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9|回复: 1

重新检视文物珍品的馆藏境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8 10: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月15日,民族文化宫热力管道炸裂,地下图书馆、博物馆、供电室被热水浸泡,堪称镇馆之宝的20多万册珍贵文献,包括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大藏经和一些线装书等国宝级文物遭水淹或受潮,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损失难以估算(据11月17日《新京报》)。

  根据常识,图书一旦遭到热水浸泡,完全复原的可能性将微乎其微,更何况是那些已经历经百年沧桑的古代文献。国宝级文物横遭如此噩运,实在让人扼腕痛心!

  热力管道老化失修,炸裂漏水,我们不好断定相关人员有无失察之责。然而,这起事件暴露出一个更为重大的问题,却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那就是:在一些国家文物收藏单位,有关文物珍品并没有得到与其价值相称的爱护。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文物场馆的地上建筑部分纷纷改头换面,变成了人声鼎沸的剧院、交易会、商贸展厅等,在文化甚至商业市场上备享风光,而与此同时,阴晦的地下室权且被当做图书馆、博物馆,在那里,弥足珍贵的文物藏品不得不纡尊降贵,委屈地与供电设备、杂物工具等为伍。

  应当说,国家对文物珍品的保护是高度重视的。近几年来,有关方面多次斥巨资,从境外文物拍卖所购回流失海外的多件珍贵文物;为了使古代文献资料在良好的小气候条件下“益寿延年”,国家专门拨款200多万元,给民族文化宫购置了恒温恒湿设备。不过,如果高价回购的文物不能很好地加以保护,配备的恒温恒湿器材却被用在地下室图书馆,文物珍品的馆藏境遇将依然堪忧。

  心痛之余,不禁想起一桩公案:巴金先生曾将自己的多部藏书赠予国家图书馆。但在2002年12月底,多家媒体惊曝:多本盖有“巴金藏书”、“巴金赠书”印章及国图财产登记编号的图书,竟流入旧书摊。国家图书馆方面先是矢口否认,后来承认有图书流散的情况,并表态要调查清楚。但时至前不久巴金病逝,媒体旧事重提时,馆藏图书非法外流一事尚无下文。馆藏图书遭到如此境遇,怎不令人心寒?难怪此事一经传开,公众愕然,一些知名人士当即表示,以后向有关公共收藏单位捐赠文物时会审慎行事。

  一方面,公众对文物珍品怀有较高的追慕度,但文物珍品的利用率极低,普通民众甚至专家学者希望阅之览之而不得门径。另一方面,一些文物珍品甚至国宝级文物被馆藏单位随意处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样一个历史古国、文化大国的莫大遗憾。当然我们承认,文物越是珍贵,越有封存的必要而不可轻易示人。但是,封存决不意味着幽闭弃置,不顾不睬;不可轻易示人也决不意味着束之地下室,使其永不见天日。对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收藏国家文物珍品的重地和专门场所来说,细心而周到地保存手中的文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历史文献和现实教育功能,是其分内之责。

  但是,如果国家文物馆藏单位连善待文物这条起码的行为准则也达不到,其他的一切都将无从谈起。一些西方国家文物收藏单位的敬业精神和“在利用中保护”的思路,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学习。

  文物乃是凝固的历史。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以文明古国享誉全球,正是通过这无数的文物珍品向世界证明着自己的底蕴。文物也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体人类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损伤文物就是损伤我们自己的文明基因链。期待“民族文化宫珍贵文献浸水事件”能够成为一个代价沉重的警示,促动我们重新检视文物珍品的馆藏境遇,真正用心地善待这些凝聚着祖宗智慧与汗水、维系着子孙希望与荣耀的文物珍品。

  □江渚上(北京市民)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10: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底就是一个问题:没钱   有钱公款吃喝没钱保护文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3 21:10 , Processed in 0.84799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