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阿妖

湖南大学各院系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2 00: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物技术呢
发表于 2007-8-22 00: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会计学院的 顶
发表于 2007-8-22 01: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软件学院,顶一个
发表于 2008-6-11 02: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电气加油!
发表于 2008-6-11 02: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真牛叉~给个精华~
发表于 2008-7-1 17: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不过电气院的信息显然是三年前的。
发表于 2008-7-17 15: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院呢~~~
发表于 2008-7-17 19: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语言文学院


湖南大学的前身“岳麓书院”,素以培养文史方面的人才而著称于世。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国立湖南大学文学院拥有如国学大师杨树达先生等一大批知名教授,培养了如著名语言学家郭锡良教授等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在国内高校中享有盛誉。后来由于院校调整,包括文学院在内的纯文科被分离出去,大量高水平的教师和珍贵的图书资料流往外校。
   近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走综合性大学的道路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湖南大学领导高瞻远瞩,周密计划,果断决策,很快设置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于2001年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共72人。被中断了近50年的传统重新接续起来,它传达给人们的,是湖南大学重振传统文科的决心与信心,是令人振奋的希望与号角。
   在湖南大学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一年多来,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立“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的条件业已基本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决定于2002年10月31日正式挂牌成立,并特聘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张炯教授担任湖南大学文学院的首任院长。
   湖南大学文学院目前共有教职工37人。教师中教授9人、副教授9人,有博士学位的19人、在读博士2人。在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和学科分布等方面都是比较合理的。
   湖南大学文学院下辖一部和六个教研室,即大学语文教学部、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汉语言文字教研室、文艺学与写作学教研室、文化产业企划教研室。

教研室:

  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

  汉语言文字教研室

  文艺学与写作学教研室

  文化产业企划专业教研室

  大学语文教学部

  办公室:

  行政办公室

  教学教务办公室

  科研及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学生工作办公室

  资料室

实验室:

  汉语言文学分析处理实验室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  
2006-04-06
  中国古代文学是湖南大学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1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有6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3人具有硕士学位。从2000年至2005年,共出版学术专著和整理古籍29部,发表学术论文140篇,承担国家和国务院部委课题6项、省社科课题7项、湖南大学课题3项,近3年内支配的科研经费达45万元。
  本学科已经形成三个稳定的专业研究方向:  
  一、辞赋与先唐文学研究。辞赋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起源于先秦,成熟并兴盛于汉魏六朝,与先唐各体文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方向主要研究先唐辞赋本身的特点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兼及这一时期的诗歌、散文等各类文学体裁,特别致力于探讨先唐辞赋与七言诗、哀吊类韵文、乐府诗、骈文、词等文体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郭建勋教授近二十年来一直从事辞赋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赋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多次应邀前往香港、台湾等地讲学和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其专著《先唐辞赋研究》、《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楚辞与中国古代韵文》及数十篇学术论文,立足于已有的研究平台,对前人未曾重视或较少论及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一次提出并阐述了“骚体文学”的概念及其内涵。在他的带领下,研究组成员以辞赋研究为中心,全面探讨楚辞的文体特征及其文体学意义,系统梳理楚辞在形制、句式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对中国古代韵文文体的影响,同时以开放性的学术姿态将屈宋以后的楚辞体作品纳入楚辞研究的视野,不断拓展楚辞学的学科视域和学科空间。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楚辞与楚辞学、楚辞的文体学意义、骚体文学研究、汉魏六朝辞赋研究四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其中吴龙辉教授的《〈九歌〉源于黄河流域考》、《〈天问〉为历史教材说》等系列论文,立论新颖,在楚辞研究界引起关注;陈冠梅博士关于南朝“宫体赋”的数篇论文,也提出了不少富有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的观点。除此以外,本方向在《诗经》、庄子和《史记》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比较多的成果,孙海洋教授的《史记纵论》和有关先唐各体文学的系列论文,对这一时期的散文和诗歌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至目前为止,本方向共出版相关学术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104篇,其中有13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中国社科文摘》等转载或全文复印。
  本方向的研究侧重从文体形式和文学发生学的角度去研究先唐时代的各体文学,尤其是辞赋和各体韵文,突破了以往古代文学只重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局限,研究的角度较新;本方向将先唐包括辞赋在内的多种文体进行总体性的研究,并清理纵向的发展线索和横向的相互联系,体现了一种宏观的、多维度的学术眼光。
  二、宗教与中国古代文学之关系研究。本方向研究的特点是贯通宗教与文学两大领域,系统考察宗教与文学之间的联结方式及其互动共生的具体情状。基本的研究理路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审视中国传统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既注意从宗教的角度探讨古代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渊源和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清理文学理论与宗教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注意从文学的角度反观其宗教的内涵,从而将思想、宗教与文学紧密结合起来,最终目的是为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开辟一条新路径。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胡遂教授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致力于“佛学与文学”的研究,是新时期较早涉及宗教与文学交叉研究的学者之一,其学术专著《中国佛学与文学》、《佛教与晚唐诗》,以及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权威刊物上发表的系列论文,侧重研究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相互关系,尤其关注生命感受、生命超越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张松辉教授先后获得文学硕士和哲学(道教专业)博士学位,因而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宗教与文学这两大学科的内容、特色及其交叉点,其专著《先秦两汉道家与文学》、《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唐宋道家道教与文学》、《元明清道教与文学》、《三维人生——儒释道与文人》、《十世纪前的湖南宗教》及相关论文,全面系统地考察了道家、道教与历代中国文人、文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不少富有创新意义的看法,如说《老子》二十章为楚辞雏形,宋玉为道家文人,五、七言诗最早起源于道家,《沧浪歌》的初创权属于文子,《列子》中有中国最早的小说,中国第一篇招安小说为《盗跖》等,诸如此类的观点皆能言之成理,且发前人所未发。至目前为止,本方向已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109篇,其中有12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等刊物转载或全文复印。
  本方向研究的作用和意义在于:首先,它对文学、宗教两个领域的深入研究都具有促进作用,因为不了解宗教,就难以真正理解作家的思想及其作品的风格,而通过宗教对文学影响的研究,又可以进一步认识宗教在文化史和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其次,它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一些难题的解决,例如山水诗、七言诗的起源,王维、苏东坡诗词艺术风格的形成等,不从宗教入手,几乎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认识;第三,它对于开拓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宗教的引入,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从而也就增加了这门学科的丰富性和综合性。
  三、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与文学文献研究。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与古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中国古代的文学文献,乃是古代文学的载体。古代文学作为传统“国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学、文献学、哲学等学科向来彼此交融,难以截然区分。因此,对古代典章制度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和爬梳,对古代文献进行细致的校勘、著录和诠释,也就成为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项必要和基础性的工作。本方向正是立足于古代文学与上述多种学科的交汇点上,构筑自己独具的研究特色。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陈戍国教授先后受业于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郭晋稀先生和“当今制礼经第一人”的沈文倬先生,他潜心研究近二十年,出版了六卷本的《中国礼制史》,共二百余万言,填补了我国学术史上的一项空白,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该书2004年荣获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近年来,陈戍国教授还先后出版了《诗经校注》、《四书校注》、《礼记校注》、《周易校注》和《尚书校注》,在文学文献的整理和普及方面做出了贡献。吴龙辉教授的专著《原始儒家考述》论述了原始儒家的基本特征,所著《中华杂经集成》、《孔子言行录》、《墨子白话今译》、《古诗文精品录》等著作,也是文学文献整理的重要成果。刘再华教授的专著《近代经学与文学》依据经学思想的分野考察近代文学和文论,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来研究近代的文学现象,体现出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郭建勋教授和张松辉教授还积极参与了台湾三民书局旨在“振兴国学”的大型古籍整理项目,分别出版了《新译易经读本》、《新译尚书读本》和《新译冲虚至德真经》、《新译妙法莲华经》、《新译杜牧诗文集》、《新译无能子读本》、《新译坐忘论读本》等著作,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至目前为止,本方向共出版著作28部,发表论文57篇,其中礼制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本方向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研究:其一是与古代文学研究密切相关的古代典章制度,尤其是古代礼制的研究;其二是古代学术思想及其与古代文学的关系;其三是基本的古代文学文献整理。这些研究都是在原始材料和文本基础上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探讨或整理。本方向的研究,对于奠定古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基础,对于了解古代典章制度文化及其与古代文学的关系,对于继承、弘扬和普及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学科主要成员:
  郭建勋,男,1954年生,教授,博士,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辞赋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首批学科带头人,《中国韵文学刊》编委、《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主要研究辞赋与汉魏六朝文学以及中国古代韵文,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辞赋文体研究”、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汉魏六朝诗赋中的女性题材与性别表达”。
  孙海洋,男,1951年生,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和湖湘古近代文学。
  胡 遂,女,1956年生,教授,博士,主要研究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唐宋诗词,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佛教与中国文化心路历程研究”。
  张松辉,男,1952年生,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
  陈戌国,男,1946年生,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经学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
  吴龙辉,男,1965年生,教授,博士,中国《诗经》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经学与古代文献研究。
  刘再华,男,1966年生,教授,博士,主要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和元明清文学。
  陈冠梅,女,1976年生,博士,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唐五代文学。
  熊志庭,男,1952年生,副教授,主要从事文献研究和明清诗词研究。
  蓝甲云,男,1963年生,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哲学与唐宋文学研究。
  吕 特,男,1976年生,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2006-04-06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现有在编教师9人,其中担任现代文学教学与科研任务的教师5人,担任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任务的教师4人。9名教师中,具有教授任职资格的3人,具有副教授任职资格的1人,具有讲师任职资格的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2人。


  本学科已经形成两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一、现代著名作家与纪实文学研究
  本研究方向包括两个重点或两个次方向:一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二是中国纪实文学研究。
  在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有章罗生教授的专著《老舍与中国新文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1996年获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一等奖)和老舍研究系列论文10多篇,即将出版的专著(博士论文)有胡辉杰博士的《周作人思想研究》、罗宗宇博士的《沈从文思想研究》、黄蓉博士的《丁玲文学编辑活动研究》和吴炳钊博士的《周作人与中国传统文化》等。此外,章罗生教授和胡辉杰、罗宗宇、陈伟华、黄蓉、吴炳钊博士等,还发表了不少有关鲁迅、胡适、沈从文等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方面的研究论文。以上同仁决心在现有较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拓展视野,向深处开掘,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外文学关系和20世纪中国文学等方面,继续对鲁迅、胡适、周作人、老舍、沈从文和丁玲等现代文学大师进行深入研究,力争在此方面形成优势和鲜明特色。
在中国纪实文学研究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有章罗生教授的专著《新时期报告文学概观》(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2004年获全国第九届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湖南省第七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四等奖;同时,还被王步高、丁帆主编的“十五”国家教材《大学语文》列为必读参考书目)和30余篇论文,有李阳春教授、罗宗宇博士和杨建华讲师的多篇论文。同时,还有章罗生教授即将出版的专著《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审美新变》(博士论文)等。本方向今后的研究重点和计划是:一、中国报告文学流派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基础,有章罗生教授的论文《中国报告文学流派刍议》(《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1期载目)和《论问题报告文学》(《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专题2005年第5期转载)等。二、新世纪报告文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基础,有章罗生教授的专著《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审美新变》(即出版)和论文《表现时代与民族的文学强音》(《文艺报》2005年8月25日)、《从两极到中介:走向持重与内秀的新世纪报告文学》(《求索》2006年第2期)等。三、中国报告文学作家研究。目前已有研究生和本科生10多人在进行研究,并已初定为毕业论文选题。四、报告文学历史与理论研究。即在以往较扎实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整合、深化,力争写出高质量、有权威性的《中国报告文学史》和《报告文学理论》,建立报告文学的理论体系,从而为中国报告文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方向的研究成员近5年来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参编著作5部,参与完成国家课题1项,主持完成省级社科规划课题3项,目前主持在研省级课题2项(即2005年批准的罗宗宇的“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民俗叙事研究”与黄蓉的“文化资源与湖南省动漫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研究”)。其研究成果已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本方向学术带头人章罗生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丛刊》编委、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家联谊会副会长和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老舍研究与中国纪实文学研究,已出版《新时期报告文学概观》、《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和《老舍与中国新文学》等专著3部,主编教材《汉语言文学》1部;参与完成国家课题1项,独立完成《新时期报告文学史论》、《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等省级社科规划课题多项,近3年来,在《文学评论丛刊》、《鲁迅研究月刊》、《民族文学研究》、《文艺报》、《中国文学研究》、《湖南大学学报》和《河南大学学报》等全国核心或重点刊物发表有关中国报告文学研究等方面的论文10多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载目或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二、20世纪文学思潮与湘楚文化研究
  本研究方向立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走向与使命,以世界文学发展的大格局为背景,力图对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演变作出全面的考察与研究,从而构建起准确而完整的“文学思潮”理论体系。其研究重点,一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论争、流派与创新进程进行研究。其中马克思主义艺术美学、毛泽东文艺思想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建构与形成中的重要意义,中外文化交流以及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等,是本方向研究的重点。二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潮流的形成、变化及发展规律的研究。其中将重点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风格流派、审美追求的嬗变,创作方法、艺术技巧的更新,以及在外来文学思潮冲击下中国文学的发展走向。同时,本方向的研究,实质上也是一个从文学思潮的角度来重新构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学的问题,是对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重写文学史”口号和“20世纪中国文学”观的整合,因而在文学史学科建设上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本方向成员近5年内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评论集和主编著作10余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 项、省部级社科规划课题8项。其研究成果已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本方向学术带头人李阳春教授,湖南省评论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和湘楚文化研究,已出版《新时期文学思潮述评》和《湘楚文化与文学湘军》等专著,先后独立完成或主持完成《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新时期“文学湘军”研究》、《湘楚文化与湖南文学》等省级社科规划课题8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目前正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湘楚文化精神内核与现代传统人格的培养》的研究工作。本学科重要成员之一张炯研究员系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10年来共出版《当代文学新潮》、《新时期文学格局》、《新中国文学五十年》等学术专著、个人评论集13种,主编《中华文学通典》、《中国文学发展史》等教材、丛书12种。目前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当代中国文学与先进文化》等研究。此外,该方向的研究成果还有章罗生教授、罗宗宇博士有关报告文学流派研究的论文和杨建华讲师等有关当代作家作品研究的论文多篇。


本学科主要成员:
  章罗生,博士(在读),教授,1954年3月生。主要从事老舍等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和中国纪实文学研究。
  李阳春,学士,教授,1953年2月生。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与湘楚文化研究。
  张 炯,学士,研究员、教授,1937年11月生。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与当代文学史研究。
  胡辉杰,博士,副教授, 1967年4 月生。主要从事鲁迅、周作人等现代著名作家研究。
  罗宗宇,博士,讲师,1968年4 月生。主要从事沈从文等现代著名作家研究。
  黄 蓉,博士,1971年1 月生。主要从事胡适、丁玲等现代作家和文化产业研究。
  陈伟华,博士,1976年9月,主要从事中国宗教文化与现代小说研究。
  吴炳钊,博士,1976年12月,主要从事鲁迅、周作人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杨建华,博士(在读),讲师,1972年7 月生。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  
2006-04-06
  汉语言文字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确定的文学类二级学科,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历史性、现代性、开放性所导致的承传与创新、编码与解码、静态与动态的区别是该学科的显著特点。
  语言文字现象先于文学现象,对汉语言文字现象的认识和研究的历史,前可追溯到先秦,后是与时俱进。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汉语言文字面貌有了很多改变,汉语言文字学以此分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正确地认识和梳理语言文字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状况,科学地区分和审视语言结构的内部层次、共同语与方言的地域层次、历史与现代的时间层次、理论与应用的功能层次,深入地分析研究并解释不同层次上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用等子系统的语言文字现象,帮助学生透过语言现象识别语言本质、学会分析语言解释语言、增强语言素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等等,是该学科肩负的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

学科成员及主要学术骨干介绍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现有在编教师6人。6名教师中具有教授任职资格的1人,具有副教授任职资格的1人,具有讲师任职资格的4人,已获得博士学位的2人,获得硕士学位的4人。
  彭兰玉,教授,博士,1958年5月生。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包括方言语法)、语用和语言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张进军,副教授,博士(在读),1965年9月生。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应用语言学的教学与方言研究。
  张平,博士,讲师,1975年3月生。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语用的教学与研究。
  胡海,讲师,硕士,1967年11月生。主要从事现代汉语教学和方言、语用的研究。
  尹湘志,讲师,硕士,1969年5月生。主要从事现代汉语教学和汉语语法研究。
  蔡慧清,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国际汉学教学与研究。
  李奕,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国际汉学教学与研究。

学科研究方向及相关成果介绍
  1.汉语方言语法。该方向从单点方言研究开始,有专题研究,也有单点方言较系统的研究,在这方面承担省级、校级课题多项,参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伍云姬主持的方言语法课题多项,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彭兰玉教授的专著《衡阳方言语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及相关论文《论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衡阳话中的疑问句》(古汉语研究)、《衡阳方言的动态助词》(湖南方言的动态助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伍云姬主编)、《衡阳方言的介词》(湖南方言的介词/同上/湖湘文化论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从“在、到、哒”说起》(衡阳师专学报)、《衡阳方言的代词》(湖南方言的代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伍云姬主编)《衡阳方言的程度表示法》(衡阳师院学报),胡海老师的《宜昌方言的儿化现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宜昌方言“X人”结构的识别》(三峡文化研究)、《宜昌方言“X人”结构的分析》(三峡大学学报)。在已有的基础上拓展视角,进行多点方言的比较研究,目前彭兰玉教授正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湖南方言体貌系统的比较研究”。
  2.汉语共同语语法。该方向主要从汉语普通话语法问题及其与古代汉语的比较角度,探讨现代汉语的句法、语义、语用现象的特点,曾承担相关校级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彭兰玉教授的《“新著国语文法”与汉语语法学》(求索)、《试析表示体的“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变换分析法在汉语中的运用》(衡阳师专学报)、《特殊“定•中”的构成分析》(湖南师范大学学报)、《从主宾问题的讨论看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方向》(上篇、续篇)(华文教学与研究/合作)、《汉语语法的一种新理论》(湖南教育学院学报/合作)、《“NP的VP”的指称及其他》(衡阳师院学报)、《结构助词“之”与“的”》(语言论丛/岳麓书社)、《定语的语义指向》(徐州师范大学学报)、《非典型性定语二题》(衡阳师院学报)、《“的”的标记作用》(中文自修)、《“N1的N2”中的非典型性定语》(湖南大学学报),张平博士的《表示反问预期的“还”与加强反问语气的“又”》(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语气副词“还”》(现代汉语研究)、《汉语数量词“只”的历时演变》(语言文学文化)、《论现代汉语的双宾结构“V了NP-N”》(株洲师专学报)。所写论文获省市校社科成果奖多项,多篇文章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宣读,有的文章被人大“语言文字学”全文复印。张平博士的专著《“A点儿+V”与“V+A点儿”》(博士论文)即将出版。
  3.汉语语用。该方向从汉语自身运用问题、汉语与文化、汉语与经济等角度探讨相关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彭兰玉教授的《修辞应用通则》(春风文艺出版社/第一作者)、《现代汉语修辞专题》(海洋出版社/副主编)、《话语复现与主观量的强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一作者)、《话语有效的基本原则》(迈向21世纪的修辞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信息与言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论话语的一种经济手段》(湖南社会科学)、《词的话语重现与语法重叠》(常德师院学报)、《师范院校口语教学三论》(衡阳师专学报),张进军副教授的《关于新时期中国校园语言的思考》(中国学论丛[韩国])、《汉语韩语学校用语比较》(中国语文学妼)、《听力理解的认知结构对听力教学的启示》(中国人文科学)、《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作文之道》(湘潭大学学报),张进军副教授现正承担湖南省科技厅基金课题“湖南方言、民俗与区域经济特色研究”的研究任务。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  
2006-04-06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其成员已在各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参编教材、专业辞书、著作34种。学科成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和省教委立项项目10余项,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东方民族主义文学思潮研究”、“20世纪东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子项目)、“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50年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子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20世纪湖南文学与世界文学”;“全球化语境中的莎士比亚研究”、“中国现代女作家与外国文学”、省教委立项项目“全球化与文化”等。多项成果获省、市级政府奖励。


本学科已形成三个稳定的专业研究方向:
  1、东方文学研究 。这一方向把东方文学与文化当作一个整体,探讨东方文化与文学的内在统一性,研究其演变发展规律;并以比较的视野,研究东方文学与东方宗教、哲学、道德、风气、生产关系多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也展开东方内部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文学的比较研究,探讨东方各主要国家文学的独特个性。本方向的研究重点有三:一是亚洲文学研究,在东方文学与文化的宏观背景中研究亚洲文学的构成、特质和规律;二是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研究,在近现代东、西方文学剧烈冲撞的背景中,研究东方现代文学中地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分析者一思潮内部的不同倾向及其文化、美学价值;三是东方文学比较研究,以中国文学为着眼点,将其与东方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在接受中的变异或类型相似中的差异研究中,深化对中国文学的理解。本方向的标志性成果是《外国文学新论》、《东方文学史论》、《世界文苑论坛——以亚洲文学为主体》等专著和日本文学研究、东方民族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的系列论文。
  2、欧美文学研究。这一方向在对欧美文学从古至今的整体把握中,突出重点。本方向的研究重点有二:一是西方文学思潮研究,研究西方文学思潮的前后继承发展关系,文学思潮演变发展的时代文化成因,各文学思潮的本质性特征及其价值意义;二是西方著名作家研究,选择欧美文学中具有突出地位和影响、思想艺术成就卓著的西方作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他们艺术成功的奥秘、独特的艺术创作个性。本方向的标志性成果是《莎士比亚研究》、《十八世纪欧洲文学研究》、《西方文学思潮概观》、《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史》、《外国文学争鸣评述》等专著和西方作家作品研究的系列论文。
  3、中外文学与诗学比较研究。这一方向立足于中国文学和诗学,以外国文学与诗学为参照,在影响——接受或平行贯通的跨文化研究中深入把握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民族特性。本方向的研究重点有三:一是中、西文学比较研究,从平行研究的层面对中西文学的相同题材、相似主体、意象,相类的文体等进行专题性研究,或者从影响层面梳理影响——关系;二是湖南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突出地方特色,着重20世纪湖南作家对外国文学接受与超越的研究,;三是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探讨中、西文论范畴的通约性,中、西诗学的本质内涵,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接受与演变。这一方向的标志性成果是《当代中外文学名著导论——种比较文化的透视》、《文化批评与比较文学》、《湘声楚韵与欧风美语——湖南20世纪文学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与超越》等专著和现代女作家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的系列论文。


本学科主要成员
  黎跃进,教授,男,1957年出生。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副会长、省青年骨干教师、东方文学研究方向带头人。
  曹晓青,教授,女,1962年出生。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省青年骨干教师,欧美文学研究方向带头人。
  彭彩云,副教授,女,1962年出生中西文学与诗学比较研究方向带头人。
  刘舸,讲师,女,1977年出生,博士。
  廖春艳,讲师,女,1979年出生,硕士。
发表于 2008-7-17 19: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科学与技术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01年2月。设有生物纳米与分子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211工程”公共实验平台生命科学中心、湖南大学生物能源与材料研究中心,生物技术本科实验室、和湖南大学肿瘤医学中心。研究院现有教职工25名,正副教授11名,博士生导师5名,其中“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名,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名。研究院属于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国家“985”二期工程一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学术团队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点1个,生物技术本科专业1个,并在纳米和单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分析化学、生化分析与分子生物学两个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本院研究领域宽泛,拥有价值近千万元的实验设备和教学仪器, 在生物纳米技术、植物细胞与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分子遗传学、生物质能源等方面有很好的研究背景,是国际上较早开展纳米和单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分析化学研究的单位之一。近年来,研究院在纳米和单分子水平分析、植物生化分析与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多项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

研究院非常重视在国内外开展学术交流,积极提升自身的影响力。2002年成功参与召开了“生物分析化学与纳米技术”国际学术交流会,2006年又成功承办了“植物分子生物学前沿国际研讨会”。研究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学术联系,每年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扩大了研究院在国内外的影响。


研究院致力于生命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生物纳米技术和植物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与开发,是国际上较早开展纳米和单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分析化学研究的单位之一。近年来,研究院在纳米和单分子水平分析、植物生化分析与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院的老师先后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多项省部级重点等科研课题,一批研究成果已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获得了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研究奖励。

研究院非常重视在国内外开展学术交流,积极提升自身的影响力。2002年成功参与召开了“生物分析化学与纳米技术”国际学术交流会,2005年又成功争取到了“植物分子生物学前沿国际研讨会”在2006年由我校承办。研究院已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学术联系,每年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扩大了研究院在国内外的影响。
发表于 2008-7-17 19: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广播影视艺术学院

一、学院概况


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是湖南大学和湖南广播影视集团联合创办的新型学院,为湖南大学二级学院。学院于2001年开始筹建, 2002年3月9日正式挂牌,首届学生于当年9月入学。学院设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至目前,有教职工70多人,专业教学设备400多万元,专业教学场地1300余平方米,图书资料5000多册、碟片6000多张,在籍学生396人。至2005年上学期,共开出专业课程70多门,基本走过了本科教育课堂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


二、学院定位


学院定位是充分利用湖南大学和湖南广电集团合作办学的新型机制,充分发挥“千年学府”和“电视湘军”的资源、品牌优势,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建设富于学科特色、具有全国影响的教学型学院, 培养政治思想合格、文化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广播影视艺术专门人才。经过十年艰苦奋斗,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影视艺术人才培养和影视艺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成为湖南大学人才培养新的亮点与品牌。


三、学院办学思路


学院的办学思路为:依托强强合作,打牢发展基础,突出教学中心,形成办学特色,坚持做优做强。


1、依托强强合作。我院是湖南大学与湖南广电集团合作创办的新型学院,双方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成立了学院董事会,学院领导班子由双方派员组成,教师队伍亦由湖大在编教师和广电集团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这种合作机制将是我院办学的依托,是一种前提性生存条件。学院将紧紧抓住这个依托。根据学院运行的实际,以后,将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学校各部门和兄弟院系的有力支持下,苦练内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继续打好广电资源牌,充分利用广电集团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媒体平台资源和品牌资源。重点是好好利用其人力资源和媒体平台资源。利用人力资源是充分吸收广电集团及其他方面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利用媒体平台资源是把集团各媒体作为实践教学和学生实习的重要基地,也作为在编教师及时掌握业界前沿信息、更新知识的重要渠道。


2、打牢发展基础。新办学院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基本建设、基础建设,基础建设在于建设基础,把基础打牢实。这是学院今天的当务之急,也是明天的发展之本。我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打好基础。


2-1师资力量基础。教师力量是办学的“第一硬件”,务必建设我院强盛的教学科研力量,尽快建立“以我为主”的师资队伍。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则和教育部的具体规定,按在校本科生400人的规模计算,我院基本教师队伍应当有40人以上,并且各种结构合理。我们计划,在充分注意质量的原则下,尽快把师资规模搞上去,组建专职教师队伍的4个矩阵:全院通识课程教师、编导专业教师、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师、表演专业教师。方式有调入和接受毕业生。新调入教师限副教授以上,新接受的毕业生限硕士生以上(通识课程教师必须是博士,表演专业可考虑非常优秀的本科生),新进教师一律经过严格程序进行考察,择优录用。拟考虑采取特殊政策调入年富力强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必须在编、全职。学院已作出规划,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尽快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以后,原则上,40以下教师升职称,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必须有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2-2办学设施基础。包括实验室、专业教学场地和图书资料。据测算,我院的实验教学设备应当在1000万元以上,专业教学场地在4000平方米以上,图书5000种10000册以上,光盘影碟3000种以上。这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差距还比较大。学院将坚持不懈地努力,争取早日达标,但这需要得到学校的切实支持。


2-3生源质量基础。要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从在读的四届学生情况看,生源的面比较宽,数量也比较多,就读的学生中有许多好苗子。但学生的英语程度普遍不高,有的文化水平较低,甚至,学播音与主持的学生到大三还没有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以后要加大招生宣传的力度,加强吸引优秀学生报考的措施。同时,要适当提高学生入学的文化门槛。比如面试时增加普通话测试,加大文化综合考核的力度,不录取文化总分过低的学生。


2-4教学工作与管理基础。办学和教学是规规矩矩的事,也是精益求精的事。已再一次打磨培养方案,使课程设置及其体系更加合理。用力建设高质量的课程和高标准的课堂教学,向50分钟要效益,努力打造院级招牌课程,积极参加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争取学院的优秀课程进入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行列。教学管理严格、规范,建立井然有序、通畅和谐的教学环境。深入探索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艺术类专业办学的规律,建立务实、适用、有效、优质的教学管理方式与方法。


2-5学院文化基础。建设学院优良的教风、学风和院规院貌,提倡教职工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多作奉献,共创学院的今天和明天。学风建设以建立良好的读书风气为中心,逐步形成全体学生都注重“双基”的班风、系风、院风。


3、突出教学中心。教学型学院的核心内涵和主要标志,是真正以教学为中心,一切工作围绕这个中心,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始终突出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和龙头作用,任何情况下都抓住这个中心,真抓实干,抓出成效。


4、形成办学特色。走特色之路,办出特色,这是新办学院的必由之路,为无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所证实。我院成立以来即对此反复进行研究,并集思广益,探索上策。我院的特色之路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文化特色。千年学府、部属高校的艺术学院与其他“艺校”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培养的学生在综合素质上见文化,见理论,见思想,在底蕴上高出一筹,乃至有博大精深之概。这是我院教育教学的宏观取向。坚持这一点,学院和教师、学生总是有浓厚的“书卷气”,才能够在省内、国内脱颖而出,具备与人对话的资本,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特色的核心是扎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理论修养。学院将努力把它贯彻到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中,贯彻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包括每一门课程和教材的文化内涵与理论深度。


4-2实践特色。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大量地参与一线实践锻练,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获得可观的实践成果。这需要一定的条件,我院拥有这样的条件,一直在这样做着。将进一步完善实践学习四年一以贯之、实践教学点面线立体交叉的体系,完善亦理论亦实践、亦实践亦理论的教学方式与模式,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分办法等。学院将积极探索学、研、产的路子,师生同台,教学相长,群策群力,出人才,出作品,参与文化产品市场的角逐。学院已着手创作一部电视剧,以本院为原型,由本院师生参与编剧和担任演员,力求一炮打响。


4-3复合特色。以扎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理论修养为平台,朝向厚基础、宽口径,加强院内各专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强化学生一专多能的训练,大力培养一专多能的优秀学生。积累经验,逐步向按学院专业大类招生过渡,争取在国内率先试行先按大类招生,后分专业培养的模式。


4-4品牌特色。据了解,国内成功的艺术院系各有其所长,比如南京艺术学院的表演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质量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这值得借鉴。我院现有的每个专业都应该办,并努力把它办好。但必须有重点,对重点专业(专业方向)要举全院之力,以取得迅速突破,造就亮点,形成“高地”。根据我院实际,拟选择一个专业作为院级重点专业进行建设,3年内(至2008年)达到省内第一、国内先进的目标。


5、坚持做优做强。发展是硬道理,办学也是这样,要不断做优做强。我院的发展战略是这样。学院所订目标,要一步步去实现,把学院办好,把专业办好,办出特色,办成品牌。为此要在学院建设中坚持不断提质升级,包括办学规模、专业布局、办学层次几方面。我们设想,第一步,在现有3个专业基础上,再增设1-2个新专业(方向),使全院的专业设置更加多样,也更加合理;在校本科生先稳定在400人,后逐步扩大为600人;学院首届学生毕业之际,建设硕士点;在拥有了2个硕士点之时,着手建设博士点。


四、学院特色与亮点


学院成立三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湖南广电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按既定方针进行建设,全院师生艰苦创业,共同奋斗,学院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一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学院充分利用“强强联合”的新型机制,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造就出亮点。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用两种资源打造“合金”。“千年学府”的文化底蕴、人文环境、教育造诣、书刊资料与“电视湘军”的前卫理念、创造精神、专业成就、精良技术熔于一炉,融为一体,创造出名牌高校与传媒精英联手共同培养影视艺术人才的新体制、新路子、新平台,显示出蓬勃的活力与生机,在激烈的比拼中异军突起,“风景这边独好”,特别具有可持续发展力。


2、新型模式的教育教学造就新型人才,新型人才成就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在新体制、新路子、新平台之上的教育教学是新型模式的,复合型教师培养复合型人才,整个教学亦理论亦实践,亦实践亦理论,学生们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成为一件件事实,教育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过程和人才成长的过程。一批学生在读便已逐步走入业界,进入行列,获得种种成就,甚至在业界实际工作中挑大梁,唱主角,初步成才,开始成名。


五、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根据合作办学机制,我院教师队伍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我校在编教师,多为从科班院校毕业的中青年教师;另一部分是合作办学单位湖南省广电集团以及湖南省话剧团的专业技术人员,全部是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中老年教师。两部分教师组成优势互补的专业教师队伍,在教学中团结合作,精益求精,坚持改革,推陈出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学院歌曲

相约未来

袁雅琴 词 张云华 曲


每个镜头都记录青春的节拍,

每组画面都抒发成功的感慨,

每个眼神都凝聚真诚的诺言,

每回心语都编织炽热的情爱。

心儿在春雨中跳起来,

花儿在阳光下笑起来,

鸟儿在绿色中乐起来,

我们在春光里亮起来。

我们拥抱这梦幻舞台,

用自信和微笑相约未来,

我们拥抱这梦幻天空,

用激情和汗水放飞精彩。



每个时辰都燃烧别样的情怀,

每个日子都涌动无边的心海,

每个季节都饱含求索的目光,

每段岁月都珍藏幸福的期待。

心儿在春雨中跳起来,

花儿在阳光下笑起来,

鸟儿在绿色中乐起来,

我们在春光里亮起来。

我们拥抱这梦幻舞台,

用自信和微笑相约未来,

我们拥抱这梦幻天空,

用激情和汗水放飞精彩。
发表于 2008-7-17 19: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工商管理学院

湖南大学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渊源于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岳麓书院,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素有“千年学府”之美誉。湖南大学直属国家教育部,是“211工程”与省部重点共建,理科基础扎实、工科实力雄厚、文科独具浓厚的文化背景、经济学科富有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是湖南大学最具活力和特色的院系之一。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办学经验丰富,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博文约礼、致知载物的院训,坚持理性中道、求实创新的办院理念,本着“发展管理科学,培育管理精英,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千年品牌”的使命,学院致力于培养基础宽广扎实、综合素质优良并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管理人才。

    学院设有管理科学系、工商管理系、市场营销系、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系,管理科学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所、技术经济研究所、项目管理研究中心、企业伦理研究中心、金融投资研究中心、中科预测研究中心、交通运输与物流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成立了湖南省首个管理类重点实验室:企业管理与决策支持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学院目前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高校教师系列硕士3个专业学位授予权。管理科学与工程和企业管理列入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现拥有专任教师93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27人,博士生导师17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人选2人,芙蓉学者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计划人选4人。担任国际刊物副主编1人、国内重要期刊副主编2人、编委3人。学院还组建了金融投资、项目管理、金融工程与金融管理、战略管理等9个学术梯队,每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70项。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与同学科领域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美国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荷兰Twente大学管理学院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研究、合作指导博士生的关系;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湘财证券公司联合开展研究工作或互派学者交流。在MBA、EMBA和IMBA专业学位的教学方法、管理模式及学术交流等方面正积极寻求与美国知名大学的全面合作。

    在各方面支持下,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将继续努力,力争成为管理学科特色显著、开放式、和谐发展、国内一流、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电话: 0731-8822899 传真: 0731-8823670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合影

学院历史沿革

1926年,湖南大学设立商科
1931年,湖南大学商学系
1946年,湖南大学商学院
1981年,湖南大学经济管理工程系
1982年,在全国率先开办工业外贸本科专业
1984年,开始招收管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0年,获工业外贸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2年,湖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2000年,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与原湖南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合并)
发表于 2008-7-17 19: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展概况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国家“ 211 工程”、“ 985 工程”立项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大学——湖南大学千年庭院中的一支新秀,源于 1995 年创办的新闻学专业,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媒介经营与管理、广告学等四个本科专业,十年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新闻传播人才 1400 余名。现有教职工 54 人,专任教师 46 人,其中教授 10 人,副教授 12 人,教 师中有 博士学位者及在读博士 14 人,另有 双聘 教授 2 人,兼职教授 10 余人,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 600 余人。学院专业图书资料室藏书 1.6 万册,中外文学术期刊近 100 种,并建有 20 个机位的电子阅览室;拥有一流的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报纸自动化编辑实验室、模拟新闻发布中心等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 800 多平方米,设备资产上千万元。

学科与队伍建设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两翼,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打造品牌、争创一流为目标,坚持走特色立院、人才强院之路。建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硕士点,一个省级研究基地(湖南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两个校级研究机构(湖南大学传媒与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大学科技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形成了新闻思潮中国新闻思想史、媒介经济与媒介经营管理、传媒与文化产业、科技新闻与科技传播、影视文化与传播等多个富有特色的学术团队和研究方向。

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学院贯彻“拓宽基础,加强实践,培养素质,提高能力“的人才培养方针,坚持基础与实践并重,并于 2003 年开始按一级学科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目前,学院已全面实施“ 2+2 ”教学改革方案,所有学生前两年统一学习专业大类通识课程,后两年可根据自己特长、兴趣及社会需要在四个专业中选择一个专业进行专业学习。学院十分重视新闻传播学教学模式的探索,摸索出“四三二一”创新教学模式,并着力于实践教学和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坚持统一安排专业实习培植出实践教学亮点,实践教学管理进一步程序化、规范化。毕业生遍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国际广播电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湖南电视台等国内各大媒体,或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新闻院系深造。

科研与学术交流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 71 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 1 项,国家社科基金及国家攻关项目 6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30 多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 32 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 400 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收入 40 多篇。获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奖 13 项。学院十分重视地区间、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先后同美国、日本、台湾、韩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新闻院校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或达成合作交流意向,建立起开放式的国际学术和合作与交流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17 08:30 , Processed in 0.06612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