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6|回复: 3

[青史微言]东陵遗恨之 乱世罪魁(探索·发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11 20: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21日 14:51

  

北洋画报东陵被盗专号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优待清室条件》中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加以保护。然而,民国政局风云变幻,袁世凯窃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爆发,近代中国长期军阀混战动荡不安,《优待清室条件》很快成为一纸空文。

  东陵,这座曾经驻有重兵看守的清朝皇家墓地,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和保护,裸露于乱世,注定命运堪忧。

  由于断绝俸饷,守陵官员们大都迁往京城,仅剩不多的八旗兵丁也各谋生路,自顾不暇。方圆两千多平方公里的清东陵,不久便失去了它的清静而成为匪盗出没的地方――

  当年,东陵内曾发生过这样一起恶性的盗陵事件:守陵人深夜被土匪持枪堵于值班室,嗣后发现惠妃陵上有被盗挖的痕迹。面对当时愈演愈烈的偷盗之风,当时清皇族代表忧心忡忡地向内务部报告,但却得不到当局的重视。

  1926年,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奉系军阀张宗昌率部占据东陵,对东陵大行抢夺,铜鹿、铜鹤、铜缸等都被搬走,仅金银器物就装载了几十大车。

  这是军队第一次对东陵的公开劫掠。此后,东陵内兵匪更加猖獗,连大殿楼台的檀木房梁、门窗隔扇都被拆下变卖,陵区内几十万棵松柏也被盗伐一空。

  

被毁的外椁板及衣物
  1928年春夏之交,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行将结束,人民似乎稍微可以松口气过些太平日子,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震惊中外的“东陵盗宝”案发生了!这一次清东陵被掘地三尺,开棺盗宝,堪称地下宝库的清朝皇陵地宫遭到洗劫,无数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文化珍品从此流失。

  是谁,犯下了这令国人至今痛惜不已的罪行?

  在今天的清东陵文物管理所,有一批执著于清东陵研究的学者。当翻阅大量档案史料后,学者们发现,在关于谁是真正的盗墓者这一关键问题上,历史迷雾重重,案件的一些重要环节竟然十分模糊。

  今天的人们,大都是通过一些影视文艺作品了解到是一个叫孙殿英的军阀盗掘了皇陵,但史料却表明,当时,孙殿英并没有受到法庭任何的传讯和起诉。他是怎样被后人认定是盗陵元凶的呢?

  孙殿英在东陵案发后曾经辩称,那是土匪盗陵,珍宝取自土匪手中。

  难道,当年还有一股不为世人所知的土匪,乘着战乱,在月黑风高之夜掘开了皇陵……

  究竟谁是真正的盗墓者?历史是否另有隐情?

  首先需要解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叫做孙殿英的人会成为世人注意的焦点,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察看盗墓现场
  采访:“孙殿英靠赌博起的家,还制毒贩毒,自创一种烟膏,鼎盛时控制西到山西,北至平津,东连上海广大地区的毒品生意。”

  所谓“乱世出枭雄”,早年复杂的经历使孙殿英工于心计,敢于冒险。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原,奉军大败。原属奉系的孙殿英接受蒋介石收编,摇身一变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进驻河北东陵附近。

  刚刚发迹的孙殿英,第一次走近了清东陵,那巨大的皇家宝藏的传说,在这名野心勃勃的军阀心中升腾起怎样的欲望,我们不得而知。

  1928年7月4日至7月10日,清东陵迎来了最为惨重的浩劫。

  当地老村民谈当时听到炮声,还以为是剿匪,军事演习。当时,都不敢出门。直至一切平静下来,有胆大者进陵,才发现墓被盗了。

  

东陵被盗旧照
  东陵发生掘墓开棺的惊天大案!消息辗转传到了平津,立即引起舆论大哗!社会各界纷纷要求严惩凶手,保护文物。清室遗老更是震惊悲愤,溥仪闻讯号啕大哭,发誓报仇。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负有管辖权责的平津卫戍总司令阎锡山坐不住了,他下令严查。

  在当时众说纷纭的报道中,有一位叫和钧的满族守陵官员,奋笔疾书,向溥仪报告东陵被盗后的惨状,他指出当时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就驻扎在东陵附近的遵化,很可能是这支部队看见陵内守护形同虚设,便起了盗陵祸心。

  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正是孙殿英的这支部队。

  真正让世人将东陵盗案与孙殿英部队联系起来的,是随后发生的这样一件事情——琉璃厂是北京一条著名的古玩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虽然世事纷乱,百业萧零,这里因为兴盛的古玩交易反倒出奇地热闹。当时,琉璃厂有家规模最大的古玩铺,叫“尊古斋”。

  1928年8月的一天,琉璃厂“尊古斋”老板黄百川接待了一位神秘的客人,此人携带来一些十分罕见的珍宝,并急于出手,双方最后以十万元秘密成交。不料,事情败露,二人均被北平警备司令部拘捕。

  经审讯,涉嫌销售东陵珍宝的神秘男子正是十二军的那名师长谭温江。

  谭温江的被捕,让人自然联想到他的上级军长孙殿英。面对世人怀疑的目光,孙殿英如何应对呢?

  

于役东陵日记--慈禧地宫惨状
  1928年七八月间,孙殿英向其顶头上司发出过一系列报告文电,“顺天时报”很不寻常地连续十三天全文刊登,其中详尽记载了东陵被盗前后第十二军的换防调动,其核心内容是:应乡绅之请求,派部剿办盘踞马兰峪之悍匪,这一仗夺获战利品,列出清单上缴。

  从清单上来看,这些从土匪手中缴获的竟是十分贵重罕见的珍珠翡翠!在偏远贫瘠的遵化马兰峪,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珍宝?除非,它们是出自地下皇陵。

  那么,报告中提到的是哪一股土匪势力呢? 

  北伐战争后期,原本占据东陵的奉军溃退关外,而国民革命军尚未到来接收,东陵内便成了散兵游勇和土匪出没之地。在多股势力中,有一个本地土匪叫马福田,他纠集一支乌合之众以绑票为生,横行乡里。他,有没有可能盗陵呢?

  采访:“有记载的是当时孙和马是打过一仗。孙将土匪赶走后再占据东陵。对马福田这帮土匪来说,他们有没有可能盗陵呢?我想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东陵盗案发生18年后的1945年,马匪又窜回东陵,把当时没挖的几个陵盗掘了。正是看到土匪盗陵有很大可能性,所以孙当时把一切都推到马匪方面。”

  孙殿英的报告立即发生了作用,东陵一带兵匪混杂,土匪盗陵的确有着很大的可能性。而在此时,因销赃而被捕的谭温江一直拒绝承认自己参与盗陵。关于珍宝来源,他也解释是缴获自土匪,和孙殿英报告如出一辙。因为查无实据,案件的审理陷入僵局。

  东陵盗案沉寂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又似乎柳暗花明。在前往青岛的一艘叫“陈平丸”的轮船上,青岛警察厅抓获了两名逃兵,从他们身上搜出36颗珍珠,还有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的标志。一名叫张歧厚的逃兵招供参与了盗陵。

  

孙殿英像
  当时的报纸记载了他的自供:“今年五月(公历7月)间……由军长(孙殿英)下命令,教工兵营用地雷将西太后及乾隆帝二坟炸开……我这三十六颗珠子就是在西太后的坟里拾的。我因当兵不易发这些财,再跟着队伍打仗去也无益,所以才由杨各庄偷着跑到天津卖了十颗珠子,卖了一千二百元钱……”。

  张歧厚的供词是当时惟一明确牵涉到孙殿英的重要证据,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说以前都是猜测,但这一次终于有了人证。

  形势陡转直下。就在这时,南京的国民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开始催促平津卫戍总司令阎锡山尽快破案。1928年11月,当时的四大集团军首脑都派出自己的代表组成高等军法会来会审此案。

  一时间,看来当局要动真格的了,清皇室在期待,关注此案的社会大众在期待,东陵盗案能够水落石出。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如此备受重视的案件,在高等军法会宣布成立之后,却很长时间没有下文,直到1929年4月底,也就是东陵被盗将近1年后才开始预审,并且一直未对外公开。而经过匆匆一个半月的审理后,高等军法会在6月中即宣布预审终结。

  今天,我们仅能从当年新闻报道的字里行间,窥见预审判决草案的结论:东陵盗案系遵化驻军勾结守陵满员,盗墓分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那个叫张歧厚的逃兵供出了孙殿英,但法庭似乎并没有仅据口供而采信。因为,结论中的“遵化驻军”究竟指的是哪支部队?幕后主使究竟是谭温江还是孙殿英?判决草案显然含糊其辞。

  

孙殿英像
  这里面仍有许多疑问:清东陵规模宏大,坚固无比,如果没有主使,组织大量人力,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得手?而且据当地老百姓说,盗墓者还动用了炸药!少数士兵怎么敢弄出这么大的动静?如果有主使,一个师长谭温江能否有那么大的权力,调动军队在东陵戒严以掩人耳目?

  按照程序,高等军法会将“预审判决草案”的全部卷宗,呈交南京国民政府,静候最高当局的复核、宣判和执行。

  然而,案卷上报后,大半年过去了,却迟迟没有批复。

  1930年的春天显得格外阴沉,老百姓没有等来期待中的宣判。其实,就在东陵案件审理的过程中,中国政坛已是危机四伏。1930年4月,中国现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军阀大混战爆发了。

  孙殿英投靠冯玉祥和阎锡山集团后,被羁押在阎锡山辖区内北平陆军监狱的谭温江获得释放。

  当时,上海《中央日报》在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发了一则短消息,轻描淡写地说到东陵要犯“其后不知何故又将其释放”。好一个“不知何故”,自此,东陵盗案不了了之,成为民国历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清东陵终于获得新生。国家建立了东陵文物保护所,开展了对东陵文物的收集、保护和研究。随着相关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逐渐浮出水面。

  

同治惠陵
  文强,上世纪四十年代曾为孙殿英的少将高级参谋。解放后长期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专员,现已去世。1979年,文强撰文回忆,孙殿英曾经以炫耀的口吻向他谈起东陵盗宝的事情,其中谈到乾隆和慈禧的墓是用炸药炸开的;地宫里是怎样的情形;孙殿英怎样将乾隆的朝珠、九龙宝剑和慈禧的翡翠西瓜、夜明珠等无价之宝送给戴笠、蒋介石、宋美龄等国民党要员。

  这一段记述,成为今天人们判断孙殿英是盗陵主谋的引用最广的证据。

  位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着民国时期的档案,深入其中,学者们发现了一些颇具意味的史料……

  这一份档案提到,曾在乾隆裕陵地宫内发现一个军用铁尖锄,还有带着黄色炸药痕迹的墙砖碎块。

  这一份档案提到,当地老百姓曾经看见十二军士兵到集市上,许多人裤脚沾满白灰。这个奇怪的现象意味着什么呢?专家认为不可小瞧这个细节,东陵地宫为三合土夯成,地宫渗水,地上积满白灰浆。

  东陵盗案至今已过去大半个世纪,今天要想完全考证清楚,恐怕很难。我们无法了解这起盗案幕后发生过怎样的事情,以至成为民国时期最大的悬案之一。

  学者们对东陵盗案作了大量的研究,力图廓清历史迷雾。从现在掌握的史料来看,学者们认为,尽管不能怀着先入为主的观念武断谁是真正的东陵大盗,但是孙殿英仍然是最大的嫌疑。

  

碧玉古稀天子之宝玺
  如果回忆录没有讹误,如果学者的研究没有偏差,那么,76年前清东陵内发生的那一幕或许可以这样来还原――

  1928年,孙殿英率部来到河北遵化,在北伐战争中借机壮大的这名野心勃勃的军阀,深受东陵宝藏的诱惑,于是率军进占东陵,并利用当时东陵内土匪猖獗的混乱局面宣布戒严,军事演习,从而盗掘了东陵。

  东陵案发后,孙殿英嫁祸于土匪,甚至在报纸上刊登“形象广告”以示清白。

  当自己的部下接连被捕,孙殿英很可能进行了一系列的幕后活动,用东陵珍宝贿赂当权者;而1930年中原大战的爆发,为他利用时局逃避罪责提供了最好的机会。

  1928年,当时的孙殿英不过是一个刚刚由赌徒和土匪起家的新军阀,他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盗掘皇陵?他,是始作俑者吗?

  在孙之前,其实早有人盗陵,比如当地土匪、各路军阀,其中比较大的如第二次直奉大战中的张宗昌部,他们几乎次走了东陵地面上所有珍宝和陵园树木。而结果是,这些人的行为并没有受到追究和查办。当权者的放任纵容当然在客观上壮了孙进一步盗掘皇陵的胆子。

  东陵案发后,我们在众多报道中看到,尽管大多数是谴责盗墓,但也有报道认为:清朝帝后生前挥霍,死犹厚葬,被盗咎由自取。据说,孙殿英曾煽动部下:挖皇陵也是革命,这不能不引人深思。

  军阀盗挖皇陵,破坏文物,违背人类公理,理应遭到全中国有良知的人的群起而声讨。然而,“天下乱、匪盗猖”,20世纪初叶的中国还是发生了这样的悲剧。

  

慈禧裹尸布
  1947年,孙殿英在河南汤阴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一年后病死于狱中。

东陵遗恨之二 地宫浩劫(探索·发现2005-56)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21日 14:54

  

慈禧太后
  1928年七月,前清最大的皇家陵园东陵发生了一件大事,盗墓者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盗掘了皇陵地宫。历代皇陵修建得固若金汤,传说神秘的地宫布满机关暗器。盗墓者是如何进入地宫的呢?他们遭遇到了什么?在那七天七夜里,历史到底是怎样的情形?

  清东陵,曾经是一块与世隔绝、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家禁地。清朝皇帝崇尚“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自顺治皇帝开始,先后有5位皇帝葬在这片宛若虎踞龙盘,充满王气之地。

  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寝。它是在清朝国势鼎盛时期修建的,耗银两百多万两,遍选天下精工美料,建筑艺术精湛华美居清陵之冠。

  这是统治近代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西太后慈禧的定东陵。慈禧定东陵兴于清末,工程前后耗银227万两,持续十四年,直到她死前才完工。慈禧定东陵金碧辉煌,奢华程度,连皇宫紫禁城也难以匹及。

  清东陵内最重要的部分,是那高高的封土宝顶下的地宫,那是安放帝后棺椁的地方。中国数千年奉行厚葬,清东陵地宫内随葬了清朝260多年统治所积聚的无数奇珍异宝。

  1928年东陵案发后,当时清皇室遗族与国民政府都派人赴东陵实地勘查、接收善后。参加者分别写下了报告或日记,它们成为日后人们研究东陵盗案的重要史料。

  

慈禧身上的遗物
  清遗族代表载沣曾公开发出过一份文电《东陵蹂躏情形》,其中说道:从当地陵户询问得知,两陵被盗是从七月四日到七月十日,其间炸药之爆发声,附近都曾听到。

  1928年那罪恶的七天七夜,成了东陵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噩梦。

  不过,当一切准备就绪,盗陵部队占据东陵准备动手的时候,他们又是如何解决摆在任何盗墓者面前的那几道难题的呢?——首先,偌大的东陵,占地2500平方公里,如果全面开掘,那是难以实现的。那么,哪几座陵寝是最有价值的盗掘目标呢?

  顺治虽然是入关后第一个皇帝,地位显赫,但据说顺治陵是一个衣冠墓,没有多少陪葬物。“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也许正是因为这段不藏金玉宝器的记载,顺治的孝陵成了东陵中至今惟一没有被盗的陵寝。

  20世纪20年代的清东陵,经过土匪和军阀的历次劫掠,地面上各座陵寝的陈设珍品都所剩无几,剩下的惟有深埋于地下的地宫。然而,谁知道哪座地宫内埋藏着最多最值得冒险的奇珍异宝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选择了错误的盗陵目标,费时费力不说,一旦走漏风声,行动就可能失败。

  这时,一份神秘的笔记很可能帮了盗墓者的忙。 

  据传,当时有一份《爱月轩笔记》,是晚清大太监李莲英口述,由其侄子执笔记下的。它详细记载了慈禧地宫中陪葬的众多无价之宝。

  这份一直在民间流传的笔记,刺激着盗墓者的野心贪欲。慈禧一生穷奢极欲,挥霍无度。此外,清朝极盛时期的乾隆堪称最富有的皇帝。他们的陵寝修建得富丽堂皇,殉葬品也一定极尽奢华。于是,乾隆裕陵和慈禧定东陵地宫成了首要的目标。

  

慈禧身上的遗物
  然而,近在咫尺的目标在匪兵们看来仍然遥不可及。因为还有一道更大的难题:如何顺利地进入地宫呢?

  清朝帝后们的地宫上方,堆砌着高大的方城明楼,后方则依山而建。如果不能准确地找到入口,要想进入地宫是十分困难的。

  1928年七月,担任盗陵主角的一支部队奔向了慈禧定东陵,而另一支部队则奔向了乾隆裕陵。当年留下的照片表明:起初,匪兵们并不知道地宫入口,而是遍地开挖,宝顶上、配殿外、明楼里,都留下了他们挖掘的痕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显然进展甚微。事不宜迟,夜长梦多,地宫的入口到底在哪呢?

  调查东陵盗案的国民政府接收委员会主任刘人瑞,曾经接获报告:当盗墓部队挖掘时,有人看见两名白胡子工兵在现场。军人出身的刘人瑞,顿时心生疑惑,军队中怎么会有白胡子工兵?

  刘人瑞推测这二人或系当初筑陵时之工人,亦未可知。按照古制,东陵周围几个村庄住着的都是守陵人的后代,其中,有个别当年参加或者目睹过建陵的幸存者是很有可能的。盗墓部队很可能是抓到这样了解内情的人。

  不过,历史上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清代负责皇家陵寝建筑事务的机构样式房保存有大量陵寝设计施工时的图纸、烫样,它们再清楚不过地记录了清东陵的结构秘密。清帝退位后,样式房随之衰落,这些曾经属于清宫秘档的物品,随着样式房工匠们的四散谋生,而大量流落到民间。

  历史并没有给出这方面的答案。但不管怎么说,1928年盗墓部队最终找到了地宫入口。

  原来,在高大的明楼后面,有一个“哑巴院”,传说招募的工匠都是哑巴,以防止工人泄露工程的机密。在哑巴院北面有一道琉璃影壁,影壁之下就是地道入口。

  

慈禧绣佛字龙袍
  如果从琉璃影壁下直接坠入,便能就近打通金刚墙,从最短途径进入地宫。能找到这个捷径的人,恐怕熟知内情。

  慈禧陵和乾隆陵稍有不同,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慈禧陵没有哑巴院。在明楼底下进入古洞门,过道尽头则是一道内部浇铸了铁筋的墙壁,它的里面就是“金刚墙”。地宫的入口就在这金刚墙下。

  东陵修建得十分坚固,要完全刨开地砖不是件容易的事,匪兵们盗宝心切,便动用了炸药。

  在硝烟弥漫的残砖断石中,再向下深挖数丈,终于呈露出一面汉白玉石墙,它就是金刚墙。从墙中间拆下几块石头,露出一个黑森森的洞口。为了防止盗洞塌陷,匪兵们还在旁边竖起一根木头支撑。

  由于害怕传说中的机关暗器,几名士兵被派下去探路。

  士兵们首先进入的是一段二三十米长的斜坡,那是为运送棺椁进入地宫而留下的甬道。在阴森恐怖、霉臭刺鼻的斜坡甬道,士兵们摸索着前进,精神高度紧张。

  东陵被盗后,当地留下一些传说,其中就有盗陵士兵死于地宫。有人说是胆小吓死的,有说是争抢财宝自相残杀,还有说士兵中暗器死于通道内。这些当然都是传说。当时地宫内是个什么样子呢?有这么一个情况:乾隆地宫里蓄满积水,由于年代久远,以致积水四五尺深,清室重敛时用抽水机抽了五天才抽干。即使现在都要定时抽水。这么深的积水,而通道很陡滑,不明就里的盗墓士兵有可能是滑倒在有毒的积水中,惊悸窒息而亡。

  

慈禧遗骸
  一番惊魂后,为发财欲望驱使的匪兵们继续前行,终于,迎面看到了一道高大的汉白玉石门。

  地宫里石门的设置。每扇门重达三吨,门上有万斤铜管扇,门后有顶门石。地上有坑。

  清代陵寝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明朝陵寝的规制。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在进入明定陵地宫时,也遇到这样的石门,当时人们一边用细铁圈,套住门后的顶门石,一边用木棍顶开石门。这样并不需要损坏石门,也不会砸坏顶门石。

  可以推断的是,当年的盗陵匪兵最初并不知道石门背后的奥秘。在慈禧陵第一道石门上,至今遗留着当年被毁坏的痕迹。显然,他们采取了各种手段,费了极大的力气来敲凿石门。最后,石门背后的顶门石断裂成两半。

  直到打开慈禧地宫第一道石门,匪兵们才恍然大悟,他们再没有用蛮力就打开了后面的石门。因此,慈禧地宫第二道石门和乾隆地宫的前三道石门至今保存完好。

  相对于慈禧地宫, 乾隆地宫要复杂许多,它有四道石门,九个券堂,整个结构组成一个“主”字形,进深54米,落空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相当于一座地下宫殿。

  

翠玉白菜
  打开头几道石门后,盗匪们进入到地宫的中部。

  这是一个奇异的世界!石门上雕刻着象征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佛法无边的菩萨。

  这些面目狰狞的四大天王,他们镇守四方,驱邪避恶,掌管风调雨顺。

  这些是代表色、香、味、声、触五种人生欲望的五欲供。

  墙壁上还雕刻着数不清的超度亡魂的佛经咒语。

  整个乾隆地宫宛如一座庄严肃穆,而又美轮美奂的地下佛堂!生前尽享荣华富贵的帝王,死后也幻想着升入西天极乐世界。

  然而,帝王的迷梦却被盗匪打破。发财心切的盗墓者经历过初时的震惊恐怖之后,战战兢兢地继续向第四道石门摸去。

  

第四道石门
  在用前面的办法顶撞裕陵最后一道石门时,奇怪的是,无论匪兵们怎样费尽心机就是打不开。莫非菩萨显灵?

  一不做二不休,匪兵们干脆再次使用炸药——

  裕陵最后一道石门被炸后,一扇倒塌断裂,另一扇歪斜着,岌岌可危。究竟是什么原因第四道石门打不开呢?原来,裕陵里积满水,将巨大的棺椁浮了起来,离开石台,顶住了石门,所以石门撞不开。

  东陵被盗一个月后,清室派人前来重敛时,为了进出安全,将炸坏的两扇石门拆下,放倒于门后两边,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正当盗掘乾隆裕陵的匪兵们为一扇接一扇的石门而费尽心力时,慈禧定东陵里的匪兵们却兴奋地发现,慈禧地宫内只有两道石门。

  这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坐北朝南的石室,也叫“金券”。金券正中是一座一尺来高的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它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它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分列金券两侧的是两座石墩,名为“册宝座”,上面原本呈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

  清代棺木有两层,分为外椁、内棺。清宫档案记载,慈禧棺木是用一种极为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它们产自西南原始密林,质地细腻、清香馥郁,可历时百年而不朽烂。棺椁表面漆有四十九道金漆,漆完后,还用藏文书写四天王经咒,以祐护亡灵。

  

东陵出土的猫眼石
  当年,匪兵们是怎样打开慈禧棺椁的呢?这曾经是一个巨大的谜团。直到多年以后,一本叫“世载堂杂忆”的书披露了一名据称是盗陵连长的回忆。

  这光芒四射的金漆外椁,竟被匪徒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徒们将碎椁木搬开,现出一具红漆滇金的内棺。匪官怕用刀斧劈砍损伤棺内宝物,严令匪兵小心谨慎地用刀撬开内棺。

  “当时将棺盖揭开,见霞光满棺,兵士每人执一大电筒,光为之夺,众皆骇异。

  俯视棺中,西太后面貌如生,手指长白毛寸余。     

  ……珠宝堆积棺中无算,大者由官长取去,小者由各兵士阴纳衣袋中。

  于是司令长官下令,卸去龙袍,将贴身珠宝搜索一空。《世载堂杂忆》

  据<孙殿英投敌经过>一文记载,孙殿英曾以炫耀的口吻谈起当时情景:“老佛爷(慈禧)象睡觉一样,只是见了风,脸才发了黑,衣服也拿不上手了。”

  

东陵旧照之一
  东陵被盗后,各种流言满天飞,但上面的几段记述却透露出某种真实感。

  采访:“讲慈禧浑身白毛,见风就塌成灰,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从事考古工作的人都有这个经验知识。清室后来重敛也证实了这个细节。这也证明,如果没有亲眼见证盗掘过程,这些讲述者不可能臆想出这样的细节。”

  发生在慈禧地宫的悲剧同样展现在乾隆地宫。

  国民政府接收委员会主任刘人瑞记描述了他进入乾隆裕陵地宫时所见到的悲惨情形:

  持灯进入地宫,见有白骨数节浮于泥水之中。重敛者找到四具头颅,不能辨其是男是女,其情状比西太后陵凄惨百倍。

  历史记载裕陵地宫葬有乾隆皇帝和两位皇后,还有三位皇妃。由于历时百年,又遭此浩劫,呈现在重敛者面前的仅剩零乱的骨骸。当人们清理遗骸时,最初只找到四具头颅。

  找到乾隆颅骨后,还缺少一具头骨,棺椁里面找遍了也不见踪影,它到底是被扔到哪里去了呢?人们猜测可能被盗墓者出于某种目的带出了地宫?就在人们快要放弃寻找时,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在地宫西北角的深水里浮现出一具完整的女尸。

  那么这具女尸是谁呢?有人猜测是孝仪皇后。

  

东陵出土文物
  令懿皇贵妃是嘉庆皇帝的生母,死后被追封为孝仪皇后。从外观年龄上判断,那具完整女尸正是孝仪皇后。

  这位孝仪皇后死于乾隆之前,同处一个地宫,为何惟独她的尸骨保持如此完好?遗臣们心中大惑不解。

  遗臣们心中的疑惑尚未解开,又一个问题让他们犯了难:如何区分那些散乱骨骸的身份呢?在他们看来,这是件有关伦理纲常的大事。讨论了数日,最终决定合葬一棺,此举开创了有清以来帝后妃同葬一棺的惟一特例。

  敛葬完毕慈禧、乾隆帝后妃遗骨后,人们盖上残缺的棺盖,掩闭石门,再将隧道完全填封。据记载,仅裕陵一处就用去石灰八千余斤。直到建国后七八十年代,这两座地宫才再次被打开清理。

  1984年,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对乾隆和慈禧两陵进行了整理。开棺结果验证了当年清遗族重敛时的记载。

  2000年,清东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20: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东陵遗恨之三 珍宝谜踪(探索·发现2005-57)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21日 15:00

  

开棺时情景
  徐公馆,位于距离汉口160公里外新洲区仓阜镇上的一座僻静的宅院。它的原主人是国民党陆军上将徐源泉。

  时光流转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被列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徐公馆,面临一次全面的修缮。在新洲区文物管理所的组织下,几个民工正在清理后花园。忽然,坚硬的铁锄敲开了墙角的一块砌花石板,露出一个漆黑的洞口。

  现已去世的袁一全老人,曾长期担任徐公馆女佣,她生前也曾向人披露过徐公馆的一些内幕。在多年前的这份现场调查笔录上说:孙殿英盗东陵,徐源泉是他顶头上司,接受孙的贿赂,修建了徐源泉公馆。

  家住仓埠 ,今年74岁的林庚凡老人是徐源泉的外甥,据他回忆,徐源泉的老娘曾有一个缀满珠宝的凤冠。

  笼罩在徐公馆的神秘色彩,以及它可能藏宝的传说,惊扰了小镇原本的安宁,甚至闹得百里之外的武汉也满城风雨。

  历经风风雨雨的徐公馆,地下是否藏有财宝?一个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的待解之谜!

  徐公馆藏宝之谜,只是近年来关于东陵宝藏众多传闻中影响较大的一个。东陵盗宝案发生七十余年了,今天,世人对它仍极为关注。当时,究竟有哪些价值连城的珍宝被盗?它们究竟流失何方?

  

乾隆碧玉玺
  公元1928年七月十一日,原驻河北遵化马伸桥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连夜开拔,离开了东陵。史料记载,孙殿英从地方强行征集了30辆大车。后人推测,这些车辆的真正用途是运送东陵珍宝。

  孙部离去后,远近的散兵游勇和土匪闻风又奔向东陵,他们扒开只胡乱用残砖碎石填堵了一下的地宫入口,成群结伙地钻入地宫,洗劫剩余的珠宝。东陵再次陷入失控和混乱的状态。

  东陵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被盗,这一消息也刺激着北平天津一带颇为兴盛的古玩业的老板们。据记载,当时,小小的遵化县城几乎住满了一些“形迹诡秘”的生意人,其实,他们都是闻讯前来寻宝和购宝的古玩商。

  上世纪二十年代古玩业的畸形繁荣从反面折射出东陵被盗后珍宝流失的厄运。由于这些交易都是在极秘密状态下进行的,交易双方都秘不外宣,从而促成东陵珍宝的流失。

  乘着东陵的混乱寻找发财机遇的除了兵匪、古玩老板,还有一些欺世盗名的政客。

  在今天的东陵文物管理处,保存着这样一块雕漆屏风,上面诗文为乾隆皇帝亲笔题写,十分珍贵。当年,它差点为假冒中央接收大员宋汝梅骗走。在宋汝梅住所还搜出若干铜佛、铜铃和供花,都是他以接收为名私自带出库房的。

  当真的中央特派委员将宋汝梅押到面前讯问时,不料,此人却令人吃惊地坦白他是受内政部次长赵丕廉口头委任前来的。

  将信将疑的人们只好又发电向内政部汇报询问。许久,接到赵丕谦次长回电,电文中承认了口头委派宋汝梅一事,但否认授权其“刻章及保管文物”。

  可以确认的是,宋汝梅私刻公章,在东陵山上真武庙内设立办事处。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堂堂内政部副部长怎么会委派一个不相关的人,以内政部名义前来东陵?宋汝梅东陵之行是善后还是骗宝?现存档案留给人们诸多的疑问。这一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各方势力染指东陵的混乱局面。

  

外椁板及衣物
  孙殿英离开东陵后,曾经以缴匪所获为名,向上司徐源泉上交了两箱珠宝。

  关于这两箱珠宝,有史料推测:东陵盗案曝光后,徐源泉未敢私藏。那么,它们下落何处呢?

  采访:“北平卫戍司令部又存入大陆银行,当时,还曾请古玩专家进行鉴定何为乾隆葬物,何为慈禧葬物。但最后,随着高等军法会审理的不不了了之,这批文物送到何处去了,就不知道了。有说当时送到故宫博物院的,但后来抗战、内战,故宫文物内迁,一部分又去了台湾,总之它们的下落不见报道。”

  尽管上交了两箱珠宝,做出一番公事公办毫无徇私的姿态,但接下来的事实却证明,孙殿英手中仍有大量的珠宝赃物。

  1928年8月,北平报纸竞相刊登了这样的新闻,琉璃厂古玩铺“尊古斋”老板黄百川,和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师长谭温江秘密交易东陵被盗珍宝,二人均被拘捕。

  采访:可以推想,谭是秉承他的顶头上司孙殿英的旨意潜入北平销赃,不想一下子竟撞入法网。面对危局,孙殿英,这名乱世枭雄会想出什么样的应对之策呢?。

  多年后,据孙殿英身边的参谋长文强回忆,孙曾不无得意地对文强说:“乾隆墓中陪葬的珠宝不少,最宝贵的是乾隆颈项上的一串朝珠,上面有一百零八颗珠子,听说是代表十八罗汉的。都是无价之宝,其中最大的两颗朱红的,在天津与雨农(戴笠)见面时,送给他做了见面礼。还有一柄九龙宝剑,有九条金龙嵌在剑背上,还嵌有宝石,我托雨农代我赠给委员长(蒋介石)和何部长(何应钦)了……。”

  接着又说:“慈禧太后墓被崩开后,墓室不及乾隆墓大,但随葬的东西就多得记不清楚了。从头到脚一身穿挂都是宝石。翡翠西瓜托雨农代我赠宋子文院长,口里含的一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合拢就是一个圆球,我把夜明珠托雨农代我赠给蒋夫人(宋美龄)。宋氏兄妹收到我的宝物,引起了孔祥熙部长夫妇的眼红。接到雨农电话后,我选了两串朝靴上的宝石送去,才算了事……。”

  通过四处行贿,孙殿英达到了破财消灾的目的。盗陵风波平息后,他把目光投向了天津。当时的天津各国租界林立,是一个国际性的商埠。这栋位于天津著名的五大道之一睦南道上的楼房为孙殿英旧宅。它是在1930年,也就是东陵被盗两年后,孙殿英为他的三姨太购买的。这栋三层带地下室的西洋古典公馆,保存至今仍显得颇为豪华气派。

  

文史资料选辑中孙殿英供述
  采访:它名义上是孙殿英为三姨太所建,但主要充当孙的驻津办事处。据信孙殿英就是在里暗地销售珍宝,后来又以此处作为行销毒品、经营军火、贩卖假钞票的据点。

  孙殿英的部队不久成为装备精良实力雄厚的一股军事力量,中原大战前夕,各派政治势力对他竞相拉拢,甚至封他为安徽省主席。

  东陵盗宝案发生后,那些被盗的珍宝或被用来行贿,或被变卖,或被毁坏,或被走私海外,至今下落不明。这是1928年中央日报上的一则新闻,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东陵珍宝的悲惨命运:天津海关一次查获古玩珍宝三十五箱,经查明,此物是北平吉贞宦古玩铺长张月岩托运出口运往法国…… 当时这方面的报道还有很多。

  由于绝大多数的珍宝不知去向,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它们都被笼上了神秘的色彩。有人估计,1928年东陵被盗走了价值过亿的稀世珍宝。它们到底是怎样的珍宝?它们真的存在吗?

  这是一份神秘的笔记,传说是清末大太监李莲英口述,由其侄子笔录的。正是它向后人详细披露了慈禧入敛时陪葬入大量稀世珍宝的情形,其奢华程度是普通人难以想像的。

  不过,令有些学者不解的是,爱月轩笔记里记载的珍宝,在清宫档案里却丝毫不见记载。难道是档案官员刻意地遗漏吗?

  即使是爱月轩笔记本身的出处,也似乎尚待考证。

  假如,这份神秘的爱月轩笔记只是虚构的,那么,慈禧陵被盗的那些稀世珍宝很可能并不存在。

  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看法。清东陵文管处主任李寅认为,不能仅根据与档案不符就轻易判明笔记内容不真实。

  

孝陵大碑亭大红门北面
  尽管慈禧陵遭到洗劫,但仍留下一些匪兵认为无价值的物品,从中是否可以找到能与笔记相印证的证物呢?

  爱月轩笔记披露慈禧入殓时,在她的尸身上盖有一件缀有820颗珍珠的织金陀罗尼经被。这是一件大型织造精品,估价白银36万两。

  在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的库房里现在保存着一件陀罗尼经被,它是文管处在清理慈禧地宫时发现的。发现时经被上的珍珠已全被拽走。它似乎从实物的角度印证了爱月轩笔记的真实性。

  1928年,慈禧地宫珍宝被盗殆尽,只剩下慈禧身上的几件寿衣。

  值得提起的是,慈禧的香宝,也称为“谥宝”,是檀香木作成的方印。按清朝制度规定:皇后谥文只有十六个字,而慈禧死后,大臣们觉得十六个字囊括不了慈禧的一生,最终竟达成二十二个字。这方与皇帝谥文字数等同的谥宝,是慈禧一生诸多印章中最名贵的一方。然而当年恐怕只是因为它是木制的而幸存下来。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着一棵“翠玉白菜”。人们称颂其为“镇馆之宝”。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死后,身边放有极为名贵的翡翠白菜。曾经有人猜测正是这棵翠玉白菜。

  如果爱月轩笔记关于慈禧翡翠白菜的记载属实,那么我们至少可以从现存的翠玉白菜推想它的模样。清有尊崇玉石白菜的传统,白菜象征洁白,且谐音“摆财”。这一习俗沿袭至今,一般的玉器店都摆有几件玉石白菜。不过它们多是人工拼接而成。

  孙殿英当年的回忆里曾提到过一颗夜明珠,它分开是两块,合拢为一个圆球,夜里发光可照见百步之内的头发。在慈禧临终时,它被塞进嘴里,据说可保尸骨不化。

  清皇室在重新安葬慈禧尸骨时,曾注意到慈禧唇下有残破痕,似乎是盗墓者取珠所致。

  

孝仪纯皇后
  社会上还有个传说流传很广,这颗夜明珠被孙殿英盗走后,不久成为了宋美龄鞋上的饰物。

  今天的人们大都是在传说中听见夜明珠,它们往往被渲染得神乎其神。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研究者已较清楚地了解到,夜明珠是一些能吸收能量而发光的特殊矿物质,主要由荧石或钻石构成。

  种种迹象表明,慈禧嘴里含的那颗夜明珠有可能就是萤石夜明珠。

  封建王朝的帝后妃们佩戴的朝冠都十分精美,它们的样式与配饰皆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一些明清时代后妃们的冠戴,与它们相比,慈禧死后所戴的珠冠又是怎样的精美华贵呢?

  据《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所戴珠冠上镶嵌着外国进贡的一颗鸡蛋般大小的珍珠,为稀世珍宝,估价一千万两。

  1947年,孙殿英在汤阴战役中作了刘邓大军麾下肖永银将军的俘虏。据关于肖永银将军的传记文学描述,肖将军曾从孙殿英随身携带的箱子里缴获了一个玉石西瓜。然而肖将军现已去世,无法核实这段记载。

  经查证,当年留下的战史资料,还有一些相关历史见证者的回忆录里,都不曾提到缴获过什么东陵被盗珍宝。也许,只是由于孙殿英这名“盗陵将军”的恶名昭著,而使后人附会了一些猜想传说。

  乾隆驾崩于1799年,距1928年陵寝被盗有100多年。由于缺乏《爱月轩笔记》这样的记载,人们对裕陵地宫殉葬珍宝知之甚少。

  1978年,东陵被盗五十年之后,有关部门清理裕陵地宫时,把地面上的淤泥一筐一筐抬出,用水冲洗,竟然还清理出了一些遗物。

  

绣佛字龙袍(局部)
  是乾隆的朝珠、衣冠,能从别处有所参照。

  清朝的朝珠挂饰,大多用的是东珠和珊瑚珠,尤以东珠名贵。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国家强盛,文化繁荣,乾隆本人精通书画诗词,酷爱金鼎玉石陶瓷。在他死后,他生前喜爱的那些物品大量陪葬入地宫。

  遗憾的是,今天,我们仅能从北京和台北故宫现存的一些同时代的珍品中,去联想被盗文物的辉煌。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顶乾隆御用朝冠,上镶金龙珠玉,名贵非凡。

  这幅名画原来一直藏于乾隆裕陵的隆恩殿内,因为临时收回皇宫,而躲过一劫。现藏于北京故宫。

  清东陵被盗珍宝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品,如果保存至今,那将是一笔何其珍贵的文化财富!然而,它们的被盗和流失,给我国的民族文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裕陵石门关闭图
  笼罩在东陵珍宝上的神秘面纱不知何时才能最终揭开,已经过去了77年,或许,我们还需等待更长的时间,但无论时间过去多久,东陵珍宝仍将强烈牵动着国人的殷切之心。

 
发表于 2005-10-11 20: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不是好东西
发表于 2005-10-11 20: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无宝
天下太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1 15:29 , Processed in 0.07498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