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42|回复: 1

[建筑学院] 中国建筑浅分 zzz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4 16: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铜发明——商代建筑技术显著提高
  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商朝的统治以河南中部黄河两岸为中心,东至大海,西抵陕西,南抵湖北、安徽,北达河北、山西、辽宁。在商朝,我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已发现的记载当时史实的商朝甲古卜辞已有10余万片。大量的商朝青铜礼器、生活用具、兵器和生产工具,反映了青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手工业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使建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83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五六公里处的尸沟乡发现了一座早商城址,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宫城位于内城南北轴线上,外城则是后来扩建的。宫城中已发掘的宫殿遗址上下叠压三层,都是庭院式建筑,其中主殿长达90米,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商朝后期迁都于殷,它不仅是商王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遗址范围约30平方公里,中部紧靠洹水,曲折处为宫殿,西面南面有制骨、冶铜作坊区,北面东面有墓葬区。居民则散布在西南、东南及洹水以东地段。宫殿区东面、北面临洹水,西、南两面有壕沟作防御。遗址本体分为北、中、南三区。北区为王室居住区,中区为商王朝庭、宗庙部分,南区为祭祀场所。中、南二区房基下均有殉葬奴隶,反映了奴隶主的残暴。而宫室周围的奴隶住房,则仍是长方形与圆形的穴居。
  合院鼻祖——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以周公营洛邑为代表,建立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治的城市。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但随着奴隶制的急剧崩溃,这种建城制度也跟着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战国时期大量新兴城市。
  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当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有廊联结。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悠久,另一方面似乎也说明了当时封建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建筑组合的变化体现着当时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高台美榭——春秋宫室极奢尽华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贵族们的私田大量出现,随之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发展,相传著名木匠公输般(鲁班),就是在春秋时期涌现的匠师。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砖的应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高台宫室,(一般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多米的土台若干座,上面建殿堂屋宇)。如侯马晋故都新田遗址中的土台,面积为75米*75米,高7米多,高台上的木构架建筑已不存在。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华丽,建筑装饰与色彩也更为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 ”(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镯、刻橼,就是明证。
  近年对春秋时期秦国都城雍城的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雍城平面呈不规则方形,每边约长3200米,宫殿与宗庙位于城中偏西。其中一座宗庙遗址是由门、堂组成的四合院,中庭地面下有许多密集排列的牺牲坑,是祭祀性建筑的识别标帜。
 锯锥凿——战国铁器风流渐现
  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前221年),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内相继夺取政权,宣告了奴隶时代的结束。战国时,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那时手工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高潮,如齐的临淄、赵的邯郸,魏的大梁,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又是诸侯统治的据点。据记载,当时临淄居民达到七万户,街道上车轴相击,人肩相摩,热闹非凡(《史记 苏秦传》)。根据考古发掘得知,战国时齐都临淄城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大城内散布着冶铁、铸铁、制骨等作坊以及纵横的街道。大城西南有小城,其中夯土台高达14米,周围也有作坊多处。
  农业和手工业进步的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制工具——斧、锯、锥、凿等的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应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尤其突出的是在地下所筑墓室中,用长1米,宽约三、四十厘米的大块空心砖作墓壁与墓底,墓顶仍用木料作盖。可见当时制砖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秦陵汉墓——砖石遗址至今犹存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前221年),大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统一法令,统一货币与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通达全国,并筑长城以御匈奴。这些措施对巩固国家政权起了一定作用。而由于国家统一,便可以集全国之人力物力与六国成就,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迹犹存。
  阿房宫遗址和骊山陵目前尚未发掘,但其遗直规模之大,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近年来秦始皇陵墓东侧发现了大规模的兵马俑队列埋坑,而阿房宫则留下了巨大的夯土台。
  整个汉代(前206—公元220年)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期。它的突出表现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而砖石建筑利于保存的特点,使许多遗址存在至今。
  战国时创造的大块空心砖,出现在河南一带的西汉墓中。在洛阳等地还发现用条砖与楔形砖砌拱作墓室,甚至以企口砖加强拱的整体性。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贵族官僚们除了用砖拱做规模巨大的墓室外,还在岩石上开岩墓,或利用石材砌筑梁板式墓或拱券式墓。其中山东沂南石墓,系梁、柱和板构成,后面有精美雕刻,是我国古代石墓中有代表性的一例。至于地面的石建筑,主要也是贵族、官僚的墓阙、墓祠、墓表及石兽、石碑的遗物。
塔窟苑囿——魏晋南北朝建筑崇尚佛教
  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在这300多年间,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在东汉初就已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统治阶级予以大力提倡,兴建了大量的寺院、佛塔和石窟。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所,僧尼10万多人。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大崇佛教,兴立寺塔。北魏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今大同)时,就大兴佛寺,开凿云岗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图3-6-A)
  中国的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而后佛寺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佛塔是为埋藏舍利,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传到中国后,将其缩小成塔刹,和中国东汉已有的各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除木塔外,还发现有石塔和砖塔。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的窟洞型佛寺。自印度传入佛教后,开凿石窟的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最早是在新疆,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创于公元366年。以后各地石窟相继出现,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这些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佛像都由皇室或贵族、官僚出资修建,窟外还往往建有木建筑加以保护。石窟中所保存下来的历代雕刻与绘画是我国宝贵的古代艺术珍品,其壁画、雕刻、前廊和窟檐等方面所表现的建筑形象,是我们研究南北朝时期建筑的重要资料。
古代建筑体系
  自公元589年隋统一南北朝至明初约600年时间,建筑在形制艺术上更趋成熟,在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上也益加严密完善。
  唐代的繁盛使各族文化融合而予以统一,居住制度更为完备。
  北宋有了我国第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及技术经验总结的完整巨著《营造法式》,主要记录官家大式、大木等做法、系统反映出官式建筑的发展水平。礼制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宋史舆服志》)”
  总之,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隋:统一后的城市建设
  隋朝(581~618)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战乱和南北分裂的局面,为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由于隋炀帝的骄奢淫逸、穷兵黩武,隋朝很快就灭亡了。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的宫殿和苑囿,并开凿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大兴城是隋文帝时所建,洛阳城是隋炀帝时所建,这两座城均被唐朝所继承,进一步充实发展为东西二京,也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其中大兴城又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隋代留下的建筑物有著名的河北赵县安济桥(又称赵州桥)。它是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称空腹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这种空腹拱桥不仅可减轻桥的自重,而且能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在技术上、在造型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负责建造此桥的匠人是李春。除石桥外,还有大业七年所建的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近年在陕西麟游县发掘的仁寿宫是隋文帝命宇文恺等人修建的一座离宫,唐太宗时改建为九成宫。此宫位于海拔1100米的山谷中,四面青山环绕,绿水穿流,风景极佳,夏季凉爽,是隋文帝、唐太宗等喜爱的避暑胜地。建筑物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纯属山地园林格局,表现出园林建筑特有的风貌。
唐:庄重宏伟的泱泱大国
  唐朝(618~907年)前期百余年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到唐中叶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极盛时期(图4-2-A)。虽“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但终唐之世,仍不愧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主要特点有: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另详城市建设篇),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大明宫麟德殿,面积5000平米,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宋:纤巧秀丽的商业都市
  北宋在政治上、军事上是我国古代史上较为衰落的朝代。但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有很大进步,产生了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和火器等伟大创造。南宋时,中原人口大量南移,南方手工业、商业发展起来。由于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高度,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
  第一: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唐以前封建都城实行夜禁和里坊制度,但日益发展的手工业和商业必然要求突破这种封建统治的桎梏。到了宋期,都城汴梁已完全是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了。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有了新发展。
  第二: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北宋时政府颁布的《营造法式》,是第一个用文字确定下来的政府颁布令。
  第三: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第四: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这和宋代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及统治阶级追求豪华绚丽是分不开的。宋代建筑从外貌到室内,都和唐代有显著不同,这和装修的变化是有密切关联的。
  第五: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仍是佛塔,其次是桥梁。宋塔绝大多数是砖石塔,石塔数量也很多。这些砖石建筑反映了当时砖石加工与施工技术所达到的水平。
  第六:园林兴盛。北宋、南宋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统治阶级对人民横征暴敛,生活奢靡,建造了大量宫殿园林。这种园林的兴盛,正是统治阶级政治没落的一种表现。
辽、金、西夏:汉风犹存的异域特色
契丹原是游牧民族,唐末吸收汉族先进文化,逐渐强盛,不断向南扩张,五代时进入河北、山西北部地区。由于辽代建筑是吸取唐代北方传统做法而来,工匠也多是汉族,因此较多保留唐代建筑的手法。辽代留下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简称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唯一木塔,是古代木构高层建筑的实例。
  
 楼主| 发表于 2005-8-4 16: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女真贵族统治的金朝占领中国北部地区以后,吸收宋、辽文化,逐渐汉化,建造京城(中都,今北京市),仿照宋东京制度,征用大量汉族工匠,因此金朝建筑既沿袭了辽代传统,又受到宋朝建筑影响;现存的一些金代建筑有些方面和辽代建筑相似,有些地方则和宋代建筑接近。由于金朝统治者追求奢侈,建筑装饰与色彩比宋更富丽。“工巧无遗力,所谓穷奢极侈者也。
  西夏是我国西北地区以党羌族为主体的政权,北宋初开始强盛,拓展疆土,并建都大兴府(今银川市)。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建立典章制度。从遗存的众多佛塔来看,西夏佛教盛行,建筑受宋影响,同时又受吐蕃影响,具有汉藏文化双重内涵。
元:简化粗糙的寺庙建筑
  蒙古贵族统治者建立了一个疆域广大的军事帝国。这来自落后的游牧民族的统治,使两宋以来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和文化遭到极大摧残,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明显的阻碍作用,建筑发展也处于凋敝状态,直到元世祖忽必烈采取鼓励农桑政策,社会生产力才逐渐恢复。忽必烈时,在金中都北侧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都城,并由于统治者崇信宗教,使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尤其是藏传佛教得到元朝提倡后,不仅在西藏发展,内地也出现了喇嘛教寺院。如北京妙应寺白塔,就是都城内一座喇嘛塔,系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的。木架建筑方面,仍是继承宋、金传统,但在规模与质量上都逊于两宋,尤在北方地区,一般寺庙建筑加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弯曲木料作梁架构件,许多构件被简化了。这都反映了社会经济凋零和木材短缺而不得不采用种种节约措施。
  山西永济县永乐宫是当时一座重要道观,现存中轴线上一组建筑全为元代遗物,正殿三清殿大木做法规整,较多的保存了宋代建筑传统。永乐宫三座殿内都有壁画,艺术水平很高,是我国元代壁画的典范。
古建筑的演进
自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至1840年鸦片战争近200年的时间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建筑上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艺术技术,装修陈设上也留下许多砖石、琉璃、硬木等的不朽之作。建筑类型得到进一步分化,并留下了大量可供参考的建筑实体。
  自1840年至解放前的近代建筑时期,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决定国人大量接受西方文化,部分建筑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形象,园林里也常有西洋门面、西洋栏杆、西番花样等,成为我国建筑演进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因袭与进步—明清建材、装修、园林设计、建筑群体渐趋成熟。
  明朝(1368—1644年)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族地地主阶级政权。明初采用各种发展生产的措施,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十分繁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建筑也有了进步,主要表现为:
  第一: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砖墙的普及又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色彩更丰富应用面更加广泛。
  第三: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减化。因此,明代官式建筑形成一种与前不同的特色,形象较为严谨稳重,但不及唐宋的舒展开朗。
  第四: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
  第五:官僚地主私园发达。尤其江南一带为盛。
  第六: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明代的家具也闻名世界。另外,风水术在明代已达极盛期,这一中国建筑史上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从1840年前的清朝来看,建筑上大体是因袭明代传统,但在下列几方面有所发展:
  第七:供统治者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第八:藏传佛教建筑兴盛。这些佛寺造型多样,打破了我国佛寺传统单一的程式化处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是清代建筑中难得的上品。
  第九: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第十: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在清代建筑群实例中,群体布置已达相当成熟的地步,尤其是园囿建筑,在结合地形、空间处理、造型变化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
  第十一: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如水湿压弯法加工木料技术,玻璃的引进使用及砖石建筑的进步等。
包容与吸收—清末民国时期外来文化对中国建筑发展的影响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建筑转入近代时期,开始了近代化及现代化的进程。但在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中,在城市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走过的道路是扭曲的。
  中华帝国闭锁的国门是被资本主义列强用炮舰和鸦片冲开的。中国的开放是被动的开放。外来的、诱发中国启动现代化的冲击要素是以侵略的方式撞击的。租界的设立、通商口岸的开辟、港湾租借地、铁路附属地的圈占,都是通过不平等条条约来实施的。这些城市或地区,作为中国控化的前沿和聚点,引发其城市转型、建筑转型的外来因素,很大程度上都和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活动息息相关。在近代化过程中搅拌着殖民化。因此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自然深深受制于这种二元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型。主要体现现在没有取得全方位的现代化转型,明显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近代新建筑的发展时期。由殖民输入的建筑及散布城乡的教会建筑发展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的主要类型大体齐备,相关建筑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大量早期留洋学习建筑的中国学生回国,带来了西方现代建筑思想,创办了最早的中国人的建筑事务所及建筑教育。表现在建筑创作上,欧洲新建筑运动及当时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体现在许多城市的建筑中。刚刚登上设计舞台的中国建筑师,一方面探索着西方建筑与中国固有形式的结合,试图在中西建筑文化有效碰撞中寻找合宜的融合点,另方面又面临着走向现代主义的时代挑战,要求中国建筑师紧跟先进的建筑潮流。
  总之,处于现代转型初始期的中国建筑,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既有新城区、新建筑紧锣密鼓的快速转型,又有旧乡土建筑依然故我的推迟转型;既交织着中西建筑的文化碰撞,也经历了近、现代建筑的历史搭接。它所关联的时空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大部分近代建筑还遗留至今,成为今天城市建筑的重要构成。并对当代中国的城市生活和建筑活动有很大影响。
古都西安——平敞方正的帝王遗风 明清时期的西安系以唐长安城之皇城为基础改造而成的。明太祖洪武二年,进军奉元路,即改安西为西安府。从此,出现了西安这个地名。洪武七年开始修建西安城桓,将唐时“新城”向东、向北加以扩展。扩建后西安城周长达11.9公里,辟有四座城门,城门均建有城楼。清代在城东北隅加建满城,置八旗驻军营房,以为军事指挥中心。清时甘陕总督,陕西巡抚均治西安。因此西安不仅是陕西省的省会,而且又是西北区域的政治军事中心。
  西安的城市布局是北方平原地带城市的典型代表,城市力求方整规则,道路宽敞笔直,颇具汉唐长安的帝王遗风。城中心设钟楼、鼓楼。明西安的面积与唐长安皇城废址约略相等,城内十字街以钟楼为中心,四面通向城门,城门外又各有关城一座。现存西安的钟、鼓楼均为明代遗物。
  由以上简介可知,西安这座重在作为一方政治军事中心的省会城,其规划格局的确与同时代一般省会省城规划重在发展经济有所不同,虽城市之总体布局仍继承传统的城廓分工规划体制,但终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未能完成环套的外廓,仅于四门各置关厢,以供有限的经济活动需求。由此可以看出明清统治者对西北地区的经营方针,客观上也反映了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状态。
水城苏州——水网成街江南古城 江南水网地区以水运为主,街道房屋两岸布置,故小市镇常沿河展开成带状,大市镇因十字形、井字形交叉河道而成块状。著名的古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可称是水乡地区城市布局的典型。该城始建于春秋末年吴王阖闾时(公元前514年),秦汉以后,城址基本上保持沿用下来。根据考古发掘及文献记载,可知城墙位置与河道系统是唐以前就形成的。
  唐时,由于城内河道密布,桥也特别多,在白居易和刘禹锡作苏州刺史时,苏州桥数在390座和370座之间。城门则有水陆各8座,每面各有2座,至今城西南角盘门尚留水、陆城门遗址。白居易诗:“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处处楼前飘吹管,家家门外泊舟舫。” 描述了唐时这座水乡城市的风貌。南宋时苏州称平江,是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很重要的城市。
  苏州现在还保存着绍定二年该平江图碑,这是我国最早的城市地图,相当准确地表现了南宋时苏州城的平面布置:城内有主要河道组成通向城门的干河,由此分出许多支河,通向各居住街巷,傍河两岸是街道市肆与住房,环绕城墙内外各有一道城濠,既是交通环道,又是双层护城河。全城河道形成一个交通网和排水系统。城内中部偏南为府治和平江军所在的子城,城北部分是街市和居民区,其中以子城西北乐桥一带最为热闹。
  苏州以河道作为城市骨架,既满足了城市功能,又平添了几许特色。加之江南特有的人文气息,使这座水网成街的江南古城充满了水乡文化的传统韵味。
雾都重庆——依山就水巴国旧地 在我国多江河山丘的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城市布局多样,道路系统也往往成不规则状。依山筑城,则主要街道沿等高线展开;沿江建市,则往往形成带状城市。雾都重庆即是极有特色的“山城”。
  重庆位于四川省东南(现为直辖市),是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处的山城,三面环水一如半岛,形似秋叶一片,有诗云“片叶浮沉巴子国,双江襟带浮图关”,正说明了城市位置形状。
  重庆于周武王灭纣时,封姬姓于“巴”为巴子国。战国秦汉时,沿江已形成背山面水的城市,以后不断向山坡发展,但自宋至清,城的范围基本未变。城垣在金碧山顶,传为蜀汉都护李严所筑。明洪武初年又修筑石城,各门均有商业码头。
  早期的重庆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商业很发达;国民党政府抗战时内迁后,它成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这一时期人口猛增,至抗战胜利时,已达100万人以上。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为了安定人心,重新定重庆为“永久陪都”,编制了“陪都十年建设计划”。但此规划缺乏科学性,未能获得实施。
  重庆大到规划设计,小到建筑单体设计,可以说将“因地制宜,随坡就势”的原则发挥到了极致,这是顺应环境的设计,造就了重庆极富特色的城市形象。现在的重庆,摩登的高楼大厦与古老的民居交相辉映,城市轮廓线错落有致,各城区隔江相望,城市空间丰富多彩,一派大都市景象。
  烟雨扬州——雄富冠世的淮左名都 扬州是典型的因运河而发展起来的商业中心城市。早在唐代就是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城之一,规模很大。可以说开凿大运河是扬州发展的主要原因。历经后周、南宋、元等朝代的改造修筑,形成了明代扬州城(今之旧城)。
  明代因商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在旧城与运河沿岸已形成商业中心。扬州又是江南丝绸集中地,通过扬州经过大运河供应北方的统治中心。明以后又是淮盐的集中地。清初进一步开放私人晒盐及贩盐,扬州成为盐商集中地。城内为地主及富商的奢侈生活提供服务的各种行业很多,使城市形成畸形的繁荣。
  运河从城东及城南流过,这一带就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区。在小东门、钞关、东关街、河下街一带最为繁荣,集中着码头、堆栈、旅店、饭店等。大商人也多在这一带居住,建有许多大型的庭院式住宅。住宅多附有私家园林,有些保存至今:如个园、何园、片石山房等。这些园林是按传统的园林艺术手法建造,以假山、水池、花木取胜,因扬州地处南北要道,所以园林艺术也融合了南北不同的风格,故与江南园林有所区别。
  由于当时知识分子很集中,因此扬州也是一个文化中心。绘画、书法等都自成一派。
  扬州的居住区,由许多庭堂式的民居组成,多成长条形。住宅内部的布置因大门的朝向不同而各异,旧城区道路仍以十字形干道为主,形成方格网道路系统。新城区道路系统则成不规则形。
泉城济南—一城山色半城湖 济南为黄河下游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307年(晋永嘉年间)以来,一直是山东地区的封建统治中心。明洪武元年山东行中书省即建于此。1666年(清康熙五年)山东巡抚以明代旧德王府为基础建巡抚衙门,并以此为中心扩建城市。东西门不正对,南北轴线止于城墙,不与南门直通,布政司在西,按察司在东,道、府、县、盐运使等衙署和庙宇布置在围绕中心的地区,城垣方正,与中国一般典型的封建府城一样。
  著名作家老舍曾数次在笔下对济南进行细致描写,如:“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象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您预备着的”(济南的秋天)。以上是对济南城市环境的最好描写。
  可以用“一城山色半城湖”来形容济南的美。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小山,将济南围了个圈。这一圈小山似将济南放在一个摇蓝里。而济南的水,又有哪些地方能比得上。有泉——到处是泉,也有河、有湖。水都是那样清。而大明湖夏日的莲花与城河的绿柳同样出名。
  自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侵入,商埠区、洋楼街逐渐改变了济南的城市面貌,使之由一个封建古城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的城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6-25 14:14 , Processed in 0.11725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