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53|回复: 2

最酷的城市旅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27 10: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酷的城市旅行
孙田
--------------------------------------------------------------------------------

栖居与行旅是古往今来一个耐人寻味的主题。在年轻的背包族热衷于荒野探险的今天,也有人将城市视作自己的钟情之地。如果您有四周的时间,您会以怎样的方式游历一座城市?是否想过有来自十几个国家的旅伴与您同行,充分了解脚下的城市并为它贡献才智,还能捧着奖状回家?

10月30日,同济大学一·二九楼的底层就迎来了这么一群最酷的城市行者。来自14个国家的40位年轻专业人士齐聚于此,参加由欧洲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室、上海城市规划管理局、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的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概念设计竞赛。4周的光阴转瞬即逝,且让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旅行心得。

日程表

10月30日至11月5日是“介绍周”,安排有开幕式,专题讲座,现场参观,城市观光,和先期研究汇报。竞赛前数月,有意参赛的年轻专业人士就开始针对参赛主题在本国作相应的研究,并提交草案,这也是主办者挑选参赛者的条件。介绍周时,每位参赛者都要向全体参赛者和专家组介绍自己的先期研究和方案,作为相互了解的开端。

之后,11月6日至24日是“参赛组工作周”。11月6日,基于先期研究报告,想法有共通之处的参赛者组成小组,着手提交竞赛方案。11月9日与16日是“专家日”,也就是“评图日”,参赛组与专家就方案进行交流。11月15日另有名为“评价上海发展”的专家讲座。

11月20日至24日是“评委周”。其中,21日与22日,举行“城市规划论坛”,研讨“大都市的生活质量”以及“重大活动的角色”。23日是评委日,也就是终期评图的日子,一月的辛劳旅行在此分出高下。而24日,是激动人心的“授奖日”。

参赛组之间、参赛组内部各成员每日的工作时间多半并不一致。设计背景的往往不计较工作时间,熬夜也视若平常,其他背景的会有类似“朝九晚五”的上班概念;不同的文化背景顺应的进餐时间也不一样:下午6点,中国人提议该吃晚饭了,可西班牙人觉得晚饭是10点的事,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算是合作设计的小插曲吧。

语言与文字

参赛的年轻人来自柬埔寨、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黎巴嫩、墨西哥、中国、英国、俄罗斯、泰国、西班牙和越南;专家委员会的成员来自中国、法国、德国、老挝、韩国、西班牙、英国、美国、越南、土耳其、奥地利,总计牵涉十几种官方语言。建议的工作语言是英语与法语,书面文件以此撰写,部分附有中译。虽说以英语为母语的参赛者只有一位英国先生和一位印度女士,到了各小组集体讨论时,大家说的可都是英语,南腔北调,胜过听力测试。专家评委们则更倾向法语为工作语言,所以介绍方案的时候以法语为母语的人有一定的优势。来自黎巴嫩的法立思(PHARES Jehanne)女士,通英、法、阿拉伯、西班牙4种语言,左右逢源,着实叫人羡慕。

每一个小组得给自己的方案取一个名字,第一组的叫Interface(界面), 第二组的叫Trait d’Union(连字符), 第三组的叫Libra(天秤), 第四组的叫Expolab(世博会实验室), 第六组的叫Rivernet(河网), 英法并举加上活用构词法,最酷的是第五组,干脆顺应地域,起了个中国名字:五(Wu)!可惜中国语音中的四声对专业的同声传译员也是不小的挑战,我第一次听到时,以为那是“吴”,大概方案要和吴文化有什么瓜葛,听完了介绍才明白那是“五”,他们只是选了一个符号,表达对小组的认同和对组内一位中国姑娘的尊重。至此,参赛者中最普及的中国字眼,第一是“五”,第二是“谢谢”,第三大概是“建筑时报”(我们是唯一跟踪报道的媒体,赠阅的报纸非常受欢迎)。

专业背景

除了图纸,您想到过可以用矩阵来分析和表达概念吗?这回我在第三组看到了学经济的多米尼克(ALLA Dominique)女士制作的影响因素矩阵,简洁有力,大开眼界。工作室多年的实践表明,经济背景专业人士的参与不可或缺。虽然他们不会画图,在设计的各个阶段,他们可都是找出问题、分析问题的高手,各种情况考虑周全,概念叠出,跳出了我们习惯的形态设计的眼光,又为设计提供经济学角度的支持,这样的合作怎能不刺激?

工作室鼓励不同文化和专业背景的年轻专业人士共同参与,而不局限于传统的设计学科: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建筑学。工作室亚洲地区负责人马尚礼先生介绍说,在EPA,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建筑师就是与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工程师等等等等一同工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合作设计工作室就象一个青年版的EPA,有本科生、研究生,也有工作多年的。就几周的所见,我觉得工程背景的专业人士或许是工作室中最不活跃的一群,城市视角的思考于他们显得很陌生。马先生告诉我,工程师熟悉的领域虽然有限,但与实施层面最为接近,工作室坚持工程师的参与,希望他们在此增进对城市规划与设计这一综合科学的了解,取长补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说到这回的上海竞赛只有两个组有学经济的成员,没有一位学艺术的参与,马先生也不无遗憾:“希望他们下回踊跃报名啊。”

专家委员会

这回专家委员会的主席是欧洲城市规划与设计大学校长、法国设备部路桥委员会副主席皮艾尔·马叶(MAYET Pierre)先生。他在欧洲的城市建设领域享有崇高威望。工作室的秘书长白桦力(WARNIER Bertrand)先生是法兰西建筑学院院士。名单上还有吴良墉院士、戴复东院士、周干峙院士等等。

每周二,专家们会来工作室看一下各小组的情况,提出他们的建议,周四的正式评图再作进一步的讨论。

设计伊始,米歇·马侯教授给每位参赛者发了一页故事:网球大的石头、沙砾、沙子、水,以什么顺序填满瓶子最优?石头——沙砾——沙子——水,只有先放大的,才能给后来的留下空间。马侯教授在这个小故事中藏了他自己的问题:对于这个设计,你选的石头(最重要的设计概念)是什么?有了这个充满微笑和幽默的开端,专家委员会和参赛者亲近了许多,之后的评图会时常冒出欢声笑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世博会·未来都市的生活质量

世博会已走过近150年的悠悠历程。如果不是报道这次竞赛,我并不知道上海对世博会的渴望。前有2005年日本名古屋世博会,旁有韩国丽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竞争,上海以举办国际设计竞赛的高明形式在全球的年轻人中树立了自己的开放形象,而合作方欧洲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室研究真实项目的传统亦表明了上海夺标的信心和决心。

“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只有一幢建筑,早期的博览会也很少考虑分散式的场馆布局。1885年至1937年之间的7次巴黎世博会对其中心区城市空间和市政交通设施的建设和优化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而两次大战期间在美国举办的世博会普遍存在场馆用地规模过大的现象。战后,世博会场馆规划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主要特点是展区规划与城市规划发展的协调,并十分注重展区的再生利用问题。”
——许懋彦 《世界博览会150年历程回顾》

立于新千年之首,年轻的专业人士又是怎么看待新世纪的世博会规划的?各地的参赛者对’92年的塞维利亚博览会、’98年里斯本博览会的和今年10月30日刚刚落幕的汉诺威博览会有着诸多反思,他们把自己的思考带到了上海。

从一次次的汇报、评图中,我觉得以下几点是大家思考的焦点:
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次世博会,一个场址的概念是不是有些老?有没有可能让世博会渗透到日常的城市生活中?(“连字符”、“河网”这两个方案即聚焦于此。)
2. 传统的世博会国家展馆在现代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2010年的世博会还会是一个国家一个馆吗?
3. 既然上海为世博会设定的主题是“未来都市的生活质量”,有没有可能让城市,而不是国家,在世博会登台亮相?(这是“天秤”的点子。)
……

对4周的概念设计而言,提出问题的意义或许远胜于一个稳妥而完善的方案。我们期盼上海申办成功,我们更愿意,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重逢故友,笑看今天的想法成为现实。

往届故事

最早参与欧洲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室活动的中国学校是华南理工大学,时在1996年。马尚礼先生提起华工学生在历届比赛中的出色表现,如数家珍,尤其欣赏1998年在“胡志明市与西贡河”竞赛中获一等奖的庄志茜。

这回虽然没有见到庄志茜,但是遇到了另一位曾两次参赛的华工学子。1999年,她在广州参加了“珠江新城高密度住区规划”竞赛,今年8月21日——9月15日又获邀参加在法国本土举办的“蓬图瓦兹老城复兴规划”竞赛;’99年所在的参赛组获了第二名,而今年,荣膺“特别鼓励奖”(不设等第奖)。

提起第一次参赛,她尤其感慨小组合作的艰难出乎想象。当时组内成员中有一位特立独行的印度教授,40多岁,知道得比专家还专家,可惜的是,工作室不是他自己的研究室,小组成员也不是他的学生,他所习惯的一言堂模式遭到了空前的反对。没人不承认他高明的专业水准,但大家对他以己见代替讨论和共识的做法耿耿不平。教授一人做了全局的工作,其他参赛者只能忙乎自己的局部,一路冷战热战到了交图前夜小组彻底分裂,各自在图面上表现的冲突亦可想见。“如果教授也平等地参加讨论,我们的成绩多半会更好,收获也会更大的。”如何民主集中,相互激励,各尽其能?的确,设计管理对所有的参赛小组都是巨大的挑战,有了第一次垫底,在法国参赛时她就感觉轻松多了。小组成员的专业背景较广州时多样,多了艺术家!“我们都是学建筑、规划、景观的,我特别欣赏这位艺术家创造性的工作。她刚来就申明画了那么多年的画,这回决不画图;平时每天出现1、2个小时,讨论时也不太吭声,但是,每一次汇报,她都能带来奇迹。第一次是用土豆、肉肠、色拉酱等等食品做的景观模型,她做了一个通宵,汇报时拿出来我完全呆了:地貌可以表达得那么充分、那么有感染力啊!第二回更绝,她拿了一堆废瓶子、罐子、唱片什么的垃圾到工作室,声称要做一个大雕塑。她埋头干了两天,嘿,真叫话腐朽为神奇,虽不是严格比例的模型,可是材质、效果非常到位,甚至可以说迷人,很妙的阐发了我们的设计:结合地面建筑的维护对地下空间的再利用。”艺术家在工作室中探寻新的创作灵感,而建筑师也为这样全新的设计表达方式兴奋,文化碰撞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来自黎巴嫩的纳比尔(MENHEM Nabil)也是第二次参赛了,上一回是在广州。纳比尔毕业于贝鲁特的ALBA阿拉伯城市规划学院,已是执业的建筑师和规划师。他觉得,参赛使他能从日常工作中脱身而出,接触新点子,仿佛重回学校充电。象纳比尔这样的参赛者还有好几位,从中不难感受出工作室的强大磁力。

专业服务

主办方之一的欧洲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室对这样的合作设计有着18年的组织、管理经验,依我管见,专业服务难忘之处如下:
1. 为参赛者准备了机绣的纪念汗衫,既是不俗的旅行纪念,又增加了参赛者彼此的认同。
2. 邀请往届的优胜者担任助教,及时解决参赛小组对基础资料的需求,传授经验,协助参赛组与专家委员会的沟通。
3. 配备懂城市规划的同声传译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专家与参赛者的语言隔阂,译员同时还协助参赛组撰写成果文本。

工作室的屋子以外

对一个以城市为工作和研究对象的人来说,生活在这个城市就是工作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参赛者们时刻感受着上海,时刻在为上海工作。

市政府为竞赛提供了两块建议用地,但是几乎所有的参赛组在选址上都有新见。这背后,是高强度的现场工作。浦东机场至外环线一带,是选址最集中的区域,那儿有些什么路、桥、码头、水道沟渠、居民点,哪些在建,哪些可能改动,甚至地里种的什么菜,参赛者无不烂熟于心。第5组的外勤频率犹高,有了“外景组”的美名。

上海的国际化有目共睹,参赛者们也很快融入了活跃的城市生活中,如雨得水,兴奋异常。新规划要看,老房子要瞧,双年展要游,美食要尝,派对要参加,艳遇更不可错过。City Weekend(《城市周末》,免费英文周刊)上海版、That’s Shanghai(《上海》,免费英文月刊)之类城市指南的杂志此时犹胜背包族的心头爱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自助旅行手册,行销全球)。

但是,极少旅行者能有了解《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幸运,极少旅行者会带着“10年后的上海什么样”这样的问题去乡愁萦绕的爱尔兰酒吧O’Malley喝一杯,极少旅行者会在“浦江夜游”的欢声笑语中还想着如何演绎“未来都市的生活质量”。这的确是异乎寻常的城市之旅,旅行者的头脑风暴、心智贡献与城市的现在、发展双向互动,其中的责任感与成就感非亲历殊难体会。由此,我们期盼更多的年轻专业人士加入到这样的城市旅行中来,分享国际学术交流的经验。








欧洲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室简介

早在1969年,法国政府为配合一系列巴黎新城的建设,建立了新城规划建设机构,称为公共事务管理局(Epablissement Publique Amenagement),简称EPA。旗下众多的规划师、建筑师联合来自世界各地的教授学者、行内专家、政府官员于1983年组织了欧洲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室,设于新城之一的塞尔日——蓬图瓦兹市。这个为疏解首都人口压力而建的小城距巴黎30千米,规划于70年代,20万居民,由此成为城市规划/设计学科的重镇。
从1983年起,工作室每年暑假邀请三四十名来自全球相关专业的年轻专业人士,在一座巴黎新城就真实项目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合作设计,并邀请国际专家辅导、评审,评委在参赛方案中选出最优者授奖,所有参赛者都可获国际承认的参赛证书,往届的获奖者还可能获邀荣任助教。设计成果由EPA综合利用,贯彻到新城的发展中,至今年已在法国本土举办了18届。在此期间,工作室与世界各地的专业学府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从1997年开始,工作室又开辟了亚洲作为第二赛区,每年秋冬开赛,在提升年轻人专业水准的同时,又为主办的亚洲城市发展提供卓有创意的技术咨询。在中国政府全力支持上海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背景下,今年上海市政府亦参与其中,使上海成为继越南河内(1997)、胡志明市(1998)和中国广州(1999)之后的又一受益者。
如果您对城市问题有兴趣,专业背景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建筑学、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经济地理、社会学、艺术等等都行,最好知道一点城市规划与设计,有信心以英语或法语为工作语言,那么您无妨试一下这个工作室的挑战。您可以英语或法语与工作室的亚洲地区负责人马尚礼( Jean-Marc Massonnat) 先生联系,索取参赛申请表及前期工作要求:jmm_cergy_asie@hotmail.com
地址:Box 256 Buu dien Quoc te
Ha Noi
Viet Nam
发表于 2004-10-31 14: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羡慕啊
发表于 2004-11-2 04: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05:04 , Processed in 0.14571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