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6|回复: 0

【书香之旅】汨罗寻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8 22: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汨罗市因汨罗江而得名。公元前287年,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流放中来到了汨罗江畔,直至公元前278年投江殉国,屈原在此共寓居9年。在东起汨罗山屈原墓十二疑冢,西至罗渊屈原投江处的22.8平方公里热土上,有着采撷不尽的关于屈原的神奇传说和历史遗迹。汨罗,因屈原而成为诞生巨作的热土,成为龙舟文化的发祥地,积淀了深厚的湘楚文化底蕴


出汨罗城西北行,公交车蜿蜒颠簸十数公里,便来到了汨罗江畔。这条细小却伟大的河流,将我国古代两位伟大的诗人都纳入了自己的胸怀——屈原和杜甫都在这里走完了自己光辉的人生历程。隔江相望,一座葱茏峻茂、烟雾缭绕的小山包甚是惹眼,这便是闻名遐迩的玉笥山。山的前怀里是一片壮观的古建筑群,自然就是屈子祠了。汨罗江从东南来,经玉笥山下、屈子祠前流向西北,给这一方宝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增添了氤氲浩渺的灵气。


玉笥山是屈原晚年生活的和写作的地方。古木参天,峻峭挺拔,泛绿滴翠,挨挨挤挤的尽是槎、檀、楠等稀有名贵树木,那有着300年树龄的古桂和百年树龄的香樟,更是叹为观止。时进暮秋,桂花开得正闹,清香四溢,沁人心脾,招来蜂飞蝶舞,嘤嘤嗡嗡,游者无不悦意醉心。穿行林间,莺啭鹂啼,狐喜獾逐,一派勃勃生机。古雅的屈子祠便掩映在这一片蓊郁中。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屈子祠不断修葺,现存屈子祠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建。它坐北面南,为砖木结构,分前、中、后三进,前、中进又分东、中、西三厅。正面为八字形牌楼山门,上嵌五龙捧圣汉白玉石雕门额,五龙相互缠绕于云纹之间,正中“屈子祠”三个大字浑然厚重。山门上有17幅堆画(即石灰塑),塑的是屈原的生平,栩栩如生。


屈原自幼聪明颖悟,21岁便为楚怀王左徒,“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怀王很信任他,和他商量国家大事,让他起草《宪令》,接待来往诸侯宾客。对内他力主改革,削弱和限制旧贵族的特权;对外他倡导联齐抗秦,由楚来统一天下。但屈原的改革政策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靳尚、郑袖等人的诋毁和陷害,昏庸的怀王疏远了他,将左徒贬为三闾大夫。


屈原贬官后曾流浪汉北四年,写了《抽思》《睡美人》和《离骚》。《离骚》草拟于汉北,改就于汨罗。公元前29年,楚怀王被骗入秦而客死于秦,太子横即位,是为顷襄王。顷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即政后听信奸妄谗言,将屈原放逐于江南荆榛未辟之地。屈原经洞庭溯沅水到辰阳、溆浦、木洲等地,后又沿湘水到达汨罗,居玉笥山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郢都,屈原于五月五日怀石投罗渊而死。这期间屈原创作了《招魂》、《大招》、《涉江》、《悲回风》、《哀郢》、《怀沙》、《天问》、《惜往日》等光辉诗篇,并搜集整理了《东君》、《云中君》、《国殇》等十多首祠神诗。《离骚》作为屈原的代表作,抒写了诗人一腔爱国爱民激情,希望怀王以尧舜禹为榜样,不仅要让楚国强大起来,还要统一中国。长诗多用铺陈之笔,抒写了诗人坎坷悲惨的一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诗中的神话传说和日月风云构成一幅幅雄奇壮丽的图画,优美绚烂,感人至深。


偌大的屈子祠内,牌坊、屏风、照壁、丹墀、匾额、厅柱、廊柱无数,其上凝聚着古今中外名家之精华,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祠内多庭院,院内有两株300年树龄的古桂,虽老态龙钟,枝干斑驳,但却满头繁花,一株金黄,一株银白,令人肃然起敬。步入后进中厅,厅内正中耸立着3米高的屈原镀金塑像,他手抚佩剑,脚踏汨罗波涛,银须飘拂,忧郁的目光凝望着远方,仿佛在寻找郢都,在寻找光明。我伫立良久,然后虔诚地向他老人家三鞠躬,每一躬都一揖到地,偿还我多年的宿愿。


独醒亭位于屈子祠西南角,濒临高墈,四周翠竹修篁,墨绿欲滴。亭呈六角形,红柱、绿瓦、蓝天、碧水,相映成趣。亭中有石桌、石登,檐下是茅盾和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匾额“独醒亭。对坐亭中,清风拂面,百年唱和,涛声悦耳,心旷神怡。陶醉中不禁让人怀想当年……


江南的渡口,多建有渡船亭,玉笥山下的渡口也不例外。一日清晨,屈原心绪不宁地漫步江边,忽遇一渔翁,主动前来搭讪攀谈。渔翁见屈原面黄肌瘦,眼皮浮肿,披头散发,不禁伤心地问道:“三闾大夫何以落到这般地步?”屈原长叹一声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夫好心地规劝屈原要随和,不要固执,要灵活,不要过于认真,为了保全自己,不妨随俗浮沉。听了渔夫一席话,屈原十分恼火,斥责道:“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夫还要继续唠叨,屈原斩钉截铁地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上述谈话,早被候船的乡亲们听到,大家齐声赞颂三闾大夫的气节和品德,遂改渡船亭为“独醒亭”。


玉笥山西北角有一片桃林,桃林尽处的悬崖峭壁上有一石洞,洞口粗可数围,洞内昏暗幽深,大若屋宇厅堂。既入洞穴,凉气袭人,不及晷刻,浑身颤栗,这便是著名的桃花洞。逗留洞外,当年屈原洞中养病的情景浮现眼前。


屈原居玉笥山期间,日思夜忧,伤肝害脾,盛夏季节,他病倒了,一连数日,神昏志迷,高烧不退。来探望的乡亲都在为三闾大夫捏一把汗,蓦地,渔翁宋老爹想起玉笥山西北角有一个桃花洞,冬暖夏凉,急忙安排人先将洞内打扫干净,搬来了竹床和一应器具,然后用轿子将屈原抬来疗养。进得洞来,只觉得凉风习习,异香阵阵,不到半个时辰,屈原便觉得高烧已退,浑身轻松,心扉洞开。屈原在洞中养病期间,乡亲们不断送来富有滋补性的食品,还有去火清热的中草药。说来神奇,不出三五日,屈原便能出洞散步和舞剑了。第六天,屈原命小媭回家将在汉北写就的长诗《离骚》抱来,作最后的修订。不知熬了多少个通宵,《离骚》总算修订完毕,屈原不顾夜色已深,让小媭抱起竹简,点亮松明,二人相挽相扶,攀上玉笥山西南面一个依山傍水、地势险要的高阜,高声诵读起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这个夜诵《离骚》的高阜,后人誉之为“骚坛”。如今坛顶有四角凉亭,红栏绿瓦,甚是雅致。亭内有碑,碑上镌刻《离骚》全文,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玉笥山西麓,一条小溪自北向南流经骚坛脚下,潺潺注入汨罗江,人称“玉水”。溪口有一座石板小桥——濯缨桥。却说屈原自幼爱整洁,好修饰,有“日三濯缨”的习惯,一生从未改变,晚年常在这玉水里洗缨濯足,人们因此将小桥取名为“濯缨桥”。小桥上世纪90年代初被山洪冲毁,后恢复了一座简单的石拱桥。但信步桥下,仍能睹物思人。真想和屈原一样,将手足伸入溪中,涤尽身心的尘垢。


几天后,我与屈子祠的刘馆长一同乘船考察了汨罗江与湘江相汇合的罗渊,这是屈原怀石投江的地方。两岸石壁陡立,怪石嶙峋,犬牙交错,异常险峻。江水轰鸣,吼声若雷,渊水湛蓝墨绿,波涛汹涌,漩涡片片,令人毛骨悚然。目睹眼前的景致,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那幕悲惨景象撞击着我的心灵——悬崖的顶峰上,屈原翻身下马,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他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度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笥山头乌云翻滚,脚下则山摇地动,泥沙绵软;举首环顾,天是灰蒙蒙的,地是黑沉沉的,整个寰宇浑浊不堪!面向西北,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的方向。他先簪笔磬折,伫立许久,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他用麻绳系紧了石锁,另一头则系在自己的腰间,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呀!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坍峦塌,鞭杆子雨直刺恶压,雨鞭无情地抽打惩罚着这个罪恶的世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06:01 , Processed in 2.53289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