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奈保尔:后殖民时代的游牧作家
作者:匡咏梅
2001年10月11日,印裔英国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从前,诺贝尔文学奖的盛宴上常常只能见到欧美的贵宾,今年,编号为100的大奖颁发给一个来自第三世界的作家,也许正是那一直在暗中涌动的反西方中心主义的浪潮起到了某种作用。。
但奈保尔在英语世界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和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英国移民文学三雄\"。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米格尔大街》(1959,获萨默塞特·毛姆奖)、《比斯瓦斯先生的房间》(1961,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一)、《在自由的国度》(1971,获布克奖)、《河湾》(1979,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游记随笔《在信徒们中间》(1981)、《寻觅中心》(1984)、《超越信仰》(1998)等。
奈保尔出生于1932年,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岛上印度人的后裔。他的祖上是婆罗门,家道败落后,祖父一辈作为契约劳工来到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他的父亲不满足于衰败了的家族在特立尼达备受歧视的贫贱地位,发誓要成为一个能经常在报上发表文章的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他写作,也培养儿子写作。奈保尔11岁时,他在特立尼达《卫报》工作的记者父亲就不断鼓励他创作,18岁,他完成了平生的第一部小说,但被出版商退了回来。庆幸的是,这一年,奈保尔意外地得到了特立尼达政府的奖学金,父子俩踌躇满志地互相告别。1950年秋天,奈保尔已经坐在牛津大学的教室里给父亲写信了。
牛津彻底改变了奈保尔的生活。1950年至1953年间,奈保尔父子通信不断。儿子告诉父亲,他决不会放弃写作,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伟大作家。成名作《比斯瓦斯先生的房间》1961年出版,奈保尔用小说的方式纪念了给他以深刻影响的父亲。这是一个在特立尼达殖民地生活的,充满野心和梦想的小人物在平凡生活中的奋斗和痛苦的故事。这部作品给奈保尔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小说先后再版了10余次,使得整个英语世界都认可了这位前途无量的小说家。
50年代的奈保尔,正如《比斯瓦斯先生的房间》里记者的儿子阿兰德,从英国学成归来,家里已经是人去楼空,父亲去世了,留下一大笔债务,贫穷的母亲带着4个尚未独立的兄弟姐妹。作为一个来自加勒比地区的移民,奈保尔在宗主国的主流社会中努力寻找着自己的位置。他先后担任过英国BBC广播电台\"加勒比之声\"的栏目主持人,为《新政治家》杂志撰稿,谋求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人生之路。50年代的几部作品,如《神秘的按摩师》(1958)、《米格尔大街》等,都是他在一个异域国家里对自己童年生活过的特立尼达的追忆。《米格尔大街》写得极其出色,获得了当年的短篇小说毛姆奖,旋即译成多国文字。中译本1990年由张淇译出,收入花城出版社的\"20世纪外国文学精粹\"丛书,在中国读者中颇受好评。
奈保尔显然从他的记者父亲那里学来了一整套的观察世界的方法。他时刻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英国的文化氛围不能满足他渴望寻根的心,60年代初起,他就开始了他一生中不间断的旅行。美国、加拿大、加勒比、南美洲、印巴地区、中东、非洲……足迹遍布全球。他边走边写,《中间通道》、《黑暗之行:印度经历》、《印度:受了伤的文明》、《印度:百万人大暴动》等游记随笔作品先后问世。1981年写了《在信徒中间》,揭示了伊斯兰教国家里的宗教和信仰的矛盾。1998年续著《超越信仰》,以纪实的笔法描写了他游历伊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的见闻,见解深刻,引人入胜。
旅行使奈保尔的视野更加开阔。他观察现实,质疑历史,旅行让他变成了一个游牧的知识分子,一个文化的旅行家,一个\"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的深刻体验者。旅行也为他带来了1971年荣获布克奖的小说集《在自由的国度》。在这部由中、短篇小说、旅行日记等连缀而成的作品集中,奈保尔描写了自己所感受到的跨文化的生活经验。一个到了美国的印度厨子,一个到了伦敦的西印度青年,两个在非洲的白人,凡人琐事中,奈保尔试图告诉人们:没有人能和他们所处的异质文化背景相互融合,移民所感受到的永远是文化上的无归属感和异化疏离感。
《在自由的国度》为奈保尔带来了更大的声誉,从那时起,他就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奈保尔被人们称为\"世界作家\",他则称自己为\"世界公民\"。他眼中的世界,印度是肮脏的,特立尼达是浅薄的,英国的精神文化是没落的。和所有的移民作家一样,他的尴尬的文化身份,使他无法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这也是他极其推崇波兰裔英国作家康拉德的原因。康拉德和奈保尔一样,是一个流浪的、无根的、背井离乡又都以英国为家的外国人,都以远离故土和文化冲突为其作品的主题。奈保尔对自己的这种精神状态做了深刻的分析:\"伟大的作家都描写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我没有这样的社会,我无法分享这些作家的假设。我并未看到我的世界在他们的世界中被反映出来。\"
1973年出版的《河湾》是公认的一本杰作,也是本次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背景是他数次旅行过的非洲,主题也是移民的绝望和无归属感。小说写了一个叫萨里姆的印裔非洲人,在东非的小镇开一个小店聊以度日的经历。但在独裁统治、局势动荡、个人毫无安全感的地方,任何保守主义的生活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萨里姆不得不离开家乡。奈保尔以近乎悲剧的目光审视着人们的挫折,再一次探讨了民族、国籍和个人的身份问题。《纽约时报书评》评出的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100部中,奈保尔占了2部,《河湾》就是其中的一部。
奈保尔的父亲因心脏病死于1953年,甚至没有看到儿子的处女作出版。2000年,《父子之间:家庭书信集》出版。这本类似于《傅雷家书》的书收集了1950年至1953年牛津读书期间奈保尔和父亲之间感人至深的往来书简,成为去年大受欢迎的一本书。奈父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吧。
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被压抑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瑞典皇家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