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74|回复: 4

[舞文弄墨] 疼痛的青春——80后文学的崛起与现状(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2 23: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内部分野:谁更能代表80后文学

  2004年2月, 80后女作家春树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同时这家杂志把春树与另一位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写手韩寒称作中国\"80后\"的代表。这重新引起了人们对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简称80后)以及他们的文学写作的关注。2004年2月17日,\"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获得者AT在《南方都市报》发表了《谁有权力代表\"80后\"发言?》一文,对春树等人能否代表80后以及80后文学提出质疑。这篇文章被多家网站转载,在80后文学爱好者以及更广的范围引起强烈反响。接着,80后作家张佳玮在《中华图书商报·书评周刊》上发表了《80后写作:你认为什么是文学?》一文,进一步提出了目前在台前的以韩寒、郭敬明、春树为代表的所谓80后文学只是商业包装的假象,而有一批真正富有创造性的写作者被遮蔽。他们列出了在媒体焦点之外的另一批80后写作者的名单--李傻傻、胡坚、小饭、张佳玮、蒋峰,所谓\"80后实力派五虎将\"。与此相对应,他们把在媒体上走红的韩寒、春树、郭敬明、张悦然、孙睿等人称为\"偶像派写作\"。由此,80后写作的实力派和偶像派之争,在网站及媒体上持续升温,有网友称之为80后两种写作的\"断裂\"运动。[11 ]
  关于\"谁是80后文学的代表\",80后文学的一些代表人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郭敬明表示,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的写作各不相同,本来就不能互相代表。春树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讨厌当什么'80后'的代言人,因为我并不了解他们,当然也无法代表他们。\"与此同时,她自信地表示自己的写作是走在同龄人前列的,是\"偶像和实力\"的结合。小饭则称:\"如果人们印象中的80后文学就是传媒所宣布的这样,那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认为韩寒、郭敬明等人写的东西称不上文学,只是一些廉价的消费品,他们打着文学的招牌却靠一些文学外的因素吸引注意,这些被偶像化的写手,混淆了80后写作的真相。[12]显然,从目前的情况看,谁都难以代表谁,谁也不愿被谁代表。眼下围绕在那些有一定知名度的80后作家周围的,多是一些媒体和出版社,他们在寻找机会推出明星偶像最大化地创造市场利润。比如被称为\"星工厂\"的《萌芽》杂志和\"明星俱乐部\"的春风文艺出版社,可以讲是文化市场竞争中的大赢家。
  事实上,80后作家个体的多样性,加上传媒、出版社以及读者、评论家的多方\"介入\",使80后文学的自身特征具有复杂性,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在大批为大众所熟知的80后作家作品里,我们确实读到了出色的文学才华、对世界对生活的个性化理解,如韩寒的小说里的偏执,郭敬明小说里的疼痛与绝望,春树作品中的坦实,李傻傻的《一个拍巴掌的男孩》、《十三短章》等小说中讲述故事的严肃与自信,张悦然《红鞋》、《樱桃之远》叙述中的神秘、典雅、纯真。但显然这并不是80后文学的全部,或者说与真正的文学依然存在距离。
  从严格的文学批评角度来看,目前80后文学在整体上至少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这个群体尚没有足以证明自身水准的独特艺术价值取向,对自我和前代作家的超越幅度不大。在我们看来,一个真正的作家的创作必须建立在对生活和自己所处时代的独到体认上,进而对存在作出有效的追问,他必须尊重个人体验对人类普遍情感的价值和责任。而在80后作品中,更多的是失效的个体情感叙述。比如春树的《北京娃娃》和《长达半天的欢乐》,自我生活的剖面展示,个人生命伤口的大胆暴露,尽管不乏真诚,却只是极端的私人文本,完全可视为媚俗的疼痛表演。二是明显的对自身和他者的模仿复制。具体来看,80后作品的情节、环境、人物形象以及作家的创作姿态等等,存在严重的模仿重复,空前的商业诱惑正在腐蚀着这一代作家的艺术忠贞,郭敬明的《幻城》之于日本漫画,《梦里花落知多少》之于《圈里圈外》,孙睿的《草样年华》之于《晃晃悠悠》,李傻傻的《红X》之于《蒙面之城》和《麦田里的守望者》,胡坚的《愤青时代》之于王小波,韩寒的《三重门》之于钱钟书……这里,我们看到太多的暧昧不明,也就更有必要去强调超越和创新,因为任何的模仿和复制都难逃肤浅的嫌疑,都是无法创造经典的。三是创作中的自怜与自恋。80后作家绝大部分生活在城市,\"城市\"的价值霸权使他们的作品普遍打上鲜明的城市物语的烙印,纷纷甩卖个人的隐秘内心和疼痛体验,在精神的凌空蹈虚中呈现出浓重的自怜自恋情绪,进行着\"私人叙事\",而没有对感伤和孤独作出有效的反思,没有小说家的细腻和深邃,没有逼近时代的精神内核。郭敬明的《幻城》、张悦然的《葵花走失在1890》便是典型的这类文本,在其中,我们看到的是单调而潮湿的哀伤,是沉醉在自恋中的对自我内心的抚摩,是虚弱的感性生活。实际上,这些特征也正是80后文学的问题所在。而妄图用几个作家的作品来涵盖整个80后文学的做法,显然是粗暴的,极不负责任的。
  在此,还必须指出的是,当前媒体和大众视野中的80后作家,几乎全部是小说作者,诗歌到哪里了?不可否认,当下中国诗歌处在一个极为尴尬极为边缘的境地,但我们在对80后文学作总体观照时,是不应该忽略的。80后诗歌必然是80后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看来,一大批优秀的80后诗人在进行隐忍而执著的创作,如上文提到的丁成、秦客、八零、枕戈、刘浪、莫小邪、三米深、泽婴、谷雨等等,他们正以自己出色的文本为当代诗歌注入新的血液。特别是四川的熊盛荣,作为80后诗歌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创作安静而卓有成效,在他的《在黔南》、《草原的羊》、《关于一个村庄的写作》等作品中,\"借着池塘、马灯、炊烟这些原始意象使自己从现代模糊的人群中抽身完成一次精神还乡之旅\"[13],我读到在当代诗歌中已流失的乡土传统以及为重新抵达汉语诗歌经典话语的种种努力,而他的沉静和独立,更为他孕育更大的气象提供了可能。自然,撇开80后诗歌来谈论整个80后文学是有失公允的,80后诗歌已有的成绩及其作为整个80后文学的重要内容的地位是不容漠视的。
  基于种种这样的情形,随着80后作家的进一步成长,新生80后力量的加入,整个80后文学必将得到充实和提高,其内部力量和特征将会得到更大程度上的细分和强化,所谓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正如评论家杨扬在上海作协2004年7月8日召开的\"80年代后青年文学创作研讨会\"上说的那样,\"谁代表谁并不重要,因为一切还刚刚开始\"。[14]

五、80后文学:路在何方

  从80后整体创作情形看,他们的出现和存在并非孤立或游离文学大势之外,可以说,已构成当下文学写作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组成部分。80后作家有其独特性,但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薄弱的地方。这些不足,与他们的文学修养有关,更与他们的生活阅历有关。那本由著名先锋作家马原主编、被宣称为称是代表了目前80后最高写作水准的小说集《重金属--\"80后\"实力派五虎将精品集》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推出后,很快便出现尖锐的批评。[15] 80后的写作在处理自身与生活世界的关系上与\"成人写作\"并无太大的区别。80后作为一个指代看上去是表明代际的划分,更主要的是凸显不同年代人的审美方式、审美主题和对象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区别。80后明显地也十分重视生命体验与生存之思,而且有着非常独特的个人经验。从创作与生活关系的角度讲,他们的现实存在与当下写作基本上是处于同一层面的。同样是表现消费时代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动不羁,与\"60年代写作\"和\"70年代写作\"相比,他们更突出自己的个人经验,而不做过多的社会学、精神性表达。目前绝大多数80后作家依然处在学艺期,生活积淀的增多、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文学修养的提高,是写作升华的关键。
  不过应该看到,80后文学正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受到主流文坛的确认。评论家白烨对\"80后\"的写作做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不应该再将\"80后\"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青春文学,\"'80后'写作表现出的广泛性、丰富性与厚重性,已远远大于'青春文学',很难与'青春文学'笼统地划个等号。张柠则适时指出,\"80后\"文学应该有\"80后\"自己的评论家,文艺批评必须和写作同步,更年轻的写作者和更年轻的批评者才能同步[16]。马原对他力推的\"80后五虎将\"的评价,也可以说是一种希冀。他说, \"20年后又一条好汉\",他已感受到长江后浪压过前浪的势头,文坛到了以80年后作家为中心的年代了。[17] 《芙蓉》、《花城》、《小说界》、《上海文学》、《人民文学》、《青年文学》、《星星》、《诗选刊》等主流刊物已发表80后作家的大量作品。
  中外文学史上,在20几岁成名甚至写出杰出作品的作家并不在少数,如曹禺、王蒙、刘绍棠、苏童、格非等都在20多岁就已蜚声文坛。文学毕竟是一种独特而崇高的事业,应有其特殊的质地和要求,不能降低对他们这一代的评价标准。在这个时候,对处于\"泛传播时代\"的80后来说,文学竞技上的演练与高下之分,需要的既有才力,更有定力,而冷静、沉寂、思考、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我以为,对传统历史文化、时代精神、当下社会心理、基本的理论等等的了解、不同程度的掌握是极其必要的,因为这些是促使有效的写作资源形成的重要因素。在物欲横流、诱惑丛生的当下,谁能保持必要的独立和清醒,够不断地超越、否定自己,维系内心的一份纯净,将文学创作进行到底,谁便能真正地傲立文坛。80后应该出能超越前代作家、代表新的时代文学水准的作家作品,这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
  无论如何,80后文学的崛起已是事实,在短短的几年里,便成为文坛乃至整个文化界的一大景象,带给人们以无尽的思考。与其说80后作家书写的是\"青春的躁动\",不如说是他们铭记的是青春的搏击,生命的疼感以及对世界的追问。而未来,永远值得期待,这一代的年华与梦想一样,正值姹紫嫣红的季节。

注释: 
[1] 关于80后文学的命名,一些学者提出置疑,如王晓渔在2004年12月29日《中华读书报》上发表《2004:\"80后作家\"的三重门》,认为\"80后作家\"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命名暴力,既遮蔽了80后中沉默的写作者,也忽视了80后作家内部的差异。
[2]白烨、张萍:《崛起之后--关于\"80后的\"的答问》,《南方文坛》2004年第6期。
[3]丁元骐在《上海文学》2004年第6期发表《\"80后\"创作的三波浪潮》,认为郭敬明继韩寒之后掀起了\"80后\"文学的第二波浪潮,而\"80后五虎将\"的登场则推动了\"80后\"文学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第三波浪潮。
[4]杨展:《关于\"80后写作\"的观察和思考》,《北京日报》2004年6月9日。
[5]http://www.sina.com.cn,2004-07-20,新浪科技。
[6] IT.SOHU.COM ,2004-05-14,搜狐IT 。
[7]方兴东、胡泳:《媒体繁荣的经济学与社会学》,《现代传播》2003年第6期。
[8]刘永涛:《新时期诗歌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3期。
[9][14]张尧臣:《就在眼前的\"80后\"》,《南方文坛》2004年第6期。
[10](美)丹尼尔o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34页。
[11][12]黄兆晖、廖文芳:《80后文学:未成年,还是被遮蔽?》,《南方都市报》2004年3月9日。
[13]宗仁发:《从显现中所看到的--2003年诗歌浏览札记》,《2003中国最佳诗歌》,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15] 陈佳在2004年4月22日上海《东方早报》发表《80年后作家\"登堂入室\"?》认为,李傻傻的视野在湘西农村,小饭、蒋峰以余华、莫言、残雪为模本的先锋创作,张佳玮向中国古典文学寻找灵感以及胡坚的理性与智性等,都是一种向阅读经验要生活的写作,但缺乏真正的时代生活气息。\"实力派五虎将\"看似首先得到了文坛的肯定,但却可能是一种可疑的偏离方向的肯定,是一批文坛前辈掌控的提线木偶的登台。
[16] 张柠:《青春文学及其市场背景》,《南方文坛》2004年第6期。
[17]马原:《20年后又是一群好汉》,《上海文学》2004年第6期。
枕戈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5-3 17: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5-5-5 13: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为校友刘师兄顶一个 这篇在红袖还是推荐文章呢!
枕戈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5-5 15: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5-5-28 2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都在吉首大学混日子。也是好友。他和我提起过枕戈兄弟,你们交情应该还可以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30 06:53 , Processed in 0.08486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