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4|回复: 0

明清老民居魂飞魄散  西安将成无根之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6 12: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联合早报

刘亚丽(西安特约文与摄影)

  西安是闻名世界的古城。外国人初次到中国,无论总统或普通游客,第一站大都会选择西安,因为中华民族的根扎在这里。

  西安为世人预备了兵马俑、大小雁塔、钟鼓楼、古城墙及数不清的皇陵寺庙,却功利加势利地删去了昔日活生生平民生活的真实痕迹。

  有一位研究传统古建筑的专家曾把城墙比作西安的花盆,大小雁塔是花盆里两朵最美的花儿,而把遍布城内外老街区的传统民居比作花盆里映衬花朵的绿叶。如今,花盆还在,花朵也未凋谢,而绿叶却在岁月的沧桑风雨中飘零殆尽。

德福巷和书院门:

急功近利的牺牲品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经济改革,十几年后又掀起西部大开发浪潮,西安从此变成了大工地。大工地的主打词只有一个字:\"拆\"!这几年走在城内外大街小巷里看到最多的字就是圈在白色圆圈里的“拆”。道路要拓宽,平地要起楼,且路越宽越有王气,楼越高越显洋气,那遍布老街区密密麻麻的民居,首当其冲成了拆改的对象。在咆哮轰鸣的推土机声中,往日古色古香有血有肉的民间生活,顷刻间夷为平地化为灰烬。仅从德福巷和书院门的改造变迁可了解政府的急功近利和西安人的精神世界。

  这两条巷子紧靠大南门内侧,东西呼应,在历史上曾是两个重要民居区。德福巷街区始于唐朝。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古城保护泰斗大西国郎带一笔资金来西安调查,期望帮助西安进行古城保护。他发现德福巷街区是当时西安城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民居街区,于是做了个德福巷区域保护规划。他离开后不几年,当地地产商就对此地进行了开发,规划中的古民居被相继拆光,改造成现在外表仿古内里仿欧陆风情的酒吧一条街,霓虹灯闪烁中,咖啡红酒荡漾里,新时代小资白领大学生们再也回忆不起这个地方以往的日常生活是个什么情形。1996年中国某代表团成员在日本拜访大西国太郎时,老人拿着两张德福巷街区的照片,在众目睽睽之下泣不成声。

  德福巷改建重在追求一个“新”字,而与它遥遥相望的另一民居区书院门的拆毁重建,却刻意营造出几分齐整归一的“古”意来:生硬把个活生生、原汁原味的古屋老宅拆掉,一律搞成崭新的仿古建筑,街两边全建成一模一样的二层小楼,经营的全是文房四宝、书画刻章之类。两条街生意都不错。据说蓄意毁坏拆除传统文化之精的古建筑,都缘于经济建设和商业利益的考虑,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使西安历史街区及遍布其中的古民居快速消失。

岁月的遗照

只留下缅怀和唏嘘

 

  当笔者为写此文四处寻找一些有年代有味道的老房子时,发现它们大都早已魂飞魄散,消失在钢筋水泥的轰鸣声中了,只留下一张张遗照供后人缅怀和唏嘘。

  西安的藻露堂大药房创建时间比北京同仁堂还要早,最早的三间大药房于明末清初年间始建于小南门里的五味子十字路口以北,人字型的屋顶内嵌密匝齐整的粗原木,青砖灰瓦都是大号型的,枣红色核桃木门板及柜台足有一指厚,整个房屋布局结构恢宏朴拙、简单大气,经岁月的风雨驳斥洗礼后,愈显得古意盎然。上世纪90年代末政府要在此处拓展马路,修建新楼,拆掉了藻露堂所有的老房子。前几年中央电视台热播反映同仁堂历史变迁的连续剧《大宅门》,顺便带出了藻露堂,使这个早已销声匿迹的老字号重新被世人所认识,西安市民和藻露堂后人数次上书政府有关部门,要求解决老药房“异地重建”问题,直到现在也没见回复。

  位于端履门里夏家巷17号督军老宅建于1905年,这座三间开三进院落布局完整,依次保存大门沿街门房、过厅、上房及后院,其中过厅及上房均为明柱带廊形式,在传统民居中十分典型。1993年5月,老宅与其它31处古民居被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城市规划局、城市建设委员会共同列为“需保护的传统民居宅院和历史纪念性建筑”名单。然而,这块护身符并没起到什么作用,城改过程中督军老宅几经沉浮,2004年3月,被称为西安城内残存传统民居最后一道屏障的老宅在几小时内夷为平地。更可悲的是,老宅在被强制拆迁的当天夜晚遭社会闲杂人员毁灭性哄抢。

 无法感受唐诗宋词的场景

  透过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古城墙及密布关中平原的皇陵,后人依稀看见一个王朝远去的背景,可随着传统老街区老民居逐渐消失,我们再也无法体味古人日常生活的意蕴,无法感受和领悟产生唐诗宋词的那些现实场景。

  以完整的古城墙为背景,以城内几处著名标志性建筑物为核心,以无数具有鲜明西北地区建筑特色的传统民居做烘托,由此构成了西安这座城市的古典风貌。现如今这一特征正在逐渐消失。在1993年被列入西安市“需要保护的传统民居宅院和历史纪念性建筑名单”的32处明清的民居中,至今已有27处荡然无存。

  有人把古老的建筑比作城市之魂,一旦失去,城市就没有灵性;也有人将古建筑誉为城市的“文脉”,如果断了,城市就成了无根之城。

  西安,难道正一点点沦为没有灵性没有血肉的无根之城?   

最后的守望者

  2005年3月,西安政府官员向媒体宣布,西安将启动“皇城复兴计划”,准备加大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用50年时间把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分为中心发展区、顺城旅游服务区、城市功能发展区和入城区,还原西安历史古都风貌,重振汉唐雄风。颁布这项法令时,西安绝大部分老街区老民居早已不复存在,只有硕果仅存的几处老宅成了最后的幸存者。

  鼓楼内北院门一条街,化觉巷232号的安家老宅,是迄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四合院。

静静吐纳清凉和安稳

  老宅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230多年历史。从熙攘吵闹的化觉巷古董一条街踏入老宅院子里,顿觉进入另一重天地:跨进配有铜环的高大厚重黑漆楼门,便觉一股清爽扑面而来,顷刻洗去闹市的喧嚣,大青石铺就的院落因年代久远散发青幽幽光泽;一口木轮缠绕粗麻井绳的水井蹲在墙边静静吐纳清凉和安稳;美轮美奂的砖雕和繁复精致的门窗一点一滴渗透出日常生活的平和馨香及诗情画意。整个房间院落给人以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美丽景象。

  安家院落不到300平方米,但从宅外到院内仍然设置得曲折细致。房子保留着200多年前的格局,无论从门的设置、格局、装饰都是符合礼数的:进入镶有门环的黑漆大门,看墙把整个院落分隔成前、后两院;在以前,为防止前院客人看见后院女眷,看墙旁的两扇屏门,除非逢有喜庆或节庆,平日轻易不开,客人要从两侧绕行,过了屏门才得以进入安家人居住的里院。上房两层,东西朝向,南北各有一间厢房。

  安家现在的主人是老宅第五代传人72岁的回族人安守信。老人是上世纪50年代大学生,退休前在大学教书。从出生到现在他从未挪窝,一直居住在祖传老宅,安家的第八代子孙也是在这座院落里诞生的。

历经200多年风霜完好保存

  安家祖上做蜡烛生意,用积累下的资金修了这座宅子。安家世代谨守一个信条,就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决不能损坏变卖,再苦再穷也要一代代完好无损传下来。历经200多年风霜雨雪刀光剑影,老宅竟基本完整保存到现在,可看出安家一代代传人的良苦用心和精神风貌。

  据安老先生讲,文革时造反派来抄家,为使房屋院落里外不受损,他家所有砖雕都抹上了厚厚泥巴,门窗隔扇全部被报纸覆盖,家变成了报纸的海洋。前几年又遭遇城改,老宅像其它众多传统民居一样被列入拆改黑名单里,恰逢当时中国和挪威政府签署一份协议,挪方将在中国实施十几个援建项目,其中包括西安回民历史街区的保护工程,安家老宅被幸运选中,成为十几处被保护对象之一,再次躲过一劫,并于2003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安守信老人现在很少出门,他说外面太嘈杂吵闹,他受不了。他平日没事就在家练练书法,画两笔山水画,坐在祖传的楠木圈椅里研读古兰经、唐诗宋词。

  距安家不远的北院门144号高岳崧故居始建于明朝末年崇祯时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现高家已无后人,老宅被政府收回充公,修葺后成为一处卖门票的景点,游人可以在这座砖木结构的四合院里,观皮影、听古乐、玩泥陶、赏砖雕,品味古代建筑的浑厚和典雅。

高家大院成孤岛

  另一处幸存下来的是位于西安闹市区兴隆巷42号的高家大院。

  它原是中国戏剧界赫赫有名的易俗社创始人之一高培支的旧居,修于清朝末年,大院坐北朝南,为三开间三进院落,院内两侧的厢房都是“房子半边盖”的厦房,具有典型陕西民居特色,且前后、东西相向对称,上房为硬山明柱出檐二层楼房,二道门为三开门,即正门带两个偏门,门楼砖雕精美,除花鸟竹木之外,“平为福”、“苍竹”等字如浮空中,与白纸窗棂相映成趣。

  就是这样一座格局严谨、装饰精美的百年老宅,早在1996年就被推到了厄运边缘,从1996年至2003年先后数次接到政府下达的拆迁通知,经市文物管理部门和高家后人一次次艰苦的努力和争取,终于将老宅抢救下来,但目前的处境仍然令人担忧。

  2003年夏季,附近一家商城工程开工后,面积近万平方米且深达10余米的巨大基坑从东、北、西三个方向直逼高家大院,导致大院院墙及房屋严重开裂,远远看去,高家大院就像大海中风雨飘遥的一座孤岛,对此,文物保护部门也无可奈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30 00:48 , Processed in 0.26669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