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2|回复: 0

正视那些困扰“大学语文”的实际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3 10: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日《新京报》有人发文,认为“大学语文”面临“紧急状态”,呼吁重视“大学语文”,恢复其必修课地位。这些意见我是赞成的。但该文称温儒敏曾说“不必再让语文教育成为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肯定是张冠李戴的误传。因为这些年我一直在提倡重视大学语文教育,还主持成立了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对大学语文的现状以及改革的设想,我已经多次发表过意见,这里愿意再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体制带来的无奈

  关于“大学语文”的重要性,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但有些实际问题不好解决。现在不能停留于强调其重要性,还要正视一些困扰“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首先是教学体制上的问题。“大学语文”在大学里面其实很尴尬,位置很低,教员不太愿意教。加上现在教育界风气不太好,很浮躁,所有的大学都在奔科研成果的指标。如果不发表专业文章,你“大学语文”教得再好,也很难晋升职称。所以大家的心就不会放在“大学语文”教学上。

  有必要加强“大学语文”学习的强制性

  现在有些学校开设“大学语文”,初衷主要是为那些上了大学而语文基础又较差的学生补课;特别是理科生,在应试教育束缚下,中学阶段可能偏科,读写能力欠缺,就想通过“大学语文”来解决他们这个问题。但这谈何容易?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要通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的,中学搞了那么多年都没有过关,现在指望在大学的一年或者半年里(而且课时很少)突击补课,让读写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是不现实的。恐怕不能这样来给“大学语文”定位。

  我认为“大学语文”主要的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特别是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这种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学生有了这方面兴趣,在他们以后的一生中,会不断地积累学习,受用无穷。从长远角度来考虑,也就等于提高了素质。

  现在的大学生比较实际,特别是大量扩招之后,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他们选课不能不考虑就业需要,这是非常实际的。除了专业课和要求必选的英语、政治课,多数学生都可能选一些技能性的应用性的课,如果“大学语文”不属于必选,加上如果又是老面孔,等于是所谓“中四语文”,学生是不会有兴趣来学的。

  这就是一种矛盾。“大学语文”如果不是必修课,可上可不上,学生多半就不上了。有人提议能不能也像大学英语四、六级那样,对大学生语文能力也来一个考级?语文水平实在太差的,就规定必须要学“大学语文”。这种设想对改变大学生语文水平下降的趋势可能起到作用,不妨试一试。从道理上说,一个大学生如果不具备基本的语文能力,那他的整体能力一定也会受到影响的。从社会选择人才角度来说,其实语文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条件。所以我主张在学校和社会上试行汉语能力等级。也可以先在公务员等一些行业考试中试行。语文考级可能比较麻烦,有些技术性问题可以组织专家去研究。问题是,对于大学生和公民的语文水平普遍下降这个事实,我们还缺少自觉,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对母语的轻视最终会严重降低公民的文化素质。

  “走出语文,又回到语文”

  目前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也有问题:选文偏重于文学名篇,体例就是做些阅读提示,然后就是问题与答案。这和中学语文没有多少区别,难怪学生没有兴趣。

  我的设想并且已经付诸实施的是,打破惯有的文选讲解的模式,而采用分专题讲授语文知识(包括文化史、文学史等方面的知识),并引导阅读、思考和写作的“拼盘”模式。比如,同学们都听说过《九章算术》或者《孙子兵法》,但可能没有实际接触过。课堂上也不是讨论具体的数学或者兵法问题,而是通过有关选文的阅读,体验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军事文化及其表达方式,也了解文辞表达之美。这样,学生不仅学了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引起对民族文化包括语文的兴趣。这就是“走出语文,又回到语文”。

  我也是想提出一个理想,一种可能,一种思路,希望在这方面能做一些工作。话又说回来,重要的还是教学体制的问题。不从体制上解决,“大学语文”存在的尴尬很难有大的改观。在目前情况下,我们也只能一点点地做。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30 12:30 , Processed in 0.07295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