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邱震海(香港)
最近两个多星期,是中国外交特别忙碌的时期。继访问英、德西班牙三国之后,胡锦涛又折返韩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峰会;然后,美国总统布什于上周六抵达北京访问。
从欧洲之行敦促欧盟主要成员国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到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峰会,又到在北京首次以中国元首身份接待美国总统,胡锦涛折冲于欧美之间,斡旋于全球主要大国之中,可谓中国元首外交最具亮点之举。然而,仔细分析最近国际外交舞台的种种蛛丝马迹,可以发现其中潜藏着一些对中国不甚有利的因素。
亲美的德国新政府
首先在欧洲方面,无独有偶,就在胡锦涛访问德国期间,旷日持久的德国大联合政府谈判达成协议,以默克尔为首的德国新政府有望在近期正式登台亮相。胡锦涛从英国一路到德国,虽然受到极为隆重和高规格的接待,但甫抵德国,德国总统科勒在与胡锦涛的联合记者会上,前半段盛赞中国发展和中德关系前景,后半段则话锋一转,用语带双关的暗示,敦促中国加速人权和政治民主事业的发展。
稍后,德国候任总理默克尔在与胡锦涛会面时,也委婉提及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和人权发展。
德国总统和候任总理的这一系列做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预示着德国新旧政府换班后在对华政策基调上的一些细微变化。德国总统科勒在胡锦涛到访前接受德国媒体专访时明确表示,希望西门子公司不要为了十亿欧元的订单而将人权理念作为牺牲的代价。
这是德国最高领导人最近十几年来,首次如此明确警告德国企业界须在人权和经济利益之间保持平衡,这一方面与科勒本人的风格有关,另一方面相信也与科勒和默克尔两人的协调有一定联系。
作为出身自原东部德国,又在1990年德国东部民权运动中上升的德国政治家,默克尔对政治民主和人权理念的追求,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其在基督教民主联盟内的恩师科尔,而至于其亲美的倾向则更是刚刚卸任的社民党总理施罗德所望尘莫及。
因此,默克尔新政府上台后,虽然基于中德关系是中国与世界大国关系中最稳定、也是最少利害冲突的一组关系而不会在主基调上发生根本逆转,但至少会在以下两个方面显示出与施罗德政府的明显不同:
一、在人权理念上更为执着,而且可能会较少顾及北京的面子和中德实际经济利益;默克尔今年年中在柏林亲自接见达赖喇嘛也证明这一点;
二、明确反对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由此导致欧盟范围内坚决支持军售解禁的仅剩法国一家(考虑到2007年希拉克即将下台,因此北京方面将解禁希望一味寄托于欧盟主要大国领导人,而忽视与美国展开良性互动的战略考虑,看来已有实际修正的必要)。
当然,从更大背景上看,默克尔上台后,势将强化对美关系,甚至可能将对美关系置于对法和对欧关系之上。至于德国对美政策的这一调整,是否或将在多大程度上对中德关系构成影响,尚须观察和评估;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段时间以来,欧美双方加强了其对华政策的协调,由此也导致欧美在对华政策上有趋于同质化的迹象。
欧美各有动机和角度
今年5月,欧美双方举行了首次亚洲政策战略对话,具体协调双方的亚洲政策,其中主要是对华政策。双方规定,未来这一对话将每半年举行一次,第二轮对话本月举行,其重点是亚洲安全形势和中国崛起,尤其是中国军力崛起的影响。
欧美之间举行亚洲政策协调的具体背景是,以欧美眼光来看,今日世界的危机热点除了中东地区外,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其中包括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和日益恶化的中日关系,而中国崛起(其中包括军力崛起)则既是这一地区面临的课题,也是美国和欧洲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的挑战。当然,欧美双方出于其不同的全球定位和战略利益,在对华评估问题上可谓同中有异。
美国出于其全球头号大国的定位,将崛起的中国视为其本世纪的潜在威胁,因此势必从全球战略角度以及中国崛起对美国在亚太和全球地位挑战方面进行评估;而欧盟则非全球战略实体,而且未来至少相当时间内也不会追求全球霸主地位,因此更多是从国际经济、能源、环保和人类普世价值观方面展开评估,另外也有欧洲在中美对峙过程中的定位和作用。
胡锦涛此次欧洲之行,欧洲媒体除了报道胡锦涛个人情况、批评中国国内人权状况外,涉及最多的就是对中国崛起的评估。而恰恰在这方面,欧洲显示出与美国在观察切入口方面的极大不同。
另外,伦敦、柏林和布鲁塞尔等地的外交智囊机构最近也正在展开对中国崛起的内部评估,并已经有一些报告陆续出台。就在胡锦涛抵达伦敦前夕,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一份评估报告,题为《防止重蹈冷战覆辙》。
报告认为,2005年国际政治上的一个重要迹象是,无论是华盛顿还是北京都已出现有意将中美关系公开拖入地缘政治对抗的思维,因此双方的领导人、官员和智囊无法找出长期和平相处的答案,那么本世纪将成为一个新的全球动荡甚至战争的世纪。德国方面最近也有一些报告认为,在化解中美潜在对抗方面,欧洲可以发挥一些独特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欧美接近并加强对华政策协调,对中国而言一方面意味着负面因素增加,另一方面倒也意味着折冲空间的扩大。
·作者为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