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14|回复: 0

《雷雨》研学材料(转载) (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3 11: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考学时期搜集的,供大家研究。
谈《雷雨》中的蘩漪
作为整个剧本的灵魂,蘩漪是个颇具评论价值的人物。   蘩漪敢爱敢恨的突出个性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对蘩漪的爱恨有着自己的理解。   她是那个年代里唯数不多的个性派女性的代表,她有自己的思想,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即使在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后,仍敢于冲破封建纲常,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我不是周朴园的妻子,我不是周冲的母亲!”她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大胆释放自己的女性。正是这,才把她与那些默默忍受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一大群妇女区分开来,显出一丝耀眼的锋芒。   然而,我不赞成蘩漪对周萍寄予的感情,因为我始终认为周萍没有真爱过蘩漪。或许女人的心天生是软的,很怕每一份自以为是的感情从身边滑过,她深深地陷入了对周萍的爱中,似乎只有周萍才能使这个桀骜的女人改变桀骜的个性。这从周朴园让周萍劝蘩漪吃药的细节上可以一眼看出。   虽然蘩漪和周萍在年龄上属于同一辈人,但他们谁也无法改变他们既定的社会坐标,蘩漪是周朴园的妻子而周萍是周朴园的儿子。正如子君和涓生那样,哪怕他们是真爱最终也无法冲破封建的社会大网。这也注定了蘩漪走进的最终是悲剧。   蘩漪是自私的。为了爱情,她的行为甚至有点让我瞧不起。作为周冲的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喜欢四凤,然而她鼓励自己的儿子追四凤并不是因为做母亲的自私而是做女人的自私。   到后来她百般阻挠周萍与四凤的感情,死搅蛮缠地跟踪周萍,下跪哀求周萍,勉强他的感情,说实话,我恨周萍,更恨蘩漪,这些不符合她要强的个性,既然她敢于反抗周朴园,为什么最终要向周萍下跪,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追求个性吗?  我一直以为周萍和四凤在一起的可能比和蘩漪在一起的可能性大得多,甚至希望周萍和四凤的努力不会是徒劳,正因此才差点忽略蘩漪这个悲剧人物。   细想想,我的想法太天真了,蘩漪并不是造成周萍和四凤及周冲悲剧的罪魁,因为她同样不幸。   作者通过蘩漪来表现自己的爱恨,反映深刻的社会主题;对她的刻画符合人物的功利心态,我透过蘩漪的爱憎读懂了作者的爱憎也有了自己的爱憎,我明白了:黎明前总是最黑暗的。

刻划人心灵的戏剧大师——曹禺
今天(9月24日)是我国杰出的戏剧大师曹禺先生诞辰九十周年。       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剧作家的剧作,能像曹禺先生的话剧这样久演不衰。从它们诞生的三十年代,就轰动了京津和上海,茅盾先生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赞。而在最艰苦的抗战时期,曹禺先生的戏,依然是中国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宠儿。在解放战争年代,在解放区还曾上演过《雷雨》。解放后,曹禺的戏在五六十年代,则成为中国舞台上最招人喜爱的保留剧目。在文革之后,曹禺剧作的演出和改编,研究和评论达到一个高潮,几乎他所有的戏都被排演了,几个主要的戏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曲,甚至芭蕾舞。          为什么他的戏,让一代又一代的观众这么喜欢呢?为什么他的戏吸引一代又一代的演员去演出呢?        一个伟大的戏剧家,往往也是思想家,或者说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关怀人的命运,关怀人类的命运。莎士比亚是这样,曹禺也是这样。在曹禺的戏里,一个又一个人物的命运,诸如蘩漪、侍萍、四凤、陈白露、翠喜、小东西、仇虎、金子、愫方、文清,还有觉新、瑞珏、鸣凤……在这些人物的命运中,我们看到作家是怀着怎样一个伟大的仁爱的心灵,又是有着多么宽广的人道的关怀!甚至,连周朴园,他都有着怜悯。在他看来,人的悲剧境遇,人类的悲剧,几乎带有一种不可逃脱的性质。曹禺所具有的悲剧思想是杰出的,是十分深刻的。在同时代的剧作家中,甚至现代文学作家中,还没有人有着他这样宽广的人文精神和人类情怀。        他在晚年,之所以对一些社会问题剧的创作提出他自己的看法,并不是指责,而是由于他对中国话剧寄予了最深刻的期望,才把他心中的宝贝托出来。曹禺这样说:\"所有伟大的作家的好作品,不是被某个狭小的社会问题限制住的。《红楼梦》就不是被一个问题箍住了,它把整个社会反映出来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至于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等,也不是那么具体地提到某个社会问题,这些作品反映得很深刻很广泛。文学反映生活,可以更广阔,更深厚的,应该看得广泛,把整个社会看过,经过深入的思索,看到许许多多的能够体现现时代精神的人物再写。作品是要真正的叫人思、叫人想,但是,它不是叫人顺着作家预先规定的思路去'思',按着作家已经圈定的思路去'想'。而是叫人纵横自由地广阔地去思索,去思索你所描写的生活和人物,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思索整个的社会主义社会,甚至去思索人类。\"显然,这是他毕生的创作思想的结晶,是格外值得我们珍惜和研究的。我看,也部分地道出了,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原因。由于写了人,才能对人有所吸引,才能引起人的关爱。人的心灵是相通的,不但是共时性的相通,也可以是历时性的,世世代代的相通。          曹禺先生的人文胸怀,自然是重要;但是真正把人写好,又是谈何容易!          曹禺先生是一个对人,对人性有着最最充分的研究、最深刻的理解和最细微的体验的伟大作家。        对观众来说,最逗起他们情趣的是人,是人的性格,是人的心理和感情世界,是人性的复杂和隐秘。而在曹禺的剧作中,他对人,对人的性格的刻划,不但倾其毕生的精力,而在探索人性和人的感情世界上,他确是杰出的一个,甚至可以同世界那些戏剧大师媲美。人们常常有一种偏见,以为外国人能做到的,似乎中国人就不能做到,因此,多年来,对曹禺先生剧作的评价,都为这些偏见习见所困扰。郭沫若在看过《雷雨》后就说:\"作者于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术等,似乎也有相当的造诣。以我们学过医学的人看来,就使用心地去吹毛求疵,也找不出破绽。在这些地方,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最杰出的一个。\"的确,曹禺说:人是非常复杂的,又是最宝贵的,同时,又是最值得研究的。他一生都在探索人,探索人的的心理,人的感情,人的灵魂,把他们的最隐秘的情感世界,最复杂的人性心理,展现在舞台上。无论是被侮辱的被损害的,抑或是被压抑的变态的;无论是罪孽的卑微的心灵,还是最圣洁最美好的灵魂,……都在笔下被展现出来。正是这些,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灵,激动着一代又一代演员的表演的欲望。我以为,曹禺先生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能塑造人的灵魂的作家,最能揭示人的灵魂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作家,一个善于刻划人的深刻灵魂的大师。                  如果说,曹禺的戏剧有着什么诱人的秘密?那么,这个秘密就是他把最伟大的人文胸怀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理解结合起来。这就是曹禺戏剧魅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当我们纪念曹禺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之际,祝愿他的戏剧精神能够在中国的戏剧界得以传播,得以发扬!


评《雷雨》中的人物●
评周朴园王珊虹:《雷雨》中周朴园在人前的虚伪远不及对自己的虚伪。她自私无情却又不愿承认,因此他赞美侍萍用一些旧的家具来“怀念”侍萍,这些固然是给别人看的,但更多的是给自己看。这样当他想起三十年前的事时,他可以在心里自慰说:“我并不是无情,我逼走了他,但是我有惦记着他。”相信他在得知侍萍未死之前,会有“若她活着我将补偿她”的想法,然而这是仅止于弥补自己心灵空虚的想法,他以此来欺骗自己,让自己美化自己,使得自己的灵魂得以解脱。但当侍萍真的活着站在他面前时,他恐慌,不安,一心想着如何来保持自己的身份、地位、形象。他甚至想用钱来打发这个曾经为他生过两个小孩却又被他逼得跳河的女人,一切行为都出自他本能的反应,他自私、无情的本能。至此别说他在别人眼里的形象,就连他心目中自己的形象都被破坏了。因此她是一个极矛盾的人物,深信冷酷自私,心里却又不愿承认,努力做些可以安慰自己的事,努力建立令自己满意的形象,却又一手把自己这理想的形象破坏殆尽。 因此作者是英明的,无论安排他死或安排他发疯都无以惩罚他,唯有使他孤独一世才是对他最致命的惩罚。 王少颖:许多人给周朴园的评价是冷酷、自私、虚伪,残酷剥削无产阶级的资本家。可我以为周朴园也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他年轻时与梅侍萍相爱,本是一件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 爱情,他本是一个无阶级意识的善良的富家少爷,却因为被封建礼教下的门当户对和资本家的唯利是图意识所毒害,而逐渐沦为一个冷血的、始乱终弃的纨绔子弟。直至后来他逐渐习惯了资本家的不择手段,骗取名誉、金钱、地位。他自己也被教化成一个无情虚伪的资本家。但就在他已成为冷血动物之时,他却还保留着侍萍留给他的旧衬衣,旧家具以及相片。他残酷的性格背后,保留着一丝对年轻时爱情的留恋,周朴园的本性是善良的,却被封建制度所毒害,他既要赶走现在的鲁侍萍,却又保留着梅侍萍的相片,这本身就充满着矛盾。他受到现实中自身利益与内心深处真性情的强烈冲击,最后利益占了上风,要求他必须冷酷地对待现在的鲁家。周朴园也是可悲的牺牲品。 李育明:周朴园,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伪君子,他努力维护着自己身份地位。 一个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标准大资本家,也是一个深知金钱的力量,并善于利用的阴险狡猾的人。他同时也是一个被金钱所奴役的人。而这样一个奸诈、虚伪的大资本家,却有一个正直善良的工人儿子与他对峙,这应该是他的悲哀吧。 陈加雄:   周朴园是一个资本家,他做事冷酷无情,对人冷淡,并且十分虚伪。他似乎在深情地怀念“已死”的侍萍,他打听侍萍的坟墓并表示要进行修理,但当知道眼前的人就是侍萍时,他却签了一张五千块的支票递给侍萍,想以此来了结所有的事,这正是周朴园伪善丑恶心理的曝露,集中得表现了他得处世哲学。在他看来金钱能够解决一切,这不正是一个资本家应有的逻辑思维吗?●    评鲁侍萍邱鸿珊:鲁侍萍是旧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年轻时,她有幻想,也拥有过爱情——与一个资本家大少爷谈着甜蜜蜜的恋爱。本以为有了两个儿子,理所当然的可以嫁给她侍奉的周少爷。但她太年轻太单纯了,最后心爱的男人遗弃了她,比的她走投无路,投水自尽。幸运的是,她没死,反而因为这样坚强起来,看清了人性的丑恶,不再是一个只会服侍别人而没有个性的人。同时,在当时社会的局限下,一个善良纯朴的单亲妈妈带着小孩先后嫁了两个她不喜欢的男人,默默用忍耐去承受,又是一个大悲哀。她到底是不幸福的。她没有找到她爱的人与爱她的人,任凭岁月老去了青春。他在控诉周朴园时,始终很平和。不是恨麻木了她,是恨让她坚强勇敢活下去。 卢心心:  鲁侍萍是一个下层劳动妇女,既善良温柔婉约,又不乏坚强。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之后,曾投水自尽,所幸获救,在接下来的上十年里,为了生计,鲁侍萍带着孩子流落他乡,尝尽了世间冷暖,终于使她逐渐坚强。三十后与周朴园不期而遇,她深刻的认识到周朴园的自私虚伪本质,拒收周朴园的钱。这表现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她心地的磊落及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体现了她的尊严、骨气以及对命运的抗争。 ●  评鲁大海卢小从(由鲁大海想到的):鲁大海是一个思想觉悟较高的工人。虽然他的斗争经验不足,但是他所表现出来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处在三十年代社会底层的工人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而斗争,可是处在世纪之交的人们,具有正义感的却越来越少了,人于人之间互相关心的意识越来越淡薄了。人们不大喜欢“多管闲事”,甚至对伸张正义的人相处鄙夷的态度。此时我脑海里浮现出了前些天的一件交通事故。被车撞倒在地上的人呻吟着,丧失人性的闹事者还殴打他。他多么希望有人能将他送到医院,可是围观看热闹的人们一声不吭,眼睁睁地看着他倒在马路上呻吟……浙江时已经过去了,过去了,就这样过去了。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但是那些微观的人们的良心不会受到谴责吗?难道他们当中每一个人都能保证一辈子都不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吗?为什么那么多行人中没有人挺身而出替他打抱不平呢?善良的人们其实并不善良,在那些围观者中不少是有文化的人,他们小时候读书时不也是受到助人为乐、伸张正义的事迹的熏陶吗?然而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的时候却“忘记”了。我们很多同学也是这样,包括我在内,都缺乏实际行动上的正义感,这是为什么呢?社会在谴责我们,社会是多么渴望有更多像周立太心系打工仔的“草莽律师”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在召唤正义,在召唤正义……召唤更多的“鲁大海”!●  评周冲吴娜智:在那些大资本家的房子里,经常住着些不问世事、专门吃喝玩乐的大少爷。在周公馆里,也有两个少爷。不过周冲却不同于周萍,虽然说环境可以改变人,可是周冲却没有被这环境影响过。周冲的身份地位在周家是极其复杂的。他有一个悲哀的母亲,一个残酷、严厉的父亲,一个会压迫工人的大哥。受五四思想影响的他看清了资本家的生活,他不想过着享乐的日子,而勇于探索真知。是一个未踏入社会,充满天真幻想的年轻人,能够看清世道的善恶,父亲要开除罢工工人鲁大海时,一句:“爸爸,这是不公平的!”便能体现他的善恶分明。

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性与多元化
——从曹禺先生的剧作想到的
说到曹禺先生,我首先想到《雷雨》,剧中的八个人物被作者巧妙地编织在一张悲剧的罗网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经历与梦幻,有着自己的心理趋动和情感追逐,并为之相互矛盾、相互冲撞,直接地、间接地、含蓄地、赤裸裸地……每个人都以自己为结点,与他人构成了多向的命运与情感的关系。            繁漪在追着周萍,周萍与周冲又同时追着四凤,四凤与周萍是同母异父兄妹,鲁贵在周家当佣人,而鲁大海又在自己父亲的矿上当工人……人物关系扭结的太有戏了,而且,它提升到人物生存与命运的层位。            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的是,曹禺先生何以能做到这一点,何以能在观察、审视他笔下的人物时,能做到那么深邃,乃至发现每个生命的“挣扎”,而使形象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艺术穿透力?            许多研究曹禺先生剧作的专家,都很看重作家的思维方式,进而探究这种思维方式受“老子”、“佛经”及“圣经”的影响,这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且,给了我们深入地认识曹禺许多有益地启示。那么,流动在曹禺先生创作理念的脉流究竟是什么呢?换句话说,曹禺先生在塑造人物时因循一种什么艺术观念呢?我想,从先生的剧作中,首先可以看出他对时代与生活的思考,绝非是从局部和表层着眼的,而是把人物置放在历史的进程与发展中,虽然仅仅是舞台上的“这一个”,而它却包容和潜藏着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物的来龙去脉和绵延不断积淀着丰厚,只有丰厚才能“把人说清楚”,所以,曹禺先生非常注重探究人物动态的人生流程,用一种把握人生过程的思考方式,去解析人物、透视人物和创造人物。曹禺先生写人是写人生,这种对人生过程的捕捉和意识,无疑会把剧中的人物看做一个“流动体”,在这个动态的人生流程中,充分展示人物的复杂性和多元化,把握人物的由来和走向,让观众从舞台上体悟到人生的本质。            说到这一点,我以为《雷雨》中的周朴园是诠释作者这种创作理念的一个突出典型。过去,人们在对《雷雨》评价中,总是把周朴园看做是悲剧的制造者,是专制、冷酷和伪善的罪恶代表,其实,周朴园又何尝不是一个悲剧命运的承担者呢?            曹禺先生在谈到《雷雨》的创作意图时,曾做过这样的陈述:“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我是个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客宾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惩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沼泽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难道周朴园不是跌在沼泽里的一匹羸马吗?周朴园不是和《雷雨》中的其它人物一样,愈挣扎、愈深沉地陷在死亡的泥沼里吗?

繁漪形象辨析
闲来无事,又翻起了《雷雨》。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在剧中,为我们塑造了八位翊翊如生的人物,特别是蘩漪写得更为出色。她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极富个性特征的文学形象之一,也成为大家讨论和研究的焦点,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接受角度去探讨、去挖掘,有说不完的话题。    对于蘩漪这一悲剧形象及其典型意义的认识上,一直就存在分歧。其主要观点不外乎(一)蘩漪是一个资产阶级女性。(二)蘩漪是一个旧式女人。这两种观点都仅仅注意到了其性格的一个侧面,忽视了对蘩漪本身性格矛盾的进一步探讨。这对认识蘩漪这一悲剧形象有很大影响。    如果对蘩漪所处的时代、自身教养、家庭属性等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蘩漪有资产阶级女性和旧式女人两方面的因素。对蘩漪性格上的两重性,曹禺先生显然也注意到了。他曾说:“蘩漪是五四以后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在蘩漪的舞台指示中他又说:“她是一个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而在新版《雷雨》中他综合了以上两种说法:“她是一个爱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明慧。”显然,在蘩漪这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身上还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    蘩漪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都在她的身上打上了自己的印钤。蘩漪具有旧式女人的“文弱”、“明慧”,以及在仆人面前那种旧式大家主妇的风范和对侍萍、四凤深重的阶级偏见。(旧式女人的表现)另外,她上过私塾,又“受过一点新的教育”,这不仅使她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她的感情,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使她具有了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条件,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掀起以后,受到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使她不能安于“三从四德”所规定的命运,她要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身为“工具”的命运,力图作为一个“人”而“真真活着”。她不顾封建礼法高呼:“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这完全是一个资产阶级女性追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重要表现。    蘩漪生活了十八年的周家的阶级属性对她的性格亦有很大影响。周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有明显的封闭性和凝固性。周朴园作为封建式的家长,他的生活、思想、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无不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他的家庭有着封闭的旧家庭的显著特点,他在家中是“天然尊长”,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他扼制一切有生气的东西。在这个家里,受害最深的是蘩漪。周家对蘩漪来说,无异于一个不透气的“铁屋子”。这对她的个性解放是一个极大的限制。同时也使她的反抗形式明显地有别于西方资产阶级女性。西方资产阶级女性虽然也没有政治地位,但是在个人生活上却有一定的自由,而蘩漪却没有任何社交的自由,她完全是周朴园的附属品。虽然在物质上她应有尽有,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资产阶级太太的生活,但在精神上却贫困如洗。周朴园的凶横以及蘩漪自身的地位,都使她再也难跨出周家大门一步。这使得她只能把自己的追求局限在家庭以朵,不得不把眼光投向她不该爱的周萍,使她一步步走向悲剧的结局。    如果说周家生活封闭性割断了蘩漪同外面世界的联系,那么它的凝固性与日俱增是无情地消磨和窒息蘩漪心中的生命气息。周家的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死沉沉的,内心要求极为强烈的蘩漪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磨掉了她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使她只好“安安静静地等死”。但是,周萍从乡下来到周家,这种凝固性被打破了,给蘩漪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可周萍这棵弱不禁风的小草同周朴园这样的实力人物是无法匹敌的,所以这种凝固性的中断对蘩漪来说是带来了更大、更沉重的痛苦,它彻底毁灭了她心中重又萌发的生的渴望。    周家作为一个束缚人、压迫人的笼子,是蘩漪反抗的对象,但长期的大家庭生活在她身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使她的反抗带有被扭曲的痕迹。    蘩漪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她却不是一个有开创性的能力和思想的人。    蘩漪的反抗性,主要表现在对周朴园的反叛上。这贯穿在她的许多言行中,而且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激烈,最后终于完全撕碎了周朴园的“尊严”,彻底破坏了周家的“秩序”,显示出刀子“雷雨”般的性格。    蘩漪自从被骗到周家以后,便无爱无望地被禁锢在监狱似的周公馆,过着违背自己本性的生活。他们之间格格不入的思想、性格、道德观念和那种不真实的生活,使蘩漪处在被压抑、被摧残的地位,但是,蘩漪“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了于冲破一切的桎梏。”在《雷雨》整部剧中,蘩漪和周朴园的正面冲突就有四处。第一次冲突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这次蘩漪的反抗性是表现出来了,但这属于消极抵御。这可以从她的语言中看出来。如:“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她最后还是屈从了,带着极大的愤怒把药喝了。虽然这主要不是为了周朴园。第二次冲突是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这次蘩漪却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周朴园曾经两次派仆人催蘩漪去看病,蘩漪都没有去,周朴园只能自己亲自去催,企图以家长的威严逼她看病,但他没有想到,蘩漪并没有被他吓住,她仍没有去看病,而是径自回楼上去了。这次冲突中蘩漪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优势仍在周朴园一方。因为最后他还是让周萍陪着柯大夫上楼替她看了病。第三次冲突是蘩漪雨夜从鲁家归来遇到周朴园。这次蘩漪的反抗性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周朴园的每一落千丈次问话的回答,都使周朴园感到惊愕骇异最后又只能摆出家长的架势命令蘩漪到楼上去,但他得到的回答却是:“(轻蔑)我不愿意,告诉你,我不愿意。”这可以看出优势转到了蘩漪一方。第四次冲突是在剧尾。这次蘩漪更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庄严的外衣,肃医治了他的道德面具,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而周朴园此时完全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每次冲突之后,都使她们的关系发生变化。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也由消极到积极,越来越不可遏制。    虽然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带有个性解放思想跟封建专制斗争的性质,具有较积极的社会意义,可是蘩漪性格中的封建性,使她的反抗不能不带有旧式女人的痕迹,具有软弱无力的特点。她对周朴园的禁锢和摧残感到痛苦,使出一切力量进行反抗,却从没想到要与周朴园彻底绝裂,到周家以外去呼吸更为自由的社会空气;她虽竭力反抗,但她并没有正确地估计一下自己与对手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对她的反抗前途也没有什么更为考虑。所以在传统思想的重压下,她没有也不可能通过个人的力量去挣脱周朴园的控制,这使她的反抗带有某些苍白的病态。    蘩漪不仅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而且还有个性解放的要求,但她却不知如何获得个性解放。蘩漪在周家过的是蜇居似的生活,没有地位,没有自由,什么都要听周朴园的摆布,这使她“渐渐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但这并没有把她内心的渴望完全浇灭。因此,当五四风暴席卷全国,反对旧礼教,个性解放的呼声象春风般吹进周公馆时,蘩漪便从一个“石头人”的冬眠中苏醒了。她从中吧取了思想营养和精神力量,使她的生活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从冷漠地“等死”转而为对“真真活着”的追求。    然而,蘩漪以往的教养和所受的“一点新的教育”都不能使她对如何才是“真真活着”作出正确而深刻的回答。她所渴望和追求的“真真活着”的内容,只是在个性解放思想的鼓舞下,要求摆脱封建桎梏,按着合乎她的本性的发展,以一个独立的人的资格,去追求和享受一落千丈种有爱情的生活。   蘩漪的这种渴望与追求是完全合理的,但却没有得到正常发展。她不知道也不可能去争取得到真起码的爱情幸福和人格独立,而是陷入了盲目的荒唐的“爱”之中,把同周萍的暧昧生活作为最大的满足。   周萍并不是蘩漪理想的爱人,那么她为什么会爱上周萍呢?“这只好问她的命运,为什么会落在周朴园的家庭中。”(《雷雨》序)“只有在这样畸型的家庭,才能产生这样畸形的乱伦关系,而归根到底它又是那个畸形社会的产物。”(田本相《曹禺剧作论》)    蘩漪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仅是周公馆这有限的范围内。她所看到的男人,除凶横的周朴园之外,就是鲁贵一类的奴才,这些人都不能点燃她心中的爱情之火。她便只好把眼光投向的周萍身上。    周萍从乡下来到周公馆,给蘩漪的与世隔绝的、窒闷的生活带了“新鲜”与“诱惑”,也激起了她心中爱情的浪花。特别是周萍对她十几年来的处境和命运的同情,使蘩漪把他视为可以倾吐心声的知已。在这种情况下,周萍冒天下之大不韪,说他爱她。他在一时冲动下的举动在蘩漪看来则向旧礼教的挑战,是勇敢的行为,所以蘩漪不顾一切地把自己的真情、性命、名誉都交到了周萍手上。    自从同周萍在一起,蘩漪才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从此,她能够向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倾诉自己的抑郁和痛苦,表达自己的欢乐与幸福。尽管她与周萍的爱情生活是在一种极不舒畅的环境中,不能充分享受他们应有的爱情生活,然而她满足了。可是就连这样的生活她也不能拥有,周萍要离开她,摆脱她。这对蘩漪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周萍,就意味着回到令人窒息的生活中去,所以她不愿意失去已经得到的真实生活,她要把周萍从四凤手中夺回来,使刀子留在自己身边。在她认为还有一线希望时,她绝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为此她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可以违心地把自己置于极端屈辱的地位,要求周萍把也带走,甚至日后可以叫四凤一起来住。只有当她意识到周萍已经铁了心,决意抛弃她时,她才进行了疯狂的报复。    蘩漪最初和周萍的交锋中,她是处在主动地位的,她声色俱厉,每一句话都是进攻性的,带有威胁和震慑的作用。如:“我怕你是胆小吧?”,“这屋子曾经闹过鬼,你忘了。”而在喝药事件中,蘩漪之所以屈辱地把药喝了,是因为她认为周萍还是爱她的,不愿意让他苦恼,让他难堪。    而在第二次交锋中,蘩漪是在哀求、挽留,希望周萍不要“看见了新的世界里,就一个人跑。”可是当蘩漪认清周萍原来是周朴园的化身,有着和周朴园一样的伪善、冷酷、自私,她感到自己的真情受到了蹂躏,人格受到了损伤,于是发出沉痛的叫喊:“一个女子,你记着,不能受两代人的欺侮。”这显示出蘩漪心灵深处的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    这次交锋之后,蘩漪那强烈的自信和希望开始消失,进攻的力量也已减退。但她为了重拾起破碎的梦,把自己从绝望中拯救出来。到最后一幕,她只剩下近乎绝望的乞求,是蘩漪从来没有过的,表现了她内心的极大痛苦。她的许多话都是忍受着屈辱,违拗着自己的天性说出来的:   萍,好了。这一次我求你,最后一次求你。我从来不肯对人这样低声下气说话,现在我求你可怜可怜我,这家我再也忍受不住了。   不,不,你带我走,——带我离开这儿,(不顾一切地)日后,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热烈地)只要你不离开我。    这都表明了一个绝望的女人的最后的、无力的挣扎,也显示出蘩漪性格中旧式女人的怯弱,色厉内荏的一面。但是,蘩漪毕竟是个乖戾的女人,当她得不到时,她便要彻底毁灭它。当她认为一切都无可挽回时,报复的时刻便到来了。到最后一幕,她承认了同周萍的关系,迫使周朴园认下了侍萍,使周家复杂的血缘关系一下子真相大白,使得周萍再一次陷入乱伦,在痛苦和毁恨中自杀身亡。蘩漪也在爱与恨都燃尽之后,走到了她的末路,完成了她的悲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蘩漪兼有旧式女人和资产阶级女性两方面的因素,她所追求的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却要通过与家人私奔的传统方式来达到;尽管她很大胆,勇敢地追求爱情自由,却想也没想过要与骗她十八年,自己并不爱的周朴园表明决绝的意志;她虽然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全部内容和生活最高理想。但是,哪怕以“闹鬼”的方式存在,她也可以在周公馆屈辱地生活,这说明她虽然受过一点新的教育,但在她身上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这使她无法摆脱家庭、社会的束缚,无法获得真起码的个性解放。    蘩漪在旧制度,旧家庭里是被凌辱、被摧残、被遗弃的受害者,她的悲剧命运是值得同情的。但在她的思想性格中,杂合着积极的和变态的因素,她是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黑暗社会造成的悲剧人物,因而具有较深刻的典型意义。可以说她的不幸命运暴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她的叛逆和挣扎则是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有力冲击。同时也说明在利已主义的发条上产生的反抗力量毕竟是软弱的,不能持久的,通过追求个性自由产生的爱情,她并不是美丽的,所以她不可能使自己获得真正的幸福,她的悲剧亦是必然的。

评《雷雨》中的繁漪
曹禺的四幕悲剧《雷雨》一直享有盛誉,是一部可以\"放在巴黎最漂亮的舞台上演出的近代剧\",无论过去和现在,都以其惊人的艺术生命力活跃在中国舞台上。     繁漪是其中最具特色和最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个从走廊上静静走来的女人,阴鸷而沉郁,穿着一身镶灰花边的旗袍,如同一朵黑色的玫瑰在满园的暮色里散发忧郁的芬芳。她的眼睛大而灰暗,沉静地灼烧\"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偶尔也会露出依稀的微笑:\"红晕的颜色为快乐散布在她的脸上\"。她被沉重地压抑束缚着。繁漪和她的丈夫周朴园仅仅维持名誉上的关系。周朴园家庭至上的观念和专制主义的精神时刻折磨着她,她在空虚和痛苦中煎熬了十八年,他侵蚀着她的心灵,磨钝她的感观,但繁漪的坚韧、执拗,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的思想并未消隐沉沦,而当它们与家庭专制主义近距离地碰撞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和冲突。起初,长时间的压抑无法散开她心头的纠结,于是她忍耐地顺从着。但她有追求爱与被爱的权力,她要自由!当生活的大门给她打开一丝混沌的希望后又毫不迟疑地关闭,光明转瞬即逝,她再次感到憧憧的黑影吞设了她。不,扼住命运的咽喉,她决不放弃!她是果敢而坚定的白芷。当周萍向她表示自己的悔恨,请求原谅的时候,她坚决地说:\"我不后悔,我向来做事没有后悔过\"。她是软弱的葶苈。当周萍与她决裂的时候,繁漪竟委曲求全地说:\"萍,这是我最后一次求你,我从来不肯对人低声下气讲话,现在请你可怜我。  软弱的第一自我与强悍的第二自我长时间地冲突。(雅各森布语)  繁漪因为爱而坚强,又因为爱而软弱,因为爱而痛苦,又因为爱而挣扎。繁漪你是错的。周萍理想中的妻子是四凤,具有良好的传统美德,天真善良,洋益着青春的活力,并且是服从的,拯救他脆弱的灵魂。而不是具有独立反抗意识的你。繁漪你又是对的。你勇敢地追求自由与幸福,敢于呼吸自由的空气,舒展自己的灵魂,释放最真的你。现实让一切变得渺远而感伤,爱已不复存在。周萍近乎忍心的决绝将理想的晶球一次又一次地击碎。洁白的希望变成哽咽的绝望。繁漪--死了。\"整个面庞是无表情的,只有她的眼睛燃烧着心内疯狂的火,然而也是冷酷的。\"爱恨交织烧毁了她的思想,她只剩下一具充斥着仇恨的躯壳。妒火与仇恨驱使他以一个庸俗女人的方式去报复周萍。\"做一次困兽的斗\",甚至不惜利用自己的儿子来达到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目的,这是她对这个死寂家庭的致命报复和她个人最大的悲哀。她违背了一个母亲最基本的天性。又对又错的女人啊!这才是完整的繁漪。我会流着眼泪哀悼这个可怜的女人,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所谓罪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母亲的天职。(曹禺语)繁漪,你是迅急的雷雨,打破了这个封建古老专制家庭的死寂,你是闪亮的刃首,刺破了漠漠长空的黑暗,你是耀亮苍穹的闪电,旋即消逝于天际,却早已照亮专制与罪恶合织的黑暗。

《雷雨》中的蘩漪
作为整个剧本的灵魂,蘩漪是个颇具评论价值的人物。           
蘩漪敢爱敢恨的突出个性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对蘩漪的爱恨有着自己的理解。           她是那个年代里唯数不多的个性派女性的代表,她有自己的思想,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即使在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后,仍敢于冲破封建纲常,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我不是周朴园的妻子,我不是周冲的母亲!”她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大胆释放自己的女性。正是这,才把她与那些默默忍受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一大群妇女区分开来,显出一丝耀眼的锋芒。           然而,我不赞成蘩漪对周萍寄予的感情,因为我始终认为周萍没有真爱过蘩漪。或许女人的心天生是软的,很怕每一份自以为是的感情从身边滑过,她深深地陷入了对周萍的爱中,似乎只有周萍才能使这个桀骜的女人改变桀骜的个性。这从周朴园让周萍劝蘩漪吃药的细节上可以一眼看出。 虽然蘩漪和周萍在年龄上属于同一辈人,但他们谁也无法改变他们既定的社会坐标,蘩漪是周朴园的妻子而周萍是周朴园的儿子。正如子君和涓生那样,哪怕他们是真爱最终也无法冲破封建的社会大网。这也注定了蘩漪走进的最终是悲剧。 蘩漪是自私的。为了爱情,她的行为甚至有点让我瞧不起。作为周冲的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喜欢四凤,然而她鼓励自己的儿子追四凤并不是因为做母亲的自私而是做女人的自私。 到后来她百般阻挠周萍与四凤的感情,死搅蛮缠地跟踪周萍,下跪哀求周萍,勉强他的感情,说实话,我恨周萍,更恨蘩漪,这些不符合她要强的个性,既然她敢于反抗周朴园,为什么最终要向周萍下跪,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追求个性吗?           我一直以为周萍和四凤在一起的可能比和蘩漪在一起的可能性大得多,甚至希望周萍和四凤的努力不会是徒劳,正因此才差点忽略蘩漪这个悲剧人物。           细想想,我的想法太天真了,蘩漪并不是造成周萍和四凤及周冲悲剧的罪魁,因为她同样不幸。            作者通过蘩漪来表现自己的爱恨,反映深刻的社会主题;对她的刻画符合人物的功利心态,我透过蘩漪的爱憎读懂了作者的爱憎也有了自己的爱憎,我明白了:黎明前总是最黑暗的。


沉默的鲁侍萍
阅读激情澎湃的《雷雨》却独独感到侍萍是沉默的。她不是曹禹最钟爱的人物,不具有最“雷雨”的性格,所能唤起的阅读共鸣也不会是最“雷雨”的。然而,侍萍的沉默却让我们不敢同样沉默地漠视命运。意义恰好相反,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人生已被分成两部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她希冀在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从而确证自己存在的价值。然而侍萍命运的悲剧性却让这汪纯净的生命之泉慢慢干涸,直至枯竭。           女人前半生的幸福往往押在婚姻的赌注上。少女时代的侍萍与周家少爷周朴园定情,并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然而周朴园狠心的遗弃毁灭了少女的爱情之梦,失贞的耻辱永远地葬送了侍萍通过婚姻可能获得幸福的人生坦途。因此,她绝望于爱情,也失去了追求爱情的权力。这段感情令她受尽折磨,背负着失德的十字架艰难前行。可以肯定地说,周朴园的背叛彻底毁灭了少女诗萍的“纯真”。           没有了爱情,余下的就是必须生存的现实。侍萍遇人不善地嫁了两次,与鲁贵的结合显然也不是幸福的。鲁贵鄙贱失贞的侍萍,待其如奴仆般吆喝训斥,侍萍只能以沉默来拒斥这个她极端厌恶的男人。因此,被迫选择的婚姻也没有结侍萍带来解脱,相反只是在一次次廉价的自卖中践踏着作为人的尊严。前半生的侍萍最诚挚地奉献过爱情,却遭到背弃;试图经营家庭,却倍受歧视。沉重的现实境遇使她逐渐丧失了爱人的能力,侍萍生命的一半早早地枯萎了。           中年的侍萍悉心于照料儿女,作为一个母亲,她关爱着自己的孩子,她总是竭尽全力地张开羽翼为儿女们这风挡雨。她毫无保留地将后半生的幸福押在儿女的回报上。然而命运之神所安排的“回报”却彻底击垮了这个善良的母亲。面对长大成人的长子周萍,侍萍的隐忍与欣慰矛盾交织,只一句“我是——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将母亲想认而又不能认子的悲哀浓缩到无尽的心灵空间中,侍萍清楚地意识到她已经永远地失去了这个儿子。生长在两个不同家庭,代表着两个截然对立阶级的兄弟周萍与鲁大海之间必然的阶级冲突又让侍萍在“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矛盾中备受煎熬,心力交瘁。可是命运还在步步紧逼这个满身疮伤、苦难深重的母亲,向她追讨三十年前的“旧账”。女儿四风与异父兄长周萍的乱伦令侍萍猝不及防,前半生的“罪恶”由此将她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尽管待萍以最大的勇气独自吞咽着儿女们为她酿制的苦酒,一场势不可挡的大雷雨摧毁了一切,侍萍彻底失去了生命仅有的支撑。如果说前半生失去爱情的侍萍还能麻木地生存,后半生失去亲情的侍萍则一无所有,她所奉献出的都成为前半生的赎罪,彻底绝望的侍萍别无选择地疯狂了。           活生生的侍萍在命运安排下逐步走向死寂的绝境。她沉默的人生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她自始至终地关爱他人,以最大限度忍耐别人给她造成的伤害,不断退让地守着生命的底线。戏剧大师曹禺将所有苦难集中于侍萍一身,也许意义正在于证明:人必然会经受苦难,即使他(她)默默无闻。面对苦难,人无法选择,只有去面对、去接受。           侍萍的悲剧是一曲用心良苦的命运挽歌。侧耳倾听时,荡漾在心里的是“水似的悲哀,流不尽的”         (曹禺《(雷雨)序》)。




下接(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5-18 01:58 , Processed in 0.06612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