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5-12-16 12: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 //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genelibrary25.txt
xys.org已被屏蔽。
-------------------------
关于“陈晓宁带回三大基因库”事件的公开信
最近,中国各主要媒体纷纷以显要位置报道美籍华人科学家陈晓宁女士携带“三大基因
库”回国,成立“北京博宁医学遗传研究中心”和“北京博宁基因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注
一),并将三大基因库中最大的一个——人类基因克隆库(人类基因组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
(BAC library))赠送给国家,在同一天被聘请为国家基因组北方中心分子细胞遗传实验室
主任及教授,计划为中国培养研究生(注二)。国内媒体对这些基因库的作用、陈晓宁女士
的学术地位和贡献的报道,存在许多不实和夸大之处,陈女士被称为“世界生物科学界顶尖
级人物”、“建立了一套世界顶级的DNA及BAC克隆基因库”、“三大基因库目前在世界上独
一无二、价值无法估量”。这些评价根据的是由陈女士的丈夫汪海涛先生担任董事长兼首席
执行官的“博宁”公司提供的“详细的背景资料”(注三)。为帮助广大公众认清整个事件
的真实情况,为避免严肃的科学研究被赢利性的商业炒作所玷污,我们做为已获得或正在攻
读生物、医学方面的高等学位,或从事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的学生、学者,根据专
业知识和对国际学术界的了解,特对公众表达我们的看法如下:
我们认为,陈女士带回国的三个基因文库对中国的基因工程的研究和应用是有益的,但
是其价值和作用也是很有限的。这类文库的建造和使用已是常规化的技术,在世界各国的分
子生物学实验室广泛应用,在国际市场上可以买到,其价值绝非“无法估量”,更不是“世
界上独一无二”。事实上,根据陈女士在论文中的注明即可知道,他们使用的人类基因组
BAC文库,最早是由加州理工学院的Melvin I Simon博士实验室建造的。在Simon博士实验室
负责建造这个文库的Shizuya博士曾向我们表示,他们由于想便利其他科学家使用这个文库,
并未申请专利以牟利, 而将这个文库交给一家生物技术公司(Research Genetics)以一定
的价格向需要它们的实验室分送。陈女士所在的Korenberg博士实验室最初从Simon博士实验
室得到了该文库。陈女士带到中国去的这个文库不仅可以从那家生物技术公司购买,而且
可以以合作的形式向已有这个文库的其他实验室(包括Korenberg实验室)索取(按学术
界惯例一般为免费)。市场上也还有由其他实验室建造的同类BAC文库(注四)。陈女士在
声称将本可免费获得的人类基因组BAC文库“赠送”中国时,隐瞒了该文库的真实价值,是
很不诚实的。
虽然我们并不了解陈女士在Korenberg博士所领导的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情况,无法确知
陈女士在开发这些基因文库时所起的作用;但是根据Korenberg实验室发表的论文(注五)
以及我们对美国科研体制的了解,我们有理由相信,陈女士做为一名技术人员,在科研中是
很难起到主导作用的。
我们不仅不同意陈女士是“世界生物科学界顶尖级人物”这种说法,而且认为陈女士在
学术界的地位是不高的,所做的贡献是不大的。在其个人简历中所列举的职称、荣誉大部分
都不具有学术意义,有的甚至是有疑问的(注六)。
我们认为,象“国家基因组北方中心分子细胞遗传实验室主任”这样重要的科研职务应
该由受过严格的正规科研训练、有较深的科研造诣和科研领导经验的科学家担任。陈女士只
有硕士学历,自从到美国留学以来十二年内只在等级不高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四篇第一作者
的论文,其中三篇还是只有一到三页的小论文(注五),没有表现出有独立从事研究和领导
实验室的能力,在这次事件中又有做为一个科学家所不应该有的不诚实表现。我们认为,让
她担任重要的科研职务是既不符合学术界惯例也不利于该实验室的发展的。
据陈女士在新闻采访中表示,汪海涛、陈晓宁夫妇创建“博宁”公司的商业用途,是要
利用基因探针进行产前诊断。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不能贸然从事、值得公众关注的商业领
域。中国政府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和管理。根据陈女士的谈话,我们有理由相信,陈女士
有可能想利用中国较为宽松的科研管理和中国的基因资源来做在美国无条件或不允许做的实
验(注七),甚至从中获取经济利益,这是否正当也是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
我们支持象陈女士这样海外华人科研人员力所能及地为中国服务,但是我们希望中国的
媒体对这样的事迹能够做如实的报道。新闻记者不应该轻信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消息来
源,而应该向有关专家独立地求证其可靠程度,避免将商业广告当成科研成果。浮夸、虚假
的新闻报道和不公平的竞争,对正在兴起的中国生物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只能起到阻碍、破坏
作用。
许许多多中国留学人员已经或准备归国服务,那些留在国外的华人学者也已经或准备用
各种方式为祖国服务。如果主要是利用资金、技术开办公司,应该按市场经济规律对待。如
果是做基础研究,可由国家在研究基金方面给以一定优惠。不负责任的宣传、炒作,滥发不
应有的荣誉、职务,只会伤害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实干家。这对国内许多在相对落后的条件下
仍做出出色工作的科学家是极不公平的。同时,也会使很多受过良好训练,在相应学术领域
有所成就的留学生在回国问题上裹足不前。我们希望,中国政府和中国媒体能够更加关注那
些在中国脚踏实地地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才,能够以严肃的态度吸引海内外真正的
科学研究人才为祖国服务。
注一:据报道“博宁”公司已获得2000万人民币的投资,并计划在香港上市,见《光明日
报》2000年8月24日和《北京晚报》2000年8月24日。
注二:《北京晚报》2000年8月28日。
注三:见《北京晚报》2000年8月24日的报道。我们收集到的“博宁基因”公司的宣传材料
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博宁基因”公司的宣传材料《陈晓宁:把世界三大基因库搬到中
国》一文称:“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价值尚无法估量的三大基因库”、“该科学成果在
中国属绝对空白,在国际上也遥遥领先”、“陈晓宁成为世界基因研究领域的杰出人
才”、“1988年出国留学的陈晓宁教授,如今已成为世界生物科学界顶尖级人物”。
注四:例如,人类基因组BAC文库可以以$3000-3600的价格从Children's Hospital Oakland
Research Institute in Oakland, Ca,购买:
http://www.chori.org/bacpac/11framehmale.htm
http://www.chori.org/bacpac/13framefemale.htm
注五:陈晓宁未发表过作为论文联系人(一般即项目主持人)的论文,只在级别不高的学术
期刊上发表过四篇第一作者的论文。其中一篇是篇幅较长的论文,但被引用次数只有九次;
另外三篇都只是只有一到三页的关于基因作图的小论文。
注六:“博宁基因”公司公布的陈晓宁个人简历和陈晓宁在介绍采访时的自我介绍:
“M.D.(医学博士)”:据报道,陈晓宁1980年毕业于海军军医学院(可能即海军军医专
科学校),担任海军总医院血液科医生。1988年到美国纽约城市大学(CUNY)读生物学硕
士,1990年参加工作。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陈晓宁曾经从哪一所大学获得过M.D.学位。
“美国加州大学副教授”:陈晓宁的正式职称是Cedars-Sinai医学中心的Research Scientist,
兼任加州大学(UCLA)医学院儿科系的“附属副教授(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
这是一个挂名的职务,既不是主研究者(PI),也无资格培养研究生。
“北美中国医学遗传学协会主席”:“北美中国医学遗传学协会”是1997年陈晓宁参与创建
的一个组织。参见:http://genecanal.uams.edu/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人类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等编审”:
这三份期刊(分别是Human Genetics,Cytogenetics & Cell Genetics,Journal of
Histochemistry and Cytochemistry)的编审名单中都没有陈晓宁的名字。
“美国人类遗传学会会员”:这是面向任何人(包括一般公众),交了年费就能当上的。
参见:
http://www.faseb.org/genetics/as ... /form-ashg-memb.pdf
“美国每年要开一次遗传学年会,国际上研究分子遗传的学者都会向大会投稿,但是录取率
很低,我的论文从1993年开始经常被选上,今年10月的年会还有我的发言。”:美国人类遗
传学学会今年10月份的年会已接受了2000多篇论文,象陈女士那样要在会上做10分钟小组发
言的,多达270多人。
(参见:http://www.faseb.org/genetics/ashg/ann-meet/ashgmeet.htm)
注七:据“博宁基因”公司的宣传材料,“博宁基因生物工程公司:可提供全部人类和小鼠
的染色体探针,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染色体异常的诊断和产前诊断”,“准:这是用基因探
针诊断最大的优势,准确率达100%,无假阴、假阳等模糊之说。”这里的“染色体探针”、
“基因探针”都指的是FISH(荧光素原位杂交)探针。但是陈晓宁在一年多以前写的一篇综
述《在基因组的“深海”中钓鱼(FISHing)》(《生命的化学》1999年第1期)中承认:
“FISH和M-FISH是否能很快从研究阶段走入广泛的临床应用阶段呢?答案并不是十分乐观
的。仅从单纯的FISH应用来看,就可以发现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了。FISH目前已广泛地被科研
实验室采用(包括一些临床研究的实验室)。但自从10多年前首次报道至今,FISH还未被广泛
地或合法地应用于临床诊断。”“在产前、产后和肿瘤细胞的诊断中,FISH或M-FISH技术是
否会取代常规的遗传学诊断手段?基于上述理由,目前遗传学家的回答恐怕仍是否定的。”
一年多以来FISH技术并无重大突破。
《访谈:把三大基因库带回国的女科学家陈晓宁》(《北京晨报》2000年8月26日):
“我首先把基因库带回中国,除了我是中国人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非常重要,我带回来的是
我和我的同伴多年研究的成果,我必须珍惜,必须选择一个我可以控制的地方。实验室的一
个盘子上有384个不同的DNA片段,一旦弄错了,很可能就是一个畸形孩子出生,或者是一个
错误诊断,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问题,一点儿马虎不得。只有在中国我能做到这一点,因为
这儿有我长期合作的专家和我熟悉的人,我可以信赖他们。除此而外,中国的人口很有特
点,比如广西有一个村子,四五代人都居住在同一个村子里没有离开过,他们饮用的水里面
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使他们的染色体有了变异,但他们的身体状态是正常的,这就说明
了基因问题。研究价值非常大,这在国外是找不到的。遗传研究需要一个人口基数很大的国
家,中国、俄罗斯或者其他国家都可以,但我是中国人,所以我首先选了中国。”
2000.8.29.
起草:
方是民(笔名方舟子)(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
联署:
李洪林(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儿科系助理教授)
饶毅(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副教授兼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胡艳芳(美国贝勒医学院分子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博士,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黄静华(美国特拉华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环境工程硕士)
陈宙峰(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麻醉学、精神病学、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系助理教授)
张锋(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遗传学博士,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宁志强(英国伦敦大学免疫学博士)
刘日廷(美国德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生物化学博士, 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硕士)
方强(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
王晨光(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博士)
陈华(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博士)
黄汉华(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
张亮(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医学院微生物及免疫学博士)
马良 (美国Tulane大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助理教授)
陈一平(美国Tulane大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助理教授)
康健(美国纽约医学院细胞生物助理教授)
戴佳(美国俄勒冈研究生院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硕士)
吕强(美国布朗戴斯大学生物化学博士)
范晓峰(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医院内科助理研究教授)
张洛欣(新加坡大学生物信息学中心主研究人)
卓敏(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麻醉学、解剖学、神经生物学系副教授)
陈正明(厦门大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博士)
周伟国(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分子遗传学博士)
胡卓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药理学博士)
黄正平(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生物物理博士)
邵金雨(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
胡全安(复旦大学遗传所植物分子遗传97级博士候选人)
骆嘉(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解剖学系助理教授)
王朝晖(美国芝加哥大学发育生物学博士)
李晓利(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医学系研究助理教授)
梅林(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神经生物学助理教授兼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余昕(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医学讲师)
粟俭(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微生物药学博士)
刘明耀(美国德州A&M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医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助理教授)
LI Lijuan(美国杜克大学化学系博士候选人)
陆五元(美国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学院助理教授)
陆桂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遗传学博士)
骆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助理教授)
杨燕敏(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助理教授)
夏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生物物理博士)
袁钧瑛(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副教授)
李生民(加拿大Laval大学生理学博士)
巫凌刚(美国华盛顿大学麻醉学、解剖学、神经生物学系助理教授)
姚建华(美国伊利诺大学Urban-Champaign分校神经免疫学博士)
卢坤平(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助理教授)
庞龙(美国纽约大学医学微生物学博士)
HE Zhigang(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院助理教授)
刘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和化学系副教授)
管俊林(美国康奈尔大学分子医学系副教授)
刘佳佳(美国芝加哥大学分子遗传学及细胞生物学博士)
边建超(复旦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
王革(美国爱荷华大学放射学系副教授)
ZHOU Jin-Qiu(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博士)
冯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生理学和生物物理系助理教授)
LU Shi-Jiang(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儿科系研究助理教授)
章纪放(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药理系助理教授)
颜震(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生理学和生物物理系助理教授)
GUAN Min-Xin(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人类遗传学助理教授)
骆利群(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科学系助理教授)
韩珉(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分子、细胞、发育生物学系副教授)
刘阳(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病理学正教授)
许华曦(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奥滋海默疾病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LU Liwei(加拿大McGill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
金拓(美国长岛大学药学院副教授)
聂焰(美国Rutgers大学生物化学和癌症生物学博士候选人)
LI En(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副教授)
谭蔚泓(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和大脑研究所助理教授)
饶勇(加拿大McGill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帅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和生物化学系副教授)
左建儒(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植物分子遗传学实验室博士后,已接受中科院遗传所正教授)
ZHANG Weiguo(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免疫学系助理教授)
MU Xiuqian(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化学博士)
陈晨(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生理系高级讲师)
袁岩(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微生物系助理教授)
YUE Zhenyu(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博士后)
金胜侃(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癌症生物学实验室博士后)
ZHANG Wenzheng(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博士)
康毅滨(美国杜克大学遗传学博士,Memorial 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博士后)
YU Wei(美国贝勒医学院分子和人类遗传学系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心助理教授)
何敏(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遗传学博士)
CAI Weiwen(美国贝勒医学院分子和人类遗传学系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心助理教授)
LI Manni(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生物学硕士,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MA Jiyan(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博士,芝加哥大学博士后)
张伟(美国康奈尔大学分子生理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员)
史雷(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HUANG Yong(上海医科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后)
曹新华(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仪器与工程学博士、副教授,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博士后)
ZHAO Kehao(Wistar研究所结构生物学博士后)
杨宝学(白求恩医科大学免疫学博士,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助理研究员)
(签名者的详细身份请到以下网页索取:
http://www.xys.org/pages/chen.html
http://www.xys2.org/pages/chen.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