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35|回复: 0

《雷雨》研学材料 (转载)(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3 11: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考学时期搜集的,供大家研究。

《雷雨》研学材料
《雷 雨》 简介
作者:曹禺《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一发表,就震动了文坛,而此时的曹禺只有二十二岁,此外,他的四大经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曹禺:中国的莎士比亚
曹老一口气跟我们说了许多许多。时间很快过去了半个多小时,曹老坐在那里,西装革履,风度依然,而且丝毫不露倦意。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在病房里,也忘记了摄像机镜头的存在。或许我的提问是非常幼稚的,但曹老却表现得非常有涵养。对话勾起了他感情深处的波澜,他那真挚的谈吐,他对中国文学、戏剧影视等的期望和真知灼见,显现出这位文学巨人的赤诚之心。他把我们当朋友看待,这其实是对我们晚辈的厚爱和鼓励。为了不影响曹老的休息,我们便提出告辞。曹老执意要送我们。他坐着轮椅,把我们送到电梯门口,一直等到电梯上来,我们进了电梯,曹老还在目送着。  1996年1月,当我们得知李玉茹已回到北京始,我们又专程赶到了曹老的家里,采访了这位昔日京剧名角,同时采访了曹老的女儿、作家万方。曹老的家在木樨地附近,三室一厅的现代式结构,十分朴素,几乎没有什么摆设,家里放的几乎都是书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巴金的书。  在夫人李玉茹眼里,曹禺是一个幽默风趣且乐观的人。那几天刚刚动完一个小手术,比较成功,曹老还要开玩笑,说动手术这么痛,医生却那么冷酷无情……曹老其实是在安慰我们,让我们不要担心。  他非常想搞创作,但力不从心,“生活”没有了,又忙于事务。他有很多本子,经常要记一点,每天坐在那里,逼自己写……李玉茹还特别提到,曹老的子女对她都非常好,这大概也是这对老夫妻感情笃深、宛如初恋的家庭气氛所影响的吧。  而在既是女儿、也是同行的万方看,父亲是个性格非常复杂、感情非常丰富的人。在她带着职业目光的观察中,万方说很少见到像父亲这样性格多变的人。关于这一点,万方曾经先后在《文汇月刊》和《收获》上撰文分析过。万方说她就是搞创作的(中国歌剧院编剧,主要作品有小说《杀人》等),她觉得父亲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敏感,而且总是陷入思索之中。鼓励为主、与人为善也是父亲的一个特点,不管对我们对别人都是赞美之词甚多,当然有些是真心的,有些则是出于客气。他觉得不打击人是他的本能。父亲在生活中特别随便,他不是一个享乐主义者,穿的乱七八糟也不会觉得难受,屋子里乱七八糟,也不管,可以说他是生活能力极为低下的人,年轻的时候就这样,比较随意,这样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他的作品中。这就是我们的“莎士比亚”,我们中国文学的光荣和骄傲,而在我们这些看着《雷雨》和《日出》长大的青年人眼里,这位接受我们《名人名家》采访的老人,又是那么平常、谦逊和亲切。这也正如他那些伟大的作品,不仅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被人淡忘,相反,时间的流逝将使他的作品越发显出金子般的光芒。

第三只眼睛看曹禺
我心中曹禺与他“中国戏剧第一人”的赞誉无关,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天性忧郁敏感的孩子,五六岁时得知自己现在的妈妈只是自己的继母,而亲生母亲早已死去,父母亲总在楼上吸食大烟;是一个10岁读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19岁读完全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写《雷雨》之前读过250部世界名剧的嗜书狂;是15岁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平时不爱说话到了舞台上却如鱼得水,导师是在中国戏剧界影响颇大的张彭春,一个从小就受到戏剧滋养的幸运儿,最终把全部的才华都给了戏剧……于是我明白了自己的欠缺。        
18岁就被“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又原始的情绪”勾引,于是孕育5年,在他23岁时,《雷雨》惊世而出。创作《日出》时,在房间里不停地走来走去,一个热情如火的少年。之后是野性的《原野》和诗意的《北京人》。         
作品中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一心找寻心灵快乐的幸福之路……于是我只想从他的作品中解读他的心思,而绝不想拿起笔学他的创作之路,因为不想一根筋地把我生活中的痛苦之处挖得苦不堪言,我知道洒脱与忘记的美好。                  
建国时,曹禺也成了个中年人,领导、演员、全国观众都在期待着他的新作。他曾在协和医院深入调查足足三个月,记的笔记达二十多本,于是很认真很真诚地创作了一部现在当做反面教材的剧本———《明朗的天》,他后期的作品总是被人批判为主题先行,其实他只是认真地犯了那个年代人人都会犯的傻,到了《王昭君》自己仍不满意,于是封笔。        
之后就是以一种平和的身影出现于各种场合,对无论什么样的戏剧都表示赞美,提携后进从不吝啬表扬之词……于是我真切地明白了自由的意义和分量。         
因着曹禺的名声,许多人对他崇拜仰视,许多人对他嗤之以鼻,觉得他名不符实而谁谁谁才是大师经典。         
但他们忘了,这份名誉不是他自己争取的甚至是他所不希望的累赘。但只要中国戏剧还没有出现一个大家公认的至少和他比肩的剧作家,这份荣誉与奚落他就得继续担着。永远记得1996年底的一天,戏剧学院内人们奔走相告,说曹禺去世了。那是个安静的阴天,天空灰蒙蒙的像擦不干净,而电视上转播的追悼会声音响亮、场面隆重。


曹禺与《雷雨》相关资料
曹禺处理戏剧冲突,能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或则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灵交锋,或则刻画剧中人内心的自我交战。表面的争执、外部的冲突都包蕴着剧中人的内心交战。一切外在的冲突、争辩与日常生活场景,都是为了酝酿、激发与表现内心冲突。只有这类冲突,才是真正富有戏剧性的冲突。《雷雨》在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中展现人物的心灵交锋。《北京人》在隐约闪烁、迂回曲折的冲突中展开人物心灵上同样错综复杂、严重尖锐的搏击。在他们平淡的看似无心的言词中,都有心灵的刀枪你来我去。即使愫方的沉默无声,也是她对待这些矛盾的具体行为--心灵的态度。在话剧《家》中,曹禺用整整一场戏描写觉新的新婚之夜,他发现其中有“戏”,“富于内在的尖锐的矛盾”。洞房里的这一对新人都处在难以自解的内心矛盾中。两个在场人互不言语,双方的感情显出一种隔阂与矛盾,乃至近在咫尺如隔重山。表面的平静蕴含着内在的尖锐性与紧张性--真正的戏剧性。它来源于双方复杂难解的中        心矛盾。曹禺层层拉开人物的心幕,用大段的独自倾诉他们的内心苦情。          
曹禺戏剧的语言富有心灵动作性与抒情性。《雷雨》与《原野》中的人物由于各各怀着深仇宿怨,语言的进攻性更强烈。那种感情的巨大冲击力呈现出紧张激荡的浓郁风格。《北京人》的人物语言更为简洁凝炼,具有委婉深长的抒情诗意。剧中人物的教养、身分和戏剧冲突的特点,决定了戏剧语言是在隐晦曲忻中包蕴了尖锐的内在动作性和抒情性。在愫方、曾文清形象的塑造上,曹禺的语言艺术又有发展。他往往只用一两个词,一句简短的活,甚至几个语气词,来表现人物的复杂情致与内在动作,用无声语言即停顿来抒情。《北京人》诗情语言简约含蓄、欲说还休的特色,又与我国占典诗词抒情语言的凝炼含蓄的特征相贯通。这些都使曹禺戏剧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曹禺戏剧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一,    他的戏剧深刻集中地表现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与黑暗社会,成为“五四”新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五四”时代精神在新文学领域的表现就是涌现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两大基本主题。“五四”运动后的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中国社会性质未变,这两大基本主题一直是富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重要主题。“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的几乎所有作家都为此歌唱过。在现代戏剧领域,“五四”主题在不断发展。胡适《终身大事》以青年恋爱婚姻为题村,轻轻涉及这一问题,属于改良性质。丁西休《一只马蜂》、田汉《获虎之夜》也属同一内容,前者是委婉的讽刺,后者仅限于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与谴责嫌贫爱富思想。欧阳予清《泼妇》的主人公个性泼辣但作品开掘较浅,与《雷雨》情节接近的《幽兰女士》(陈大悲)、《青春的悲哀》(熊佛西)、《打出幽灵塔》(白薇)等,在揭示生活的深刻性和丰富性上,不能与后来的《雷雨》相比。郭沫若《卓文君》、《王昭君》的主人公反封建激情强烈,但主题开掘毕竟受剧本篇幅的限制。袁昌英的《孔雀东南飞》本应是富有深刻意义的题材,但作者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写寡母对儿子的变态情欲,冲淡了这个题材本身所含有的反封建意义。“左联”时期,左翼“剧联”领导下的剧作家已把创作重点移到工人、农民的阶级斗争与抗日斗争内容上去,这当然是戏剧文学的一种新发展,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这个反映时代、社会要求的重要主题,在戏剧方面还未产生一部代表作。一九三四年曹禺发表《雷雨》,在这一领域异军突起。此后,《北京人》等又深化了反封建主题。《雷雨》、《北京人》等,堪与巴金《激流三部曲》雄峰对峙,并驾齐驱,在现代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    第二,曹禺戏剧发展了我国悲剧艺术,进一步开拓了悲剧文学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为悲剧艺术提供了典范。悲剧艺术在我国古典戏剧中有优良传统。但是中国古典戏剧一个共同性是一部戏总须“悲、欢、离、合”敷演完全,令生旦当场团圆,悲剧成因往往出于无赖小人从中搬弄。这就削弱甚至淹没了悲剧精神。在现代戏剧史上,主要致力于悲剧创作,并取得独特成就因而推动了我国悲剧艺术发展的,除郭沫若外,首推曹禺。曹禺塑造了蘩漪、陈白露、愫方这样卓越的悲剧女性,刻画了鲁侍萍和周萍、曾文清等优秀的艺术典型,为现代戏剧的人物画廊贡献出一系列光彩夺目的悲剧形象。这些曹禺式的悲剧人物在我国悲剧艺术发展上的意义,还在于他们显示了悲剧人物和悲剧样式的发展。古代悲剧历来以表现英雄、伟人为主,历史的发展要求戏剧更贴近现实生活。曹禺从现实生活提炼出悲剧冲突,描写平凡生活中受压迫与摧残、遭压抑与扭曲的悲剧人物,反映出悲剧的丰富深刻社会意义。这些悲剧人物中几乎没有悲剧英雄(只有一个仇虎),作家描写了灰色人物、小人物的悲剧,发展了悲剧人物类型与悲剧样式,拓宽了悲剧艺术表现的领域。同时,曹码塑造悲剧人物总是致力于反映人物精神追求方面的深刻痛苦,深入探索悲刷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艺术手段把这种精神痛苦的深度传达得淋漓尽致。他的悲剧人物与悲剧冲突的特征又决定了他的悲剧主要不是体现为悲壮崇高美,而是通过不幸者的命运,写出一种忧愤深沉、缠绵沉挚的美。他以悲剧艺术的阴柔之美显示出悲剧美的丰富多样性。          
第三,    曹禺戏剧的高度艺术成就对我国新兴话剧文学样式他成熟起了决定性作用,奠定\"五四\"以来这一新生文学样式在我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一种基本外来的新兴文学样式要在一个民族的文学领域发展成熟并扎下根来,需要经过一个过程与许多人的努力。早期话剧文明新戏演出不用剧本。\"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中,随着易卜生等外国戏剧文学的介绍,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话剧文学。此后,田汉、洪深、欧阳予清、丁西林、熊佛西、汪仲贤、陈大悲等人,都以自己的剧本对剧本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努力。但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话剧仍处于徘徊状态,尚未发展为完整成熟的文学样式。当时即使较优秀的剧本(如《获虎之夜》、《五奎桥》、《屏风后》、《压迫》、《好儿子》),大部只能是独幕剧。大多数剧作家只能运用独幕剧形式或改编西洋剧,尚缺少驾驭能深刻反映广阔现实生活、人物众多、冲突复杂、结构宏大的多幕剧的功力。演出以独幕剧、改译剧为主,直到一九三三年,全国还没有一个职业化的话剧团,无非因为话剧演出生意清淡,无法维持剧团经营。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基本上都是受到外来影响的、新兴的文学样式,而话剧在这四种文学样式中发展较慢、成熟较晚。这主要因为: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剧本是最难驾驭的一种;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戏剧文学的成熟并不是仅靠剧作家的努力,需要表、导演等各方面因素互相促进形成,由于当时斗争形势紧迫,左翼戏剧工作者的不少作品是急就章。这个戏剧运动又受到“左”倾机会主义影响,对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作了简单化的、形而上学的理解。在剧本创作中,又受到苏联“拉普派”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忽视了戏剧艺术的特殊规律,作品未免粗糙。构成剧本文学的主要因素是人物、冲突、结构、语言。当时绝大多数剧作在这些方面都是欠缺的。一九三四、一九三六年曹禺接连发表《雷雨》、《日出》,标志着我国话剧文学样式的成熟。在这同时,一九三五年田汉创作的《回春之曲》,一九三七年夏衍创作的《上海屋檐下》,一起把我国新兴话剧推向成熟的阶段。《雷雨》、《日出》、《北京人》以卓越独特的艺术成就,高度满足了剧本文学关于人物、冲突、结构、语言等方面的艺术要求,成为我国话剧文学创作的典范。曹禺戏剧在吸收外来艺术,形成个人风格的同时,能从剧作的精神风貌与艺术表现方面体现出深厚的民族特色,奠定了诸剧这一新生文学样式在我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如果没有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丁西林、熊佛西等前辈戏剧家的努力,就没有曹禺对戏剧的新发展,但如果没有曹禺戏剧所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我国话剧文学样式的成熟也许还要推迟若干年。就这一点说,曹禺戏剧的杰出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曹禺剧作深得莎士比亚、契诃夫戏剧艺术之精妙,也颇具中国传统戏曲及古典诗词长于抒情的风华,有着浓郁的诗意。        这诗意从根本上源于他清丽含蓄、色彩鲜明的戏剧语言以及由这语言所营造的深邃意境和诗情氛围。因而钱谷融先生说:“曹禺本质上是一个诗人。”“诗人”的素质,促成作家将剧作的语言锤炼得极富抒情性。        --罗昌智        在创作过程中,曹禺是一个不敷衍的人。他潜心设计结构,他在戏剧结构上的高超和妙手天成,是“五四”以来任何一位剧作家都无可比拟的。在人物塑造上,他更是花费了全部心血。在创作《雷雨》时,他给人物写小传、札记,所以,每个人物出场时都有一段非常精彩的人物介绍。这是曹禺的发明,在他以前还没有人这样做过。        曹禺是现代文学史上时代特色比较鲜明的作家。他不像有的文人那样懂得和善于保护自己,甚至有时显得缺少独立思考。通过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极其伟大的、天才的人是如何被时代蛊惑、扭曲、吞筮。可以这样说:由于时代、社会的原因,妨碍了他成为莎士比亚式的人物。尽管如此,从《雷雨》、《日出》、《原野》到《北京人》,曹禺以不懈的艺术探索精神,在现代话剧的思想和艺术高度上,奠定了自己作为中国现代话剧史上一代艺术家的无可争辩的历史。        1949年后,曹禺为什么没有再创作出如《雷雨》那样经典的话剧巨制?        曹禺的女儿万方如是说:痛苦是什么?是一种性格。我是通过爸爸认识到这一点的。        很多年以来,我爸爸没有再写剧本,他为此一直痛苦,这痛苦又是他无穷无尽灵感的源泉,隔一阵就要喷发一次。       我记得太多这样的时候,他讲述他的生活经历,他所见过的一些事,如同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事,他反复地说他要写,要写真实的人。        随着身体的虚弱,他一点点地放弃了他的痛苦,放弃了由痛苦所替代的那种强烈的愿望,他不再说“我要写东西”了。        他常感叹自己太没学问,他说:“钱锺书,人家才是真有学问。”他检讨自己过去不用功,没有系统地读书;偶尔,他会谈起他年轻时怎样写作,怎样酣畅,在四川长江边的一条小火轮上,天闷热到极点,他又是特别爱出汗的人:汗流不止。从早上到夜里,他一句句一幕幕地写,天黑了就点起油灯。我想象得出江水拍打船动静,想象得出投在纸上的昏黄的灯影,他的笔追赶着他的思路,那是他生命中极乐的时光。        我要说我爸爸很真诚。这个真诚还不是人们说到“真诚”这个词时的那种含义,我说的这个真诚可能更彻底。        下雨了,我推着他在走廊上走。往日里他散步的时候,会盯住过路的人,当那人走过他身边,走开了,他会转回身盯住张望,我问:“你看什么呢?”他说:“啊,没有什么比青春再好的东西了。”他能感到年轻的气息迎面拂来,对真正好的东西,我爸爸从来也不迟钝。


曹禺剧作的变化
曹禺的前三部剧作是《雷雨》、《日出》和《原野》。《雷雨》主要批判了封建式的资产阶级旧家庭的黑暗与丑恶,在艺术上成功地借鉴了西方古典主义戏剧的许多优点,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日出》在思想和艺术上又有新的追求,把眼光从家庭转向社会,对“有余”和“不足”两个社会都作了批判和揭露,对社会的认识更为深刻,艺术上采用多线索的人物展览式,风格趋于平淡自然。《原野》又把眼睛转向农村,表现了农村中激烈尖锐的阶级斗争,艺术上主要受西方现代派奥尼尔表现主义的影响。1《雷雨》对西方戏剧的借鉴《雷雨》主要借鉴了西方古典主义戏剧的三大优点:第一,借鉴了古希腊戏剧“命运悲剧”的优点,塑造了侍萍的形象。侍萍是一位善良、深受迫害的劳动妇女,她竭力想阻止女儿四凤重蹈自己的覆辙,但女儿却偏偏走了自己的老路,因此,她只得把一切归于命运。第二,借鉴了莎士比亚戏剧“性格悲剧”的优点,塑造了繁漪的形象。通过“雷雨式”性格描写,表现了周家和她自己的毁灭。第三,借鉴了易卜生戏剧“社会悲剧”的优点,通过周朴园与繁漪、侍萍两个女性的关系,表现了当时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2周朴园的形象塑造与作用周朴园的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周朴园与两位女性,特别是他与繁漪的关系来表现的。周朴园与繁漪表面上是夫妻,但实际上,他们只是一种“主仆”关系。因为在周朴园眼中,繁漪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他对繁漪也没有真正的家,而只是为了维持他作为封建家长的尊严,要繁漪为孩子们做一个“服从的榜样”。比如,他强迫繁漪喝药,并不是为了给繁漪治病,而只是为了使自己的意志得到贯彻。《雷雨》的主题是批判资产阶级封建家庭的道德堕落,而周朴园在作品中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使这一主题得以体现。作品从这个形象身上引出了两条线索,一是通过他与鲁大海的矛盾,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二是通过他与繁漪的矛盾,表现他对家庭成员的专制。而这两条线索又因为他与侍萍的纠葛而联结在一起,突出了他的家庭矛盾,使作品能够从容地围绕这一形象,从道德堕落的角度表现资产阶级封建家庭的毁灭。3繁漪和侍萍形象的不同特征繁漪和侍萍形象的不同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繁漪是一位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具有资产阶级女性的个性特征;而侍萍原是周公馆的女佣的女儿,她所具有的是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的思想性格。第二、繁漪虽然是周朴园的正式妻子,但是她并没有得到丈夫的爱情,而只是丈夫的奴仆,是丈夫贯彻意志的工具;而侍萍与周朴园虽然没有得到夫妻的名份,但是双方都没有因分离而真正忘却。第三,繁漪在表现爱与恨时,都是外露的、强烈的,爱起人来象一团火,恨起人来也象一团火,是“雷雨式”的;而侍萍的感情却隐蔽得很深,既有坚韧的一面,又有软弱的一面。   

关于曹禺和《雷雨》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一发表,就震动了文坛,而此时的曹禺只有二十二岁,此外,他的四大经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曹禺 (1910一1996)现、当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演出中外剧作,显示了表演才能,并广泛涉猎新文学作品,开始写作小说和新诗。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接触欧美文学作品,深为古希腊悲剧作家及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人的剧作所吸引,同时也陶醉于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几十年来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1933年大学毕业后,曹禹入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专事戏剧研究。翌年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1936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禹广泛参加国内外的多种社会和文化交流活动,曾赴各地工厂、农村参观访问。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1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选集》、《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集》等。他的一些剧作已被译成日、俄、英等国文字出版。  

曹禺和他的三部曲
如果说,在30年代中国话剧已经走向成熟,那么成熟的标志之一,则是出现了曹禺和他的戏剧:《雷雨》、《日出》和《原野》。这些剧作,以其深邃的内涵、圆熟的技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省潜江县,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其父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三岁即随继母看戏,是一个小戏迷。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导师张彭春对他格外器重,他则以扮演娜拉等角色而闻名,绽露表演才华。少年时,喜写新诗,常吐露着感伤和凄婉的调子。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校期间,继续演剧并攻读了大量的中外剧作。于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雷雨》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也许得力于希腊悲剧的启示,或由于易卜生戏剧的影响,以及对佳构剧的熟谙;但它决不是模仿,而是来自作者对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愤懑,以及他那雷雨般的诗情。因此,我们在那扣人心弦的悬念中,也许可以领略中国传奇的魅力;而在火爆的场面中,却可以透视一个中国戏剧诗人特有的热情和个性;特别是它的戏剧语言,洗炼、纯净、具有丰富的潜台词,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雷雨》发表不久,留日学生立即将其搬上日本东京舞台。在国内,中国旅行剧团将其视为保留剧目,在京、津、沪多次演出。郭沫若称它是“一篇难得的力作”。茅盾曾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誉。80年代以来,《雷雨》再度兴起,久演不衰。
一鸣惊人的《雷雨》
《雷雨》是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聚集着许多的巧合但却透露着必然的悲剧。也许,它写得太像戏,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震撼力。         周朴园,虽曾留学德国,又是一个现代厂矿的董事长,但他的性格冷酷、自私,虚伪,在家庭里,却像一个黑暗王国的统治者。故事就围绕他而发生。30年前,他的家庭为了给他娶一个名门闺秀,硬是把他所爱的,并为他生了两个儿子的女佣侍萍逼走了。他以为她投河自尽。但是,她却为人所救,嫁给一个下层的佣人鲁贵。岂料,30年后,鲁贵不但在周家当差,而且,他们的女儿四凤又像她的母亲当初一样,来到周家作佣人。她同周家的大少爷周萍(周朴园和侍萍所生)相爱,并已有孕在身。但他们的爱情却带着内心的隐痛,因为周家年轻的太太繁漪,不肯放弃曾与她私通的周萍,而四凤却又要面对周家二少爷周冲(周朴园和繁漪所生)的爱情。侍萍由于寻找女儿来到周家,在这里,她最不愿看到的事发生了:她与周朴园再度重逢,而昔日之情却已覆水难收;女儿重蹈了她的覆辙,与其同母异父的哥哥相爱并已有了身孕;她的两个儿子周萍与鲁大海本是同根生,而今却因身份不同而水火难容;所有的人都蒙在鼓里,只有她知道,她感到老天太不公平了。当一切血缘的谜底被揭穿时,一场大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自杀了;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尽;繁漪疯了;侍萍呆痴了。好象周朴园就是一切罪孽之渊薮。        周朴园是《雷雨》中的成功艺术形象,他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这一切的承担者。一切罪孽都来自他的专制统治。《雷雨》的深刻之处在于,在周朴园这个人物身上,曹禺揭示了中国的资产阶级同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有着政治的、思想的紧密联系,揭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封建性。在他那纠集着复杂矛盾的心理和似乎具有人性的外观中,让人看到一个可怖的封建暴君的黑色灵魂。            曹禺曾说过,繁漪的性格是最“雷雨”的,这是因为,她素来有些阴鸷怪异,时而敛声息气,时而疯狂爆发,还有她那畸形的爱情、欲望的冲动,都裹挟着一种闪电雷鸣般的突发性和猛烈性。作为周朴园的继室,她不甘心为人摆布,厌倦了冷寂阴沉的家庭,在形如枯井的心底却跳跃着一丝如火的热情,她爱上了周家的长子周萍,落到了“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地步,在追求憧憬中的幸福的时候,恰恰将自己带入了一个既毁灭着自己又毁灭着别人的处境。这个人物的深刻之处,在于她从又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个家庭和社会,犹如一个封闭禁锢的黑匣子,是连一点人的自由都不可能的。人性被扭曲异化,美的心灵被扼杀窒息。“雷雨”的世界,是一个令人灵魂战栗的世界。         在《雷雨》中,侍萍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她本是一个纯朴、善良的劳动妇女,但也是一个最受损害最受屈辱的妇女。她所遭受的命运之不公,使她承受着最沉重的心灵之压力。而女儿四凤,这么一个纯洁、美丽而无辜的少女,她应当有她的爱情,但却又鬼使神差地重蹈母亲的悲惨命运。她在灵魂的惊恐和无奈中悲惨地死去。

下接(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5-18 00:38 , Processed in 0.07321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