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71|回复: 3

献给中国第一美男-->周总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3 16: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总理[5pic]

--------------------------------------------------------------------------------

实拍照片,含泪和大家共享(中国最大的损失)(组图)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周总理在北京医院不幸逝世了,噩耗传来,群山为之肃立,大海为之哭泣,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首都人民不顾一月的严寒,以各种形式表达对总理的思念,和周总理做最后的告别。  
一个让时下某些“人民公仆”汗颜的收支记录:









一个让时下某些“人民公仆”汗颜的收支记录:
周恩来邓颖超的收支
周恩来总理1976年1月8日去世后,我们整理了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的工资收入和支出账目。收入只有单一的工资和工资节余部分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别无其他进账。而支出的项目比收入的项目要多一些,大体有这样几项:伙食费、党费、房租费、订阅报纸费、零用费(购买生活用品),特支:补助亲属和工作人员、捐赠费。
从有记载的1958年算起,截至1976年,两人共收入161442.00元。用于补助亲属的36645.51元,补助工作人员和好友的共10218.67元,这两项支出占两人总收入的1/4。
这说明两位老人对有困难的同志都给予补助,他们把同志们的困难看成自己的困难,对亲属、对同志体现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比如说,给周总理开车多年的司机钟步云,因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失事遇难,多年来总理、邓大姐都关心着他的家人。得知他的女儿结婚,邓大姐给她送去300元作为结婚的费用。在60年代这300元可不是小数了。邓大姐经常这样讲,拿自己的钱补助同志,也就节约了国家的钱,这些同志就不会再向国家申请补助了。
周总理的月薪404.80元和邓大姐的月薪342.70元,合起来是747.50元,在当时领导人的收入中,算是不少的。五位常委的工资都是一个级别,而夫人们的收入就不等了。总理和大姐没有亲生子女,经常把剩余的钱拿出一部分来补助他人。他俩除每月应缴纳的党费外再多余的钱,积蓄够5000元就交党费,在我到西花厅工作的期间,他俩曾三次交党费共计14000元。总理去世后,两人合计积蓄5709.80元。这以后,邓大姐个人还交过3000元党费。80年代,随着工资的调整,邓大姐收入增加,1992年7月最高达到过706.50元,她仍然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仍然帮助有困难的亲属和工作人员,对执勤部队进行生活补助,捐赠希望工程、亚运会等。
1992年,邓大姐去世后,我们遵照她的嘱托,把她所有的积蓄,包括已购买的国库券550元,共计11146.95元,全部交了党费。


看这张照片,那种自信和傲视一切的动作和走姿就连当今好莱坞的影帝也模仿不出来!
他能走出那样的雄姿是因为他身后还有一个巨人和几十万可歌可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当今世界谁还有这个资格和荣耀??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这是非常这是非
常罕见的事,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
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就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
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
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
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谈
吐,不仅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
发表于 2005-10-3 19: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很老的帖子了
发表于 2005-10-3 20: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理诗歌:

春日偶成(两首)

其一
极目青郊外,烟霾步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

其二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 这两首诗作于1914年,作者时年16岁。


无题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壁破,难愁蹈海亦英雄。

* 此诗作于1917年,作者赴日留学前夕,时年19岁。
*清末留日学生陈天华投海殉国的典故。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发表于 2005-11-17 12: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天天阿三于2005-10-03 19:40发表的:
恩~很老的帖子了

虽然很老,还是值得时不时的贴出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9-20 22:21 , Processed in 0.19912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