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日报讯(记者 商宇)全市人才工作会议昨日举行,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提出要更好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贯彻《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把重庆建成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为重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市长黄奇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光国、市政协主席邢元敏、市委副书记张轩,以及市领导何事忠、马正其、徐敬业、范照兵、刘光磊、陈存根、翁杰明、吴政隆、谢小军、刘学普等出席会议。
重庆人才工作与全市发展同步,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黄奇帆说,2004年全市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使人才工作与全市发展同步,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回顾6年来的人才发展状况,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在四个方面取得明显进步:一是人才规模大为扩张。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80万,同口径比2004年增长一倍多。二是投入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市GDP翻一番,人才投资占GDP10.1%,算下来人才投入这几年也翻了番。三是重庆人才环境有进步。重庆是个码头城市,人文环境历来比较开放、包容,再加上历届市委、市政府讲求走出盆地、走出大山、融入世界,面向海内外广揽人才,促进重庆成为开放高地、经济高地。四是重庆潜在人才基础素质结构越来越好。一方面体现在教育上,2006年重庆率先在西部实现“普九”,今年又实现普及高中,大学毛入学率从直辖初期的8%上升到现在的30%,教育的普及意味着巨大的人才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体现在国家要求重庆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重庆经济社会会持续保持高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一定会万商云集,而人才随着资本的流向而集聚,万商云集的地方一定也会是人才集聚的地方。
黄奇帆说,尽管重庆人才工作取得巨大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重庆人才队伍建设还有瓶颈与不足:一是高层次人才不足,二是人才缺口较大,三是分布不均衡,四是创新能力不强。我们必须下大功夫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类人才大量涌现。
小规模投资看成本和其他条件,大规模投资一定看人才。我们一定要把人才工作搞好,将人才作为各种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黄奇帆说,未来区域和区域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资本、技术、投资环境或者劳动力成本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有时候争一个比较小的项目,大家讲成本、要素、资金补贴、税收优惠和银行融资方便性的较多,但如果一个产业一年销售规模上千亿美元、当一个企业投资规模上百亿美元的时候,投资者考虑的第一要义就是人才环境,看这里的党政人才、企业人才、技能人才等。当年西永微电园能够从一块田地里发展起来,就是依托旁边的大学城能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利用学校招商而成的。可以说,小规模投资看成本和其他条件,大规模投资一定看人才。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人才工作搞好,将人才作为各种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重庆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每个重大领域都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黄奇帆说,重庆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每个重大领域都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重庆工业化需要人才。重庆工业销售值从5年前的3000多亿元,发展到今年的1.1万亿元,预计今后五年会到2.5万亿元。重庆工业不仅是量的增长,而且整个产业结构有了巨大调整,这方面我们着重抓几个大项目,像MDI项目、笔记本电脑基地、“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干这些项目就是按中央要求,抓住金融危机背景产生的全球性的新机遇,在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占得一席之地。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人才先行,没有人才就是做梦,人才成为最最重要的竞争力。人才是一个地方的精神所在,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因人才形成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这个城市是没有希望的。
重庆城市化需要人才。重庆的目标是建成一个由大都市、大城市、县城、小城镇等组成的城市连绵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城市规划、设计、管理方面的人才。比如城市广告如何来布局、设计;城市灯饰如何能够体现出文化和韵味;城市道路转盘怎么设置才科学合理等,都需要专业人才来处理。
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需要人才。今后重庆要更多地“走出去”到海外投资,这就需要熟悉海外工作、适合做海外投资的国际化人才,包括熟悉海外业务的律师、会计等。
重庆进行的城乡统筹改革需要人才。改革是知识密集型的事业,不是蛮干、苦干就可以的,不当心就会碰“地雷”。改革是系统工程,是系统设计,需要智囊团。比如,最近熙来书记提出的“三大差距”怎么缩小,这是发展的问题,也是制度安排问题,涉及许多专业性的知识,需要各类人才参与其中,此外,建设内陆金融中心需要金融专业人才,民生致富之路搞微型企业需要社会人才、“两翼”农户万元增收需要技能人才,帮助农产品流通需要营销人才等等。
人才决定未来,我们要在大的投资环境上为人才创造好的条件
黄奇帆说,人才决定未来。我们要在大的投资环境上为人才创造好的条件。一是组织人事部门要为各行各业的人才引进提供主动服务,让人才、企业有互相碰头的机会,能够经常有各种各样的联络平台。今后要继续主动出击到全国各地招聘人才,并要建一个全国性的人才市场,一年到头都能开展招聘活动。
二是要善待人才。除了对高层次人才“发点球”给特惠政策外,还要让任何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都觉得重庆的条件最优惠,比如个人所得税政策,重庆作了规定,所有引进的人才,全额返还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而且不讲年份,你呆多久就返多久。
三是鼓励人才创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创造性的优惠政策措施,设立创投基金、出台扶持微型企业的系列政策等,从资金投入、税费减免、融资贴息等方面,鼓励支持创业。我们认为,微型企业本身就是草根企业、民生企业,能把微型企业搞起来的人通通都是人才,而且是很优秀的人才。
四是打通各种各样的人才创业发展的循环机制,通过引进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使高科技孵化企业能够形成“背着书包进去,背着钱包出来”的良性循环。
五是搞好各种人才的生活环境。重庆正大力推动公租房建设,我们规定,除了农民工,城市中的原住民中低收入群体可以住公租房外,大学生毕业就业后没有住房也可以申请住公租房,这一条相信会吸引很多外地大学生到重庆。同时,我们对商品房价格进行调控,使大多数人能买得起。
六是前移人才市场、猎头公司、政府服务机构的关口。使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中专生能定向对接、定向培训。
到2020年,基本建成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人才相对拥有量、增长速度、创新能力在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领先
张轩在会上对“全面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进行了部署。她说,我市人才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总体框架。人才相对拥有量、增长速度、创新能力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处于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前列。到2020年,人才规模不断壮大,总量达到673.9万人;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人才投入稳定增长,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达到17%;人才环境持续优化,人才效能明显增强,人才贡献率达到38%,基本建成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人才相对拥有量、增长速度、创新能力在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领先,接近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平均水平。
张轩说,实现上述目标,要以“六百计划”为龙头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每年遴选100名党政“一把手”进行重点培养,到2020年培养造就100名优秀企业家、100名学术学科带头人、100名工程技术高端人才、100名金融高端人才、100名宣传文卫体领军人才和党外知名人士。要通过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基层文化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推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此外,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全面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扎实抓好人才规划纲要落实工作
陈存根在会议总结讲话时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各部门特别是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学习全市人才工作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要把学习贯彻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人才规范纲要作为全市人才工作的中心任务。要组织专题学习,举办专题培训,开展专题宣传,召开专题会议,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树立一批扎根重庆、献身重庆、为重庆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典型。
陈存根说,抓好全市人才工作,首要一点在于各级党政领导、相关工作部门都要主动转变思想观念,形成建设人才强市的高度自觉。同时要围绕落实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加快建立衔接配套的全市人才规范体系。明年上半年,6支人才队伍专项规划、10个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和40个区县(自治县)的人才规划都要出台,并力争纳入“十二五”总体规划。要精心组织实施好我市人才队伍建设“六百三万”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明确责任、保证投入、加强督导。要加快研究制定人才创新政策,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5大机制,努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要坚持和完善党管人才原则,健全重点人才工作落实机制,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责,各相关部门也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人才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形成推动人才强市的强大合力。
会上,还向引进来渝工作的3名院士每人发放安家补助200万元;向8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代表每人颁发安家补助100万元;为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专家)、“百人计划”人选代表颁发证书;为重庆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授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