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tigereat

小沈阳现象与文化迷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1 16: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0楼(wainong) 的帖子

很贱很找抽
发表于 2009-5-11 16: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5楼wainong于2009-03-25 12:15发表的:
小沈阳注定是昙花一现,请记住我的预言。
算不上预言吧,内容太单薄 没创新的演员注定昙花一现,他的才能还是有限的,这点彪哥就很有才,有内涵,无论外在和内在
发表于 2009-5-11 16: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3楼wainong于2009-04-08 12:56发表的:
小沈阳那套把戏把全国老百姓都当成了东北、北京那帮低能耍,这也是为什么相当多的人不喜欢他的原因之一吧
文化很明显具有地域性

为什么没人骂京剧,因为那是历史上定了的高级品种,就如皇帝的新衣,没人敢骂

所谓的下里巴人,自然有人可以一边看一边骂,就如看阿娇脱衣服的人,骂的越凶的人,就是内心欲望越强烈的人

装b
发表于 2009-5-11 22: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6楼提拉~米苏于2009-04-24 21:39发表的:
被挠痒痒了……那不正是想笑么……达到效果了……
这只不过是吸笑气或者嗑药的便宜版本而已
发表于 2009-5-11 22: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4楼北群空于2009-05-10 22:19发表的:

演员需要功底和表演的内容形式其实不是一个讨论范畴。小沈阳儿在二人转上也很有功底,但是他很多二人转其实也很俗。当然,他在东三省的春晚上表演的二人转其中不乏有“积极意义”的。
没有郭德纲的出现,太平歌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听都没听说过。。。
马志明的相声一直是传统的路子,但是笑料不够。这点上郭德纲好得多。或者说,郭德纲的包袱“直接”的多。
不过讨论郭德纲就有点歪楼了。。。。

二人转近十几年,尤其老赵改革以后,其实和传统的丑旦二人转艺术关系已经不大了,很大程度上变成纯粹的逗乐,原来的东西唱作都是有一定的传承内容的。至少小沈阳赖以成名的几大伎俩和二人转艺术关系不大,或可归入近年来的歌厅艺术范畴,这个不仅东北有,模仿秀、异装之类长沙也是兴盛之地。
马志明是文相声,和京戏里的老生一样,没有点耳力修为是听不出笑点的,这也是相声里面文武的区别,郭德纲初成名时有这个意思,但后来因为票房以及自身水平越来越偏向武口了。两个都是传统相声,但文口更需要功力修为而已,所以非名门鲜见,马家以及后期侯家都有这个意思,刘宝瑞也同时擅长文武。
笑料本身的多少大小决定不了喜剧表演的好坏,要不真成了比胳肢人了,这就是滑稽和幽默的区别
发表于 2009-5-12 00: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校园网晚上这网速简直要命。。。。

不知道这回复能不能发出去。。。

文武口的争论在德云社内部也有。徐德亮不就是出了名的好文哏……

这些转化,难得说谁好谁坏。甚至谁高谁下都不是那么容易说。

究竟是直接的包袱好,还是砸吧出味道的包袱好?其实俩都好。

这些所谓的表演艺术,都需要观众,同样的,也需要培养观众。

至于二人转的转化,有戏剧界的专门研究,我就不多说了。至少,在东北仍然保留了二人转相当大的市场,相比很多的地方戏剧,不知道要好多少。而且上的台面的二人转,究竟是比以前更雅了还是更俗了?其实老赵变革的二人转已经去除了很多H的内容。与其说俗,倒不如说生活化了。非常不幸,我在一次高速路回老家的途中在某休息站听了一次饭店里的服务员放过纯H的二人转。

小沈阳的二人转我还真没看过,东北三省的春晚,他表演的也并非纯粹的二人转。在央视走红之前,他的二人转都是在剧场里的。票很不好买,加上我对二人转不感冒,所以几次回老家,从来没看过。故不知道其赖以成名的招数是否和二人转功底无关。这些问题还是留给专业的研究人士去折腾吧。至少他的二人转,很多东北人还是爱看的。但是地方戏剧总有水土不服的时候。正如东北人听不惯评弹和黄梅戏一样,二人转入了关就几乎没有太多观众了。

突然想起之前讨论观众层次。多说一句,据我所知,当然仅限于黑龙江,很多东北的老年人,不乏老知识分子,都很喜欢二人转。但是是不是仅限于赵以后的,不得而知。
发表于 2009-5-12 00: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沈阳赖以成名的几大伎俩和二人转艺术关系不大”

这里还是需要再考证下吧。

毕竟小沈阳的成名分为东北成名和央视成名两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凭借的是什么大家都看的见。但是第一个阶段,我没有看过所以不多加评价了。
发表于 2009-5-12 00: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说文口相声的尴尬也很明显。个人认为这恰恰和郭德纲所说的“不适合电视相声”有关。

早先曲苑杂坛在的时候,马志明还曾多次露面。现在商业晚会普及的情况下,印象中很久没有看过他出现了。

而德云社式的剧场演出,则受到票房的制约。被“教化”相声腻歪着了的相声爱好者需要的是“听着开心、痛快”的相声。郭和徐的票房号召力就是典型的剧场式模式下文武口的“试验结论”。具体走向如何,谁也说不好。

艺术家也要吃饭。更何况表演艺术本身,就离不开观众的支持。挺遗憾的说,当年还有午间书场,现在评书和京韵大鼓都很难听到了。相比受国家重视栽培的“黑领阶层”京剧,其他的戏曲艺术都得想办法自谋生路。川剧除了“变脸”,能被人记住的就不多了。豫剧倒是培养了不少小孩儿,但是每次拿出来都是那段花木兰。相比之下,相声和二人转都是幸运的。
发表于 2009-5-12 09: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5楼北群空于2009-05-12 00:59发表的:
其实说文口相声的尴尬也很明显。个人认为这恰恰和郭德纲所说的“不适合电视相声”有关。

早先曲苑杂坛在的时候,马志明还曾多次露面。现在商业晚会普及的情况下,印象中很久没有看过他出现了。

而德云社式的剧场演出,则受到票房的制约。被“教化”相声腻歪着了的相声爱好者需要的是“听着开心、痛快”的相声。郭和徐的票房号召力就是典型的剧场式模式下文武口的“试验结论”。具体走向如何,谁也说不好。
.......
和一个南戏老艺人聊天,他怎么都不承认变脸是戏剧艺术,说最多算魔术,戏剧,至少是传统戏曲,核心的还是唱作。小沈阳和同行的歌厅活计在成名前怎么回事,一个南方人也不能说全活,不过他成名后好好查了一下,因为对二人转这种典型的移民艺术很感兴趣,至少他现在公开的视频看不出传统丑旦唱作上有多少修为。
喜剧的问题,毕竟有一个提升和判断在,其实前几十年光光提倡群众喜闻乐见,是搞坏了很大一部分传统表演艺术的,相比于日本的能、净琉璃、舞踏和歌舞伎(其实其中唱作精髓一般日本人也根本不懂,依然趋之若鹜,票价奇高但是一票难求),我们的传统艺术就在这种大众本位中被人为退化了。就算是京剧,也没有十分严格的传承保护,不说现在的荒腔走板,但很多精髓已经失传是肯定的,市场化也有一个定位问题,没有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也未必活的痛快。文口相声就是这样,老北京老天津都知道马家侯家和一般撂地的区别,这里不说现实,但是名家传承的失落是一种悲哀,要是能够像市川家族那样,这些老玩意也就真能拿得出手了,市川家的荒事刚创的时候也就是噱头求热闹的东西,修为上去了,味道就变了,重要的是代代精益求精,演员和观众有时候真的是共同进步的。现在的相声,演员观众确实都不上台面,旧相声新相声都一样,老赵改后的二人转,也就是火了他的大舞台。

不过老郭和老赵门下有一点是作对的,那就是坚持剧场为主,试想NHK给歌舞伎设个时间限制搞个频道玩普及,那也肯定给它玩惨了。很多东西,是不需要普及的,需要的是培养观众。只不过两个人这一点都很不干脆,对于春晚老郭是背地里咬牙切齿,老赵是明面上笑脸像样。
发表于 2009-5-12 09: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其实专业观点看,有没有H和俗不俗还真没什么关系,就像相声里面本来就有荤口,很多表演上的东西你不保留荤口,就会失传,而且荤而不荤,老一辈大师能把荤口也讲出好味道来。
俗的话,应该定位在粗糙上,就像很多流行歌,绝大多数网络歌曲不像摇滚那么口味重,歌词没什么不合适的,但是俗的可以。
马志明有些生不逢时,个人很喜欢他有些烟火味,但是功力内蕴的风格,少马爷啊。他是退休了,毕竟是属于专业团体的,即使退休了也不能四处走穴,曾经有一次给德云社捧场,虽然很低调,但架势在那里,太平歌词之类比起郭的实在是高上一大截,令人惋叹。至于徐德亮,有些硬斯文了,拽辞掉书袋,文口还真不只是这样,马三立就是典范。
发表于 2009-5-12 10: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辈,你是在北大麽,怎么还用校园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2-3 04:02 , Processed in 0.05706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