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大语言学系的句法学沙龙主要是面向语言学系的博、硕士研究生的。每周一晚,基本上由宁春岩教授和伍雅清教授主持。这个沙龙宁老师的意思是只要对语言学感兴趣的都可以参加!
另外,还有每周三李兵教授主持的音系学沙龙;
张文忠教授主持的二语习得沙龙;
认知所李行德教授主持的语言获得与语言理论讨论会(Seminar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inguistic Theory)(现暂由宁春岩教授代主持)。
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吧:
说湘语的人都知道下面的话不能说:
(1)* 张三连吃饭。
但是,加上“不”等否定词就可以了:
(2) 张三连不吃饭。
而且,“连”和“不”之间不能被隔开:
(3)* 张三连吃饭不。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上面的现象并不只有湘方言中有,英语也有。英语中的“any"、”ever“一定要跟否定词在一起才可以:
(4) * John has seen anybody. John has not seen anybody.
(5)*John has ever been t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John hasn't ever been t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上面的例子其实隐藏了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约制:
负极词必须得到允准。
另外,湘语中的例子比较类似印地语(Hindi).该语言中也有类似于湘语的情况:
(6) Raam bhii aayaa.
Ram even came
当然实际的情况远非这么简单,我们的目的(或语言学的目的)着眼的不是某一种语言(当然会以研究一种语言为突破口),而是要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universals)。这是语言学与语文学不同的地方。语文学更像是大家念英语是学的英语语法。
(参见拙作:《“连”的强调与否定极性》(与香港理工大学邓思颖教授合作)和《负极词的极端敏感性及允准条件研究》)
对于楼上的问题:
个人感觉你可以去从事文本分析和文学理论。现在很多文学批评就是通过对语言的分析而得出的理论。如你的贴子中提到的德里达( J. Derida)就是从事文本分析的。(解构主义最经典的文章:Structure, Play and the Discourse of Human Sciences(1966)就是分析语言结构得到的)。现代西方的语言哲学走的也是这一条道路。
我不大懂”小学‘之类的语文学,只是粗浅地提这么条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