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2|回复: 7

[电子书分享] 第二期读书交流会:金庸与武侠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6 20: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期交流会的主题是:金庸与武侠文化
  
  背景:由于大多数喜欢武侠的同学们的建议,所以选择了这个通俗的话题,但是,哪怕这样一个通俗的话题,也可以有很广泛的面可以展开来谈的。比如,源远流长的武侠文化,侠的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列传》,而在战国末年就有了侠,《五蠹》中所提到的五蠹之一就有侠。千百年来,侠在传奇、小说中得以发展,武侠文化也渐渐成熟,成为世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武侠文学在二十世纪达繁荣发展,代表作家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不仅塑造了武侠小说的经典,也成为了不可逾越的高峰。然而这些作家的风格有各有不同。金庸的小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广博和智慧,人物塑造也是传统的英雄式的人物,情节起初平平,但是越往后越庞大复杂,盘根错节,好不宏伟;而古龙笔下的故事,情节独特幽深,诡谲多变,人物性格丰满,更富有人情味,他笔下的男主角都跟他本人一样的性情,富有隐士精神的游侠;梁羽生比较喜欢结构复杂的体系,一代一代人之间,恩恩怨怨,环环相扣。除了这三位,还有温瑞安的《四大名捕》系列,也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曾在几年内,连拍了四个版本的影视剧。
  
  再次,金庸这个人也是很值得探讨的。他是政治家、企业家、文学家,能把这几重身份有效的协调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他的作品喜欢借用历史,他对金、辽、两宋的历史很有研究,他的小说重塑了很多历史人物,袁崇焕,张三丰等,在百度百科张三丰的词条里大多数的内容引用了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对张三丰的描述。
  金庸的作品有限,出版很规范也很完整,曾有人用一副对联涵盖金庸所有武侠作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飞狐外传
  雪山飞狐
  连城壁
  天龙八部
  射雕英雄传
  白马啸西风
  鹿鼎记
  笑傲江湖
  书剑恩仇录
  神雕侠侣
  侠客行
  倚天屠龙记
  碧血剑
  鸳鸯刀
  
  另有一篇中篇:越女剑
  
  还有很多非武侠作品,大多是跟历史相关的。
  
  这些各个方面都可以谈,欢迎同学们一起探讨。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意在抛砖引玉。
 楼主| 发表于 2009-4-16 20: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年记
  
   
  
    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1923年,浙江宁海人。查家几百年来名人辈出,领尽风骚,清朝皇帝康熙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8岁那年,查良镛无意中看到武侠小说《荒江女侠》,“琴剑二侠”的行侠生涯深深地吸引了他。这是查良镛看到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之后,查良镛到处搜罗武侠小说,一睹为快。
  
    15岁时,查良镛编写的《给投考初中者》一书出版,畅销省内外,初露才华。
  
    17岁时,查良镛做出了一件叛逆之事:写一篇题为《阿丽漫游记》的文章贴在学校墙报,影射学校的训导主任。
  
    查良镛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官。抗战后期,他如愿考进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查良镛看不惯一些国民党职业学生在大学里横行霸道,整人打人,于是“行侠仗义”,打抱不平。谁知,他的“侠举”惹了祸,校方勒令他退学。
  
    “查少侠”只好离开校园,浪迹江湖……
  
    1948年底,查良镛被派往香港《大公报》工作。“身无分文走香江”的查良镛从此就得靠自己的双手打天下,而他与《大公报》几十年的恩怨情仇也由此开始。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圆自己的外交官之梦,查良镛毅然抛妻离职,北上京都再敲“外交官之门”。由于种种原因,查良镛最后只好垂头丧气地南回香港。
  
    查良镛重回《大公报》,不久就调到《新晚报》当副刊编辑。梁羽生正好也在《新晚报》任职,两人遂成朋友。他们一起下棋,一起写棋话,时常海阔天空闲聊——而聊得最起劲的则是武侠小说。
  
    1953,梁羽生以《龙虎斗京华》一书打响。
  
    1955年,查良镛偶试身手,写出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金庸”作为一个“神话”由此诞生。
  
    50年代,查良镛、梁羽生、百剑堂主同写武侠小说,人称“三剑客”。
  
    一日,他们突发剞想:在报上开设专栏《三剑楼随笔》,三人合写,以展现“三剑客”“社会时互放的光芒”,给“新派武侠”留下一段历史见证。
  
    金庸自《书剑恩仇录》后,一发不可收。接着,《雪山飞狐》一出,石破天惊,全城争读。《射雕英雄传》更被视为“天书”,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地位,由此奠定。那年,查良镛34岁。
  
    35岁那年,查良镛拿着他的8万港币,自立门户,创立《明报》。很多人都认为不出一年半载,《明报》就会关门大吉;但查良镛凭着他的一支如椽妙笔,凭着他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等,撑起《明报》大业,使《明报》得以苦苦维持下去。
  
    1962年5月,10万大陆居民波浪式地涌向弹丸之地的香港,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逃亡潮”,香港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明报”倾力倾情报道、评论“逃亡潮”,声名大噪,发行量倍增,苦苦支撑的局面终于结束。
  
    1960年,台北市出动大批警察,在大大小小书店搜缴武侠小说,查良镛的武侠小说自然在查禁之列,台湾当局指之为“毒素颇深”,是“统战书本”。
  
    1965年年中,查良镛漫游欧洲一个多月,于是请倪匡“化笔”《天龙八部》。
  
    查良镛旅欧回港,倪匡相告:“金庸,真不好意思,我将阿紫的眼睛弄瞎了!”
  
    1965年底,查良镛创办了《明报月刊》。
  
    这本杂志是由散居在世界各地、素不谋面的学人通过书信来筹划、创办的,这在世界出版史上实属罕见。
  
    “文革”期间,《明报》以及时、准确的中国报道,在香港报界独领风骚,大放光芒。《明报》因而销路突飞猛进,正式确立大报地位。
  
    1967年夏季,被称为“香港式文化大革命”的“暴动”发生,查良镛因支持港府被“左派”骂为“汉奸”、“走狗”、“豺狼镛”。
  
    《明报周刊》开了香港娱乐周刊的先河,也为查良镛带来可观的利润。《明月》和《明周》这两颗星星,辉映着《明报》这个月亮。
  
    查良镛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香港第一健行”。香港市民喜欢看他的社评,连国共两党政要、美国国务院也剪辑他的社评,作为资料加以研究参考。
  
    查良镛写武侠小说,最初是为了赚钱,而后是为了撑《明报》大业;
  
    到了60年代末期,则是试图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一些新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看法。于是,便有了政治寓言——《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
  
    1972年,金庸挂印封笔,金盆洗手。封笔之后,查良镛把近20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经过10年的修订,一套15种共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终于出版完毕。
  
    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到处都有“金庸迷”。从来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像查良镛的武侠小说那样广受欢迎。有人甚至说他是武侠小说创作的“真命天子”!
  
    中国武侠小说百年发展的壮丽风景,由“十大宗师”的作品构成;而当中最为辉煌的当是查良镛、古龙、梁羽生、三位大师的新派作品;而其中又以查良镛的武侠小说为巅峰。
  
    这正是:“武林”至尊,唯数金庸;风行天下,谁与争锋?
  
    1973年春,查良镛应国民党之邀去了台湾,还与蒋经国见面会谈。蒋是“金庸迷”,但他与查良镛所谈的,并非武侠小说,而是时政国事……
  
    查良镛在金门看到:地底的坑道纵横全岛,大卡车和坦克车通告无阻,地上、地下,到处都是炮位和机关枪阵地……
  
    “我这一生如能亲眼见一个统一的中国政府出现,实在是毕生最大的愿望。”
  
    邓小平重新执政后,中共向查良镛发出信息:邀请他回大陆访问。查良镛,向中方提出一个要求:想见邓小平。报告很快送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看到报告后,在报告上写下批示:愿意见见查先生。见面时,邓小平笑口盈盈地说:“对查先生,我也是知名已久了!”一个是着名政治家,一个是知名政评家,两个人谈起政治,当然不会流于一般的敷衍,政见和才智充分地表露出来。
  
    
  
    邓小平:我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你书中的主角大多是历经磨难才终成大事,这是人生的规律。
  
    
  
    胡耀邦:读你的书让人豪情万丈,天大的困难也不放在心上。
  
    此次访问,还得到廖承志的宴请。廖承志说:“查先生的社评写得不错,时常有一些独特的见解,不过有些观点,我们并不认同。”“是的,大家的看法并不尽相同。”查良镛加应道。
  
    在新疆天池,查良镛惊喜地发现几个维吾尔族的小孩子手里捧着天山雪莲——就是《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采来送给香香公主的那种雪莲。他兴奋莫名,采了两朵,带在身边,带回香港……
  
    回香港后,查良镛兴致勃勃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畅谈大陆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思——
  
    “访问大陆回来,我心里很乐观,对大陆乐观,对台湾乐观,对香港乐观,也就是对整个中国乐观!”……
  
    中新社给《明报》开“小灶”,提供电讯稿给《明报》刊用;向来对中共热嘲冷讽的“哈公专栏”停刊;“反共”的报道和评论大大减少……有人说:查良镛“转”了。
  
    查良镛表示:“我对中共的态度,是同意的支持,不同意的批评,总的来说是支持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
  
    1984年9月,中英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从此进入加归祖国的过渡期,而查良镛有一段不寻常的、掀起不少惊涛骇浪的历史也行将开始。
  
    1985年6月,中方委任查良镛当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草委第一次全体会议,查良锒登台发言,他以《一国两制和自由人权》为题,表明了自己的政治宣言。发言完毕,掌声热烈。雷洁琼拉着查良镛的手,称赞说:“你的发言好极了!”
  
    怎样设计未来香港的政制模式,各方各派意见不一,政制方案花样百出。群雄并起,不分上下,于是促成“武林大会”举行。查良镛主持“武林大会”,然而得不到积极的成果。“武林大会”决不出胜负输赢,查良镛于是亲自为未来香港政制设计蓝图——草拟新政制协调方案。
  
    第一稿出来,遭到强烈反对。与中文官员“密谋”一番后,查良镛又连夜赶改方案……“新协调方案”略作修改,便成为政制小组的“主流方案”。
  
    反对查良镛和“主流方案”的声音却铺天盖地而来。为了平息风波,查良镛在《明报》撰写社评,论述自己的政制观点。谁知,“社评起风云”,引发更大的风波。香港有几十名学生游行示威,火烧《明报》和经影印放大的社评,指责查良镛“歪曲事实,断章取义”。
  
    广州:12月6日,草委主任扩大会议通过“主流方案”,决定把它原封不动提交给草委全体会议讨论。香港:仍然群情汹涌,抗议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查良镛:为息众怒,抛出洋洋洒洒的万言文章,在《明报》连载12天。
  
    1990年2月27日,邓小平、杨尚昆、李鹏、万里接见参加最后一次《基本法》草委会全体会议的成员。当天,《基本法》通过,几年的政制方案纷争终于尘埃落定。查良镛说:“我觉得自己问心无愧!”
  
    在《明报》创刊30周年、查良镛65岁那年,他下决心淡出江湖。
  
    1989年5月30日,查良镛卸任《明报》社长职务;1991年3月22日,明报企业挂牌上市,查良镛的持股量从80%减少为65%。把明报企业推向市场,表明查良镛逐渐告别《明报》的决心。查良镛宣布退休,10多个财团上门来要求购买《明报》。最后,查良镛却选择了一个出较低价钱的智才公司,选择一个30出头的年轻人当《明报》掌门人。很多人对此不可理解。
  
    
  
    在英国,查良镛寄寓于牛津大学城,环境清幽,学术空气浓厚。奔波劳碌了几十年的查良镛,终于找到一处像圣地那样清幽的地方,酬其一贯神驰的仗剑之情。
  
    1992年底,新上任的港督彭定康抛出“政改方案”,引发中英新一轮政治风波,中方彭定康为“香港的千古罪人”。查良锒对香港将来的政治制度有一贯主张,从来没有改变过,他忍不住又“重出江湖”,笔战彭定康……
  
    1993年3月,查良镛在北京会见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查先生是久仰了,今日初次想见,我们十分欢迎……你的小说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地理背景、中国文化传统、人情风俗等等。”江泽民说。两人谈政论文,话题广泛。
  
    
  
    江泽民:你的书富含天文、地理及人生哲理,曲折而博大,了不起!
  
    1993年4月1日,查良锒宣布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之职。多年来一步步“淡出江湖”的“金大侠”,这次可是一退到底,退得干干净净。从此,他不再拥有曾给他带来财富和荣耀的《明报》。
  
    “淡出江湖”的查良镛,过着平平淡琰、自由自在、无牵无持的生活。除了周游列国、游山玩水,更多的时候,他是在家里读书、研经、下棋、听音乐……
  
    但查良镛并未就此封笔。熟悉他的朋友们说,他将来很可能会写一两部历史小说。
  
      金庸武侠小说的巨大影响:
  
    从1955年第一部金庸武侠小说问世迄今,该作品的发行量已逾亿册!
  
    金庸的每一部武侠小说都被搬上了银幕和银屏,有的武侠小说甚至被反复改编、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今天,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然而,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仍是中国银幕、银屏不可替代的观赏热点!
  
    金庸武侠小说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难解之谜。上至政府首脑要员、文人墨客、学者教授,下至农夫民工小贩,从中国到美利坚,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层出不穷的金庸迷……
  
  
      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地位:
  
    奇特的金庸现象已引起世界文学史家的广泛注意,并引发了海内外“金学”的蓬勃兴起,尤其在台湾,“金学”研究更是轰轰烈烈,许多学者对金庸作品的理解及阐释,深刻而独特,称其为“内涵挖掘不尽的神奇之作”。想必不久的将来,“金学”和金庸的武侠小说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热点,并被载入世界文学史册。
  
  
      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点:
  
    金庸的武侠小说与清末民初武侠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灌注于神奇而浪漫的武侠故事之中,使之上升到文学艺术的高度。而且,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从天文地理、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医药民俗到道德人伦无所不包。读后在陶冶性情的同时,给人一种知识上的极大满足。金庸的武侠小说,还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萧峰、段誉、陈家洛、张无忌、杨过、令狐冲、郭靖、小龙女、黄蓉、韦小宝等,这些形象如水墨人物,飘逸潇洒,长袖当风,令人刻骨铭心,爱恋难舍。以上正是金庸作品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
发表于 2009-4-16 20: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虽然从小没有培养看武侠的习惯.
发表于 2009-4-16 21: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武侠,但是还没有把金庸的武侠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过,值得思考下——
发表于 2009-5-8 21: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本周六晚上7:00
地点:计专教学楼旁边小花园
发表于 2009-5-8 23: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怎么说,最喜欢的还是金庸的武侠小说!!!

小说中弘扬正义的精神还是值得称赞的,但现在的武侠小说好像越来越神奇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15: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5楼(菡萏叶1985) 的帖子

现在的都不是纯粹的武侠啦,玄幻的成分很多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15: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动结束了,以后希望喜欢的人都过来一起聊聊,而不仅仅是协会的同学,要增加见识,就让大家都参与!come o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5-28 00:54 , Processed in 0.12616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