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4|回复: 0

简体字打败了繁体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3 16: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处:北京科技报
  简体中文风行 海外崇尚“识繁写简”———

  美国《纽约时报》5月22日的评论版发表了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的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Glory is as ephemeral as smoke and clouds)”。这篇从中国中部城市开封发出的评论,回顾1000年前全世界最繁荣的城市开封由盛及衰的历史,提醒美国人,中国正在复兴,美国切不可骄傲自大。有人撰文指出,此一评论的罕见之处在于它在英文报章中破天荒地采用了中文标题,而且还是简体字。这一别出心裁的举动,为全球“中文热”再添话题,台湾《联合报》对此的解读是,如今“简繁体中文在世界上的热冷程度明显不同”。

  “以流通的程度来说,简体字早就打败了繁体字”

  据新华网综述,从台湾《联合报》的报道来看,简体字在国际社会显示了渐渐走俏的趋势。

  譬如,外国人赴大陆学中文者早就远远超过去台湾求学者;原来使用繁体字的东南亚国家之中,马来西亚改用了简体字,新加坡则推行“识繁写简”;“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仍通行繁体字,但在民间用字上,细微的变化已经发生;甚至在台湾,大陆原版的简体字书籍越卖越好,阅读简体字的人正在增加……

  有台湾学者指出,这股潮流,已经很难阻挡。大陆有10多亿人口,政治和经贸的往来国家遍布世界,“以流通的程度来说,简体字早就打败了繁体字。”台湾文化大学国语研习班主任王玉琴回应《联合报》记者采访时说。

  “如果你还看不懂简体字的话,恐怕要吃些小亏吧”

  《联合报》关于简繁字体消长情势的分析,在台湾显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些争论出现在岛内主要网站的博客论坛里。尽管有相当一部分人出于某种心理否认上述报道所列举的事实,但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如果不识简体字,恐怕要落伍了”。

  在一篇《如果你还看不懂简体字》的博客日记中,一位台湾记者根据所见所闻写道:“大陆书目前确实比台湾书便宜不少,而且领域超级广泛,毕竟人口那么多,什么罕见的领域都有人翻(译),都有人出,撇开意识形态不谈,如果你还看不懂简体字的话,恐怕要吃些小亏吧!”

  在国际社会简体字一度处于“弱势”

  上文所指的简体字,系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的简化字。至少在上一代人的记忆里,曾几何时,简体字远未获得像繁体字那样的“世界地位”。 

   据《联合报》报道,在台湾,繁体字与简体字的竞争原是一个政治意识形态的题目。早年,不但将简体字打成道统的异端,甚至连文字横排也成为禁忌。在东南亚华人社会,当年的繁体字被视为正统,台湾的繁体中文信息俨然成了华人社会相当重要的知识食粮。

  65岁的大陆学者韩敬体对此颇有感触,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研究员,曾在上个世纪60年代加盟《现代汉语词典》的编撰队伍,如今这本词典成为中国大陆流通最广的语言工具书之一。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韩敬体研究员介绍:“1956年初,国务院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在印刷和书写文件上逐步推行简化字。由于新生的共和国被西方社会排斥在联合国之外,以至于在世界各地的中文交际中,简体字几乎处于弱势地位,繁体字影响很大,连当时对外宣传的媒体都不得不采用繁体字。”然而,近些年的局势则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简体字渐渐风行,使近50年的简繁字体消长形势发生戏剧性转换,发人深省。

  文字简化不是偶然的选择

  和其他年长的知识分子一样,韩敬体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简体字“曲折上升”的过程。回顾那段历史,韩敬体认为,文字简化运动并不是偶然的选择。

  “简化,伴随着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韩敬体说,“汉字从甲骨文开始,到经文,到隶书……其中就不断发生着简化。五四运动之后,著名学者陆费逵、钱玄同等提倡简体字以来,围绕汉字简化进行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新中国成立前,南京国民政府也曾公布过《第一批简体字表》(后被废除),此间以鲁迅和瞿秋白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还提出了汉字拉丁化的主张。”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简化字运动也有着相当必要且现实的意义。“之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推行简化字运动,跟国情也有一定关系。”韩敬体研究员说,“旧中国教育极其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步统计显示,在全国范围内,四分之三以上者是文盲。在普及文化的过程中,广大群众更渴望使用笔画少、字数少的简体字,毕竟繁体字书写、辨认极不方便。”

  繁体字有“三难”

  “繁体字由于笔画太多,字数太多,被人们视为‘三难’:难认、难记、难写。1956年文字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减少字数、减少笔画。”韩敬体说。

  汉字数量之多,给学习带来了难度。据介绍,有二三百年历史的《康熙字典》中收录了4735个字。“其实,常用字尚不及其中的十分之一,重复、无用的字居多,平常用字三四千字就足够了。后来在汉字简化过程中,常用字定为3500个左右。除此之外,繁体字笔画太多,最高可达30多画,令很多人望洋兴叹”。

简化是文字发展总的趋势

  “文字简化是一个总的趋势,文字由繁到简是个普遍规律。”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冯志伟对记者说。

  据介绍,自文字产生之日起,简化就一直存在。除汉语外,国外许多文字也经历过由繁到简的变迁。“德国早先使用花体字,从艺术上看很不错,但是由于书写困难,就逐渐演变成跟英文形式接近的文字。日本以前学写中国字,后来简化成了汉字和字符的组合”。

  冯志伟研究员认为:“中文简化字之所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承认,最重要的原因其实跟经济、文化的不断发达有关。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文化的繁荣,大量有关大陆的信息对外族人产生了越来越强的吸引力,他们更多地选择了简体字作为学习的对象。不仅如此,对于操持繁体字中文的港、澳、台同胞,他们越来越希望了解大陆的信息,而阅读文献资料,就不得不学习简体字。”

  人的行为更崇尚“省力原则”

  在对外学术交流中,冯志伟研究员较为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这位学者在欧洲开展学术交流时,曾向外国朋友传授过中文知识。在授课中,冯志伟发现,尽管这些外国人“学习、转换还是很快”,但是他们更愿意学写简体字。

  事实上,简体字之所以“受宠”,跟人的行为特征、人的本能也有着根本联系。“人总是希望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总是有意无意地坚持着‘省力原则’,在繁体字和简体字之间,选择简体字就体现了这一原则。”冯志伟说。

  简化字也有弊端,繁体字不可偏废

  既然文字简化是一个总的趋势,那么是否意味着汉字越简单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韩敬体研究员说:“现在简体字的书写比繁体字节约了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效果是显著的,但文字绝对不可以在短期之内一味追求简化。”

  历史上曾出现过极端简化的例子。韩敬体研究员介绍,“文革”后期,有人推行所谓“第二代简化字”,简称“二简”。“二简”方案中,汉字简化过于极端,很多字只剩下二三画,比如说,“家”被简化成“切”,“寡”变成了“这”,这些字很多情况下出现混淆、混乱的情况,负面效果很快暴露,以至于“二简”尚未推广,便被叫停废除,这或许就是科学规律所体现的刚性的一面。

   韩敬体研究员透露,事实上,现有的简体字,其中的偏旁用得太多,也有一些弊端出现。比如,“鸡”、“滩”、“邓”,都用“又”替代了以前的偏旁“奚”、“漢”,“登”,以达到简化的目的,而这些则掩盖了造字时所遵循的规律,割断了汉字的系统性。

  韩敬体研究员强调,不应宣称“简体字打败了繁体字”,简体字和繁体字都不能偏废。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多是以繁体字记载的,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人们也应该学会认识繁体字。正如冯志伟研究员倡导的那样,“写简识繁”,做到二者很好的转换。

  韩敬体,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冯志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05:25 , Processed in 1.37741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