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尔莫多瓦这部代表作如雷贯耳,好不容易才买到,译作《情迷高跟鞋》,不如“高跟鞋”直白简单。
再一次证实了我和阿尔莫多瓦的心心相印,我不得不喜欢他的电影。由于个人生活原因,近来完全沉不下心来观看电影,但是当拉丁咏叹调响起,艳丽的大红色浮现,我完全进入了西班牙的时空。
我设想过一千个高跟鞋的故事,怎么也没算到他描述的是母女感情。当蕾贝卡孩子时必须听到母亲“咔、咔”的高跟鞋响起才能入睡,她如此依赖母亲,但身为明星的贝基却时常忽略女儿,甚至在答应和她共同生活后独自去了墨西哥。一分离便是长长的二十年。待到母女相见,贝基对女儿涌起万千柔情,她想补偿亏欠的母爱。但面对昔日情人的女婿,她显然无法平静。怪异的三角恋注定了悲剧的结局。蕾贝卡并不爱丈夫,她仅仅是为了证明她可以取得母亲的成就而抢夺她的情人;当母亲再度出现并且旧情复燃时,蕾贝卡的不堪也是可想而知的。她杀了丈夫然后自首,都是对母亲的报复,无关乎爱情。里面的爱情只有多明尼哥警官对蕾贝卡的爱。又是易装癖,阿尔莫多瓦始终撇不下这些边缘人群。多明尼哥化妆成俱乐部的舞女时爱上了蕾贝卡,两人在化妆间的激情戏无疑是阿尔莫多瓦设置的迷宫,它为影片增加了极大娱乐成分,但也是谋杀案的一条隐线。阿尔莫多瓦的影片总是极尽娱乐,谋杀、爱情、同性恋、易装癖、明星崇拜,很好莱坞的元素却掩盖不了他社会学的犀利眼光和满腔的温柔情感。
他的影片决不仅仅是故事吸引人,尽管他的故事的确离奇充满玄机,但作为一部电影的其他元素无一不令人着迷。音乐统统采用拉丁咏叹、吉他和多明尼戈舞曲,西班牙民族特色浓重;演员可塑性极强,适合千变万化的造型;美工永远是大红墨绿的暖色调,和简约的家具,极其刺激感官。
有一个情节处理感触良多。蕾贝卡自首后和母亲的第一次见面,她声泪俱下地讲述自己对贝基的复杂感情,用了《秋天奏鸣曲》来做比喻。本来阿尔莫多瓦完全可以用他自己的生活来比较,直接引用就行,一样生动深刻。但他用了伯格曼这部描述母女紧张的经典影片。我不会硬生生说是向大师致敬,或许他只是认为《秋天奏鸣曲》确实太贴切完美了。一直很迷恋于探讨母女的话题,加上最爱的伯格曼,对这一情节我牢牢记住了。母女既是朋友也是敌人,她们互相模仿互相嫉妒,她们可以亲密无间,但更有可能暗自较劲。假如有一儿一女,母亲一般更喜欢儿子,为什么呢?异性相吸适用于任一场合吗?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但我能确定母女的感情是有分水岭的,在女儿结婚生子之前对母亲的确怀有敌意,当自己也成为母亲后却能关系180度大转变。这种敌意来自于被他人类比,人们总会将同类作比较,由于女儿在未成年时总不自觉模仿母亲,于是她往往比不过母亲,于是自我否定之后就是对母亲的暗暗排斥。她开始希望自己独一无二,开始拒绝母亲意识的渗透。等到自己成为母亲,经历过孕育的神圣,她不自觉会将自己和母亲归为一国,那么感情自然加深了,关系也随之扭转。波伏瓦在《第二性》中说到:“女人在轮到自己作母亲时,在某种程度上,她便会取代她自己的母亲:这意味着彻底解放。”从此作为对等的独立的人格出现在母亲面前,而之前她或许都一直在母亲的束缚之下。
附:阿尔莫多瓦的影片
《贝比、卢西、鲍姆及其他女孩》,1980;
《激情的迷宫》,1982;
《黑暗的习惯》,1983;
《我为什么命该如此》,1984;
《斗牛士》,1985;
《欲望的规条》,1986,里约热内卢电影、电视、录象节最佳导演奖、洛杉矶电影节新人奖;
《神经濒于崩溃的女人》,1987,获欧洲电影节青年导演奖,1989年北美票房总收入最高、也是西班牙电影史上最成功的影片;
《捆着我,绑着我!》,1989;
《高跟鞋》,1991;
《姬卡》,1993;
《我的秘密之花》,1995;
《鲜活的肉体》,1997,入围该年度戛纳最佳影片以及英、美当年十大最受欢迎影片;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1999,戛纳最佳导演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大奖、欧洲电影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对她说》,2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