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75|回复: 5

清华美院著名教授辞职 表示不适应学术行政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4 13: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心提示]陈丹青,52岁,1980年以《西藏组画》而名声大噪,被称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后游学美国。2000年,他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为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去年年底,陈丹青向院方与校方正式递交了辞职报告。他坦承:“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
  
  
  
  
  
  
  本报讯 据中国青年报23日消息 3月是各大学招收硕士博士生的时节。过去5年,每到这个季节,陈丹青和清华大学许多教授一样,面对着一叠厚厚的硕士生博士生报考表格,上面填写着考生的姓名、年龄、民族、政治面貌、学历。其中最要紧的,当然是各科“分数”:政治、外语、专业……
  
  
  “人的才气,性情,素质,统统变成了表格数字,”陈丹青说,“从这些表格上根本看不出考生是怎样一个人!”
  
  
  第一炉“博士生”全军覆灭
  
  
  5年来,陈丹青始终不能容忍考试表格中的分数顺序:政治,外语,然后才是专业。他直指这种顺序是“荒谬”的。但这“荒谬”很快显示了其威力———2000年,他首次领教了中国式的考试:24名考生中,5名入围,外语全部不过关;考虑到这是陈丹青首次招生,校方同意将5名落榜考生转为“博士课程访问学者”。次年,5位访问学者完成论文选题,为转成正式博士,再考外语,再度失利:第一炉“博士生”教学就这样“作废”了。
  
  
  4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
  
  
  硕士生报考也是同样的规定。有位投考陈丹青研究室的女考生,绘画成绩位居第一,但因外语、政治各差一分,落榜了。与千万艺术考生一样,她在京租房,啃外语、攻政治,翌年再次赴考,政治过关了,外语依然不及格———由于政治、外语关卡,陈丹青长达4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而且他很快明白,这种“汰优制度”,20多年来全国艺术院校千万名老师早已司空见惯了。
  
  
  27年前,陈丹青远比今日千万名青年学子“幸运”:当他投考“文革”后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究生时,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录取。
  
  
  痛斥艺术教育虚假繁荣
  
  
  在美国待了18年,陈丹青回来一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思想、教学评估,是艺术学院的头等大事———艺术学院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斥着办学的教条。”
  
  
  在他每年重复填写的表格中,从来都拒绝填写“科研项目”,并在文章中公开咒骂:“‘科研’,一个外行词语,竟公然霸占着艺术学院的教学表格。这是对艺术的轻蔑,深刻的轻蔑!”
  
  
  他警告说,人文艺术教育表面繁荣———扩招、创收、增加学科、重视论文等等———实则退步,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
  
  
  陈丹青不想再玩下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从没有一位领导对他的“叫嚣”予以制止和批评。个别领导还会鼓励他把想法讲出来。而他的同事对他“非常善意”,年轻教师更是私下里认同他的表达。不过,每当他在会议上发言完毕,周围便一片沉默,或者,话题随即切换。陈丹青痛定之后无奈地承认:“这就是体制的厉害。”“我不想再玩下去了”,陈丹青说,“我知道,这样做是一种奢侈。”
  
发表于 2005-3-24 19: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人文知识分子而言,所不能适应的学术行政化,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学术理科化,也是现代理性主义思潮的一个产物。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学术是训练的产物,这就为什么“规训”和“学科”在英文中是同一个单词,因此强调外语、政治、科研计划等等都是学术训练的一部分。
发表于 2005-3-25 01: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文教育的悲惨现状,也是我当年弃文从理的一个原因之一
枕戈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3-25 13: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5-3-26 19: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布达拉宫的金顶,在阳光下闪耀光芒。
  一群犷悍的康巴人,脸带憨厚的微笑,站立在土墙前。
  陈旧的地毯上,三位母亲爱抚地哺乳着怀中婴儿。虔诚的信男信女正在朝圣。
  ……这几段不成系统的文字,实际上是一幅幅描绘西藏人民生活的油画简介。当它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毕业生画展时,曾引起中外同行的啧啧赞叹:“这是中国当代真正的艺术珍品!”
  这些油画出于谁的手笔?是27岁的上海青年陈丹青,“文化革命”后中央美术学院第一批油画系研究生。俗话说:雄才从来多磨难。陈丹青的油画能获得如此赞誉,也是与“磨难”结下不解之缘。
  丹青从小就喜欢游泳、音乐、文学、绘画。可是,当他才4岁时,父亲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从此厄运降临到这个孩子的身上。“史无前例”的风暴,不久就扫到了丹青的家。家里的书籍、画册被一扫而光。小丹青难过得整天没说一句话。还是思想通达的父亲劝他说:“别难过,没有画册临摹,到公园、马路去画。”一次,他父亲打扫卫生时,在垃圾箱拾到一张扑克牌,背面是彩色浓重的油画,他如获至宝似的品味着,原来这是一位侨居意大利的俄国著名画家的杰作:《意大利姑娘》,马上拿回家送给了丹青,丹青又花了几个星期的临摹,竟画得栩栩如生。
  中学还没有读完,小丹青便告别了父母,来到江西宁都插队。白天,他和农民在田间一起劳作,晚上或阴雨天,他便和老乡们闲聊。但是,他从不浪费点滴光阴,一有空隙,便掏出随身带着的抄本,把山村中的人物山川一笔笔记入他的抄本。
  一年后,油画《在长征路上》便诞生了。这幅油画和他的连环画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和在美展展出时,丹青高兴得不得了,以为这一下“出现希望了”!
  不久,他在江西省美术工作者黄兆荣的竭力推荐下,来到省文化工作室“帮忙”。一次,有一个油画爱好者外宾来江西参观,被丹青的油画迷住了,竟称丹青是他的老师,还要丹青给他画肖像。丹青请示了上级,因是外宾,只好答应,只是有个规定:不准主动问话,画时尽量快些。丹青按照指示办了事。人们也许以为荣誉与幸福即将降临到丹青身上,可是等待他的是,送走外宾的第二天,他便被解雇了。无处申诉的遭遇,逼着丹青又回到潦倒的父母膝前。
  南京,龙盘虎踞,历史上也是人才辈出的地方。不过,这与丹青无缘。一天,他带着青年油画家陈逸飞等的推荐信,去南京艺术学院拜见陈德曦老师。陈老师想了一个巧妙办法,让丹青到教室里去做一次示范绘画,陈老师请在座诸位,帮助推荐,有一位军区干部女儿黄素宁毅然承诺了。可是没有一个单位肯接纳使用。黄素宁并不气馁,又带丹青去见江苏省美协主席亚明。亚明同志替丹青四处推荐,也无补于事。黄素宁出于对丹青的才干的常识和同情,托人把丹青安置在南京远郊的一个队办企业骨灰盒厂工作。
  1976年的夏天,丹青在朋友家玩,分别已有半年的黄素宁突然来访。姑娘热情地告诉丹青,西藏自治区要物色三名画师帮助筹备美术学习班,征询他愿意去否?丹青一心向往艺术事业,欣然答应了。在西藏,迷人的风光,使久憋在丹青心中的创作欲像洪水似地奔泻而出。他在拉萨,览了布达拉官,又去郊外的寺院、草原、帐篷、森林探秘。他用西藏之行所取得的资料,先后创作了《泪水洒满幸福田》和《进军西藏》等油画,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两次全国性美术作品展览,都被评为优秀作品。
  1978年6月,中央美术学院招考研究生,陈丹青在美术界的前辈支持和鼓励下,以美术爱好者的资历,走上了考场。他的专业考试和论文,受到中央美术学院老师的高度赏识。他被录取了。当他接到通知单的时候,想起他在人生旅途上所历尽的磨难,不禁失声痛哭。是党,使他摆脱了“唯份论”这一恶魔;是人民,支撑着他实现了生平的愿望。两年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他把全副精力倾注于油画笔上,在毕业的时刻,他向党向人民交出了“西藏组画”,展出后,竟誉满大江南北,受到中外名家的好评。一颗经历命运考验的新星在我国画坛放射出夺目的光采!  
退步集   多余的素材    纽约琐忆
发表于 2006-10-9 20: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清华美院学摄影的时候,陈丹青老师的画室就在我们教室的楼下,常和同学到他们画室去聊天。5位准油画“博士”(因英语暂时不过关只能称为“准”)全部没有摘掉这个“准”字就离开了,实在是艺术教育体制的一大悲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8 07:01 , Processed in 0.20480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