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4|回复: 1

[史海漫步]李道明編撰:日本治台簡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6 13: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日甲午戰爭(為了朝鮮的主權問題),清朝戰敗
1895年4月17日 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在下關(馬關)簽和約,割讓台灣、澎湖

5月21日 唐景崧、邱逢甲等成立「台灣民主國」宣佈獨立,英文叫Taiwan Republic或Formosan Republic

5月26日 日軍在澳底(貢寮鄉鹽寮)登陸,攻陷基隆

6月4日  唐景崧逃往淡水德商Douglas(忌利士)洋行,乘德國商輪逃往廈門。台北鄉紳李春生、浪人辜顯榮、外商及記者等商議迎日軍進台北城,決議派辜顯榮往基隆迎日軍

6月14日 日軍抵台北

6月17日 舉行「始政式」

     日軍繼續攻陷新竹、苗栗、彰化,在八卦山與劉永福的台灣守軍激戰,日軍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於戰役中受傷(後來不治),台軍不支,日軍攻陷雲嘉,另派軍登陸布袋、枋寮,陷高雄、鳳山,圍台南,劉永福不得不由安平乘英輪去廈門。唐景崧離台四個半月後,日軍統治全台。台民抗日共死一萬四千多人、日軍死278人

1897年5月8日  住民去就決定日止,台人選擇回中國的有6456人(當時台灣人口為280萬人),大多數人不得不選擇接受異族統治

         日本統治初期,全台各地仍有斷續之武裝抗日行動(日人稱之為「匪徒」或「土匪」)。日本當局一面以武力鎮壓訪抗運\動,一面部署統治機構、建立開發基礎,另一方面也「安撫」台民,對台人原有宗教與風俗習慣採放任之態度\\n
1895~1918 第一階段:領台初期,恩威並施,建立殖民地基礎   


七任總督均為軍人。兒玉源太郎任內(1898/2~1906/4)任用後藤新平為民政長官(1898/3~1906/11),奠定殖民地現代化之基礎,先後完成土地、林野、戶口調查,統一度量衡、貨幣,擴建郵政、電信、航運\、港灣、鐵公路。\\n
將糖提昇成現代化工業生產。1900~1910年間台灣製糖、新興製糖、鹽水港製糖、明治製糖、大日本製糖、帝國製糖公司相繼成立
振興水力發電事業。1905年建第一座發電所
台灣財政在1904年開始自立自足

台灣經濟成為供應日本廉價原料及成為日本工業品消費市場之殖民地經濟。日本財閥資本進入台灣,壟斷各項產業,總督府則強制收購台人土地,或以關有地之名目獨占土地(如金、石、硫礦、樟腦等業主軍備沒收)

抗日行動

1895~1915  較大規模之武裝抗日事件有20起以上,含小規模衝突者則計100多件,5884人受審,4430人處死

1906~1909  佐久間左馬太總督鎮壓原住民18回,期間漢人之武裝抗日行動則有10件,因此佐久間任內主要工作是平定叛亂、鎮壓原住民

安東貞美總督上台,發生口焦叭口年(西來庵)事件(台南玉井),日軍砲轟口焦叭口年,309人被害,1464人被捕,903人被判死刑(200人真正處死)
大正民主期

日本產生政黨內閣,有別於過去之藩閥內閣或官僚內閣,日本政治進入「大正民主期」,日本對台殖民統治政策開始修正
1918年11月 台灣總督改為文官總督,首任為田健治郎,台灣進入日人治台三階段之第二階段

1918~1937 

第二階段:日台一體,內台共榮,內地延長主義,宣稱要扶植台人自治   


台灣近代之民族運\動/社會運\動開始\\n
台灣留日學生:1915年--東京 300多人

        1922年--東京 2400多人

1919年底清水蔡惠如、霧峰林獻堂組織「新民會」從事政治社會改革運\動,推動「六三法撤廢運\\\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20-1934共請願15次),創辦「台灣青年」雜誌(1920),爭取台灣的政治自由與文化啟蒙運\動\\n
1921年10月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林獻堂任總理,蔣渭水、蔡培火任專務理事

 讀報社à文化講座à夏季學校à全島巡迴演講(文化演講)à電影巡映隊(活動寫真班)放映社教影片。1925~26年各地演講會聽眾數計23萬多人(當時全台人口約300萬)

1923創半月刊「台灣民報」配合台灣文化協會的各項社會運\動(農民、勞工運\\\動)

文化協會vs.公益會(欽日台灣士紳辜顯榮、林熊徵、許丙、李延禧)

      歌頌日人對台灣之善政

      1924年6月在台北舉行「有力者大會」,反對台灣文化協會。文化協會舉辦「無力者大會」予以反擊

辜顯榮----基隆迎日軍及協助「平亂」有功,獲賜勳位,任總督府評議委員(1931),選為貴族願議員(1934),獲經濟上多項專賣權(糖、鹽、鴉片、樟腦),是日治時期台灣No.1的親日「紳士」。日人公開表揚辜顯榮,說他是台灣的甘地

文化協會路線鬥爭

1926年起分為三派:(1)右派----蔡培火、林獻堂,以文化運\動、啟蒙運\\\動、知識教化為主

(2)左派----連溫卿、王敏川,推行農工運\動、階級運\\\動

(3)中間派----蔣渭水,主張全民運\動(全民解放運\\\動)

1927年1月左派掌握文化協會主導權,林獻堂、蔡培火、蔣渭水退出,另成立「台灣民眾黨」(1927年7月10日)主張「確立民主政治、建立合理的經濟組織、改革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黨魁為蔣渭水,1931年被殖民政府解散。

台灣民眾黨積極推動工運\,至1927年底或21個勞工團體(3000多人)支持。1928年2月成立「台灣工友總聯盟」,一年後入盟的團體達65個,會員一萬多人,開始發動一連串罷工事件。

台灣的左翼勢力

二林蔗農事件à台灣農民組合

1925年1月1日,二林蔗農因不堪受林本源製糖會社壓迫,召開蔗農大會,成立蔗農組合,向製糖會社提出要求被拒,警方率人強割甘蔗,與蔗農衝突,蔗農組合幹部被捕判刑。

1926年6月成立全島性「台灣農民組合」(簡吉、趙港領導),總部設在鳳山。同年12月在台中召開首次全島大會,簡吉。趙港、楊逵等人當選中央委員,走馬克思主義路線,支持日本勞動農民黨,會員達二萬四千多人,分23個支部。

1928年4月15日台灣共產黨於上海成立,成員包括林木順、謝雪紅、林日高、翁澤生、潘欽信、陳來旺等,從事農工運\動,並介入主導「農民組合」與「新文化協會」。台共提出「建立台灣共和國」之口號,受到中共的支持\\n
1929年日本殖民政府對農工社會運\動開始採高壓手段,大肆逮捕農民組合、工會、台共幹部\\n
1931年解散民眾黨,蔣渭水去世(8月5日),台灣工友總聯盟隨即式微

1934年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在這年9月被日本當局命令停止(但1935年底台灣舉行有史以來首次投票選舉市議員及街庄協議會員)

1937年台灣地方自治聯盟自動解散(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於1930年8月成立,以確立台灣地方自治為宗旨,蔡培火、楊肇嘉、陳逢源、洪元煌為主)

1937~1945 第三階段:中日戰爭爆發,皇民化時期   


總督恢復為軍人總督,配合侵華行動,展開「皇民化運\動」,企圖把台灣人造就成效忠天皇的「皇民」。\\n
1941年4月成立「皇民奉公會」以配合戰時行政,全台士紳、知識分子都被迫成為幹部。主要工作:(1)改日本姓名

(2)拜「天照大神」,壓制台人宗教信仰

(3)小學推行皇民化教育,注重「皇道之修鍊」

(4)小學生要參拜神社,向天皇蕭向行禮,遙拜宮城及皇大神宮

(5)小學生不准說母語,一律講「國(日)語」

(6)獎勵「國語家庭」(全家24小時軍用日語交談,放棄母語),可享受實務配給優惠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台灣人原本不必當兵的政策(日本人不敢讓台灣人當兵)開始改變

1942年4月先推行「陸軍特別志願兵制」,1943年「募」得「志願兵」6000人(其中原住民1800人)

1942年6月中途島戰翌日軍失利,台灣沿海船艦常被擊沉,各地頻遭美軍轟炸,台人生活愈來愈困難

      日本當局因兵源不足,再度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

1944年7月「募」得台人「志願兵」11,000人

1944年9月日本實施台民徵兵制,徵召役齡青年入伍,在校生則參加「學徒兵」。總計二戰期間台灣軍人、軍屬為日人戰死者計30,000多人,盟軍轟炸中死傷人數不計其數

總結日本人在台殖民統治50年

本質是剝削、壟斷、歧視的
但在台建立了現代化的制度與基本建設:如各級政府、司法、警察、戶政、農會系統、金融財經體系、普及的初等教育、大規模的農田水利、鐵公路交通、電力及輸送系統等
台灣的現代化超過中國30~40年
文化與生活品質也大幅提昇----雖然「日本化」,但也去除許多惡習,如不衛生、不守時、不守法、不守信、不負責、打馬虎眼等
1935年底台灣舉行有史以來首次投票選舉市議員及街庄協議會員,比中國進步
发表于 2005-10-30 18: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这些时间表就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2-1 00:17 , Processed in 0.20974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