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7|回复: 0

[转帖]西洋歌劇簡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2 10: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洋歌劇簡說
I──從五首意大利文二重唱,看歌劇風格的轉變           


幾乎所有的古代文明,都有戲劇加上歌唱的藝術,但主要是一種戲劇(例如我們的崑曲,有劇作者,沒有作曲者)。西洋「歌劇」(opera)之特徵是:作曲家主導創作。因此,西洋歌劇主要是一種音樂。它起自1600年左右,一些弗羅倫斯人的希冀追蹤希臘吟唱戲劇,創作新型藝術。當時蒙台威第(Claudio Monteverdi, Italy, 1567-1643)已有重名。他在一些貴族的支持下,寫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劇「俄非歐」Orfeo。隨後他到威尼斯,繼續創作。1637年,世界第一個公眾歌劇院在威尼斯開幕,而歌劇越來越受大眾歡迎,風行整個意大利。歌劇有高技巧歌與舞,豪華服飾,還有機關佈景,很快就流傳到歐洲各地,成為大眾最愛,也是音樂家賺錢、成名的最重要途徑,又使音樂家脫離了教會、貴族的羈絆,有了獨立的地位。──這種情形一直延續了三百年,到二十世紀初,美國流行音樂席捲全球音樂市場後,歌劇(以及所有的「古典」音樂)才變成了賠錢的「文化事業」。取而代之的是有流行樂風格的音樂劇(Musical), 如「歌劇魅影」等。

三百年的歌劇史,大致可分為巴洛克(Baroque十七世紀以及十八世紀上半葉)、古典(Classical十八世紀下半葉)、浪漫(Romantic十九世紀)三個時期。巴洛克時期的歌劇,現代演出要克服很多困難,如古譜的考訂,古樂器的仿製,更有一種重要的閹人歌手(Castrati)絕跡己久。但近數十年來,西洋音樂的復古風大盛,很多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在兩百年後重見天日,很多巴洛克的歌劇,都有錄音、錄影發行。然而,演出這種歌劇,幾乎是學術工作。欣賞這種歌劇,也要一些調適時間,熟悉其特殊的風味。我們選聽一首巴洛克晚期韓德爾(G.F.Handel, 1685-1759)Tamerlano中的「愛之二重唱」。「愛之二重唱」固然在歌劇中屢見不鮮,但這一首中,男角唱Alto(中譯「女低音」,但Alto原意僅是「高音」),本是Castrati的角色:

           Handel: Tamerlano(1725), Act III, Duett, Vivo in te. [7.36]

古典時期的歌劇,以莫札特(W.A.Mozart,1758-91).為大宗。他有風格近於巴洛克的「莊歌劇」opera seria如Idemeneo。但他最受歡迎的是他的「喜歌劇」opera buffa,如Le Nozze di Figaro, Cosi fan tutti, Don Giovani, 以及德文的Singspiel如Die Entfuhrung aus dem Serail, Die Zauberflote。特別是「費加洛婚禮」,通體精彩,被稱為近乎完美。其中一段女聲「信之二重唱」,是莫札特的「如夢如幻」dreamlike的作品之一:

           Mozart: Le Nozze di Figaro(1786),Act III, Duetino, Che soave zeffiretto [4:-]

韓德爾與莫札特都是德國人,但大部份歌劇仍以意大利文腳本寫成。──可見意大利是歌劇的宗主國。十九世紀初,意大利的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 1792-1868)的喜歌劇「塞爾維亞理髮師」與莫札特的「費加洛婚禮」情節相連(同一個原作者),也是通体精采,並稱為「喜歌劇雙璧」。羅西尼沒有莫札特之清純,但有意大利式的活潑俏皮,而且特別重視聲樂的華采表現。(這一點影響力很大,開創了意大利「美聲」bel canto歌劇一脈,包括了Donezetti, Bellini, 及早期的Verdi)。以下這一段也是「信之二重唱」,其中歌者是一個女低音及一個男中音,打情罵俏,花腔十足:

           Rossini: Il Barbiere di Siviglia(1816), Act I, Duet, Dunque io son, [5:-]

浪漫時期意大利歌劇的高峰自是威爾第(Gieseppe Verdi, 1813-1901)。他的風格宏偉,但不失意大利的爽朗熱情與悠揚的旋律。晚期的「阿依達」佈景豪華,場面壯觀,是名符其實,近乎完美的「大歌劇」。終場男女高音被活葬金字塔下,唱出辭世的「死之二重唱」:

           Verdi: Aida(1871), Act IV, Scene 2, [12:-]

最後,我們聽浪漫時期末的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中的「愛之二重唱」,其中對情慾的描繪,就大膽直接的多了:

           Puccini: Madame Butterfly(1904), Act I, Duet, Viene la sera [7.-]

II ──法、德、俄文歌劇選段         



法國歌劇,自巴洛克時期,便相當興盛。名家有盧利(J. B. Lully, 1632-87)、拉摩(J. P. Rameau, 1683-1764)等。但他們的歌劇,如今遭到與其他同時代歌劇相同的困難,上演甚少。十九世紀初,巴黎歌劇還是意大利人的天下。直到德藉猶太人梅也貝爾(Giacomo Meyerbeer, 1791-1864),開始了法式的大歌劇Grand Opera, 以豪華佈景,花腔歌唱取勝。以下是其名作「休京諾人」中的一段著名的女高音花腔獨唱:

       Meyerbeer: Les Huguenots(1836), O beau pays, [2.32]

十九世紀下半法文歌劇名家輩出,有古諾、聖賞、比才、馬思奈等。今日這些歌劇尚甚受歡迎:

       Saint-Saens: Samson et Dalila(1878), Mon Coeur s’ouvre. [1’24]

                聖賞:參孫與大麗拉

       Massenet: Manon(1884), Je suis seul, [4.20] 馬思奈:曼儂

一般而言,法文歌劇不及意大利歌劇之旋律悠揚、活力洋溢,但精巧細膩過之。比才的「卡門」是例外:它以西班牙為背景,熱鬧、冶豔又有戲劇深度,而且音樂通體精彩,是公認的法文歌劇的傑作:

       Bizet: Carmen(1875), Act II, La, la, la, & Flower Song [9.-]



德國歌劇早年也是意大利的天下。莫札特的Singspiel可能是如今尚在上演的最早的德文歌劇,其中又以「魔笛」最有名。貝多芬的一齣「費德里奧」,與韋伯的「魔彈射手」是德國浪漫歌劇的先驅。十九世紀中葉華格納的樂劇,則是浪漫音樂的一個高峰,影響力極大(但他的歌劇都很長,也很少可稱為通体精采的)。十九世紀末的理察史特勞斯,技巧卓絕,是浪漫音樂的尾聲。

       Mozart: Die Zauberflote(1791), 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 [4:27]

       Beethoven: Fidelio(1805), In des Leben, [5:20]

       Wagner: Gotterdammerung(1876), Finale [2:]

       R. Strauss: Der Rosenkavalier(1911), Act III, Maria Theres [5:30]



俄國音樂在十九世紀才發達,第一個重要的本土的作曲家是格林卡(Mikhail Glinka,1804-57),他的兩齣歌劇在俄國之外甚少上演。其他斯拉夫系的歌劇作者(俄國的柴可夫斯基、包羅定、林姆斯基可薩可夫、普羅考菲夫、蕭斯塔考維奇,以及捷克的史邁坦那、德伏札克、楊乃切克等)都有成功的歌劇,但限於文字,在國外流傳不廣。廿世紀初,戴雅吉列夫在巴黎組織俄國芭蕾舞團,演出了莫索斯基的「包力士.古登諾夫」,造成轟動。從此,這歌劇與「卡門」並稱為「兩大民俗(非主流)歌劇」,是流傳最廣,也是公認最好的俄國歌劇:

       Mussorgsky: Boris Godunov(1870), Act IV, Scene 3 [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2-5 10:19 , Processed in 0.05946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