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15|回复: 21

[电子书分享] 筱筱的读书日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 10: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9月13日 (一)
昨天在一本书的序言里看到一个观点,大意是大多数人的评论的观点不过是别人观点的翻版,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就是像假发,虽然看起来毛发浓密,但是都不是自己头上长的。我突然想到我自己,看很多的书就真的有用吗?知识广博最多说明看得多而已,有多少东西是自己的呢?看看自己这两年来,正经学业并不突出,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所谓的杂书上面了,知识面广博而不精深,看得太多太杂,也很少有自己的看法。在写论文写作品的时候多是直接查找二手信息而不是亲自考证一手资料,这些都是极为不好的习惯。别人的论文、观点可以借鉴,可以欣赏,可以学习,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哪怕还很幼稚。不要堆砌辞藻玩弄概念,糊弄别人,也糊弄了自己。

今天看了一本《挑灯看剑话金庸》,老先生的观点确实很有意思,不愧是搞科学史出身的人,在评论文学作品时也那么的严谨、认真。但是过于严谨便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娱乐性。

昨天为了上宗教文化课,特意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圣经故事》,可是没有想到这门课竟然是用英语授课,而且要用英语考试,诚然,《圣经故事》用不上了,还是先把我的英语搞上去再说。

找《圣经》的时候不经意间发现了《爱的艺术》,这本书貌似以前听过,打算看的,所以一并借了来。

为了认真完成学业,我不能再肆无忌惮的看“闲书”了,周一到周五都必须学习,到周末和节假日才能看这些书,而且要认真高效的看。每个周末两三本书或者搞明白一点小问题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个体孤独的爱

2009年10月04日(二)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是什么?

或许对这个问题,有千千万万种回答,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想法。

但是,弗洛姆说,爱,是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回答。

人类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从开始有了思维,有了思考,有了精神和灵魂的那一天起,就跟一般生物不一样了。人类的存在成为一个一直困扰人类的难题。

人类具有天然理性,他能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单独个体的存在,而这种存在世孤独的,疏离的,人如果不能克服这种孤独感便会狂躁不安。最原始的方式是群居,以及群体活动,为了寻找“同一”和保持一致。

人的内心世界存在着天然的孤独感,要生存就必须克服这种孤独和疏离的感觉。而,爱,是能够超越自我,达到与人完满结合的最重要的方式,所以,爱是对人类存在问题的最好回答。

艺术家们对人类的存在的意识特别的敏感,特别是天才型的艺术家,看他们几乎生来就是孤独的。他们对世界和生命有着独特的感知和意识,因而他们无法理解和认同别人,别人也无法理解他们。但是他们依然面临人类的共同问题——克服孤独。他们无法通过认同和理解的方式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于是他们大多数选择狂欢的方式来寻求结合。

弗洛姆指出,所有通过狂欢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的方式都有三个特征:首先,这些方式都是强烈的,甚至是狂暴的;其次,他们需要整个人——包括身体和心灵——都投入进去;第三,他们都是短暂的,而且要不断地重复。比如吸毒、纵欲等,都是最好的例证。所以,为什么有那么多非正常死亡的艺术家们都是吸毒或者用药过量死亡,无不跟他们的内心孤独有关。

当内心的孤独无法排解的时候,一般的人喜欢不停重复玩简单到白痴的游戏,以寻求一种刺激和放纵的感觉来暂时忘掉孤独,有的人喜欢泡在网上不停的刷网页,还有的人喜欢在群里不停的发图聊天,有人喜欢一个人沉浸在脑残的肥皂剧里还无法自拔——正如网络上流行一时的那句话:某**的不是***,**的是寂寞……

或许,是过于丰富的物质生活让现代社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来孤独,来寂寞了,如果是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每天为了吃饱肚子而奔波劳累,估计人也不会有那么孤独。

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引起社会分工的不同,集体活动越来越少,个性化越来越强烈,认同和统一就越来越难,人与人之间的结合也越来越难,人也就越孤独。这也是为何现在流行“宅”,宅很无奈,既不想孤独,也不想要接受不认同的东西,只好宅起来,疯狂的上网聊天打游戏。

不孤独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有很多个性的标签,其实内心大多数都别同一化了。

弗洛姆认为,只有爱,才是将人类从孤独中拯救出来的正确的途径。它是发自内心的,健康的,让人与人达到结合的一种方式。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是精神层面的一种结合。我比较认同这一看法。

事实上,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弗洛姆只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了爱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各种正常或病态的爱的方式,而不是从实践的层面上提出具体有效的方法教你如何去爱。爱是一种个人体验,没有完全相同的爱。

弗洛姆在谈到什么是爱的时候提到,人们往往认为爱就是被爱。所以在期望爱的时候,往往注更重自身内外的修养,努力增加自己的吸引力,而没有想过要去付出爱。

爱首先应该是给予,有能力给予的人才是最富有、最幸福的。因而常常施舍的人比吝啬的人更幸福,而条件一般的人比富有的更慷慨,因为他们知道如何付出。

然而光是给予也并不等同于爱,付出爱并且引起共鸣收到爱,才是成功的。如果没有引起任何反应,那也只是失败的爱,并没有达到结合,也没有消除孤独。

给予,不是放弃,被剥夺或是做出牺牲,对于创造性性格的人来说,给予就是潜能的最高表达。因而能够爱一个人是幸福的,至少说明你有爱的能力,其次,在爱的过程中,有你生命的表达,你的存在不是没有意义的。

有人觉得如果没有被爱,那付出爱便是没有回报的,便非常的吝惜自己的感情。其实吝惜比付出更没有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杂记

2009年12月19日 (三)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这是一个很短的剧本,内容荒诞,结构相当的跳跃。该剧所反映的内容值得思考,形式还需要探索。

但是在这里需要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说明]《无政府主义者属意外死亡左派艺术家属意中死亡》是黄纪苏同志创作的戏剧剧本。这个剧本从意大利游吟诗人达里奥. 福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出发,作了相关问题的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探讨。剧情完全是新创的,与达剧无关。但是,关于正义与邪恶,关于穷人与富人,关于人性与奴性,关于生产与分配等等诸多在现代社会更为突出而又被帝国主义集团及其帮凶、走狗们竭尽所能歪曲、掩盖的矛盾,是每一个真正具有良知和革命精神的文艺工作者无法回避的共同主题。如果说,黄纪苏同志和达里奥. 福有什么共通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共通之处。不论是在意大利,还是在中国;不论是在中世纪,还是在二十一世纪的前夜,一切人民的作家总是因为压迫和奴役生活在同一个血缘家族里,都是因为不屈和反抗战斗在同一条战壕里。

《致我终将逝去的青春》

很红的网络小说,好几十万字呢,在极度无聊的火车上,二十四小时看完了。

对于这样的小说我现在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耐性去看了,这一本恰好看完了的感觉还不错,身在同一个社会感觉确实有些与自己相同的感触在里面。如果实在无聊的时候可以拿来看一下,打发打发时间。

《左贺的超级阿嬷》

阿嬷是个坚强的老太太,再多么贫困艰难的日子都能够熬过来,她有很多穷人的生存智慧,是一个豁达乐观的人。本书是从小跟她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对她的深情的怀念,记录了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阿嬷的超级语录:

惹人讨厌的事情就是太招摇。

  晚上别提伤心事。难过的事留到白天再说,也就不算什么了。

  成绩单上只要不是0就好了。

  1分2分的,加在一起,就有5分啦!

  不要为葬礼悲伤,因为刚好是涨潮(日本人认为一天中出生和死亡最多的时刻)的时候嘛。

  别人跌倒一笑置之,自己跌倒更要一笑置之。
  因为人都是可笑①的。

  活着很有意思。

  与其讲究外表,不如内在下功夫。

  让人察觉不到的体贴才是真正的体贴、真正的关切。

  吝啬最差劲!节俭是天才!

  别抱怨“冷啊”、“热啊”的!

  夏天时要感谢冬天,冬天时要感谢夏天。

  时钟反着走,人们会觉得钟坏了而扔掉。
  人也不要老回顾过去,要一直向前走!

  这世上满是生了病还不想死的人,自杀未免太奢侈了。

  有钱人要旅行、吃寿司、订做新衣,忙死了。

  能吃到沙丁鱼就不算穷。

  要是以前的人看到沙丁鱼而命名为鲷鱼的话,那沙丁鱼现在就等于是鲷鱼啦!

  别太用功!太用功会变成书呆子!

  游泳不是靠泳裤,靠的是实力!

  不要光想今天、明天的事,要去想一百年、两百年以后的事。想到有了五百个孙子、曾孙,那时候会快乐得不得了。

  尾部开杈的萝卜,切块煮起来味道都一样。
  弯曲的小黄瓜,切丝用盐拌过后味道也都相同。

  穷有两种:穷得消沉和穷得开朗。
  我们家是穷得开朗,而且和由富变穷的人不一样,不用担心,要有自信,因为我们家祖先可世世代代都是穷人。

  只有可以捡来的东西,没有应该扔掉的东西。

  “阿嬷,我英语都不会。”
  “那你就在答案纸上写‘我是日本人’。”
  “汉字也不太会……”
  “就写‘我可以靠平假名和片假名活下去’。”
  “我也讨厌历史。”
  “历史也不会?那就写‘我不拘泥于过去’。”

  即使小偷来了,也没东西可以偷,因为实在一无所有。
  说不定他还会给我们留点东西呢。

  人到死都要怀抱梦想!没实现也没关系,毕竟只是梦想嘛。

  聪明人、笨人、有钱人、穷人,过了五十年,都一样是五十岁。

  只要能道声:“再会。”就是幸福。
  如果能说:“改天见。”就更加幸福。
  要是能说:“好久不见。”就更加、更加幸福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12月19日 (四)
《云上的日子》

【法】圣埃克絮佩里的作品集,开本很小,但是很厚,淡绿色的封面惹人喜爱,收有他的代表作《夜航》和《南线邮航》等,但是没有他最广为人知的《小王子》。

圣埃克絮佩里是一个比较传奇的作家,他的职业是飞行员,酷爱飞行,在他的作品里大多数是关于他在蓝天上的遐想。那些独特的经历个感受,是任何人都无法复制的。

做为一个飞行员,一个职业生涯在万米高空上度过的人来说,他的生活一定是孤独而寂寞的。在那么高那么远的地方,只有他一个人在孤零零的飞行着。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地球的此端,经过漫长的飞行后,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他几乎成了生活在蓝天上的人,一个个途径的美丽城市都只是短暂的栖息地,没有一个地方值得永久的停留。再美丽的树木山川河流,都会被远远的抛在机翼后面,俯瞰大地,一切都将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还未到达云层上端的时候,大地就失去了她本来的面目。

云上的日子,仿佛讲述的是神仙般的生活,讲述那些高高立于云端的人,如何俯视大地,羡慕人间的故事。事实上,它讲述的是一个飞行员的孤单旅程。



《怪诞心理学》

【英】查理德.怀斯曼

或许每个人都曾经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行为或者令人惊讶的巧合和相似等问题产生过好奇,但是鲜有人会去认真的研究这些事情。然而每个世纪总会有些怪才在这些方面有所建树,他们通过严谨的科学的实验的方法得出了许多让人惊讶的结论。

你走路的方式会透露出你的哪些性格?

为什么女性的征婚广告最好由男性来写?

全世界最好笑的笑话是什么?

为什么有些人竟然会回忆起不曾发生过的事情?

为什么女性驾驶员更容易超速行驶?

夏天出生的人和冬天出生的人谁的运气更好一些?

真心的笑容和虚假的笑容都打着哪些难以掩饰的烙印?……

脑海里回想起一些怪诞的记忆:

1、如果你精神集中的盯着不远处的某个人的后脑勺看,不久,那人就会像接收到某种信号一样寻找信号源,转过头来四处张望寻找你。这个古怪的游戏是我小时候常玩的心理游戏之一,一个人走在路上的时候盯着走在我前面的那个人专注的看上几分钟,一个人站在路边等待的时候专注的看着不远处另外一个一动不动的人……等他们回头看我的时候我便笑着转移自己的视线。这样做很容易打发时间。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我,是风  (五)

《不是我,是风——劳伦斯妻子回忆劳伦斯》弗里达·劳伦斯著,姚暨荣译,新华出版社

11月3日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诗经研究”客商,当时老师正在讲《诗经》中关于“风”的意象的隐喻,于是提到了弗里达所写的这本对劳伦斯的回忆录。还简略的提了一下劳伦斯这位作家已及他最有名的作品:《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后来在《外国文学史》上读到了关于劳伦斯的详细介绍,中肯的评价了他作为一位有思有才华的天才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我还未读过他的作品,现在对他传奇、曲折而又短暂的一生非常感兴趣。所以当我漫步在图书馆英国文学书架间,与这本橘黄色封面的书不期而遇时,我毫不犹豫的决定要读一读。

在橘黄色封面的左上角,有几支洁白的羽毛。风的主题在这幅宁静的画面上让人不经意间就体会到了。粗大的标题下是两张时光久远的照片,劳伦斯一脸浓密的胡须,与我之前想象中的峭立、尖酸的英国绅士的模样相去甚远。

这本书是在劳伦斯去世以后才开始动笔的,是对往昔美好生活无限的追忆与怀恋。从十八年前的一见钟情开始,将生活中点滴的温馨,以及二人漫长的心灵旅途一一述说,不疾不徐,饱含思念,却没有泛滥悲伤的情绪。幸福的日子虽然短暂,但我感觉到,这对于弗里达来说已经是非常的幸福和满足了。

书中直接录用了劳伦斯在各个时期写的信,有婚前饱含热情的情书,也有婚后十几年给岳母写的温情脉脉的家书。我非常喜欢读这些信,我发现劳伦斯的散文写得非常的优美。他笔下的景色自然而优美,充满了吸引力,感情细腻丰富。他描绘出的山野、田园风光深深的吸引了我,旅途的见闻也让我流连。还有他笔下所表达的那种浓浓的深情,让人感觉无比的真挚。他真的是一个天才般的、真实的、沉稳的人。

在讲到他们他们如何结合时,弗里达说:“我们一样热爱冒险,对位置的前途充满了好奇和渴望。”或许,正是这种心灵上的契合才使他们在一见钟情后义无反顾的决定要永远在一起。弗里达更是承受着和巨大的压力,放弃了稳定的生活,放弃了丈夫和孩子。

他们曾一同徒步去意大利,乘船旅行环游世界,住过很多乡间别墅和牧场。他们这种流浪旅行的生活也是我向往不已。我羡慕他们自由、快乐、幸福的生活。

或许,几经辛苦和努力换来的幸福和快乐才特别的与众不同吧!

11月6日

劳伦斯和弗里达的旅行还在继续。在澳洲和美洲大陆神奇的自然美景的怀抱中旅行,真的十分惬意。还有与那些远方的朋友们一起欢聚,与异邦异族的人交往的独特经历,都那么的愉快。我真的很想读一读劳伦斯在旅途中所写的那些作品。那些作品里面一定也充满了新大陆的灵气和野性。新大陆激发了他源源不断的灵感。他不是一个专门写奇闻异事的作家,他在远离欧洲文明大陆的美洲所获得的灵感是对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以及人性的深入思考。在没有阅读他的作品前我是这样推测和思考的。

弗里达和台湾女作家三毛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都有周游世界的旅行经历,都有一个深深相爱的一族丈夫,爱情生活美满幸福,但是中年丧夫,是这幸福显得如此的短暂而弥足珍贵。她们同又拿起手中的笔记录自己的奇异旅行和家庭生活。在他们笔下,自己和丈夫是绝对的主角。她们都很热爱生活,爱探险,都那么的坚强和勇敢,在爱情面对巨大阻力和困扰时她们都没有放弃自己的选择,并且最终获得了幸福。

11月9日

《不是我,是风》是弗里达写作的回忆录,劳伦斯在其中即使重要的角色,也是总要的作者之一。里面有大量他与弗里达、岳母及姐姐的通信。

终于读完这本书,是在一个极其平和安静的下午,上午一场密集的暴雨将长沙洗的清澈不已。空气清新,天空泛着纯净的蓝色。阳光温暖的洒在每个人的脸上,身上。

我不了解潜藏在劳伦斯及他作品中的是怎样的天才想法,但是我现在至少能肯定他对生活史无比的重视和热爱的。对亲友也非常的友善。弗里达这本书读起来更像一部游记,里面充满了对旅行地的描绘,一幅幅优美宁静、让人陶醉的画卷,完全看不出那是一个正在经历战火、革命和动乱的年代。或许,这本书正是弗里达和劳伦斯的两人世界,他们虽然经受着沉重的社会压力和生活负担,但是在彼此相处的美好时光中,谁也不愿多谈那些忧愁的话题。

或许,当弗里达在遥远的美洲孤独的怀念起逝去的时光,她记忆中最深刻的只有那些平凡琐碎的美,如阳台上开放的紫罗兰,或是晚饭后散步时不经意间发现的苹果树,或者梨树枝头证开着的淡淡的带着清香的花朵。

时光的漏斗过滤掉了痛苦和不幸,只有幸福剩了下来。这些细碎的、闪光的、幸福的颗粒中没有太多悲伤痛苦的痕迹,只是一种客观平静的语气在慢慢的回忆,似乎还保留着时当时的那份喜悦、苦恼或愤怒,这跟读那些信件有关,这些信真实的再现了劳伦斯当时的某些内心感情和体验。

又想起三毛了。《背影》是在荷西去世后写的,彼时她已回到了台北,并在学校任教。可是一个人的生活却是那么的孤单,常常一个人在街上走,坐在公园里发呆,回忆从前……读完《背影》感受到的是一股巨大的悲伤,让人忍不住掉泪。或许是因为三毛的幸福太短暂,荷西又走得太突然,让人没有一点心理准备,这样的打击会让整个人都崩溃。弗里达显然在面对爱人死亡这一事实时要冷静、平和得多,劳伦斯出生两周后就一直患病。或许她觉得他能撑这么久已经是非常庆幸的事情了,她不敢奢求再多。

弗里达追念过去,字里行间都是浓重的抒情,而三毛是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偏重叙述。

看完这本书,爱上的劳伦斯,也爱上了他的诗。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杂记

2010年2月2日 (六)

整个寒假没怎么认真读书。大多数时间是在上网和看电视。读书的时候基本上也是在背单词和读新概念。读的书少得可怜。
同学推荐我看严歌苓的《扶桑》,我记得老师上课时讲过一点点,当时觉得还不错。便让同学发给我看看。断断续续看着,到现在也还没有看完。
这本小说算是现代小说中比较优秀的了吧。它是一个带着历史真实感的故事。那些被淹没在历史烟尘中的只言片语,在小说家的笔下,又还原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的人物和故事了。或许历史真实的细节并非如此,但是,那种感觉,那番热情是准确。这也是历史小说和小说历史之间的微妙关系。
现在在图书馆看废名的小说集。
没有办法,我就喜欢看文学史课上没有重点考察的作家和作品。
昨天晚上陪同学去上了一次选修课,课程是“英美诗歌精读”,传说中这门课一个学期要讲英美文学史上16位重要诗人和他们的32首经典诗歌。我发现很多诗人我都快忘了。
为什么要读诗?
老师说,诗人毕生最求的是“the meaning”,因而他们与众不同,不可或缺。
发表于 2010-3-2 12: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占个位置。PS:为啥我总没冲动要写个读后感呢?最多也就抄点好句子……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21: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6楼(笨鸟) 的帖子

抄抄就想写了
读书必动笔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12: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天下午在图书馆看废名的小说集
里面有个长篇的,叫做《桥》,还没有看完上卷,觉得还是有些滋味的。
虽然整个故事看起来跟桥没有什么关系,貌似故事讲的事一个男的和两个女的青梅竹马的关系……我还没有看完,也还没有看懂
书的序的北大的老师、作家格非写的,我先看了,他对废名其人其文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简单分析,我看完后更加确定,我没有读懂《桥》
发表于 2010-3-14 14: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我也喜欢动笔,不过都是划条条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20: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9楼(哭泣的骆驼) 的帖子

我不喜欢在书上画,喜欢保持干净整洁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23: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在看《东方文学史》和西方文学选集,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01:13 , Processed in 0.10760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