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11月07日12:11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实习记者涂释文/北京报道
“愤青”们的真实生活
绝大多数愤青从没有接触过任何日本人,对于日本人的认知几乎完全来自于互联网等媒体的讯息
孙风雨的生活并不规律,但是几乎每天都会上网逛论坛,用他的话说,去“和右派吵架”。
孙风雨出生于1981年,大学没毕业就拿了结业证书走上了社会。父亲留下的遗产使得他不需要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去辛苦地打拼生活。现在,他正在学习和研究股票。
2002年,他开始在网上发表言论。用他的话说,是因为“被一些人的言行激怒了”。这“一些人”,就是他所谓的“洋奴和假民主派”们,或者“右派”。
孙风雨在“吵架”的时候从不骂人。“其实我脾气不是很好,嘴特别刁。”孙风雨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但是在网上我不骂人,这是与右派‘斗争’策略的需要。因为右派最害怕的就是理性型的愤青。”
才24岁的孙风雨并没有亲身经历过中国历史上的大风大雨。但从小喜欢历史的孙风雨,自认对中国近代史有着相当的了解。在他的语词系统中,有大量诸如民族、民主、国家利益,以及以“主义”为后缀的词汇。孙风雨的网上生活充满了斗争和喧嚣,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极其谦和忍让,他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网下的活动。作为一名“愤青”,他只是活跃在网络上的千千万万个符号之一。
把“愤青”从一个概念还原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并说服他们接受采访,并非易事。但不真正走近这些“愤怒”的人们,又怎能探究他们究竟是怎样一群人呢?
“以前对日本的了解太片面了”
“牛拉多纳”是一个愤青的网名,他的愤青史并不长,和大多数愤青一样,他是在今年上半年的反日入常热潮中“下海”的。但和大多数愤青不一样的是,他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从湖南长沙一所不起眼的大学毕业后,牛拉多纳找了一份不算很满意的工作,决心有所作为的他,现在正在加紧复习,想要考上南开大学的法学硕士。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他不忘精心料理着网上心爱的自留地——他的博客,“抗日根据地——爱我中华勿忘国耻”。
博客开张时间并不久,但已经有700余篇帖子,都是他平时在网上浏览阅读筛选下来的各式各样的文章。如今,他的博客的浏览量已经超过15万。这700余篇帖子,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日本。
今年上半年,北京抵制日货的游行吸引了远在长沙的牛拉多纳的目光,大学即将毕业的他开始真正关注起中日关系。“抗日根据地”也是那时候办起来的。
之所以把牛拉多纳定义为愤青,因为他和绝大多数愤青一样,从没有接触过任何日本人,他对于日本人的认知几乎完全来自于互联网等媒体的讯息。刚刚开始做“抗日根据地”的时候,他一下子从网上搜集了许多“一读马上就能激起抗日激情”的文章,在网上交了一大堆朋友,经常一起讨论,谈论日本的可恶,一直说到群情激愤。
说起那一段时间,牛拉多纳笑称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愤青”,对日本怀有强烈的鄙视和不屑的情感,胸中时常燃烧着怒火。
牛拉多纳给了记者近百个愤青的QQ号,还有好几十个QQ群的号,他热心地建议记者到群里面去看看愤青们都在聊什么。“申请通过验证的时候写个‘抵制日货,爱我中华’,后面再多加上几个叹号,应该就没问题了。”牛拉多纳指点记者。
记者按照他的指点,将这些按照地区分类的抵制日货的QQ群一一申请,结果是:61个QQ群,逾半数(35个)已不存在。牛拉多纳告诉记者:“很多群是游行那会儿搞的,热度过了,群也没了。很多都是这样的,其实好多愤青群里都是假愤青跟着凑热闹的。”刚开始热闹那阵子,他也加入过好些爱国QQ群,但是后来都一个个退出了。“整天就是谩骂,没什么意思。”他说。
那一阵子热劲儿过了之后,牛拉多纳继续关注日本,充实他的博客。同时,他也在慢慢补充自己的认识。接触的资料多了,逐渐了解到日本的发达,看到日本这个国家很多值得中国学习、反省的地方,他感到以前对日本的了解太片面了。于是,他开始在博客中陆陆续续地增加关于日本文化、政治、经济之类的文章,而不再像以前一样,几乎都是关于日本的负面报道和评论。牛拉多纳自己也渐渐冷静了许多。
牛拉多纳现在专心料理着他的“抗日根据地”,他非常仔细地划分了10个板块,希望能够使他这块博客阵地尽可能全面地提供关于日本的情况。他也非常希望有一天能够到日本去,亲自去了解这个国家,了解生活在那个岛屿上的人民。
他很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一个弹丸小国居然能侵略那么多国家,战后几乎是一片废墟,然后却迅速崛起,这其中肯定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正因为此,牛拉多纳把“抗日根据地”的宗旨概括为“牢记历史,声讨日本;学习日本,反省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