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5|回复: 0

[校内新闻] 中国粮食危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9 10: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我们将需要多少粮食?
  要知道我们将需要多少粮食,先需要知道我们将会有多少人口。图2是历年人口统计数据和笔者找到的人口预测/控制目标数据。   由图2可见,在有统计数据检验的区间,蒋正华、张羚广的预测数据(《社会保障制度》2003年第1期)和联合国《世界人口预测(1998)》均偏高,但相比之下,联合国的预测偏差小些。   曾反思计划生育政策的何亚福则认为:“如果按照计生委认定1.8的总和生育率计算,那么到2030年左右,中国人口达到14.6亿的峰值;如果按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1.22的总和生育率计算,那么到2020年之前就达到人口峰值,这个峰值不到14亿。”   一份《2007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报告则认为:2050年,人口可达到的峰值为14.2899亿。   2007年1月11日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要求:到201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3.6亿人;到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亿人;到本世纪中叶,人口峰值将控制在15亿人左右。   图2中的细线是笔者对统计数据做的简单多项式拟合,而不是依据人口理论作的严谨预测。但其走势显然比蒋正华、张羚广的预测数据和联合国《世界人口预测(1998)》更接近统计数据的趋势。它低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的控制目标,高于何亚福给出的两个峰值。至于对人口峰值的估计,则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的目标一致:于2040年达到人口峰值15亿。   谨慎起见,我们将15亿人作为中国的人口峰值。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为新增的两亿人口准备粮食产能。   图1中我们看到,人均粮食产量围绕着趋势线在一个通道内波动,从趋势线到通道边沿的宽度,即为平均的波幅,这个平均波幅与趋势值之比,显示了粮食产量的稳定性。从1961年到1974年,我国的粮食生产稳定性发生了质的变化,人均粮食产量的平均波幅从18%降到4.7%,此后最高也没超过8%。这意味着社会已经适应了稳定的粮食供应,当年家家必备的粮囤、米缸已被商业储备取代,一旦人均粮食产量的平均波幅超过8%,除非商业储备有能力过滤这异常波动,势将引发社会的不安,乃至动荡。   中国人吃饱饭也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的这十余年,由图1可知,1996年的趋势线值(385公斤/人)大体上可以代表这一时段的平均水平。而这一年的通道下沿(356公斤/人)则为人均产量的警戒线,低于它将危及社会安定;高于通道上沿(414公斤/人)则恐谷贱伤农。由此,根据人口预测,到达人口峰值时,我们的粮食产能要比2005年增高19.31%,如果要保障充分的供给则需增高28.3%,如果增高量低于10.33%,则将出现供应危机。19.2%的增长需求要求0.95亿吨左右的新增产能。正如布朗指出,农田减少不可逆转,而环境破坏亦呈扩大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现有产能都相当困难,遑论增长?   能否靠进口解决问题?世界粮食市场的贸易量多年来在2.3亿~2.5亿吨之间,新增0.95亿吨左右的贸易量,势必将冲击整个粮食贸易结构,使我国与其他粮食进口国间的关系复杂化。此外,粮食出口量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等少数国家,其中美国占了35%左右。在粮食问题上高度依赖这些国家,其后果是什么?   粮食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之差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粮食生产年度波动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展现的长期趋势。1994年以前,总体上粮食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但差距在逐步缩小。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经过艰巨的努力,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问题在于1994年之后,出现了粮食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率的苗头,若无法遏制它,饥荒将重新光顾我们。
(2)“狗日的粮食”
  当今中国,50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的大饥荒,它将“民以食为天”的古训深深地刻在每个国人的心头。然而,近十来年,这“狗日的”粮食却与中国人玩起了“藏猫猫”,搞得我们莫辨南北。   1995年,当粮票已从流通领域步入收藏领域时,美国人布朗发表了《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文章,指出:中国的人口增长不可逆转;中国的农田减少不可逆转;环境破坏造成的农作物减产不可逆转。虽然中国可以也有能力用足够的外汇储备来购买美国的所有粮食,甚至买上几年美国的收成,但谁又能供应得起十几亿中国人的粮食缺口?   然而随后,媒体广泛报道的却是中国粮食储藏过多,导致大量的陈化粮。结果一方面农民卖粮难,粮价连年下跌;另一方面,大量的陈化粮催生了乙醇燃料工业,大量的陈化粮还堂而皇之地流入市场,危及国民健康。   正当各地致力于农业的“结构升级”,大力减少种粮面积,推广经济作物时,却发生了粮价上涨。专家警告:粮食危机迫近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亦对全世界发出类似警告。而以试办农村小额贷款,帮助贫困农民而闻名于世的茅于轼却一再著文,痛斥“虚拟的”粮食危机,认为有必要“彻底消除许多错误的观念”。   2005年1月31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已成为粮食净进口国。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报道,农业部于2006年底提出了《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有趣的是,一年多后查遍网络(包括农业部网站),笔者也没能找到这个规划的全文。从媒体的报道看,这个规划对粮食问题的总体判断是:   “国内粮食供需关系偏紧的态势将长期存在。”   粮食问题无疑是基本国情之一,这不断涌出而又相互矛盾的信息,迫使笔者探寻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吃了几天饱饭?   我们告别粮票制度是1994年,至今不过十余年。   1953年10月,中央全国粮食会议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的决议》。1955年5月16日,中央下达了《关于整顿城市粮食计划供应工作的指示》,要求全面实行“以人定量”和以行业定量的计划供应制度,凭证、凭票供应。1955年9月,国家粮食部以命令的形式发布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使用暂行办法》。从此,没有粮票就没有饭吃,粮票成了一代中国人的命根子。   然而,如果以为粮票是新中国的创造,那就错了。民国年间,国民党政府发放过“粮食配给票”,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也发行过“临时饥饿谷证”、“军用粮票”、“边区粮票”等。再往前,明清时期有“漕米版串”、“完粮串票”,宋代有类似粮票的“粮食要券”。饥饿似乎总是伴随着我们这个人口最多的种族,史书上“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记载比比皆是,马尔萨斯没有出现在中国实在令人诧异。   人均粮食产量表征着国家粮食丰裕的程度。建国以来的人均粮食产量见图1。历史数据显示:建国后短短7年内,人均粮食产量增加了46.8%,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如果考虑到这是新政权刚刚建立,还在朝鲜与美国面对面地打了一仗的时代背景,对比一下十月革命后普遍的饥荒,我们真应该对前辈们的业绩肃然起敬。   可惜,伟大的成就之后是巨大的失误与挫折,一场“大跃进”带来了人们至今难忘的饥荒。它让决策者牢牢地记住了“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的古训,使“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成了长达30年的基本国策。这30年的前期,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行了巨大的投入,而后期则启动了世界上最严厉的人口控制政策。“以农业为基础”的成效是显著的,人均粮食产量稳步上升,到1982年接近了350公斤/人(348.7公斤/人),此后长达20年,人均粮食产量均在350公斤/人以上。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终于告别了粮票。   告别了粮票,“以粮为纲”也就渐渐淡出,到1996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史无前例的412.24公斤/人。正当人们像上世纪50年代末期那样,再次奋力投入工业化、城市化之时,人均粮食产量步步下滑,到2003年降到333.29公斤/人,回到了1982年以前的水平。更为严重的是,趋势线自1996年后出现了下行的态势,这不能不让为政者惊出一身冷汗吗?
发表于 2010-8-30 03: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不错,很好,顶你一下!






相关的主题文章:

  
   威尔最适合女子防身的一款微型电棍
  
   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6-30 11:13 , Processed in 0.06939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