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1|回复: 0

中国人善心被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18 09: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韩咏红(北京特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代诗人杜甫以这样的诗句,描绘社会不公正与贫富悬殊。

  来到现代,当代人则是用基尼系数来衡量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距。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中国的基尼系数已到了0.45的警戒线。最富有的10%人口占有国家总资产将近一半,而最贫穷的10%只占1.4%。

  贫富差距加速扩大,促使中国政府和民间史无前例地重视起慈善事业的发展。

  慈善事业是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因为一般认为,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是第一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而出现的收入分配是第二次分配,而在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捐赠出去,被称为第三次收入分配。

  然而知识分子提出忧虑:目前中国的慈善事业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可能连一些发展中国家都不如。

  今年7月,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第十次会议上,民盟中央提呈了一份4000多字的报告。由于时间不够,报告并未在会上宣读,仅以书面发言的形式留下记录。

  报告说:中国目前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口超过13亿总人口的10%以上。但是,先富起来的富人对社会的回报却不尽如人意。去年被选入各种“慈善家排行榜”的135名个人共捐款9.85亿元人民币(约2亿新元),大约合1亿多美元,而2000至2004年美国50名最大的慈善家捐款总额是650亿美元,平均下来每年约130亿美元。

  上述两组数字虽然没有完全的可比性,但多少反映了两个群体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的差距。

  另一方面,中国慈善事业管理部门调查显示,资产总额超过千万美元的中国企业中,仅有不到10万家曾有过捐赠行为,比例不到1% 。

  知识分子提出,此时的中国,比过去几十年的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慈善事业的发展。然而,“需要”却不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慈善事业的落后,让外国人甚至中国人都怀疑:中国人是否就是缺少慈善与公益观念的民族?  

  慈善事业是民间互助能力的检测计,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表现。在一阵关于振兴慈善事业的讨论中,民间知识分子开出一系列“解药”:例如单独颁布“慈善事业条例”,完善对慈善事业的配套法律条文与监督制度,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以鼓励富人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等。 

  各种事实与学者讨论都显示:主动权还在政府那边。

富人为何不捐钱?

  在讨论慈善事业落后的时候,很多人把矛头指向新富阶层,但高丙中提出说,社会机制的设计和民众心理,对富人行善并没有正面预期。  

  革命意识形态曾将富人所代表的阶级全盘的否定,而今政府从社会救助中退出,希望富裕阶层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时,富人不能很好地占据这个角色。

  高丙中说,革命思想在社会中形成无形的概念:富人本性就是做坏事,为富就是不仁。他说:“好像坏人才可以做富人,好人怎么可能成为富人?”

  中国自古即有财不外露的观念,加上许多企业家的第一桶金存在来路不明的问题,因此很少人愿高姿态参与慈善活动。

  资中筠也提到富人的素质问题。据她的观察,解放前中国还有一些思想先进的民族资本家,这些人被打倒之后,以后出现的富人群体基本存在爆发户心态,没有摆脱富留子孙的封建意识形态。

  有受访者指出,慈善事业问题的背后是社会认同危机。西方资本家向社会捐出大笔金钱,除了受到税制鼓励外,还因为他们自觉地愿意维护他们所处社会的正常运作,协助该体制的延续。而这一种自觉意识,却是中国的“达者”所没有的。

  当慈善机构向民众募款时,有群众提问:“我捐钱,好让官员去腐败?”

民众为何不捐钱?

  慈善事业为什么不发达?中国社会科学院前美国研究所所长资中筠提醒说,不久前中国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私有制没有保障,你的财产今天是你的,明天可能就不是你的,又有谁能想到捐钱呢?

  有观察者提出:在政府包办一切的计划经济时代,人民形成事事由领导、看单位的思维定式。过渡到市场经济后,民间社会自助和自救的反应力与行动力没有及时提升。有受访者说,80年代当“慈善”二字被提出时,社会上还出现过争议。

  与此同时,不可忽略革命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上造成的深远影响。

  “中国人对他人的关怀,应该是不弱的。”社会学者高丙中受访时,首先否定中国人缺乏善心的论述。

  高丙中说,传统中国社会不乏乐善好施的习俗。“善有善报”为基础,与民俗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行善习俗,经历过近代革命价值的冲刷与否定,变得与“落后”相连,而不能得到张扬。

  可是,知识分子所提倡的现代公民观念,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其制度与价值又无法在民间普遍开展,结果对慈善事业造成负面影响。

 

症结:公民社会能否发展

  吊诡的是,社会不公正与贫富日益扩大的背景下,最终向弱势群体伸出援手的,还是弱势群体。经过几十年革命,中国的社会救助体系仿佛回到“穷人帮穷人”的格局。

  倘若把目光从慈善事业放宽到概念更大的公益事业,中国民间的坚韧力量又会在各种夹缝中露出头角。

  《公益时报》副主编刘佑平告诉本报,目前在中国从事环保、扶贫、教育等公益事业的NGO(非政府组织)有接近30万个,另外没有在民政部注册的“地下NGO”的数量更是公开NGO的十倍。

  刘佑平解释说,地下NGO维持“地下”状态,是因不易找到“主管单位”。

  中国法律要求任何民间组织必须有主管单位。可是,政府机构“认领”民间NGO的利益不大,需要承担经济乃至政治风险却不低,利益与责任不相抵,政府机构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当然,底层NGO的弊病也是明显的:力量分散,实力弱小、募款力低。由于主事者本身往往就是需要被扶助的对象,他们活动难免存在组织不专业,甚至触犯法律等这样那样的问题。

  富人少捐钱,民间的公益组织又受条例限制而难以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处在夹缝中。

  在关注中国慈善事业时,各种讨论总绕回一个基本问题:政府能否放宽对民间结社的限制?能不能放开对民间组织成为潜在政治势力的顾虑,让民间的力量成长?

  中国慈善事业一向处于政府垄断之下。举例说,能对捐献者给予免税优待的慈善组织,仅限于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等7个被政府认定的慈善机构。

  在慈善事业课题的背后,是中国公民社会能否成长的问题。

  而资中筠受访时说:“现在需要让民间慈善与公益组织百花齐放。给他们方便渠道,简易的法律注册手续,明确的政策,清楚的税务制度。主动权还在政府那边。”

慈善事业迎来春天?

  现况尽管不尽如人意,但中国公益事业的从业者对前景依然乐观。受访者说,至少政府在态度上明确了慈善事业的重要性。

  去年国务院通过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一次允许私营企业设立非公募基金会。而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总理温家宝明确提出要“支持发展慈善事业”,被业界形容为“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在法律保障下,中国第一个非公募的慈善基金会“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不久前成立。发起人翟美卿是广州香江集团总裁,创始资金5000万元人民币。

  企业家投入公益事业的另一个标志,是去年100名企业家各投10万元人民币,成立“阿拉善生态协会”帮助内蒙古防治沙尘暴。 

  刘佑平认为,虽然步伐比较缓慢,新一代企业家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主动肩负企业公民责任的趋势已形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30 03:28 , Processed in 0.06327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