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1905年秋,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京剧影片《定军山》在北京上映,中国电影到今天已走过了整整一百年。不过,当中国的电影人开始落笔新的篇章时,却发现心中有的不是豪情、希望,而是迷茫:中国电影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上个周末,以《定军山》为开幕式影片的“第十四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海南三亚落下帷幕;几乎与此同时,第42届金马奖评选暨金马电影展也在海峡那边的台北喧闹上演。似乎两岸的管理者、艺术家和民众有心共同营造一场纪念民族电影百年华诞的盛典。
然而,从媒体报道的大量事实来看,三亚的金鸡百花电影节的组织工作是相当混乱的,主办者对于商业利益的过度追逐也引起了不少观众和记者的强烈反感,甚至连一些圈内人士都看不下去发表批评。有一家内地报纸的记者无奈地打趣:“我在海南采访金鸡百花旅游节”;新华社则以《金鸡百花狂敛财,丢中国电影的脸》为题刊发电讯稿。
组织混乱也好,管理不善也好,铜臭四溢也好……相对于某一特定年份的电影奖,这些表症或许有一定偶然性。但作为走过百年历史的中国电影在当下的一个缩影,它们其实是必然的。一个人也好,一项事业也好,遭受困难和挫折并不足惧,唯一可怕的是迷失方向。而这正是今天中国电影的真实写照。
如同大多数经济文化事物一样,中国电影在过去的百年历程中可谓先天不足,后天又饱经磨难。然而,即便是在战争年代,在极左思潮泛滥时期,我们还是能够欣慰地看到像《一江春水向东流》和《红色娘子军》这样令人荡气回肠的经典影片;而在20年前那段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岁月,一出《芙蓉镇》曾让多少城乡大众潸然泪下、思绪万千?今天的新一代电影人或许可以批评谢晋那一代导演在艺术表现技巧上的粗陋和简单化,但他们永远都不得不尴尬地面对那段万人空巷仅为争睹一部电影的历史事实。
电影应当是宣传教化,还是艺术创造,抑或只是娱乐商品?这些问题过去争论过,现在还在争论(虽然人们争论的兴趣明显减弱了),将来也许还会一直争论下去……但不管电影究竟是什么,一旦缺失“人”与“时代”这两个核心元素,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价值。今天的中国电影充斥着“前现代”的神魅和“后现代”的琐碎,惟独不见“现代”的生活真相;今天的中国银幕上闪动着超人的“英雄”和人造的“卡通”,惟独省略了那些每天忙碌在大街小巷和公路田埂上的真实的人们。
我们甚至都搞不清楚今天的中国电影是拍给谁看的:看到偌大的剧场里往往只有两三对情侣,而且他们窃窃私语的热情肯定超过对影片情节的兴趣,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电影不是拍给中国观众看的;见到少数国产电影在国际影展上获得一些不痛不痒的奖项,然而很少听说它们在国外赚得多少票房,看来中国电影也不是拍给外国观众看的。难道中国电影主要是拍给外国影评家、或者是拍给电影艺术家自己看的?但除了欣赏到绚丽的色彩、华美的服装和晦涩空洞的台词之外,我们并没有在中国电影中寻找到更多真正的艺术元素,遑论艺术精神。
说起来不怕让我们的电影艺术家耻笑,若不是近年来有几部票房号召力不错的“贺岁片”的话,普通人简直遗忘了中国还有自己的电影———既不能娱乐大众,又难以创造艺术,更无力提供思想的中国电影业凭什么让人记住?
中国电影沉疴积累已非一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因或许有很多:制片业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投入产出机制,自身的造血机能差;不合理的价格体系用高票价将普通观众挡在门外,盗版VCD、DVD抢走了大批观众;当然,还有普遍存在于文化艺术生产领域的垄断体制等等。这些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存在于几乎所有产业内的共同弊端,有待于我们花大力气去改革和突破。
然而,这个共性并不能掩盖电影业自身的一个根本问题:不重新拾起“人”和“时代”这两个核心精神价值,即将翻开第二个百年历史的中国电影是没有希望走出迷途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