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7-26 22: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结合江苏宿迁医改经验,对教育产业化应有再认识!
题记: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身体是生活的本钱,孩子是明天的希望.
如果本钱无以保障,希望无以培育, 那么百姓的民生便无从谈起.
江苏省宿迁市,一个在江苏显得比较贫困的地级市,五年前即开始了对医疗单位大刀阔斧的市场化改制.全市医院纷纷脱离国有身份,转为股份制,合伙制,甚至私人所有.如今,宿迁医改在经济方面已经显示了明显的成效.全市的医疗资产暴涨至五年前的三倍.市财政也摆脱了以前来自医院的输血要求负担,反而从那些盈利的优良资产----效益好的医院手中获得了大笔收入.而这笔收入,被用来投入乡镇以及社区一级医疗建设.乡卫生院由此成为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的高额拨款事业单位,负责乡镇的公共卫生服务.这无疑对原本普遍差劲的乡镇卫生条件是有利的改善.
尽管在宿迁的医改中,由于中国社会固有的一些毛病,在人事,产权,经费流向方面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但基本上还是可以认为,宿迁的医改是初步成功的.卫生部试点的初衷----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基本得到了贯彻与实施.
宿迁的医改的实质,是将全市的医疗卫生系统看成资产进行处理.对于运行良好的优良资产,进行所有权转让,出让给非政府法人,完全推向市场.而对于无人问津的乡镇社区公共卫生部分,由政府进行深度管理,以维护基层百姓的利益.
应该说,这样的改革,让倍受指责的大医院看病难与小医院条件差的问题,都有了一个解决的希望.
与医疗事业很相似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条件,师资好的中小学,家长挤破了头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去,由此产生了荒谬的"择校费"现象. 而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一些乡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由于资金困难,连最基本的教学都难以维持.种种惨状,已无须笔者描述,早已为大家所了解.但无论是前几年的希望工程,还是现在感动中国的志愿者,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甚至连缓解都无从谈起.许多地区农村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近几年甚至一再下降.
究其根源,还是在于资金,没有钱,留不住老师,盖不了校舍.而资金窘困的主要原因,却主要在制度层面.小学通常归属于上一级政府,由上级政府提供财政支出.而当乡村政府本身捉襟见肘的时候,乡村小学的景况就可想而知了.而这和乡镇卫生院的境况又是何其相似啊.
因此,我们有理由感觉到,宿迁医改的成功经验有可能被应用到其他有类似点的领域中.那就是近年来一直视产业化为洪水猛兽的教育业,尤其是基础教育业.
同样,对基础教育业实施产业化改革的基础也是将教育系统视为不同情况的资产.对于炙手可热的优良资产,同样进行所有权转让,剥离国有身份.虽然学校表面上变成了充满铜臭味的公司,但实际上在市场机制下学校自然会顺应各类学生与家长的需求,调整自身的各项功能,达到能被客户----即学生与家长,所能认可的平衡.
可以想见,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城市中小学可能将会分化,即富人可以花钱从学校为自己的孩子购买更昂贵的教育服务.这听起来让人心里不痛快,但实际上,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在变相为富人提供增殖服务了,我们也并不以为怪.而我们的教育改革正是要使这样的服务彻底市场化.而不是像目前这样,政府财政按照呆板的政策把大量资金投入那些本身已经有足够能力吸引充足资金的学校.这不仅是严重的浪费,也是对教育公平的一种雪上加霜.
热门学校市场化之后,节省与增收的资金,将可以用来扶持乡村小学.同时,乡村小学制度上也应进行改革,应该成为至少是县级机构直接拨款并管理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乡村政府的鼻息下苟延残喘.在笔者看来,给乡村小学一个"名分",才符合教育"百年大计"的高级地位.
综上所述,笔者所推崇的教育改革,也正应是遵循医疗改革的基调----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对优质资产予以市场化运营,对基层教育进行深度介入管理.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身体是生活的本钱,孩子是明天的希望.如果本钱无以保障,希望无以培育,那么百姓的民生便无从谈起.
江苏宿迁的医改已经在"本钱"的"保障"方面让曙光初现.而与宿迁的医改步骤一样,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当地政府可以在教育部指导下,对这样的教育改革进行试点,对百姓的"希望"进行"培育".相信对于步履蹒跚的中国基础教育事业来说,这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