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44|回复: 5

抗战杂谈(四):土木不如一粟——浅析正面战场会战失利原因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6 01: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型关战役,如同正面战场上的诸多战役一样,在取得了局部的战术胜利之后,因为某一点的败退最终全盘皆失,正如陈长捷所言,“主战场胜利在望,竟付流水。于今回首,犹怀余痛!”而这种令人惋惜的结局,并非此役所独有,而是在正面会战的诸多会战中并不鲜见。

从太原会战开始,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一次次正面战场会战通常表现为这样的态势:第一步,国军按照战前要求死守阵地,以巨大代价拖延时间,让包抄部队完成迂回,实现对日军的夹击;第二步,国军开始压缩包围圈,以人海战术猛攻,以全歼被围日军;第三步,日军利用机动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奇袭国军后方,国军后方某一关键点失守,导致交通线或补给线中断,有被日军反包围之虞,被迫放弃围歼日军计划,全线后撤。

以淞沪会战为例。此役,中国军队先声夺人,8月13日,张治中第九集团军所辖之87师王敬久与88师孙元良部向日军发起全面进攻。随后一周中,87、88师浴血苦战,将战线缓慢推进,日军无法突破其防御阵地,而后续部队36师、98师、11师等逐次赶到,基本实现了将日军包围与江水之前,逼其背水一战的战略意图。并于8月20日从三个方向向日军发起总攻,大有将上海日军全部歼灭之势。然而就在攻坚之时,8月23日,日军利用其强大的海空火力,在3艘航母、30余艘战舰的掩护下,运送第11师团在吴淞口强行登陆,国军之侧翼立即受到威胁。此后,日军增援部队源源不断自本土和华北运抵上海,国军为避免全部落入日军反包围圈之中,不得不停止围歼计划,由进攻转入防御,且战且退三个月之后,最终撤离上海战场。

国军的这种战略选择,在理论上并没有错,在后方或侧翼已受到威胁之时,如果贸然强攻正面之敌,极有可能导致无法脱身而陷入重围全军覆没。但在当时之战场形势下,武器装备和交通工具均相当低劣的中国军队,进攻之时尚可凭借勇气与日军决一死战,撤退之际却很难保证队形稳定与士气高昂,常常不免形成溃退之势,广大官兵徒有热血,却无法有效组织反击,伤亡惨重却难以阻敌之锋。因此,淞沪会战,国军投入70个师80万人,伤亡近半,将级军官就阵亡9人,连战区副司令长官薛岳都险些阵亡,结局却并不如愿,未能实现预定之战役企图。

那么,这是劣势装备一方所不能避免的结局吗?十年之后的内战中,粟裕给国军上了一课:不是。孟良崮一战,粟裕兵行险着,利用张灵甫整编74师的冒进,将74师从国军的一字长蛇阵中分割出来,围困于孟良崮之上。其作战手法,与国军在抗战中所用也颇为相似:许世友的9纵拼死抵抗,顶住了74师前进的道路,而另外四个纵队则大胆穿插,将74师分割包围:王必成的6纵堵住了74师的后路,叶飞的1纵割断了其与黄伯韬25师的联系,而陶勇的4纵和王建安的第8纵从东西两路直接攻击张灵甫的指挥所。

此种局面,我们今天看电影《南征北战》、《红日》之类固然可以看得痛快淋漓,但当时对于粟裕而言,却实在是如履薄冰。当时的战场形势,与国军在抗战中屡屡遇到的可谓如出一辙,甚至更为严峻。当他的十五万人包围了张灵甫的三万人之时,陈诚的四十万大军也已经不仅仅是威胁他的侧翼或切断补给线那么简单,而是已经在他的后方布好了整个包围的阵势,何况他包围圈内还是国军头号王牌七十四师,一旦被张灵甫拖住,陈诚大军迅速完成合围,整个华野将在孟良崮全军覆没。此时,陈毅都已经动摇,不敢下决心与张灵甫一战。

然而,此战的结局却是违背理论也出人意料的。粟裕孤注一掷地以1、4、6、8、9五个主力纵队强攻孟良崮,同时以2、3、7、10四个纵队全力阻截黄伯韬、李天霞、胡琏的援军。5月14日夜,完成了对74师的合围之后,15日凌晨3时,粟裕即发动总攻令,16日早8时,仅仅29个小时时间,全美式装备的74师三万精兵就在孟良崮上被消灭的干干净净,华野全军也就得以迅速撤离战场。而此时,前来救援张灵甫的黄伯韬25师,已经距离孟良崮不到5公里,在阻击黄伯韬的天马山防线上,1纵1师已经打得只剩下不到一个营,基本无法再阻止黄伯韬的前进。而胡琏的11师、李天霞的83师,也已经动用所有预备队猛攻,几乎不可阻挡了,如果时间再拖延几个小时,结局必然是另一个模样。

孟良崮这样的仗,不要说国军中无人敢打,即使林彪这样的将才也自承不敢打,唯有粟裕敢。两相对比,不免感慨,如果抗战之际,国军阵中有粟裕这样的将领,结局又会如何呢?国军黄埔系中最为精锐之“土木系”的头号名将、被毛泽东称为“狡如兔,猛如虎”的胡琏,晚年在台湾任国防部长感慨“土木不如一粟”,不无道理。正面战场那些令人惋惜的会战失利,原因固然众多,国军战场指挥官过于瞻前顾后、缺乏“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胆略和魄力,又何尝不是一个重要原因呢?
发表于 2005-8-16 02: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夜上来还有文章可读,沙发先坐了;
依文看来,一次次正面战场会战皆为同一战略,日军屡试不爽;
既然理论没有错,按照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拼的就是执行力了;
战略的制订本身就已经对自身实力做了估计,国军当时投入大量人马,就是为了弥补装备的不足;
可惜最后团队的执行力不够;
国军的派系以及各自保存实力的内耗,很大地制约了他们的执行力;
在高智商群体中,人们之间的较量、比斗、竟争,都不会是在来源于计谋、战略、策划等方面,
而只会是如何有效地执行这些计谋、战略、策划了。

看以前的资料:张灵甫不是冒进,而是“将计就计”、主动将部队一拉上孟良崮;
以自我牺牲之态主动让其32000人马受解放军来围攻,
造成在解放军十多万兵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40多万国军则有了从外面又反包围解放军的机会。
他那战术的整个核心要求,就是寄希望于其他40多万国军能迅速也围攻过来,
从而不仅使他的七十四师可轻易解围,更能使国军获得一次消灭解放军的大捷。
可惜他的策略建立在他不可控制的因素之上;

所谓的冒进,都是事后顾祝同、汤恩伯等人的表示:追究张灵甫骄傲自大轻敌冒进才是主要原因;

下面是该战役的人员资料:
双方作战序列:
解放军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

一、攻击集团:
1纵(叶飞):第1师(廖政国)、第2师(刘飞)、第3师(刘亨云)、独立师(即皮旅,方升普)
4纵(陶勇):第10师(张震东)、第11师(谭知耕)、第12师(彭德清)
6纵(王必成):第16师(张云龙)、第17师(梁金华)、第18师(饶守坤)
8纵(王建安):第22师(孙继先)、第23师(陈宏)、第24师(周长胜)
9纵(许世友):第25师(聂凤智)、第26师(刘涌)、第27师(孙瑞夫)

二、阻援集团:
2纵(韦国清):第4师(朱绍清)、第5师(姚运良)、第6师(滕海清)
3纵(何以祥):第7师(贺健)、第8师(王吉文)、第9师(郭廷万)
7纵(成钧):第19师(熊应堂)、第20师(殷绍礼)、第21师(谢锐)
10纵(宋时轮):第28师(王德贵)、第29师(肖锋)

三、特种兵纵队(陈锐霆):榴炮团、野炮团
注:攻击集团中1、6、8纵均以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兵力担任阻援。


国军:
徐州司令部(顾祝同)
第1兵团(汤恩伯)
第1纵队(黄百韬)
整编25师(黄百韬):第40旅(陈章)、第108旅(杨廷宴)、第148旅(廖敬安)
整编83师(李天霞):第19旅(杨萌)、第63旅(徐志勖)
整编74师(张灵甫):第51旅(陈传钧)、第57旅(陈嘘云)、第58旅(卢醒)
第2纵队(李良荣)
整编65师(李振):第154旅(张一中)、第160旅(温淑海)、第187旅(李明)
整编第28师(李良荣):第52旅(葛先才)、第80旅(李万斌)(未直接参战)
整编第57师(段茂霖):第117旅(罗觉元)、预4旅(龙云骧)(未直接参战)
第3纵队(张淦)
整编48师(谭何易):第138旅(李英俊)、第174旅(王景宋)、第176旅(秦靖)
第7军(钟纪):第171师(刘昉)、第172师(朱乃瑞)

其他兵团参战部队:
整编64师(黄国梁):第131旅(张其中)、第156旅(刘镇湘)、第159旅(韦德)
整编20师(杨干才):第133旅(周熙翰)、第134旅(伍重严)
整编11师(胡琏):第11旅(杨伯涛)、第18旅(覃异之)、第118旅(王元直)
整编9师(王凌云)):预2旅(杨宝谷)、第9旅(陈克非)、第76旅(刘平)
第5军(邱清泉):第45师(廖慷)、第96师(黄翔)、第200师(熊笑三)
 楼主| 发表于 2005-8-16 13: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楼上的兄弟深得我心。本文所要强调的,就是“拼的就是执行力了”
至于张灵甫是否冒进,从他本人而言当然不算。张灵甫乃是国军勇军,单兵突进正是为了吸引共军主力与之决战,将部队拉上孟良崮死守,也是深得老上级薛岳“天炉战法”之真传。但是当时山东国军的最高指挥官是陈诚,陈诚的作战思路就是一字长蛇阵慢慢向前滚,张灵甫行动过于迅速确实是打乱了他的部署的
“国军的派系以及各自保存实力的内耗,很大地制约了他们的执行力”,在此役中表现倒并不明显,大概因为张灵甫属于必须救的王牌中的王牌,任何人都不敢保存实力。比如李天霞拼掉了一个团,仍然被撤职送交军法审判;黄伯韬也是伤亡惨重,险些就救援成功,也还是被撤职。所以,影响“执行力”的最重要因素,还是敢不敢背离理论、大胆用兵了
发表于 2005-8-16 19: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大家都知道"如果时间再拖延几个小时,结局必然是另一个模样。"那么"国军战场指挥官过于瞻前顾后、缺乏“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胆略和魄力"其实也是难免的.
虽然淞沪会战国军没有达到最理想的战果标准.但同样也没有让日军达到理想的战果.毕竟在抗战初期是以争取时间为首要任务,守住主力不失,消耗时间的战果底线是最重要的,所以国军指挥官显然不会因为并不大的成功可能而孤注一掷.
 楼主| 发表于 2005-8-17 15: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月光笑侠于2005-08-16 19:33发表的:
既然大家都知道"如果时间再拖延几个小时,结局必然是另一个模样。"那么"国军战场指挥官过于瞻前顾后、缺乏“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胆略和魄力"其实也是难免的.
虽然淞沪会战国军没有达到最理想的战果标准.但同样也没有让日军达到理想的战果.毕竟在抗战初期是以争取时间为首要任务,守住主力不失,消耗时间的战果底线是最重要的,所以国军指挥官显然不会因为并不大的成功可能而孤注一掷.
虽然以空间换时间非常重要,但是首先也是要有效歼敌才能换取时间,不然就像汤恩伯在豫湘桂战役那样,那么大的空间也没能换到时间。而且国军主力往往在撤退时损失要大于进攻时
发表于 2005-8-17 19: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listen于2005-08-17 15:53发表的:

虽然以空间换时间非常重要,但是首先也是要有效歼敌才能换取时间,不然就像汤恩伯在豫湘桂战役那样,那么大的空间也没能换到时间。而且国军主力往往在撤退时损失要大于进攻时

豫湘桂战役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美国参战后战局变化导致的人心变化.在美军于太平洋战场势如破竹的情况下,许多将领已经失去了抗战初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汤恩伯就不用说了,甚至连当年甘愿抗命与日军拼死一战的薛岳此时都处处为自己留有后路.如此心态,面对垂死一搏的日军,不败才怪.
豫湘桂战役充分反映了中国人骨子里的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9-21 08:05 , Processed in 0.26322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