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08|回复: 21

革命,它不是一个符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5 21: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革命,它不是一个符号

《革命与反革命》 [英]彼得•卡尔弗特 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全价:14.00元

港片《玻璃之城》中,舒琪的女儿在知道母亲参加过1971年7月7日香港那场声势浩大的保钓示威后,兴奋不已地说道:“啊!我真的没想到,我妈妈也搞过革命!”从她说这话时满脸的羡慕之情来看,她显然认为搞革命就是成群结队地上上街、游游行了。假如她再时髦一点,知道格瓦拉的大名,她很可能还会豪情满怀地替她母亲补上一句“在全中国人的苦难面前,我怎能忍心转过头去?”——如果我没有低估张婉婷导演选材的代表性,电影里的这个情节大概足以够成后革命时代长大的孩子们对于“革命”这个概念的全部理解。不过也难怪他们,因为即使是从火红年代一路走过来的拥有革命记忆的人们而言,要一下子讲清楚什么是革命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容易的事。

经验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得最频繁的概念,往往会也成为我们最不了解其内涵的概念。因为千百次对于概念的重复以及由此形成的熟悉感,很可能让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充分了解了它,从而消磨掉我们求取甚解的耐心。而“革命”,正是这样一个例子——按照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政治学教授、《革命与反革命》一书的作者彼得•卡尔弗特的看法,“革命”是个有机概念(organizing concept),也就是说,它生来就是和某些别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这些东西的浸润与补充,它自身也就风干成了一个道德的或者行为艺术的符号。这就给那些认为搞革命像过家家一样好玩的孩子们提了个醒:别老拿革命当口红一样涂在自己的文化脸面上,它既不是挑战权威、也不是请客吃饭。

在众多试图分析革命的人当中,卡教授据说是唯一没有被当成讥为托派的一个。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因为作者在书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实证主义研究模式,也没忘引入一些社会学功能主义的眼光来考察,甚至还很谨慎地采用了大众心理学的分析方法,用一整套有机的、多元的理论体系为以往关于革命的研究作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再加上他那严守韦伯“价值中立”训诫的架势,还真的很难被人挑出刺来,不管他是个自由主义者、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还是新马克思主义者。

不管喜欢或者厌恶,谁都不能否认,西方人现在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的自由的民主制度是革命的遗产(当然,也是启蒙的遗产,这也是场观念上的革命)。如果没有英国内战、美国独立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行动掀起的社会的全方位变革,我们在享有那些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时就不会显得那么底气十足,因为我们也许还在认为这些自由是来自于神祗、殖民者或者国王的恩赐,它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人性中的邪恶”。当法国大革命刚刚开始时,连路易十六自己也没有搞清形势,还在以为这是一场“暴乱”的时候,隔海相望的老柏克就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一场革命了。当然,这不能怪罪路易十六,他毕竟只是个想做工匠的大顽童而已,不能期望他像拥有丰富从政经验的理论家柏克那么富有卓见,何况在柏克的时代,革命和暴乱在理论上本来就不那么容易分清楚,连权威的《简明牛津英语词典》中对革命的定义都是“新的统治者或政治组织通过武力取代旧的统治”。当然,“革命”概念随着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又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展,但出于学理的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却一直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实际上,因为革命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而这个“新”是怎样的,每个人都可以有着自己的理解,所以在本质上革命是无法被定义的。我们滑头的卡教授当然不会不知道这一点,便干脆谁也不得罪,顺水推舟地讨了个巧。他并不去给革命下个死的定义,而是在总结了所有研究者的革命模型后,归纳出革命之所以成为革命的四个必要特征:革命是突发的、是暴力性质的、是一种政治演替、是一次社会变革。

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比,这个理论缺少了一个重要的道德指标,即革命必须是进步的,必须是先进的一方战胜落后的一方。不然的话,这个定义同样也适用于反革命。但作者似乎并不想把意图伦理的事扯进来,为了避免以上的质疑,他干脆自己跳出来承认“反革命并不是与革命截然不同且相互对立的,反革命本身也是革命”,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带来进步的革命性事件的后果,和从事改革的政府一样,都可能造成威权主义独裁的上台,并组织进一步变革”。毕竟一种力量进步与否是需要时间来判断的(希特勒上台时打出的国家社会主义旗号不能说不进步),而“只争朝夕”的革命火车头却从来不等人。

删节版见《东方早报》
发表于 2005-4-25 23: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书是不是吉林人民那套人文译丛中的?
发表于 2005-4-26 00: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volution,这个词好像最初就是翻转的意思,倒也没什么必然存在的道德含义,不过是政治力量的打乱重新组合,如果再厉害点就是整个社会的“翻转”。革命的结果就是宪法“constitution”,也就是结构
 楼主| 发表于 2005-4-26 17: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吉林人民出的,这套书其实不是很好。没他们出的另一套书好。

revolution是个天文学术语,最初意思是“回归”。当时的人们之所以用这个词来指称革命,是因为他们相信传统的君主制度是好的,只是那些的“坏”人没有好好执行而已(跟我们儒学的三代理想差不多)。他们发动革命的目的仅仅是把“坏”人推翻,把社会秩序引向原来的制度上去,所以是一种“回归”。这个想法连托克维尔和贡斯当也同意,他俩可是君主立宪制的铁杆粉丝。
发表于 2005-4-26 22: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姐姐于2005-04-26 17:45发表的:
是吉林人民出的,这套书其实不是很好。没他们出的另一套书好。

revolution是个天文学术语,最初意思是“回归”。当时的人们之所以用这个词来指称革命,是因为他们相信传统的君主制度是好的,只是那些的“坏”人没有好好执行而已(跟我们儒学的三代理想差不多)。他们发动革命的目的仅仅是把“坏”人推翻,把社会秩序引向原来的制度上去,所以是一种“回归”。这个想法连托克维尔和贡斯当也同意,他俩可是君主立宪制的铁杆粉丝。
呵呵,我又记错了,把revolution从“公转”记成“翻转”
发表于 2005-4-26 23: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革命这词目前的中文含义显然已经不完全等同于revolution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4-27 15: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光在中国是这样,全世界都一样。我这是在追根溯源而已。
发表于 2005-5-1 10: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话题真大.
 楼主| 发表于 2005-5-1 18: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给报纸写的东东,字数啦可读性啦敏感性啦顾虑太多,有空我写个系统点的,就以法国大革命入手,反正手上的资料也搜集了一些了。到时候哥几个好好砸一回,吼吼。
发表于 2005-5-3 12: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旦脱离主体,违背理性原则,任何批判都不能成立。
好~~~~~~~~~~~~~~~~~~~~
发表于 2005-5-3 22: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贴子我已经看不懂了
汗~~~~~~
发表于 2005-6-7 10: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象在中间见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6-11 11:10 , Processed in 0.49656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