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7|回复: 5

虚构城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27 10: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虚构城市
王澍
--------------------------------------------------------------------------------

作者:王澍
导师:卢济威
专业:建筑设计与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

虚构城市,就是用一种结构性的语言去谈论城市语言本身,甚至越过语言,回到实物,就是对以往那种不思考的城市设计的不思考。因为这种理念意识到,城市设计并不是靠着一种工具性语言去与一切可能的使用者订定一种容易的关系,而是与我们用以组织城市的建筑语言本身订定一种艰难的关系。它希望开启一条深思城市存在性质的道路,因为没有人最终能走出语言之外,深思存在,也就是城市建筑语言本身的意义机制。它试图建立一个城市设计作品所能产生的条件或它不产生的条件,如果不能勾勒出一门独立的学说轮廓,至少应提出一种城市设计的技巧工艺。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符号学性质的、实例与意念不分的语言成分的记号——就是虚构城市的实际性内容。走向语言,就是走向一门强调彻底性的城市设计批判,就是走向城市设计的解放。

那么,这会给今天的城市设计思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1)有针对性地收缩研究范围,只就城市本身谈论城市,进而界定出城市建筑的定义,除了对语言学、符号学研究的参考,不受任何其他因素的影响。因为城市在存在上是语言性的,我称之为城市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也是论文上篇的主题。如果说过去我们把语言当做工具或者装饰,现在我们把语言视为符号或真实。在这层意义上,我们平行地评介哲学、人文科学、文学、艺术以及城市建筑学,因为一切与语言有关的,都在20世纪被以某种方式重新评价,这也是城市建筑学发生语言学转向的精神氛围。

(2)在城市建筑学的范围内引入语言学观念,并非为了减少建筑语言的模糊性,只是为了理解它,或者,帮助它建立这种模糊性,并试图寻找一种结构,使这种模糊性有章可循,用符号学的思考使之形式化,这就是论文下篇“迷宫”一章的主题。所谓迷宫,就是城市在结构上的一种多元语言的聚合体,里面包含着现有专业建筑辞典所不能回答的问题,是每一座城市都曾达到或将要达到或正在背弃的存在性格局。

(3)当把城市看做一种类似于语言的现象,就意味着我们抛弃了城市历史的“发展”观念,而去谈变化、变异的修辞理论,谈论“现实品”与营造性的转换。真正的结构理论是不谈“创造者”个人的,由此,我们可能重估中国的古典城市建筑学,多元的阅读使那些陈旧而古老的城市开放,其本身的意义也由于新的阅读而改变。它不再是一个已经无用、已在死去的历史事实,而是一个仍在运动着的人类学的事实了,因为任何所谓历史的观念都不可能把它完全表达。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离开了线性发展的时间,而以一种拓扑学意义上的、在模度上自由伸缩、在时间上自由滑动的“一般构造单位”,回到人类学意义上的城市本身。它所参照的,主要是列维·斯特劳斯经过结构语言学改造过的人类学。作为下篇第二章的主题,要想对城市的存在性语言做一全面的估计,那种以“某某主义”命名的理论语言就会无的放矢。这里有一种历史感——非历史的历史感。

(4)如果说对一座城市,改变语言,改变分类,就是一场城市的语言革命,那么真正的语言批判不是去“判断”,而是无前提地投入城市,以在场的姿态去区分、辨异和一分为二。这种结构性的寻找本身也是设计过程,因为本文,无可归类的文体设计,从阅读开始,设计也就开始。这里描述了一种对城市的“内部经验”,如果这种设计有一种实在性,真正回到了城市实物性的事物本身,它就在于:没有预定方法,不是依靠方法上的统一,而是无前提的一个纯粹设计过程。理论家、建筑师、城市居民处于同样的困难环境中,他们回到存在的唯一障碍、最后的对象就是:言说城市的语言。要想松动它,摇撼它,下篇第三章的戏剧化话语模式可能是一个选择:空的剧场,事件爆发之地,难以名状的城市“内部经验”。即如罗兰·巴尔特所说:“对任何语言,无论是虚构的、诗意的或话语的而言,都是共通的,因为从此以后它就是语言本身的真实。”

(5)无可归类,打乱分类的本文抹去了理论家与建筑师、规划师直至工匠的表面区别,只剩下城市的营造本身,从此以后,一个虚构城市的想像者、营造者只以他对城市建筑语言本身的自觉性为特征。他体会着城市建筑语言的深度、多义性的矛盾而不是它的工具性和美感。这种性质,在本义而言的语言中,已经存在。它的模式化建立从一最小区别单位开始,不是去发展、连接,去制定框架式的结构和统一的宏大场面,而是以转化、变异的原则,不连续、不确定、无定向地做推论,零敲碎打,这种城市设计模式显然是属于语言学类型的,但它也是对分离性、层阶性、稳定性的专业建筑语言的最后违抗,也是论文下篇第四章的主题。

这种研究有什么社会价值呢?本文并不想去决定什么,建筑师只是提供一假定的虚形式,但并未决定它,它的不确定性是纯粹的。这种非判断性的价值是传统理论观念所最难以理解的。但我坚持认为,只有用语言去谈论城市建筑的语言,才可能达到与城市本身最大程度相符的真实。激活存在,唤醒存在,走向存在,为了存在,批判的对象就是语言本身,就是城市建筑学本身,因此,它的价值就是那种不断定的形式价值,就是留给自发性、无权势的,往往是小的营造单位与活动的条件,它就是这种语言的秩序性、系列性、破坏性、解放性与游戏性,就是有限决定下的自由放任。这里关注的不是造型,不是功能确认,而是观照着城市建筑本身的可能性及其在语义上的含混与开放。它们以一种并不夸张的方式,消解流行的巨型结构,这种力量和造型毫不相干,和尺度毫不相干。当然,我几乎是本能地偏爱小尺度、小建筑的密集群簇,它们是城市中弱小的、无权势的、偏离正轨的、被遗弃的东西。从这些东西对生活的恰切性出发,我产生了一种观照城市及其构成的新方式。我毫不迟疑地站在无权势的、本义性的设计话语一边,想像着、实验着一种有节制的、不过分的、无权势的小单位的差异共同体,这是一种理想,21世纪初的中国城市需要所有的理想主义。这也有点消极,“顺其自然”这句中国话,本身就是消解性的,让惰性的事物自我消解、自求解放的意思。在这个各种积极的力量将城市中平常生活全面制度化、专业化、严肃化、全面毁容的时代,有必要、有耐心去坚持一种消解立场,并希望藉着这立场,探讨什么是属于中国城市自己的设计语言,在城市中增加存在,捍卫自由,这才是“虚构城市”的价值本义。□
发表于 2004-10-28 21: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士论文?像艾森曼,就一哲学家,还是读懂了 罗兰 巴尔特 福科 胡塞尔 语言学、符号学 现象学 分类学
发表于 2004-10-28 21: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吧
发表于 2004-10-28 21: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够抽象,脑筋不行,看不懂
发表于 2004-11-2 04: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构城市???只有思想的脉络在游走…………
发表于 2004-11-2 11: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建筑学城规 理论与建筑设计实践的差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04:09 , Processed in 0.08421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