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5|回复: 2

[转帖]用动作来统一舞蹈、戏剧和电影(有关姆努什金,《洪水中的鼓手》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3 18: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时候觉得,自己和那些辛勤而冒险的D版商也许是心灵相通的。我会没什么理由地想起一部影像作品,然后常常就能很快得到它。比如前几天忽然就想到了现代芭蕾大师莫里斯·贝嘉,又因为某种原因而强烈地想看到筱田正浩的那部《心中天网岛》。结果就在第二天,我看到碟报说《心中天网岛》出了,下了班去买碟,没有看到这部影片,却极为意外地逮着一张贝嘉乔治·丹+二十世纪芭蕾舞团时期的作品合集《二十世纪芭蕾艺术》。当时我意图中的芭蕾碟是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1996年演出季的《巴黎圣母院》,所以在店里我偏执地要求老板将所有刚到还没有来得及上架的音乐和歌舞碟全部拿了出来,一番昏天黑地的翻找之后,没有《巴黎圣母院》(当然后来在另一个地方买到了),却是更让人意外的收获,于是那天晚上的马兰拉面也显得分外好吃。

  想到贝嘉是因为无意中看到一篇无知无畏的狗屁文章,想到《心中天网岛》的过程则要复杂得多。那天晚间无事空虚,在堆积如山的等待我过目的影碟中翻出了《洪水中的鼓手》。买它有几个月了,而且买的时候根本没搞清楚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从信息量几乎为零的中文中和大堆我不认识的法文中,自然得不到提示。但从上面的几张照片上至少我得出了几个结论:1、这是一部舞台剧,2、这个舞台剧讲的应该是个日本的故事;3、它应该是法国人演出的。这三条自然不能促成我买这张碟,直到我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Helene Cixous,埃莱娜·西苏,法国著名的作家和女性主义理论家。早听说她也写过剧本,一直无缘得见,那么既然碰见了自然要拿回去研究一番了。

  回家后这张碟就一直束之高阁,直到最近因为几个朋友曾想搞一个戏的缘故而关注了一下戏剧史,看到了法国的一个试验团体太阳剧社,看到说它从八十年代一直在探索东方特别是日本的传统演剧方式。就重新想起了这个《洪水中的鼓手》,找出来再仔细看封面上的法文,果然看到其实相当醒目的“太阳剧社(Theatre du Soleil)”三个单词,以及剧社的创始人和领导者阿丽安娜·姆努什金(Ariane Mnouchkine)的大名。下面的事情自然是放进影碟机观摩,果然是一个“东方”故事。老国王昏聩无能,将大片的山林封给自己邪恶的侄子,这位王子于是滥砍滥伐,导致民不聊生。忠臣进谏国王,说这样下去老天爷就会像多年前惩罚另一个国王一样大发洪水,进而导致农民暴动,血染洪流。大臣自然是被打发回家,一个贵族的女儿则带领鼓队日夜守护在大坝上,以备在危急时传递信息。然而王子、大坝设计师和都城卫队长却在谋划着扒开大坝泄洪,以防洪水淹没城市。最后,是歇斯底里状态下的互相杀戮,舞台上所有的人都死了。一直在舞台上水一样翻滚的大块灰蓝色布匹消失了,真正的水涌上舞台,水面上漂浮着所有角色的小布偶。

  为什么会以布偶结束演出呢?这就涉及到了该剧奇特的演出方式。每一个角色都是由三个演员联合“塑造”的,我甚至怀疑这可能是戏剧史上最浪费人力的演出了。第一组演员带着表现角色的面具、穿着戏服模仿木偶的动作——他们的表演如此得成功,我一直到半个小时之后才敢于肯定,我看到的是真人而不是真人大小的木偶;第二组演员浑身黑衣、黑纱蒙头,跟在木偶的后面进行“操纵”;第三组演员则和一个颇为仙骨道风的乐手呆在舞台的乐池里,为台上的表演配音。那个乐手实在很厉害,不仅留着花白的大胡子让我一下子想到了雕像中的海神波塞东,而且整场演出不停地变换各种稀奇古怪的乐器,煞是忙碌。我恍惚记起来一篇文章提到过,这应该很接近于日本特有的傀儡戏即文乐的表演方式,而且那篇文章还提到了一部也是这样表演的电影。马上下手搜索,很快就找到了李如一的这篇《傀儡戏及其变体》,知道了这部影片叫《心中天网岛》。李如一是这样说的:“一个传统的殉情故事而已,但在形式上则采取了一种极端前卫的做法:既然是改编自文乐,干脆彻底一点,沿袭‘操纵木偶’的形式,只不过,这回被操纵的不是木偶,是真人!全片的主角只有三五人(其中两位女主角还是由同一演员岩下志麻扮演),但黑衣人遍布片中,时不时出来移动一下道具,或帮助演员做一些动作。”这与《洪水中的鼓手》是多么地相似!哪怕只是出于比较的愿望,我也应该看看这部影片啊!

  当然,碟商善良地迅速满足了我的心愿。我看过了,却有点儿不满足。因为《心中天网岛》还没有我想象的那样“极端”和“前卫”,尤其表演,除了偶尔为之的定格之外,几乎可以说是很生活化的、“现实主义”的。黑衣人的作用,主要是指路、旁观和布景搬运,很少干涉演员动作的完成。也有例外,在纸屋的哥哥将他捆在妓院的栅栏上的时候,在纸屋的妻子翻箱倒柜找衣服的时候,以及在纸屋最后悬梁自尽的时候,黑衣人都起到了可称之为“助纣为虐”的作用,倒也算重点突出。不过《心中天网岛》的这一不彻底到底使它变得不那么有趣,在我看来,就体现日本演剧传统中动作的程式化和仪式化而言,它还不如《罗生门》来的痛快,当然更不像《洪水中的鼓手》那样一条路走到底。

  下面应该说说姆努什金和她的太阳剧社了。这个团体正式创建于1964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居无定所,全体人员过着共产主义公社式的生活,强调集体创作和形体训练,拒绝自然主义的演出方式和商业戏剧的明星。1970年底上演表现法国大革命的《1789》一炮走红,终于引起了法国文化部的重视,被收编为“常设剧团”,得到了政府津贴,也得到了一个固定的剧场。到80年代,太阳剧社逐渐放弃了以前即兴编排和集体创作的方式,开始以姆努什金为核心,引用东方戏剧形式改编了一系列古希腊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姆努什金忠实地记住了阿尔托的一句话“戏剧的未来在东方”,而且认为戏剧的源头也在东方,在亚洲那种形式化的交往和“把每一个动作形式化”的传统之中。她理想化或者说东方主义化了亚洲:“在亚洲,我在许多东西上发现了如此多的美,尤其在人们的姿势中,凡此种种都有一种简单的仪式感,而这在我看来是戏剧不可或缺的”,以此对比西方资本主义的“咄咄逼人”和生活方式的世俗化平庸化。也正基于这种观念,出现了这部也许在日本也会觉得比较怪异的《洪水中的鼓手》。


  姆努什金在谈戏剧的时候,也曾顺便说到了电影,她说:“戏剧是一门艺术。对我来讲戏剧应该尽可能地戏剧化。否则电影随时都能打败我们。而且,伟大的电影永远是戏剧化的。”关于电影,这个说法实在是很含糊,我倒希望什么时候,能够看到她列出自己心目中的“伟大电影”的名单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8: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姆努什金(1931~ )
Mnouchkine,Ariano

  法国导演。1964年,她和一些大学生共同创办太阳剧院,以纽约外百老汇生活剧院的即兴表演为楷模,建立起自己的演出风格。1970~1973年,太阳剧院在姆努什金领导下,先后集体创作并演出了由她导演的《1789》和《1793》这两部以法国大革命历史为题材的戏剧。不久 ,又由她导演拍摄了影片《莫里哀》。她还编导了 《黄金时代》和《梅菲斯托》(改编)。太阳剧院因此在欧美声誉日增,被视为法国有代表性的新型剧院。
发表于 2005-6-4 02: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戏我看过!很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2-5 10:10 , Processed in 0.08490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