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1|回复: 0

东方早报:警惕超女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6 00: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许江 责任编辑 章乐天   2005-11-5 9:52:18  
   超级女声在2005年秋造成的轰动效应是当代传媒学的创举。超级女声整体的包装,将歌唱的品评变为一场让观众亲尝亲历的事件,将评审过程变为观众的集体性“影像生存”的事实过程。媒体的全面炒作和延伸开去的市场开发,更使这场活动像滚雪球一般,从一个电视台的节目,发展成播延全国的媒体事件,成为在我们生活中不断生长的社会性现象。
   从传媒学的角度来说,超级女声已经成为媒体时代媒介对现实“殖民”的一场范例。媒体时代的一个典型综合症就是:媒介不仅仅被动地反映大众生活,而且主动地创造大众生活,创造今日大众英雄。超级女声的策划成功在于综合地制造和利用了一种表象:真人选真人。用生活中的真人形象,回应大众参与的心态,充分利用媒体的手段,玩一把实时实地、真人真秀,来满足“真实地亲历与亲尝”的这一根本事实。
   “真人秀”是媒体时代播扬全球的热点现象。在数字媒体渐渐普及的年代,大众通过这种方式提出对于媒体真实性的怀疑,表达亲历其中的迫切要求。超级女声的评审正是通过几个层次:评委煞有介事的“秀评”、PK、手机海选等等,来体现现场的当下性和直观性,通过多个无法“预演”的直观台阶,使观众共同站在这个舞台的边缘,参与激烈的竞争,认同评审的结果,自诩为这一事件的亲历者。媒体一步步通过“共在”的虚拟现场来完成这种对于现实的“殖民”,或者说,观众如何通过媒体空间的参与,来感受一种真实生活的异样刺激,从而心甘情愿地活在这种生活的假象之中。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超级女声的策划则有意无意地完成了大众自我价值实现的移情。通过亲历和亲尝,观众选的是超女,实现的是自己。超女评选的社会学表象是大众选大众。超女是工具,大众籍此完成了一次自我的塑造,见证了一场文化速成。所以超级女声所选的不仅是女声,而且是女生,是从歌唱到外貌、气质、礼仪、言谈、心理素质、特色内涵等等的全面综合的抉择与认同。在不断重复的评审活动过程中,自我经过看与被看的交错与交叠,实现了观众的奇妙的转换,铁杆Fans如珍视自己一般珍视这些自我的外化。超级女声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集体性意识:大众通过融入群体来体现自己,百姓通过互相复制来表达大众意志。
   从心理学的角度,超级女声的活动无意之间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揭示了一场对于习惯性标准的集体颠覆。参加超级女声活动并深受感动的观众大多是女性,所以这场评选的心理学表象是女人选女人,结果选出了中性和富于个性的“超女”。女性第一次以“性”整体的方式来完成对于传统标准———习惯中的女性标准的颠覆。李宇春与张靓颖的PK是这个意义上的焦点。张在人气上的失败是否是青少龄阶层的眼光女性化或个性化的信号?李宇春的英俊小男孩的嗓音和作派的集宠是否是这一颠覆的成功?
   超女的成功,标志着媒体一下子进入了一个不再是“表现生活”而是直接“制造生活”的时代。这里面最需要警惕的,我认为是这种媒体制造生活的假象。观众通过媒体反复参与“被目击”的事件,仿佛把握了事件本身,却浑然忘却了那是媒体制造的景观,进而将现实生活的真实和媒体生活的真实等同起来。媒体对现实的界线在模糊,人们开始一再地怀疑现实,越是对“真”存疑,就越是沉迷于媒体之“真”的猥琐的展示之中,进而,对“真”之存疑贬值而为对“真人”———普通人的当场做秀的依赖,而那种直指生活和历史本质的艺术之真早被抛向九霄云外。媒体时代的观众就这样被训练着,越来越乐于沉迷在媒体制造的事件之中,最终完全迷失了自己,迷失了人最可贵的自我的感受力和判断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7-20 16:58 , Processed in 0.58603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