“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停止科举的上谕。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

严格说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应分为文举和武举(文科和武科)制度。武举是专门选拔武官而设置的科目。武举制度是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除,历时1200年。其考试程序与文举基本一样,只是内容与时间的不同。在中国科举史上,自唐以后,历来是文武两科,殊途并进。但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历来重视文科,文科一直占据科举的统治地位。实因武举作用有限,影响不大,资料匮乏。

(摘自中国科举文化展)
发表于 2006-10-20 15: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展示1300年科举制度兴衰 全国惟一状元试卷露面


张謇捷报
正当学生们为高考紧张准备之际,4月17日至26日,“中国科举文化展”在民族文化宫举行。曾有西方学者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此次展览共展出科举文物、图片及模型430余件,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在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兴衰历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8 13:34 , Processed in 0.06353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