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名的限度——谈学术批评规则
萧瀚
周叶中事件发生以后,世纪沙龙作为此事件的主战场发生了诸多令人遗憾甚至极端恶劣的现象,这些现象发生的前提都与发贴人以网名进行学术批评有关,窃以为这个问题非认真对待不可。
一个学者就某个专门问题创作的作品,就其作品本身而言是个人的成果,而就此作品所可能发生的影响,则是天下公器意义上的作品,因此作者除了享有其成果即著作权,还对自己的作品负有责任和义务,这个责任自然包括不得抄袭之类的基本原则,并且有接受正常学术批评的义务。
学术作品既然负有接受批评的义务,并且由作品的作者来承担,因此学术规则要求作者署以实名,即使并非实名,但也得有符合基本学术准则的线索足以在批评发生时,作者能够以真相示人。
依此类推,批评者也有接受反驳或者再批评的义务,在这个意义上说,要求学术批评者以真相示人毫不过分,否则,如果批评对象的作者是假名,批评者也是假名,这种讨论与批评往往流于无效以至无聊直至无耻。
周叶中事件的网友大战,足以说明学术批评在中国学界的极端混乱状态,虽然大部分网友在发言时并未仗着网名恣肆妄语,但有少数人还是不知自重、毫无自尊、极度猥琐地进行人身攻击、谩骂。
但是这里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中国当前学界的党化官学模式导致学术共同体一直未能形成,因此一些署以实名的正常学术批评可能会招致批评者遭报复,因此,人们自然会质疑实名学术批评在中国语境下的正当性。
我认为,实名学术批评招致报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有些情况下,甚至会是完全可能的,例如要求武汉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对周叶中事件进行实名批评,如果他/她不愿意曲意阿护,就极有可能招致报复。
但是,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并不消解实名学术批评的正当性,因为学术批评不需要搞人人过关,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进行学术批评的现实义务,即使作为学者有道义上的学术批评义务。若以周叶中事件为例,武汉大学的教师处于特殊的境遇,完全可以不参加这一事件的讨论,但是其他大学或者学术研究机构的人就可以参与,而一旦参与就应当实名,因为批评者应当对被批评者承担基本的公开义务,否则对被批评者是不公正的。
在周叶中事件的学堂论战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言论,即挺周类、攻周类,另外还有与此事件的相关性尚处暧昧状态的攻贺类,客观地讲这三类言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违规问题,但是由于事实昭彰,攻周者只要不存在就周学术外私德的人身攻击言辞,批评应当是能够成立的,至于其中夹杂某些严重谩骂性质的攻周言论,我认为也是不当的。
在挺周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网友除了挺周,连带着攻击攻周者的言论,这些言论可以基本上归于无效的言论,甚至完全是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例如怀疑王天成揭露此事的动机,对王天成先生的人格进行侮辱的等等,但应该说不是非常严重。
在所有可能与此事件相关的言论中,从平均水平上说,攻贺言论几乎是最无道德底线的,这有学堂帖子为证(看看网名university、西门无忌的言论即可知),这些言论基本上越出学术批评的范畴,只是人身攻击。
综合上述分析,我提出下列建议,供网友们参考,也供学堂管理层参考:
1、 学术批评应当遵循两条基本的金规则:就事论事原则和平等原则,前者要求批评者不猜测对手动机、不评价对手学术以外的私德(学术内品德是可以评价的),后者要求不贬低论敌知识水平;
2、 尽量实名批评,如果实在做不到而匿名批评,应当完全杜绝肆意妄言、人身攻击的行为(网友文尘对鄙人的批评完全没有人身攻击的语句,可谓此中典范,但从公共意义上说,我依然认为文尘的非实名批评还是不够负责任的,他的匿名行为应当承担由此导致的受到猜疑和联想的后果);
3、 学堂对于夹带人身攻击的匿名学术批评应当及时删除,对那些纯粹人身攻击的帖子,尤其是如网名university、西门无忌发表的这类主贴,删除后并且封锁id,因为这已经完全不是学术批评的言论,学者不是总统,他们没有承受匿名人身攻击的义务。从严格意义上说,学堂允许此类帖子的存在是要承担被诉侵害名誉权和隐私权风险的(因此对此类帖子的严格管理也有利于保护学堂运营商的利益)。
学术批评也是言论自由的一种表现方式,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西门无忌”,使用网名也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承担言论责任,今日中国没有言论自由是事实,权力部门剥夺我们言论自由的借口之一就是开放舆论会导致言论者不负责任。无辜沦亡狱中的言论犯、政治犯的真实存在,导致在涉及敏感话题方面的言论以匿名方式进行并无道义和法律上的不妥,那是政府造孽的结果,不能由我们买单,因此,我并不赞成完全的实名制。但是在政府和暴力机器不至涉及的学术领域,尤其是纯学术领域,如果发言不自律,蔑视基本事实、蔑视他人基本的人格尊严,那么我们就坐实了不配享有言论自由的谬断。
要形成一个健康的学术环境,没有健康的学术批评就不可能,今日中国在党化官学模式下,还无从产生令我们满意的学术共同体,但如一切健康的制度,生存其中的人们与它是共生的,一个不健康的制度,需要我们至少以不合作的方式与它决裂——即使未必用直接反抗的方式,唯此方有建立新制度的可能,而这一切都需要从我们自己开始,我相信至少在这里,会有越来越多的网友渴望并践行正常的学术批评,遵循网名的底线伦理正是言论自由的开始。
愿以此文与学堂网友共勉,并欢迎网友们批评指正。
2005/12/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