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0|回复: 6

听刘小枫讲课:古典诗学与大学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1 17: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小枫老师以大学内弥漫着一种不满的情绪开头:大学生们曾对大学的美好憧憬在入学 后被完全破坏了。在学生这边的第一个不满是,学生认为大学老师教书不力,水平不过尔尔(举了北大本科生鄙视老师的例子);其次是大学学费高但学到东西不多;第三个是读了大学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就业压力大。大学老师也不满,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了(举他自己给本科生授课的例子)。于是大学内的学生和老师对大学的期望都有失落。
  
  出现不满情绪的根源(责任)何在?在于盲目的现代化使大学理念崩溃(大学衰落)。
  要详细分析这些问题,刘认为首先应该回答几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需要教育?谁有资格(去)教育?谁接受教育?
  没有直接回答这几个问题,刘转而分析两种教育。第一种乃是传统教育,即习传教育。并非有专门的学校或教师教学生,而是制度性的社会中比如家庭的风俗习俗等意见式的教育。第二种就是学校的专门教育。这时候刘谈到柏拉图描述的一个故事(只能记起大概),一个学生天不亮就去找苏格拉底,请他向智者(诡辩派)普罗塔哥拉引荐自己。苏格拉底问那学生,你清楚自己要学什么?普罗塔哥拉能提供给你什么?那学生回答说是雄辩的技巧。
  由这个故事引出了两个问题。刘小枫从这个故事引出两点,第一是跟着老师学习,就是把灵魂托付给老师。假如双方对学习的知识无自信,学生不清楚要学的东西是什么,老师对他教的东西没把握,那么必然会对灵魂造成伤害。第二是在苏格拉底看来,学习应该是学习技艺还是学习如何滋养人的心灵,他倾向后者。
  
   古典教育
  
   于是从这个故事刘小枫引入古典教育的两个特征:
   第一是古典教育是少数人的教育。这个少数人不是像某些理论批判的是剥削阶级不让劳动人民受教育,而是古典教育的性质决定的。古典教育是针对有特殊心性的人的培养。某种意义上而言,古典时代的等级之分是自然形成的。正如古代大多数人学的是技艺,并不 需要所有人都念书识字。刘举了中国的六艺-诗书礼乐射御为例子,详细分析了这些主要是非技艺的教育是如何能教育人成为治国安邦者。统治者的任务就是为良好的社会秩序奠定基础。(这段他讲了很多,有些要点没记住)(理想国中苏格拉底那个“高贵的谎言”,把人分为金银铁三种质料的等级。但是正如刘所说的,有的人的确可以什么都不想像小动物一样发呆,有的人形而上的主题完全没兴趣。)
   六艺大多不是具体的技能,这时刘小枫提到清华批判现行博士硕士招考要考英语的陈丹青。他说陈丹青一方面说的对,画画就是画画不一定非要学好英语。可一方面陈丹青又是错的,若只想画画好可以不必读硕士或博士大可不要文凭,大学对大学生硕士博士的要求
  不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是一个综合性的人才。(具体论述记不大清楚了。但对英语的要求本身是否合理,刘没进一步论述,我觉得还有商榷)
   第二是古典教育需要闲暇。忙碌的(技艺)劳作的人并不能接受教育。因为古典教育的接受者学习的是人生和历史的经验,以思考人生该怎么生活。没有闲暇就不可能去考虑人生该如何生活。
   于是刘小枫归结古典教育的目的在于“让有心的人没法发呆,获得一种深邃的目光”(原话)。何谓深邃的目光?就是既能看到最高的东西,也能看到最低的东西。最高的东西
  ,就是什么是最美好的,什么是至善;最低的东西,就是什么是最丑恶最恐怖的东西。只有如此才能获得深邃的目光,才能思考人生该怎么过活。(深邃的目光,即很高与很低,刘在整个讲座强调了多次,特别注意此概念)(诚如刘小枫言,读书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头悬梁,锥刺股。然而所谓“猪的快乐(发呆的快乐)与苏格拉底的痛苦,孰轻孰重。不过,对快乐概念的理解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伊壁鸠鲁说的的快乐就是心灵不受外界打扰的安宁状态,这和后世批判伊壁鸠鲁崇尚享乐或肉欲主义刚好相反。)
   如何达致古典教育的目的?读伟大的作品。刘小枫补充到他开设的所谓“古典诗学”不是文艺学下面文艺理论的古代文论,而是关于古代伟大作品的阅读。
  
   现代大学的性质
  
   现代大学的前身是中世纪基督教教团创办的旧式大学,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要求复兴古典精神的人文主义运动。现代大学形成于启蒙运动之后,基于以下两大原则:
   第一、启蒙主义的原则。启蒙主义主张用理性来教育大众。(康德说的“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你的理性!”,《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于是以往高高在上的神学被请下神坛,哲学也被普及化了。)
   第二、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的需要。举了清末建立民族国家以对抗泰西列强,不得不推翻满族统治以建立“汉人”的民族国家为例。(民族国家的竞争需要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于是也需要科技发达。)于是民族国家的兴起特别需要大学提供科技人才。
  
   现代大学的品质及其后果
  
   现代大学的品质的基本表现为全面市场化,其后果是带来大学的腐败,或者说学生与老师的相互欺骗,或者说是相互误会。(老师责怪学生不好好学习,学生说我学不到想要的技艺)如果说进大学交学费是一种合同行为,那么老师和学生都搞不清楚各自要卖什么和买什么。(现今国朝诸大学普遍处于一种相当尴尬的境地,这就是刘小枫所概括的大学内的不满情绪,大学外的不满情绪就更多了。记得朱苏力事件后,在天涯关天茶舍就有人把教授称为“叫兽”,复旦那码子事出来后更是无数大学外的网民咬牙切齿或幸灾乐祸。而对大学生种种行为的猎奇炒做、对大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不足(主要是对后者)讥讽嘲笑更是举不胜举。)具体表现有三:
   一是大学的技术化,乃至人文科学都技术化。刘举了某学校开“商贸英语“,某大学素有传统的历史系被改为“历史与旅游学院”等等例子。学校明知道这些东西口号大于实质而乐此不疲,而学生也冲着这些专业奔。(以前曾有过本科经济法、国际经济法专业,据说就业不太理想;其他的我就不多提了,比如中国政法大学的中美法学院、中德法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国际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等。再比如实用技能的能专业,毕业后收入高的专业大受报考学生的欢迎)刘指出许多所谓大学的前身都是高等技术学院(简称高等ji院)。(或许他同意许多培养技能人才的学校不能称之为大学。)
   二是大学普及化带来的大学广收学生。刘小枫认为现代大学的普及化的前提是一个启蒙时代以来的理想追求:所有人的平等特别是身份平等。然而所有人都进入大学,很大一部分人对读书并没有兴趣,有兴趣的只是如何找个好工作赚钱,老师也只好将就学生。
   然而大学扩招伴随着严重的就业压力问题。(这段很精彩,可惜没记全,所以逻辑稍显混乱)当下全世界范围的就业压力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刘分析了几个原因,比如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个人可以做以前10个人做得事情。于是推出了很多政策,比如提早退休,大学扩招研究生博士扩招,税收等收入再分配政策以稳定失业者的生活和社会秩序(如北欧、加拿大等国)。然而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现代人退休越来越早,然而寿命越来越长,退休之后怎么打发剩余时光?一个退休后有钱有闲暇不能在回到发呆状态的人如何消磨时光?论读书的话,再也不可能去读财会啊技能之类的书了吧,这时候只能读一些有趣的书了,即讲很高或很低的书。
   三是大学内人文科学的败坏。有三点,1是康德之后的技术类哲学一统天下。2是从哲学分化出来的语言学非常受各个人文学科的重视。于民族国家兴起的时候法德英各国纷纷抛弃拉丁文改而在本土的文字中找到经典的所在(这句记不大清楚,可能表述有问题)。者就意味着受语言学影响严重的人文学科是向“俗“的东西看齐而不是向“伟大的心灵”看齐。3是刘小枫所谓的“主义魂流”。在这儿刘讲了一句很刻薄的话形容这种见到某种主义就狠狠的扑上去自以为找到真理,然而这种主义话语只是对现代意见的民流的盲从。(具体那句话记不清了)
  
   应对措施
  
   刘小枫坦言自己也无灵丹妙药去拯救大学的衰落这一全球性现象。他介绍了西方的几种方法。
   第一是在大学内斩断利欲之心。比如在美国,在上个世纪中早期以来就不开始法科商科的本科,只在研究生阶段开设。法商科的研究生从最优秀的人文学科(当然,还包括自然科学学科,这点刘忘提)选拔。(法商科乃关系国计民生的最重要的科目,美国的这种做法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何在,正如前面刘讲过的)
   第二是在大学内设置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就是读最经典的作品。比如刘所带的古典诗学就是带学生读传统的经典作品。通识教育课程必须是必修课,从大一到大二上四个学期。美国已经开始了几十年,台湾和香港都有实践,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已经坚持了30多年。然而通识课程要面临很大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足够胜任的师资。
   第三是重新回到(传统意义上的)书院传统。(这当然不是蒋庆那sb搞的所谓书院,当然不是。书院传统的典范乃是柏拉图学院)美国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好的实践。美国有许多精品化的只有本科的小型私立学院,学生不学实用的技能型课程,本科读完才考别的学校的实用或不实用的研究生博士。当然,刘也指出这在中国基本行不通,这种学院学费肯定很贵,然而中国的有钱人并不愿把子女送来读书(以香港实践为例),这可能的发家的手段不同吧。
  第四是在现有的大学回复古典学科的设置。(这点没听清,不好意思)
  
   以上就是大致的演讲内容,加括弧处为我自己的发挥。
   早段时间刘小枫、甘阳等许多人参加《开放时代》组织的“大学改革与通识教育”论坛与本次演讲的主题又密切关联,以下是刘小枫的发言要点: “教育这一关乎个人和国家的生活品质命脉的制度,在现代性处境中遇到前所未有的情形。教育的现代处境对西方传统的文教理念来说也是陌生的,更别说我们中国。什么叫教育的现代化?首先就是教育的大众化和技术专业化,念大学的人越来越多(大众化),但在大学念什么呢?念的是实用(技术)性的知识。于是,现在受高等教育,绝非意味着品德
  和人生理解上的长进,而是技匠的培养,这与中国和西方传统的文教理念都相违。”
   这段综述基本可视为整个演讲大致脉络。在“大学改革与通识教育”的总结发言中,刘小枫提到我们现在所说的教育(大学教育)的现代化,就是教育大众化和技术专业化。“ 念大学的人越来越多(大众化),但在大学念的是什么?念的是实用(技术)性的知识。
  于是,受高等教育,绝非意味着品德与人生理解的增长,而是技匠的培养。”古代读经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人也读不进去,只有少数人愿意读)。这些人通过读经,成为有学养的人,再把经中的道理传讲给社会。古代西方也不是人人都读《圣经,拉丁文都不懂,怎么读?他指出路德把《圣经》翻译为俗语(德语),在把《圣经》普及化的同时,实际上把它的经典性降下去了。
   刘小枫的演讲两个要点,一个是古典教育理念培养有特殊心性的“君子大人”,与之对比的是现代大学的败坏无论学生还是大学本身追求都是技能性的工匠的培养。(与许多学者一样刘显然意识到传统的古典教育不可能再维持,因为现代大学已经普及化,无法提供面向小众的高质的教育,当然这个问题很复杂,待论。)然而,刘指出现代大学的普及化的种种弊病是却是中国大学无法回避困境。刘在演讲的最后介绍了西方特别是美国对大学的衰落的一些应对措施。
   我个人以为中国大学面临的问题很多,最重要的问题本不在于市场化下大学之衰落,而在于大学的独立自由不够,然而这个问题的确不好提,更不好公开提,于是退而求其次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刘小枫的视野远远不止大学改革这个目的本身,我想这与他的列奥-施特劳斯式的政治哲学转向(这个提法似乎不算妥当)有着根本联系。
  
  
  

2005-11-07 01:32:56: 勤流感 (日照)
  Re:
  刘小枫:大学困境与古典诗学
  
  
  
   刘小枫是国内知名学者,5月27日晚上他在刘教授在中大小礼堂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现代大学和大学生心理的故事。
   刘教授认为,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主要源于他们承受的沉重压力。结合到目前大学生的情况,刘教授进一步指出现代大学人的压力则是来源于大学生和大学之间的误会。
   接着刘老师分析了现在大学中弥漫着的不满情绪。在学生方面,他们会认为大学老师教学不认真,水平也不高;学费高昂但是收益却比较少,而且就业越来越困难。在老师方面,他们却觉得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两方面都在埋怨,那到底是谁的责任呢?刘老师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盲目现代化使大学发生了变异。
   其后,刘教授通过苏格拉底的故事导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教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买卖的话,那教师和学生对买卖的东西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吗?进而,他又提出两个重要的命题:一、传统教育的性质在古希腊时期已经有了改变的倾向,求学意味着学生把自己的灵魂和心领托付给老师;二、学习技能逐渐代替了学习可以滋养灵魂的智慧。那究竟古典意义上的教育有哪些区别于现代教育的特点呢?刘教授马上给出了回答。
   他认为,古典教育首先是少数人受的教育,而其余的多数人则只是学习技艺,古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的统治者;其次是古典教育给予学生的闲暇时间比较多,受教育者可以用于思考人生和历史这些高深的经验智慧。古典教育形式存在的立论根据是:人类中只有少部分人适合过这种深邃的生活。
   反过来,现代大学教育又有什么特点呢?刘老师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大学至早只能追溯到西方中古时期,当时的宗教团体就有了现在大学的雏形。之后的人文主义又恢复了古希腊的传统教育模式。到了启蒙运动后,真正的“大学”终于诞生,这种大学有两个原则:第一是启蒙主义原则,就是用理性来教育大众,目的是让所有人都认识到自己具有理性,启蒙主义者更试图由此推行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传统的“家教”方式逐渐衰败。第二是民族国家的需要在教育中体现的越来越明显,民族国家通常要求大学加速培养现代科技人才,其实即传统所说的“匠人”,加速了市场化进程。市场化则带来了大学的两个倾向:
   一、 技术化,大学逐渐沦为“高等技院”,所谓的“历史旅游专业”和“商贸英语系”层出不穷;
   二、 普及化,中国大学近几年的扩招就是典型体现。启蒙运动希望实现的是人人平等,于是大学教育也要“机会均等”,但同时也带来了就业困难等问题。
  大学教育的平等普及还使社会整体生产力不断提升,需要每个个体付出劳动的时间越来越少,闲暇时间又开始增多,那人们拿这些时间干什么呢?受过一定高等教育的人的高尚趣味决定了他们要回到传统诗学,于是大学之道和诗学便在这里重新找到了切合点。
  
   最后针对之前提出的大学变异甚至腐化的现象,刘教授总结了几种解决方案:
   一、 斩断大学教育中的利欲之心,切断法商等实用性科目进入本科教育的途径。让每一个本科生都必须现通过基本的古典诗学教育才能进一步从事法商等实用性科目的学习和应用。
   二、通识教育,普及教读古典诗学以及传统经典著作,台湾正是遵循这种做法的可是这个办法在中国的实行有一个致命的障碍,那就是中国很可能找不到足够的师资力量进行这种模式的教育。
   三、回到学院。据刘老师介绍,这个办法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尝试过,可是并不成功。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刘老师直言,这个办法在中国行不同
   四、 恢复古典学科,可以在现代大学中增设古典诗学学科,引起全体大学同学和老师的重视,并让大家从中获取智慧。
   刘小枫教授的整个演讲条理清晰,推理有独到之处,而且幽默风趣,让到场的同学
  感受到了智慧的火花。(整理:钟达文)
  (编辑:洛瑶)
发表于 2005-11-11 20: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TMD我怕是一辈子见他都见不到了,晕倒啊!!!
枕戈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11-11 20: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枕戈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11-11 20: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5-11-13 09: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当然不是蒋庆那sb搞的所谓书院,当然不是。书院传统的典范乃是柏拉图学院
姐姐,这是你说的还是刘大师说的啊?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3 16: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韩兄,不是大师说的,也不是我说的,这个帖子是我转的。
发表于 2005-11-13 22: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师也解决不好这些问题的,大学的困境是社会的一部分,民意对大学的敌视已经非常严重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7 20:16 , Processed in 0.07411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