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信人: pythia (Moment in Peking), 信区: ARTS
标 题: 几款方正书法字体解说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Nov 16 11:30:36 2000)
按:以下转载自方正字库主页. (呵呵, 看来我毕业后应该申请去做方正字库)
这些字体想来对熟悉计算机美工设计的网友是常用的, 不过大概不是很多人
知道它的来龙去脉.
1 .舒体和新舒体
舒同先生是前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幼年曾有过写砖划沙练字的经历,后来参
加革命,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在极其艰苦的战争年代,他仍然临池不缀,锲而不
舍地研习书法艺术,被誉为“马背书法家”,毛主席称他为“党内一枝笔”。
新中国成立以后,舒同长期担任国家高级领导职务,但他同时又是一位卓有成
就、自成一体的著名书法家。舒同的书法师承颜柳,用藏锋之功,运圆浑之笔,寓
巧于拙,宽博端庄,在书法界独树一帜,被推崇为“舒体”。 八十年初,他倡导
成立了中国书法协会,并被推选为首任书协主席。舒同一生写过的书法作品不计其
数,但自己手中却一幅也没有留下,就连他在“文革”中被迫抄写的大字报,也每
每被人连夜揭走,足可见“舒体”在习书人心中的地位。
这几年“舒体”在人们生活中逐渐流行起来了,这是因为“舒体”已经被做成
了电脑字库的缘故。
1992年,北大方正(当时的北大新技术公司)考虑到电脑字库中除了传统的宋
、黑、仿、楷、隶书、魏碑、行楷等以外,就是海外引进的字体,如琥珀、综艺、
超粗黑等,还没有一款是国内利用电脑技术开发出来的创新字体。于是决定制作“
舒体”这样一款体现中国传统书法风格的字体当时。因舒同年逾九旬,身体不好,
不能亲自写字稿。所以舒同指定由山东省、著名书法家孙志浩来写。孙老也是一位
六十多岁的离休老干部,习写“舒体”字有几十年的功底。尽管如此,他为了完整
地写出舒体的风貌,亲自赴京了解电脑字库的工作流程和特点,严格依要求书写字
稿,有的字反复写了十几遍,其认真求实精神可见一斑。
字稿写好后,方正又经过整理、熨裱、扫描、拟合、修字、测试等多个步骤,
历时两年多才完成。“舒体” 是国内第一款直接从书法移植到电脑字库的字体,
所以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广大用户和书法界的欢迎,现在已经成了社会生活中用得非
常多的字体之一。
在一片赞扬声中,原作者孙老并不太满意,他认为自己对电脑字体不太了解,
写的字笔划偏细,出大标题或表现严肃内容的效果不理想,并表示有时间再重写一
幅。几年后他重新构思,几经尝试,又写出了一幅“新舒体”字稿,和前一幅字相
比,笔划加粗,更显出浑厚深沉,古朴苍劲之势跃然纸上,在结构和笔意的处理上
也表现得更加成熟和自如。现在,这一款“新舒体”也已经由北大方正开发制作完
成了,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仔细看一下两款字的差别。(
2. 宋徽宋和“瘦金书”
在八百年前,宋朝有一位皇帝,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在生活上穷奢极侈,但在
书画艺术上却才华横溢、颇有建树,这就是宋徽宗赵佶。
赵佶是宋神宗的儿子,最被封为端王。《水浒传》第一回里,高俅就是凭着踢
得一脚好球,讨了端王赵佶的欢喜,才平步轻云的。后来端王被册立为徽宗皇帝,
高俅也就当上了殿帅府太尉,同时受到重用的还有蔡京、童贯等,徵宗把一切朝政
都交由这几个人处理。
皇帝昏庸,奸臣当道,致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纷踏至来,内有
各地豪杰揭竿而起,外有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而徽宗对此不闻不问,只是沉缅于
书画声色之中,到后来干脆让位于其子钦宗。不想第二年(靖康二年),父子二人
就被金兵一同掳往北方,终日坐井观天,以泪洗面,八年后徽宗死于五国城。读过
《岳飞传》的朋友应该对这段故事有所了解。
宋徽宗赵佶做为一国之君,无疑是个昏君,但他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和所起
的作用却非常大。他生性聪明,对书法、绘画有着与身俱来的爱好。出身皇室的他
,不但有机会大量饱览、临摹宫中历代名人书画真迹,更得到名师指点,再加上他
勤学苦练,使得他年轻时就已名闻遐迩。
“瘦金书”是宋徽宗独创的一种楷书,他喜欢鹤,也常画鹤,所以“瘦金书”
也多少有些“鹤韵”。其特点是笔划瘦细而有弹性,尾钩锐利,运笔迅疾,字形一
般呈长形,张弛有度,有一种秀美雅致、舒畅洒脱的感觉,而且通篇法度严谨,一
丝不苟。“瘦金书”在书法历史上的影响,主要在于一种新的审美意识的形成,所
以人们一般都把“瘦金书”做为宋徽宗的书法代表作,而他成就更高的草书往往被
忽略了。
宋徽宗还是工笔画的创始人。他擅长画花鸟、山水、人物,注重写生,体
物入微,以精细逼真著称。相传他曾用生漆点画鸟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令人
惊叹。他在位时广收历代文物、书画,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给画家以优厚的待
遇,鼓励他们创作优秀的作品,所以当时出了象米芾、张择端这样的书画大家。
几个世纪过去了,做皇帝的宋徽宗被世人所不齿,而做书画家的赵佶却因其对
书画艺术的贡献而为人所称道。真是“千秋功过,谁人曾与评说?”
方正这次选择“瘦金书”开发电脑字库,难度还是很大的,起码要过三关。
第一关,是字稿关。要做正宗的“瘦金书”就必须从真迹入手,这次所选的是
赵佶二十三岁时写的《楷书千字文》,尽管当时他还年轻,但“瘦金书”的风格已
经形成并且运用自如了,而且也是现存真迹中保存较好和字数最多的。
第二关,是字形关。汉字是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千年历史的变迁往往就体现
在某一个字的写法上。赵佶的“瘦金书”和我们现在的规范字形也会有一定的“差
异”,别小看这小小一点的“差异”,做为一款书法字体、特别是象“瘦金书”这
样有个性的字体,如果不经过相当程度的熟悉、掌握其运笔规律,恐怕是无法把有
问题的字修得天衣无缝、浑然天成的。
第三关,是字数关。《千字文》号称千字,实际上除去重复字和生僻字,只有
八、九百字。以区区不足千字,补足国家标准规定的六千余字,难度之大,不言自
明。
好了,拉拉杂杂说的这么多!至于方正这款“瘦金书”究竟做得怎样?还请大
家评说。(
3.康有为的“康体”和“尊碑论”
康有为,字广厦,广东南海人,故又称为“南海先生”。他是中国近代史上
“公车上书”和“戊戊变法”的领袖,与其学生梁启超一起合称“康梁”。康有为
一生,除了政治经历曲折坎坷以外,在学术上也是建树颇丰的,其中他的书法艺术
和理论对中国书坛的影响就非常大。
和那个年代的所有知识分子一样,康有为幼读诗书,并跟随祖父习字。直到他
三十一岁那年赴京应试,因为塘沽口封冻无法乘船南归,他于是暂留北京。正是在
此期间,他接触到了大量的“汉魏六朝唐宋碑版”,大大地开括了眼界,以至于“
多游厂肆,日购碑版”。经过大量地临摹和与名家交流,康有为对书法的认识有了
质的变化,他从此放弃“帖学”,成为一个“碑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所谓“碑学”,就是研究、学习碑刻的书法艺术。这里所说的碑包括石碑、摩
崖刻石(直接刻在山崖上)、石经、墓碑、墓志、造像碑,以及宋以后的刻帖等。
历史上以南北朝时期的碑刻成就最高,尤其是北朝,所以后世有“北碑”、“魏碑
”之称,这一时期碑的形制更加规范,碑文书体也完成了由隶书向楷书的过渡。中
国书法这一传统艺术能够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古代碑刻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
为了探索、研究“碑学”书法艺术,康有为遍临历代名碑,如《石门铭》、《
经石峪》、《六十人造像》、《云峰石刻》等。还根据自己的心得,写下了著名的
《广艺舟双楫》二十七篇,这部论述书法理论、提倡“尊碑论”的专著在社会上影
响非常大,甚至还波及到日本。
康有为什么要提倡“尊碑论”呢?这是因为在明清封建的科举制度下,文人为
了求取功名,以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和书写那些端正死板、一丝不苟、缺乏生气的院
体字,没有变化和创新,导致书法的日趋僵死,失去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后来随着
金石学的兴起,有不少文人都在提倡“碑学”,康有为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对于一
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不但敢于从理论上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更从实践中创写
出了独特风格的“康体”,这一点是十分可贵的。
康有为写的“康体”体阔势宽,平正端庄,中宫收紧,下部疏散,结体疏密得
宜,字风浑厚雄放,有纵横奇宕之气。从三个字可以概括“康体”的主要特点:“
重”、“拙”、“大”。所谓“重”,指的是浑厚、凝炼,有金石之感;所谓“拙
”,指的是古朴、率真、有生涩之感;所谓“大”,指的是险峻、舒朗,有高远之
感。康有为的文章天下称道,他写的“康体”字大气磅礴,笔下生波澜,文风书风
相得益彰。
北大方正所开发的电脑字库——《康体》,其原稿是由北京农业大学的贝威扬
副教授所写。贝老师幼习书法,勤于钻研,擅写碑体书法,并且可写出多种变体。
他主动与方正合作,前后写了不同处理和变化的近十种“康体”字型供选择,我们
现在看到的这幅《康体》电脑字库,就是从中精选出的。
一眼看去, 其“重”、“拙”、“大”的感觉跃然纸上,更有一种雄浑宽博
、大气磅礴的气势。细究下去,可以看出在一些局部的处理上与康有为亲笔有一些
不同,笔划也愈厚重些,可谓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当然与作者个人的处理和电
脑字库的特殊要求有关。
康有为的“尊碑论”,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而今天北大方正开发《康体》,
则是看中其独特的风格和良好的印刷效果。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发展,人们对电脑
字体的需求越来越大,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书法字体被制作成电脑字库供人使用,不
论它是源于碑刻还是字帖。
4. 谈古论今话“黄草”
一般而言,讲到中国文化,汉字是不可不提到的;若说到汉字,也不能不说与
说书法;而若论及书法,则真、草、隶、篆各体中,最让一般人“认”得出来的,
莫过于是草书了。之所以让人能“认”得出来,原因很简单:“看不懂”。
相传草书起源于汉代,初为章草,后发展为今草,至东晋王羲之而臻于完善,
到了唐代更得到空前的繁荣,成为狂草。所谓“看不懂”,大概也就从这时候开始
的吧。
实际上,无论是章草、今草还是狂草,都是非常讲究章法的。尽管书写的时候
笔画多有减省,一笔数字,但细究之下,一点一画都有较严格的规定,并不是象有
些人所想像的那样随手乱写。草书写得好的人,往往都有非常扎实的楷书基本功,
且多要经过刻苦磨炼才能达到艺术的高峰。
写草书似乎很讲究“势”,或者说是一种意境。有人形容草书“如惊蛇入草,
飞鸟入林,来不可止,去不可遏”。唐代张旭的草书和李白的诗、裴将军的剑合称
“三绝”,张旭常常饮酒大醉之后,或是挥笔狂书,或是披发濡墨作书,写出的字
也如醉如痴、似癫似狂,行云流水,变化莫测。另一狂草大家怀素,虽是佛家弟子
、玄奘门人,却性情豁达,嗜酒如命,每每酒酣兴至,便在寺壁、衣裳、器皿上尽
情挥洒草写,龙飞凤舞,字字欲仙。所以人们把张旭和怀素称为“颠张醉素”。
这样的写法,好则好矣,美则美矣,却怪不得别人抱怨“看不懂”。
当然,有些草书还是很好认的。自号“太平老人”的于右任先生,为了使自古
以来难识的草书规范化,曾编创了易识、易写、准确、美观的“标准草书”,对书
法界影响很大。
北大方正最近推出的“黄草”字库,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款看得懂的“标
准草书”,作者是侨居美国的爱国老华侨黄彰任先生。黄老先生在海外奋斗了几十
年,他不但热心公益,捐资助学、助医,造福桑梓,更因感受海外华人年轻一代中
不识汉字、不懂汉语者甚多之痛,立志以自己研习一生的书法心得,撰写出一套易
识、易写、易用、简繁体共存的“黄草”体,以激励海外华人青年继承、学习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几经辗转,黄老先生找到北大方正,并得到了方正的全力支持,短
短几个月时间,纸上的“黄草”体就变成电脑中的“黄草”字库了。
和常见的印刷字体相比,使用黄草的效果也是大不一样的。手执“黄草”排印
的文字,自然、平和,宛如家人的来信,娓娓道来,如述如歌。
--
皎皎亮月 丽于高隅 兴命公子 携手同车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2.105.203.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