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8|回复: 1

压制台湾的利器《天崩系列战区火力压制系统》修订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3 01: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叫他《天崩系列战区火力压制系统》简称《天崩》、或拼音缩写TB,如果按火力使用层次来说也可叫《战区火炮》,他是有一系列火炮系统构成的,按口径可分为210mm、240mm、360 mm、三种,上次看过草稿的朋友也许要说原来是400mm的,怎么没了啊?这问题我会在后面解释的。同时按弹药的种类不同又有区别,这个系统不但担负着常规的打击手段更能担负着战区规模的核打击任务。是一种在对方把常规高技术局部战争提升为局部小规模核战争后仍然对敌人有巨大杀伤力的打击兵器。

以下我从几个方面阐述我设计这个武器系统的思路与在战争中的使用原则:
关键词:大纵深、全时段、全天候、低成本、大威慑
我上次的介绍也说了我的设计思路参考了(舰船知识)1998.10 p19.《火炮也能垂直发射吗?》与宁夏科技出版的《军事展望-战场2003》《-克虏伯大炮到巴黎大炮》,这两片文章提出了几个关键的技术节点。就是垂直发射、使用滑膛炮、制导体制完善、成本低廉(相对与弹道导弹)。经过近一年对军事杂志的阅读我又从(舰船知识)2006.1p38《专题:大中口径舰炮新型弹药》中找到了对于《天崩》极为有用的技术与西方使用的趋势与研究发展的方向。.我对这些技术加以整和后又加上弹药助力飞行等技术,使“天崩”系统应该能达到所赋予他的使命,就是在未来的反台独作战中陆军与陆战队有自己的、可靠的、及时的、不间断的火力支援。在介绍这系统之前我先要分析一下我们在未来战争中的所会碰到的问题与我军军事斗争所需要的技术:
1. 我们需要这样一种系统:
具今年9月份前的公开消息,大陆对台独的弹道导弹估计达到了600枚左右,假设《天崩系列战区火力压制系统》形成战斗力要7年的时间,我们的东风在数量上翻了一倍达到1000-1200枚,发射车达到400辆以上的话。对台湾的机场、基地、指挥中心、港口、防空导弹阵地的第一次火力覆盖就能达到平均4-6枚左右,另外还能进行两次同样规模的攻击,而大陆还有如B11近程弹道导弹,WS-1/2远程火箭炮等弹药的打击,对台独军队来说在头6个小时里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台独军队在这些年来对各种基地、机场、港口等基地都做了大量基建工作,抗打击能力也与日俱增。而且他们对机场的建设也更系统,已经开始恢复对高速公路的战备训练。同时实现了一线机场洞库化,二线机场抗炸化,三线机场完备化,使得一二线有组织中队规模的紧急升空,三线与高速路应急收容的能力。而东线的洞库型的潜艇基地无疑对我们东风导弹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台独军队与美日的指挥连网与引进早期预警系统后,对大陆的各种武器攻击的预警时间大幅度提前。使他们赢得了更多的应对与疏散时间。所以我们的远程投送弹药的作战就逐渐由“火力歼灭“被迫转向“火力压制”,这样的话对我就非常不利,因为我们要象用炮弹一样用导弹攻击敌人是让我们的经济所不可想象的。虽然我们有B11近程弹道导弹,WS-1/2远程火箭炮,可他们的飞行速度并不高,从发射到命中目标要更长的时间,而他们的体积与发射时的红外辐射也容易让敌人所发现,使敌人有进120-300秒的时间做出反应,这时间足以让F-16紧急起飞,或进掩体,而改变这种看似主动的被动局面,就要大量出动我们的航空兵部队。如SU-30、飞豹,而他们是我们对付美日航母舰队的主力部队,如果让强5投入战斗的话无疑损失是巨大的,它的工作因该与德国的“斯图卡”一样为登陆部队提供近距离支援(就是被击落的话飞行员被营救的概率也大点),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对敌人有着有效“火力压制”的武器。来配合东风与远程火箭炮的“火力歼灭”,并且在我们的登陆部队与空降部队上台湾后能有效的进行火力支援。所以我就设想出了《天崩系列战区火力压制系统》
我对《天崩系列战区火力压制系统》的具体要求是这样的:
1. TB有良好的机动能力,机动性要达到“东风”系列的性能。现在网上有许多国产的重型车辆的照片,我的想法就是直接用“东风”的发射车系列,达到统一后勤的目的。
2. TB具有反应灵活的特点,能快速的变换弹种、对突发目标进行快速打击。
3. TB具有完善的情报收集、共享能力,能接受各种战斗平台的信息。
4. TB这项目对与弹道导弹具有成本优势,大量使用成熟技术,把成本控制在远程火箭炮的级别里。
5. TB射程要达到300公里以上,要保证台独F-16摧毁TB的发射阵地时必须要飞抵大陆海岸线。为我们的防空系统提供纵深空间,发挥我们路基沿海防空武器在数量上的优势与部署与纵深地域雷达系统的优势。使他们成为隐蔽飞行与闽浙群山中的J8 II与J7E的决好目标。我们攻击台湾本土的武器越多,那就能牵制台湾更多的战争资源,就象德国的狼群,他们是开出去打击敌人的运输船,而我的方法更简单,就是稳坐与大陆境内持续轰炸台湾的港口与机场,是台湾无法大规模接收外部援助。从而达到西方分裂势力在战争中无发大规模援助台独战备物资的现实,是他们逼迫他们放弃对台湾的地面援助。(他们可以通过直升机或运输机伞降运输的办法来小规模的运输物资,但是和运输船的运输量相比则是杯水车薪。)
6. TB不但要能执行远程火力压制任务,在我们登陆部队上岸后可以及时有效的支援一线部队。减轻登陆部队对海军火力的依赖,同时使海军陆战队第一波突击中的支援炮兵的比例大幅度减少,减少海运压力、提高登陆前的换乘期的转换效率,做到一个营级规模的登陆单位能及时得到2-3个旅及规模(72-108门210mm或48-72门240mm的TB)的支援,在配合登陆单位自己的反坦克导弹、重型火箭筒、迫击炮、末端制导系统等轻型兵器对敌人有着决定性的火力优势。做到发现既摧毁,压制敌人的战术组织能力,压缩战场调动空间。使敌人无法组织有效的连级以上的军事行动。
7. 具有相对的成本优势,可以代替现有的多种武器的部分作用。虽然对TB的投入经费是很大,但是可以填补东风与远程火箭炮中的使用需求的空白。可以裁减一线登陆部队的155/152系列的火炮系统来弥补对台军事准备的整体开支。因为一线登陆部队的155/152系统在登陆后才有可能发挥作用,对于在横渡中就需要高强度火力掩护的部队来说无疑是个鸡肋,我建议一线部队多装备120后装迫击炮系统来弥补火力的不足,而远程的支援有大陆的TB来完成。假设一线登陆部队有10个师组成,那裁撤的155mm火炮将达到480门之多,用这经费可以组建360门210mm的TB系统,这样前线的部队可以平均风瘫每36门/师,而由于是TB是战区炮兵指挥中心统一指挥所以在关键时刻可以调动360门火炮为一个师做支援。因为TB的成本主要是弹药,火炮的价格很便宜,非常适合我军的高速扩充。可以这样说:它是一种打起仗后才开始花钱的武器。


对与以上我提出的要求,我结合了以往的军事知识,提出了《天崩系列战区火力压制系统》设计中的技术方案:
TB的概括描述:
TB是一种通过滑膛炮垂直发射后依靠初速启动冲压发动机做动力,飞行到高空后通过弹药上的简易制导系统控制弹药飞行姿态,改变航向飞向目标的弹药。弹头具有简易制导系统,整个作战过程类似与弹道导弹。整个系统安置与机动工具之上,具有一定的机动能力。弹药装填角度固定,装填速度快,弹药选择灵活迅速。其总体成本与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远程火箭持平。从而有效填补陆军对弹道导弹的使用成本与远程火箭的及时火力支援之间的需求。
TB的作战过程:
TB在战斗开始前隐蔽与隧道桥梁之下,或隐蔽与树林之中。待战斗开始后,TB以营为单位进入第一个发射阵地展开,同时营其他单位:防空连、后勤连、防化排、营部等单位也按个自要求展开开始工作。花1分钟时间将炮管直立准备发射。同时接受目标信息、测算射击诸元、装填弹药、核定作战计划上传,带上级确定后,开始发射弹药,如果是普通弹药,先发射一个发,带弹着点确认后开始以标准射速发射。
弹药装订射击诸元(就好象导弹一样)并安排发射药包后推入弹膛,火炮击发发射药,因为是滑膛炮所以弹药以1000-1200m/秒的初速垂直射向天空,同时启动弹头上的冲压发动机,以最小的动能损失飞入更高的空域,到达平流层以上空域后弹体转向,弹体靠剩余动能继续向外层空间飞行,同时冲压发动机因空气稀薄而熄火。待弹体依靠惯性达到弹道最高点后开始向下滑翔。弹体再次进入平流层后因弹头始终处于3马赫以上的速度,所以依靠空气摩擦后冲压发动机重新启动,弹体同时处于仰角飞行状态---就是象SU27那样的眼镜蛇动作,就是角度没那么厉害,就几度而已。导弹采用这样的飞行姿态也不是没有过设想,如英国与欧洲的设计单位90年代就进行过空空导弹的仰角飞行研究,他的原理就是通过仰角飞行使弹体的上下产生气流压力差使弹体飞行时能产生一定的升力,传统的导弹所需要的升力是由弹翼所提供的、如果导弹没了弹翼或减小弹翼就意味这飞行阻力的减小,特别是翼面所产生的诱导阻力随之消失。对提高导弹的速度与同样体积下的射程的提高都有莫大的帮助,但是英国与欧洲的设计单位遇到的问题也是严重的,主要是因为他们是要把??大的问题。空空导弹对机动性的要求是很高的,如果导弹做大角度机动时就有可能失去一个稳定的升力系数。说白了就是导弹原来仰着头飞,一拐弯没仰着头,弹体升力没了所以飞行高度就下降了。如果格斗导弹反复做大的机动的话,它的弹体升力就不能保持一个标准的数值。一会有升力一会由没升力了,其实它的问题有点象3代战斗机的电传动控制的问题,但要研究出空空格斗导弹所用的技术还是需要很多的年的基础研究与理论完善。但是对于运动幅度小、飞行动作单一的飞行物来说不失为一个提高射程的好办法。他的技术实用化时间就能提前好多。使炮弹飞行距离更远。冲压发动机的燃料用尽后与弹头分离,飞行高度降低进入对流层,进入最后俯冲攻击状态(有末端制导功能的弹头制导系统开始工作)直至命中目标。
如果发现敌攻击单位逼近,发射连花40秒迅速撤离阵地,其他单位交替掩护1:30分钟后撤离阵地,进入预定的二号阵地,继续作战。TB拥有较远的射程所以他的防御纵深较大,对与敌奇袭与骚扰的防御能力较高。

以上的设计思路就是我对TB系统的一个笼统的介绍,以下我将从几方面来介绍TB系统的特点与我克服他固有缺点所提出的技术手段:

对与以上我提出的要求,我结合了以往的军事知识,提出了实现《天崩系列战区火力压制系统》设计而使用的技术方案:
1. 使用滑膛身管火炮做发射方式:
身管火炮系统具有弹药种类变化快,膛内做功效率高的优点。同时技术成熟,预研项目少等优点,我设计的炮管采用滑膛炮的设计,他的任务就是让弹药上的发动机点火前的助推。采用垂直发射,弹药自动转向技术,所以对火炮本身的精度没有任何要求。唯一的要求就是提供更高的初速与更小的后坐力,线膛炮的精度对这个设计毫无帮助,而且太重。原因很简单,即使采用线膛炮发射的话,在300公里上的弹药散布也是很大的,到时候还是要用末制导技术。与其这样不如用滑膛身管发射,反正弹药原来就用末制导技术。用滑膛炮对减低重量有好处。举个列子:我们装100mm的59坦克为什么能改装上120MM的火炮呢?一是几十年来技术的进步,而更重要的就是放弃线膛炮使用滑膛炮,他们都重2600公斤,改120mm滑膛炮的难点在与他的巨大的后坐力,但你如果想想我们把线膛炮1800m/秒的初速降到1000-1200m/秒的话,它的后坐力能降底到多少呢?如果是这样那对膛压等其他的技术也是个好消息!设计就是这样,要在一定的指标里做出更轻的设计就意味着成本更贵,所以选对设计思路是很重要,滑膛炮成本低廉(1200m/秒的初速,非坦克上用的1800m/秒的初速),生产容易,系统对他的精度要求又低(还没迫击炮要求高),所以是理想的选择。我设想的210mm系统是直接用我们出口的那种203mm加榴炮的退役身管膛成的,三根203能接出两更210的,也算是废物利用了,呵呵。除了以上的优点外还有就是具有反应灵活的特点,能快速的变换弹种、对突发目标进行快速打击。举个列子,如果发现了敌人的坦克连,你用反装甲弹药的话, 那用火箭炮的话就会出问题了,如果你发射3枚就能解决战斗,那车上另外的9枚很尴尬了,如果发射出去就是浪费,不发射就占用发射车。换弹药的话就被动了,现在的解决方法就是多功能弹药,可是精简弹药种类,就出了多能不专的问题了。所以火箭炮适合大面积的压制敌人。特别是在火力准备阶段,对敌人的威慑是巨大的,可是要对付战场上出现的规模不等。目标性质各异的敌人,光靠火箭炮是难以胜任的。而身管炮适合对付中小规模的目标。他们之间是互补的关系,谈不上谁代替谁。
2.垂直发射:
许多人在看我的说明书前第一眼看到TB的第一影象就是二战列车炮的翻版,其实他们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的,可以说他们是“貌和神离”的,我上面已经说了用滑膛炮改装了线膛炮的问题,大家如果觉得它对系统本身减轻重量还没有帮助的话那我就要介绍一下我这个系统的又一大特色了--------垂直发射,垂直发射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弹药以最少的能量消耗推到更高的海拔高度,让弹药飞行与平流层里或之上,在那里弹药的阻力是最小的。所以垂直发射是弹药到他所能飞的弹道最高点的最有利的手段。对与系统的其他方面来说垂直发射也有许多好处,
a) 火炮的发射姿态永远不变,使结构设计师考虑发射受力的问题上避免了以往设计普通火炮时要考虑到的俯仰,旋转等问题。只要考虑一种发射姿态下的受力作用就可以了。这样对火炮的结构也有利,可以省略很多传统火炮的部件,它更接近与一门有后坐助退装置的迫击炮,何况迫击炮也有俯仰,旋转部件,不如说固定射角的投弹筒更合适。我相信他与外型上相似的二战列车炮在重量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原因就是(1)二战列车炮是线膛炮。重量体积都很大。而滑膛炮加上中低压力的发射环境让炮管重量减底到同口径线膛炮的一半重量。(2)他们的设计要保证在一定的俯仰,旋转内都能正常的射击。他要能承受在射界内的各种角度的后坐力。我设计的火炮只要考虑垂直角度发射,又换了滑膛炮,所以我的设计能大幅度降低火炮的重量。(3)由于使用火炮发射的目的就是让弹药上的冲压发动机自己启动,所以发射药量比传统二战列车炮大为减少,后坐力也小许多。对后坐助退装置的重量减轻大有好处。
b) 火炮固定了发射姿态后各种后勤系统的设计无疑简化了很多,还是拿二战列车炮、战列舰主炮做比较,大家对他们估计都不陌生吧?可是大家知道他们是怎么装弹药吗?他们为什么射速最多在2-3发/分呢?我先来介绍一下他们的弹药装填,他们都是使用分装弹药,无论是列车炮还是战列舰主炮都把仰角摇到3-8度左右然后把弹头推入炮膛,接着在把发射药推进去,他们固定装填角的目的就是让装填轨道与膛线成一直线,这样方便把弹头与发射药推进炮膛。其实二战时期的法国战列舰也开发过弹药任意角度的装填机构,可因为他们的舰队没发挥大的作用而少人关注。其实任意角度装填机构对战舰与战舰的远程对射中站有绝对的优势,考虑到装填时不需要大幅度俯仰调整就能装填弹药,所以实际发射速度可以达到固定装填角机构的2倍以上。而列车炮的射速更慢是因为他的空间更小,所以经常看到有吊车只类的起重机构,发射自动化更底,多为吊车把弹药吊到待装架上然后由机械推进系统推如弹膛,由于考虑到俯仰过大后弹头或发射药会掉出来(二战记录片里有很多这类镜头)的问题,列车炮也是平躺着装填的。所以每次射击后就要让炮的仰角调下来,装填了在摇上去发射,真是麻烦啊!这就大大减缓了发射时间了。我设计的火炮只能垂直发射,所以待发弹只要与炮管平行就可以了,他的具体装填过程是这样的:发射车头部的起重机把弹药从卡车上吊过来放到一个贯通与车辆的装填流水线上,(车上也有一个12发的弹仓,可直接用机械设备把弹药送上流水线)炮手给弹药装订射击诸元,上引信,安排发射药包的数量,然后就向后传送到车尾部的一段轨道上,轨道上的固定抓固定弹药与发射药后就俯仰90度与炮管平行,然后对齐炮尾,由推弹机构把弹药与发射药一次推入弹膛,闭锁等待发射,而轨道在次俯仰回原来的角度,等待下一发弹药送过来。这样的好处就是如果发射的弹药是同一类型的话那他的发射速度是很快的,从装填到发射完全是流水线运作,弹药种类随时可选择,第一发发射时就给第二发装订射击诸元了,就是重新瞄准也就是重新装订射击诸元,无需象传统火炮那样要调整炮口方向,火炮的射速没任何干扰。发射的间隔就是轨道俯仰与弹药入膛的时间,210mm炮不会超过6秒,240mm炮能达到12秒,360mm也能在20秒内完成,他们的速度主要取决装填电机的功率而已,完全可以做210mm炮8发/分,240mm炮5/分,360mm炮3发/分到高射速。当然如果尾部有个能装4-6发的弹药类似左轮手枪的4-6发的弹盘,弹盘中配有多种型号的弹药供选择的话那炮的射击速度还可以提高,只是这样会增加许多重量,但如果把炮放在列车上或发射井中到是可以考虑的。那射击起来可真的要象下冰雹了!呵呵
c) 垂直发射对与发射车的选择也有好处,以往的发射车都要考虑火炮发射时对车体的震动与减震措施。对车体结构也要做特殊的加固以适应发射时的受力要求,就需要对流水线上的车辆进行特别的改装,如东风导弹所用的发射车改装成155mm加榴炮时也是要加强底盘。因为东风导弹发射的后坐力是作用与发射车尾部展开的一个尾板上的,对发射车没有直接作用力,而车两边的固定支架只是保证发射时导轨不晃动导致发射失败才安装的。所以法国的恺撒系统就索性设计了个尾部平台,进入射击阵地后就展开,让火炮整体坐在平台上,这样射击时大部分后坐力就通过平台传播到地下了。这样恺撒系统的底盘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民用轮式车辆,既降低了成本又减轻了重量,但是由于恺撒上用的是普通的155mm加榴炮,有射界与射角的问题,那它在工作中还是有相当的作用力施加在车体上。但由此我们看出,即使是这样 “凯撒”炮的战斗全重不到19吨,比南非的G6和捷克的“祖扎纳”轮式自行火炮、俄罗斯A-222 130-mm 自行岸防炮(他们都要达到30吨以上)都要轻得多,可以直接驶入C-130运输机后部货舱,方便地进行远距离远送。采用新型快速送弹装置,可在射击开始阶段的15秒内发射3发炮弹,然后以6发/分的速度进行持续射击。完成任务后立即转移到新的阵地继续战斗。由于机动性强、反应迅速、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特别适应各国快速反应部队使用。而对于我设计的TB来说他的发射原理更接近与东风导弹,所以可以直接使用东风系列用的发射车,大家知道改装车辆的底盘是最贵的,而由于TB对与底盘的要求与“东风”是相仿的,所以只要对车辆的进行车身改造就可以了,民用的汽车制造单位很早就有同一底盘2种车身的的流水线的设计,我相信军用的生产单位也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还能通过增加数量来压底单车成本。共产党别的不会,但造东西跑量还是很拿手的。万一我们哪个领导看上了就。。。。。。。。呵呵
3.使用冲压发动机:
冲压发动机,是在大气内工作的发动机??技术攻克了的话,那他的设计简单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他的成本就会降下来,发动机工作150秒以下的要求对选择便宜的材料也有好处,在从技术上说用冲压发动机与现在火箭用的固体发动机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一他不用带制氧剂,哪就少了一半的推进药剂重量了,同样的重量的推进药剂那射程就要高一倍。如果用传统的固体发动机就要达到他的射程就要两倍的体积了。第二,由于冲压发动机在2马赫以下是不能工作的,所以要让弹药达到2马赫就需要火箭助推。弹药初始加速时消耗的推进药剂量很大,所以搞的弹药体积就很大,而用火药发射就减少了弹药自身的体积了,现在的火箭炮速度都在800米/秒以下,要达到1000米-1200米/秒的速度那消耗推进药剂量很大,那弹药体积就会很大了,一两车估计最多只能装4枚,(如WS-2)发射后要专门的装填车装填的,那要多少时间啊!我设计的火炮是垂直发射,弹药种类随时可选择,第一发发射时就给第二发装订射击诸元了,就是重新瞄准也就是重新装订射击诸元,对炮的射速没任何干扰。所以就能达到较高的射速。加上灵活的弹药选择和较远的射程。他对敌人的威胁是很大的,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样就可以把弹药体积做的很小(相对弹道导弹),因为他的初始速度(起飞速度)是有炮膛内的发射药提供的,就象战斧式巡航导弹用助推火箭起飞然后仍掉了助推火箭舱段用小推力的涡扇发动机巡航的道理一样的。炮弹没了发射药的体积,而且大部分飞行航线又在无阻力的中高空。所以对巡航推力的要求很小。弹药的战斗载荷与动力体积比率与飞行与底空大气稠密地区的巡航导弹不可同日而语,在同样的弹药运载重量下,就可以把弹药体积做的很小。那对敌人的弹道捕捉雷达就是很大的挑战。他们也许在100公里才能发现我们的炮弹,而这时炮弹已经飞了200多公里了,在加上有变轨与机动,那敌人对我们的发射阵地就没法定位了,而且用炮管发射也没有象火箭与弹道导弹发射那样有大量的热辐射红外特征,对光学侦察的隐蔽也有帮助。体积小了对后勤也有好处,我就没设计专用的装填车,我在发射车头部放了一个吊车,就是可以用来吊炮弹的,使发射车自己具有补给能力。战斗中普通的卡车就可以运输弹药,大规模发射时只要征调车辆源源不断的运送弹药就可以了。这对火力的持续大有好处,如果要让弹道导弹或远程火箭炮完成TB的持续压制的任务那他的弹药运输就是个大问题,因为他们的运输车不但是专门开发的而且数量也不会很多,要来回运输只有离仓库近才有可能,那就限定了发射车活动范围了。而TB在这方面毫无问题,他的弹药种类多,运输手段灵活,紧急情况可以用Z-8运输弹药,这是弹道导弹和远程火箭所不具备的优势。由普通的车辆运输还提高了发射阵地的隐蔽性。既高了通用性又节约了成本。
4.次口径弹药
大家一看到我设计的弹药就觉得我的炮设计的又重又大,可是大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我的弹药都是次口径弹药,我的弹头是有荷载内径的,也就说他的荷载弹径不是弹药的口径,如240mm的弹药他的荷载弹径才200mm他的弹体外侧套有冲压发动机的进气函道所以就达到了240mm了。其实就是用240mm的炮管发射一枚包裹着冲压发动机外壁的200mm炮弹。而210mm发射的就是155mm弹药。360mm发射的是300mm的弹药,现在大家明白我的用意了吧,其实就是让他与现有的弹药同一规格,现有155mm弹药内的子弹药的排列达到统一,如子母弹,反装甲弹药,自寻的弹药,等等。TB是把他的弹药后部加长,以增大空间。这样就能根好的利用已有的炮弹流水线生产大家都能通用的子弹药,不但是210mm/240mm是这样,360mm内的300mm弹药也与我们的火箭炮的口径通用,可以直接按火箭炮的子弹药排列方式排列他们通用的弹药。以期以最大的通用性减少新装备对军工生产与后勤的要求,所以我对TB的口径是研究了一段时间的,当然如果我的外冲压发动机外壁空间不够的话还可以在加大口径。综上所叙我等于在用210mm火炮在发射加长的155mm弹药。所以我对火炮的后坐力与自重的控制是有信心的。
5.制导系统与作战原则:
我第一次放上网的草稿让大家争论的最多的焦点就是弹药内的电子系统是否有能力承受1200米-1500米/秒的加速度,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第一,弹道导弹内的电子系统怎么可以承受十几马赫的重力?瑞士的范利孔高炮怎么在初速1000米/秒线膛炮上加上了预制近炸系统。要注意的是他们的35mm的高炮用的是线膛炮,弹药出膛时还需要承受旋转带来的巨大离心力。而美国在进年来的海军舰炮系统的研究也大量使用了末制导技术。如8-9月的《兵器》杂志的消息专栏中就介绍过美国在使用GPS制导的普通155mm弹药,达到了6m的精度,我们知道用这种制导手段的武器对与射程没有任何限制,是一种理想的底成本武器系统。所以我们发现美国新的战斧4系统就是本着实惠的目的,它对精度没有苛刻的要求,甚至为了使用成本低廉的外壳而放弃了从潜艇鱼雷发射管发射的能力,而他带来的成本优势也是令人震惊的,从100万降到了20万(美元),说穿了就是用现在的成熟的技术达到20年前的战术要求。在配合他们在研究的快鹰系统就组成了高低搭配的综合弹药投送手段了,我设想的系统就是可以利用现有二炮的制导系统,以最坏的打算就是在大地测量车,气象车的配合下发射弹药。就是和俄罗斯的飞毛腿早期型号一样的制导手段,但我们弹药内部使用的是固体激光陀螺仪,按弹药发射前的预定角度进行测量与矫正。这样的精度可想而知,散布面估计要达到350m-500m,但我希望大家注意的是,我们的发射车进行发射时,是以8-24辆的营级建制使用的,对一个拥有2000米跑道的2线机场的一分钟火力奇袭中可投送24-36枚240mm弹药,如果是210mm弹药的话可以达到192枚。即使是350m的圆周误差,那对敌人杀伤也是巨大的,特别是云暴弹对飞机与无三防装置的掩体更是巨大(云暴弹并不是美国重型轰炸机的专利,俄罗斯大量的武器都有了云暴弹型号,甚至是RGB系列的火箭筒也有,就是威力上的区别),几十发的云暴弹攻击就象核弹头的冲击波重叠效应,对500米的范围内的目标有着巨大的杀伤,而且我的前提是就打一分钟,如果我们射击5分钟。。。。。。。。,大家要知道我对TB的定位是区域杀伤系统,绝对的米级别的打击还是由我们的东风来完成的。可是我们到时候就用这种落后的制导手段吗?我设想了几种制导方法。
第一:卫星制导,卫星制导有两种原理,第一种就是以美俄为主的被动制导原理,他的道理很简单就是在太空放了一大堆“灯塔”,不停的对地面发射电磁波,而地面上的接收机在收到3个以上的信号后就能自己测量出位置了,他运用的是古老的航海星空导航法,既三点定位法。他的优点就是卫星只发不收,研发简单,单棵成本低廉,但组网的数量大,要18枚还要6枚做备用,如果那枚坏了的话,在那一 片天空中必须有一棵备用的,几大地域算下来要覆盖全球就要6棵做备用的,如果卫星遭到攻击那还要发射更多的卫星。电磁波同时传送着卫星自己位置的无线电信号,其中精确到米级别的是保密信号,而10米的是民用信号。如果三棵卫星只提供的是10米级别的民用信号,那接受机计算时就有误差了至少在100米以上。当然如果你的接受机有解密号码就可以把你的位置精确到米的级别,原理很简单。第二种叫双星定位,就是我们现在的那种。它是靠两棵卫星与地面接受机间的联系,他的卫星数量是少了,是靠两棵卫星与地面接受机间测量夹角出来的数据,可是他们间要互相传递数据才能完成定位计算,所以定位卫星也就是棵通讯卫星,这就出了个问题?就是卫星能同时为几个地面接收机服务?我们的北斗导航系统的资料我没看过,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要大规模的使用卫星定位的战争中,还是象美国那样的被动导航系统比较好,他的使用范围取决与地面接收机的数量而不是卫星自身的通讯容量。
第二:气球制导,大家听了别笑话,是我考虑我们国家资金有现的情况下对小规模地区进行制导服务的手段,他的原理与美国的GPS原理一样,我的想法就是让6-8个无人飞艇长期巡航在福建地区上空,高度3-4万米,艇上带有信号发射机,作战数据链与太阳能发电系统与燃料发电系统,时速30-50公里/小时,他自身的定位由机动地面站提供,上传飞艇后用大功率信号发射机转发,由3艘以上的飞艇同时发出信号就能提供与美国GPS相同的服务了,而他只需要开发出飞艇平台,信号发射机与通讯系统就用我们在卫星上现有的技术,而且他们的轨道离地球要底的多,对降低功率节省能耗也有利,所以成本非常底,而地面对飞艇的定位也不是高科技,关键就是要机动化,因为考虑到地球曲面所形成的死角,以高度3万米计算,飞艇发出的信号的覆盖半径估计超不过800公里,所以飞艇的前导地面站必需是机动的。不然会遭到敌人的攻击。但他的底成本与机动灵活是卫星所不能比的,而且他的纵身与高度也让台独军队的现有空战技术无能为力,如果他们攻击地面站,那就要分散他们的对地攻击力量。从而使他们更加分散现在的武器研发与采购费用,当然如果能让飞艇在5-6万米飞行那就更好了,可我这方面的知识欠缺,所以不能做出准确的技术解释,希望大家能帮我完善这方面的技术论证工作。而且这种飞艇原本就是我在攻台武器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的系统,她以开发出的运载飞艇系列为基础在配套有多种模块,如上面说的定位模块,还有被动预警,主动预警,要地防空系统,通讯模块,电子侦察,电子干扰模块,在系统成熟后还可以考虑如西方在研发的连级的坦克运输级别的飞艇,到时候他还能配上巡航导弹模块、与远程预警模块,监视与打击方圆1200-1500公里内的敌导弹与飞行器的轨迹与打击空中与地面目标。现在西方已经先走一步了,如美国开发的海象,英国开发的山猫,他们可以运输16两主战坦克以25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16000公里到一个地面相对平坦的地域垂直降落,预计这种系统在2015年就可以投入使用,而我提出的飞艇设想和他们想比更简单所以应该可以和TB一起?制,这说起来就宽泛了,我主要倾向与无人机,直升机与地面部队携带的毫米波雷达,我不推荐使用激光指示什么的,原因比较简单就是弹药的速度太快了,会产生大量的热气流,对前方的玻璃舱可能有不利的影响,所以战斗机上的红外线近距离格斗导弹的速度不是很快,这与弹体头部要做个半圆型的红外线引导头的玻璃罩有关。我不是反对使用激光指示,我觉得可以用在子弹药上,如弹药飞到敌目标上空后子弹药与弹体脱落,靠自由力滑翔下落攻击目标,这样即解决了玻璃钝头弹体对整个飞行中的阻力问题,又解决了弹体因为速度快而产生大量热量使玻璃钝头内的光学系统无法工作的问题。我个人比较倾向与毫米波雷达制导,原因也简单,他有几个优点:1、系统通用性高,武装直升机与战车上都可以安装这种雷达,如果作用距离缩短的话连特种小分队也能携带。2、他能同时对付多个目标,3、可以做到人机分离,提高人员的隐蔽性 4、抗干扰能力强,5、多方面的优势能组合更多的战术组合,更灵活。除了上面两种制导方式外还有别的制导体制我就不讲了,其实这都是子弹药的问题,我设计的TB系统是个敞开式的系统,可以为以后丰富的弹药种类服务,只要有需要就可以改进弹药制导系统,而主系统最多就是调节发射药的当量来配合弹药的安全发射。就和以前开发155mm与82mm迫击炮一样,谁会知道他们将来会用上什么弹药呢,只要弹药能发射出去,并且工作稳定就可以了。
第四:在(舰船知识)2006.1p38《专题:大中口径舰炮新型弹药》中又介绍了很多西方在研究的远程弹药的制导系统,有些系统我们国家也是有一定的技术储备的,所以可以借鉴他们的设计思路,还有要指出的几最简单的制导系统只要我们对TB使用的合理的话也是可以完成他的战斗使命的。使用什么样的弹药攻击什么样的目标是系统扩展攻击范围后的问题,装备初期我认为只要弹道误差在500米内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我们攻击的原来就是一片区域,不是一个点。

编制:
我设想的TB编制有两套。210MM系统直接划归陆军,或海军陆战队。360mm划在二炮的指挥之下。240mm系统则同时装备陆军与二炮,原因很简单,210mm系统的威力与我们的152mm/155mm的普通火炮很象,部队换装时比较简单,许多使用条例与火力支援手册也与现在使用的152mm/155mm的普通火炮通用,他的运载能力比152mm/155mm的普通火炮高50%左右,前沿呼叫火力支援时只要按以往的60%的弹药数投送就可以了?他的编制也与现在的152mm/155mm的普通火炮一样,以营为建制单位(24门)下辖3个发射连(8门),一个后勤连,连部等。直接编制到旅/师一级别,但由于要攻击台湾,索性把火炮集中起来划归登陆的集团军一级指挥,建制还是留在远来的师里,但每个炮营在编入防空连(25mm轮式自行高炮6辆)、机步连(12。7mm的武器站的轮式车辆12辆。)、防化排、各一个。以防止敌人的空袭与特种部队的渗透。每个炮手都配发轻武器,使之具有独立的战斗能力。210mm系统是依靠152mm/155mm的普通火炮的后勤系统运转的。与部队后勤能力吻合,所以他的成本是最便宜的,可通用152mm/155mm的许多弹种。可是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用152mm/155mm的弹药的话,相对弹药成本不见得高,因为他们的制导系统价格才是整个运作成本的核心,发射152mm/155mm的弹药与用240mm发射200mm的弹药价格没差多少,有点得不偿失。所以我认为的TB主力是240mm系统。与210mm系统的编制一样,只是每个发射连降到了6门炮,全营共18门火炮。240mm系统发射的弹药内径为200mm的弹药其实就是以前的8英寸炮,我们国家对于8寸炮的使用没什么经验,应该多学习别国的经验,我在编制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只降低编制火炮的数量就是希望让我国的指挥员有个相对的弹药投送量的概念。使他们在战场上能更好的合理使用弹药基数。同时对与部队的换装也是有益的,编制的相同使它与210mm系统的可换性非常强。对部队的扩编与换装有好处。在接受了部队的意见后大规模生产装备部队。360mm系统划在二炮的指挥之下。建制以旅为单位(36门)下辖3个发射营(12门),营下辖3个连(4门)。一个后勤营,旅部。同时每营与旅部配备与陆军建制一样的机步连、防空连、防化排。使其具有独立作战能力,即使旅部遭到重创,各单位依然可以接受指挥。这种编制更接近与东风部队的编制,他是未来与导弹部队一起作战的力量。从部队运作到火力分配。都要能适应导弹部队的要求。他的编制是庞大了点,但如果一个旅都展开的话那攻击力是惊人的。一个波次的攻击绝不在导弹旅之下。360mm系统是导弹的补充。所以不会大量装备。本人估计装备3个旅就足以了。而240mm系统估计要编制15个营(二炮3个、陆军6个、陆战队6个),210mm系统视投入师的数量多少而定,但至少不低与10个。陆战队也要6个以上。如果以上编制都能齐装满员的话,那我可以说我们攻击台湾空军连一架对地攻击的架次都不用派了。如果战争爆发了过早的话,假设只装备了1/3的作战单位,那对台湾的压力也是很大的。绝不小与我们的东风导弹。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01: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叫他《天崩系列战区火力压制系统》简称《天崩》、或拼音缩写TB,如果按火力使用层次来说也可叫《战区火炮》,他是有一系列火炮系统构成的,按口径可分为210mm、240mm、360 mm、三种,上次看过草稿的朋友也许要说原来是400mm的,怎么没了啊?这问题我会在后面解释的。同时按弹药的种类不同又有区别,这个系统不但担负着常规的打击手段更能担负着战区规模的核打击任务。是一种在对方把常规高技术局部战争提升为局部小规模核战争后仍然对敌人有巨大杀伤力的打击兵器。

以下我从几个方面阐述我设计这个武器系统的思路与在战争中的使用原则:
关键词:大纵深、全时段、全天候、低成本、大威慑
我上次的介绍也说了我的设计思路参考了(舰船知识)1998.10 p19.《火炮也能垂直发射吗?》与宁夏科技出版的《军事展望-战场2003》《-克虏伯大炮到巴黎大炮》,这两片文章提出了几个关键的技术节点。就是垂直发射、使用滑膛炮、制导体制完善、成本低廉(相对与弹道导弹)。经过近一年对军事杂志的阅读我又从(舰船知识)2006.1p38《专题:大中口径舰炮新型弹药》中找到了对于《天崩》极为有用的技术与西方使用的趋势与研究发展的方向。.我对这些技术加以整和后又加上弹药助力飞行等技术,使“天崩”系统应该能达到所赋予他的使命,就是在未来的反台独作战中陆军与陆战队有自己的、可靠的、及时的、不间断的火力支援。在介绍这系统之前我先要分析一下我们在未来战争中的所会碰到的问题与我军军事斗争所需要的技术:
1. 我们需要这样一种系统:
具今年9月份前的公开消息,大陆对台独的弹道导弹估计达到了600枚左右,假设《天崩系列战区火力压制系统》形成战斗力要7年的时间,我们的东风在数量上翻了一倍达到1000-1200枚,发射车达到400辆以上的话。对台湾的机场、基地、指挥中心、港口、防空导弹阵地的第一次火力覆盖就能达到平均4-6枚左右,另外还能进行两次同样规模的攻击,而大陆还有如B11近程弹道导弹,WS-1/2远程火箭炮等弹药的打击,对台独军队来说在头6个小时里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台独军队在这些年来对各种基地、机场、港口等基地都做了大量基建工作,抗打击能力也与日俱增。而且他们对机场的建设也更系统,已经开始恢复对高速公路的战备训练。同时实现了一线机场洞库化,二线机场抗炸化,三线机场完备化,使得一二线有组织中队规模的紧急升空,三线与高速路应急收容的能力。而东线的洞库型的潜艇基地无疑对我们东风导弹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台独军队与美日的指挥连网与引进早期预警系统后,对大陆的各种武器攻击的预警时间大幅度提前。使他们赢得了更多的应对与疏散时间。所以我们的远程投送弹药的作战就逐渐由“火力歼灭“被迫转向“火力压制”,这样的话对我就非常不利,因为我们要象用炮弹一样用导弹攻击敌人是让我们的经济所不可想象的。虽然我们有B11近程弹道导弹,WS-1/2远程火箭炮,可他们的飞行速度并不高,从发射到命中目标要更长的时间,而他们的体积与发射时的红外辐射也容易让敌人所发现,使敌人有进120-300秒的时间做出反应,这时间足以让F-16紧急起飞,或进掩体,而改变这种看似主动的被动局面,就要大量出动我们的航空兵部队。如SU-30、飞豹,而他们是我们对付美日航母舰队的主力部队,如果让强5投入战斗的话无疑损失是巨大的,它的工作因该与德国的“斯图卡”一样为登陆部队提供近距离支援(就是被击落的话飞行员被营救的概率也大点),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对敌人有着有效“火力压制”的武器。来配合东风与远程火箭炮的“火力歼灭”,并且在我们的登陆部队与空降部队上台湾后能有效的进行火力支援。所以我就设想出了《天崩系列战区火力压制系统》
我对《天崩系列战区火力压制系统》的具体要求是这样的:
1. TB有良好的机动能力,机动性要达到“东风”系列的性能。现在网上有许多国产的重型车辆的照片,我的想法就是直接用“东风”的发射车系列,达到统一后勤的目的。
2. TB具有反应灵活的特点,能快速的变换弹种、对突发目标进行快速打击。
3. TB具有完善的情报收集、共享能力,能接受各种战斗平台的信息。
4. TB这项目对与弹道导弹具有成本优势,大量使用成熟技术,把成本控制在远程火箭炮的级别里。
5. TB射程要达到300公里以上,要保证台独F-16摧毁TB的发射阵地时必须要飞抵大陆海岸线。为我们的防空系统提供纵深空间,发挥我们路基沿海防空武器在数量上的优势与部署与纵深地域雷达系统的优势。使他们成为隐蔽飞行与闽浙群山中的J8 II与J7E的决好目标。我们攻击台湾本土的武器越多,那就能牵制台湾更多的战争资源,就象德国的狼群,他们是开出去打击敌人的运输船,而我的方法更简单,就是稳坐与大陆境内持续轰炸台湾的港口与机场,是台湾无法大规模接收外部援助。从而达到西方分裂势力在战争中无发大规模援助台独战备物资的现实,是他们逼迫他们放弃对台湾的地面援助。(他们可以通过直升机或运输机伞降运输的办法来小规模的运输物资,但是和运输船的运输量相比则是杯水车薪。)
6. TB不但要能执行远程火力压制任务,在我们登陆部队上岸后可以及时有效的支援一线部队。减轻登陆部队对海军火力的依赖,同时使海军陆战队第一波突击中的支援炮兵的比例大幅度减少,减少海运压力、提高登陆前的换乘期的转换效率,做到一个营级规模的登陆单位能及时得到2-3个旅及规模(72-108门210mm或48-72门240mm的TB)的支援,在配合登陆单位自己的反坦克导弹、重型火箭筒、迫击炮、末端制导系统等轻型兵器对敌人有着决定性的火力优势。做到发现既摧毁,压制敌人的战术组织能力,压缩战场调动空间。使敌人无法组织有效的连级以上的军事行动。
7. 具有相对的成本优势,可以代替现有的多种武器的部分作用。虽然对TB的投入经费是很大,但是可以填补东风与远程火箭炮中的使用需求的空白。可以裁减一线登陆部队的155/152系列的火炮系统来弥补对台军事准备的整体开支。因为一线登陆部队的155/152系统在登陆后才有可能发挥作用,对于在横渡中就需要高强度火力掩护的部队来说无疑是个鸡肋,我建议一线部队多装备120后装迫击炮系统来弥补火力的不足,而远程的支援有大陆的TB来完成。假设一线登陆部队有10个师组成,那裁撤的155mm火炮将达到480门之多,用这经费可以组建360门210mm的TB系统,这样前线的部队可以平均风瘫每36门/师,而由于是TB是战区炮兵指挥中心统一指挥所以在关键时刻可以调动360门火炮为一个师做支援。因为TB的成本主要是弹药,火炮的价格很便宜,非常适合我军的高速扩充。可以这样说:它是一种打起仗后才开始花钱的武器。


对与以上我提出的要求,我结合了以往的军事知识,提出了《天崩系列战区火力压制系统》设计中的技术方案:
TB的概括描述:
TB是一种通过滑膛炮垂直发射后依靠初速启动冲压发动机做动力,飞行到高空后通过弹药上的简易制导系统控制弹药飞行姿态,改变航向飞向目标的弹药。弹头具有简易制导系统,整个作战过程类似与弹道导弹。整个系统安置与机动工具之上,具有一定的机动能力。弹药装填角度固定,装填速度快,弹药选择灵活迅速。其总体成本与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远程火箭持平。从而有效填补陆军对弹道导弹的使用成本与远程火箭的及时火力支援之间的需求。
TB的作战过程:
TB在战斗开始前隐蔽与隧道桥梁之下,或隐蔽与树林之中。待战斗开始后,TB以营为单位进入第一个发射阵地展开,同时营其他单位:防空连、后勤连、防化排、营部等单位也按个自要求展开开始工作。花1分钟时间将炮管直立准备发射。同时接受目标信息、测算射击诸元、装填弹药、核定作战计划上传,带上级确定后,开始发射弹药,如果是普通弹药,先发射一个发,带弹着点确认后开始以标准射速发射。
弹药装订射击诸元(就好象导弹一样)并安排发射药包后推入弹膛,火炮击发发射药,因为是滑膛炮所以弹药以1000-1200m/秒的初速垂直射向天空,同时启动弹头上的冲压发动机,以最小的动能损失飞入更高的空域,到达平流层以上空域后弹体转向,弹体靠剩余动能继续向外层空间飞行,同时冲压发动机因空气稀薄而熄火。待弹体依靠惯性达到弹道最高点后开始向下滑翔。弹体再次进入平流层后因弹头始终处于3马赫以上的速度,所以依靠空气摩擦后冲压发动机重新启动,弹体同时处于仰角飞行状态---就是象SU27那样的眼镜蛇动作,就是角度没那么厉害,就几度而已。导弹采用这样的飞行姿态也不是没有过设想,如英国与欧洲的设计单位90年代就进行过空空导弹的仰角飞行研究,他的原理就是通过仰角飞行使弹体的上下产生气流压力差使弹体飞行时能产生一定的升力,传统的导弹所需要的升力是由弹翼所提供的、如果导弹没了弹翼或减小弹翼就意味这飞行阻力的减小,特别是翼面所产生的诱导阻力随之消失。对提高导弹的速度与同样体积下的射程的提高都有莫大的帮助,但是英国与欧洲的设计单位遇到的问题也是严重的,主要是因为他们是要把??大的问题。空空导弹对机动性的要求是很高的,如果导弹做大角度机动时就有可能失去一个稳定的升力系数。说白了就是导弹原来仰着头飞,一拐弯没仰着头,弹体升力没了所以飞行高度就下降了。如果格斗导弹反复做大的机动的话,它的弹体升力就不能保持一个标准的数值。一会有升力一会由没升力了,其实它的问题有点象3代战斗机的电传动控制的问题,但要研究出空空格斗导弹所用的技术还是需要很多的年的基础研究与理论完善。但是对于运动幅度小、飞行动作单一的飞行物来说不失为一个提高射程的好办法。他的技术实用化时间就能提前好多。使炮弹飞行距离更远。冲压发动机的燃料用尽后与弹头分离,飞行高度降低进入对流层,进入最后俯冲攻击状态(有末端制导功能的弹头制导系统开始工作)直至命中目标。
如果发现敌攻击单位逼近,发射连花40秒迅速撤离阵地,其他单位交替掩护1:30分钟后撤离阵地,进入预定的二号阵地,继续作战。TB拥有较远的射程所以他的防御纵深较大,对与敌奇袭与骚扰的防御能力较高。

以上的设计思路就是我对TB系统的一个笼统的介绍,以下我将从几方面来介绍TB系统的特点与我克服他固有缺点所提出的技术手段:

对与以上我提出的要求,我结合了以往的军事知识,提出了实现《天崩系列战区火力压制系统》设计而使用的技术方案:
1. 使用滑膛身管火炮做发射方式:
身管火炮系统具有弹药种类变化快,膛内做功效率高的优点。同时技术成熟,预研项目少等优点,我设计的炮管采用滑膛炮的设计,他的任务就是让弹药上的发动机点火前的助推。采用垂直发射,弹药自动转向技术,所以对火炮本身的精度没有任何要求。唯一的要求就是提供更高的初速与更小的后坐力,线膛炮的精度对这个设计毫无帮助,而且太重。原因很简单,即使采用线膛炮发射的话,在300公里上的弹药散布也是很大的,到时候还是要用末制导技术。与其这样不如用滑膛身管发射,反正弹药原来就用末制导技术。用滑膛炮对减低重量有好处。举个列子:我们装100mm的59坦克为什么能改装上120MM的火炮呢?一是几十年来技术的进步,而更重要的就是放弃线膛炮使用滑膛炮,他们都重2600公斤,改120mm滑膛炮的难点在与他的巨大的后坐力,但你如果想想我们把线膛炮1800m/秒的初速降到1000-1200m/秒的话,它的后坐力能降底到多少呢?如果是这样那对膛压等其他的技术也是个好消息!设计就是这样,要在一定的指标里做出更轻的设计就意味着成本更贵,所以选对设计思路是很重要,滑膛炮成本低廉(1200m/秒的初速,非坦克上用的1800m/秒的初速),生产容易,系统对他的精度要求又低(还没迫击炮要求高),所以是理想的选择。我设想的210mm系统是直接用我们出口的那种203mm加榴炮的退役身管膛成的,三根203能接出两更210的,也算是废物利用了,呵呵。除了以上的优点外还有就是具有反应灵活的特点,能快速的变换弹种、对突发目标进行快速打击。举个列子,如果发现了敌人的坦克连,你用反装甲弹药的话, 那用火箭炮的话就会出问题了,如果你发射3枚就能解决战斗,那车上另外的9枚很尴尬了,如果发射出去就是浪费,不发射就占用发射车。换弹药的话就被动了,现在的解决方法就是多功能弹药,可是精简弹药种类,就出了多能不专的问题了。所以火箭炮适合大面积的压制敌人。特别是在火力准备阶段,对敌人的威慑是巨大的,可是要对付战场上出现的规模不等。目标性质各异的敌人,光靠火箭炮是难以胜任的。而身管炮适合对付中小规模的目标。他们之间是互补的关系,谈不上谁代替谁。
2.垂直发射:
许多人在看我的说明书前第一眼看到TB的第一影象就是二战列车炮的翻版,其实他们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的,可以说他们是“貌和神离”的,我上面已经说了用滑膛炮改装了线膛炮的问题,大家如果觉得它对系统本身减轻重量还没有帮助的话那我就要介绍一下我这个系统的又一大特色了--------垂直发射,垂直发射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弹药以最少的能量消耗推到更高的海拔高度,让弹药飞行与平流层里或之上,在那里弹药的阻力是最小的。所以垂直发射是弹药到他所能飞的弹道最高点的最有利的手段。对与系统的其他方面来说垂直发射也有许多好处,
a) 火炮的发射姿态永远不变,使结构设计师考虑发射受力的问题上避免了以往设计普通火炮时要考虑到的俯仰,旋转等问题。只要考虑一种发射姿态下的受力作用就可以了。这样对火炮的结构也有利,可以省略很多传统火炮的部件,它更接近与一门有后坐助退装置的迫击炮,何况迫击炮也有俯仰,旋转部件,不如说固定射角的投弹筒更合适。我相信他与外型上相似的二战列车炮在重量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原因就是(1)二战列车炮是线膛炮。重量体积都很大。而滑膛炮加上中低压力的发射环境让炮管重量减底到同口径线膛炮的一半重量。(2)他们的设计要保证在一定的俯仰,旋转内都能正常的射击。他要能承受在射界内的各种角度的后坐力。我设计的火炮只要考虑垂直角度发射,又换了滑膛炮,所以我的设计能大幅度降低火炮的重量。(3)由于使用火炮发射的目的就是让弹药上的冲压发动机自己启动,所以发射药量比传统二战列车炮大为减少,后坐力也小许多。对后坐助退装置的重量减轻大有好处。
b) 火炮固定了发射姿态后各种后勤系统的设计无疑简化了很多,还是拿二战列车炮、战列舰主炮做比较,大家对他们估计都不陌生吧?可是大家知道他们是怎么装弹药吗?他们为什么射速最多在2-3发/分呢?我先来介绍一下他们的弹药装填,他们都是使用分装弹药,无论是列车炮还是战列舰主炮都把仰角摇到3-8度左右然后把弹头推入炮膛,接着在把发射药推进去,他们固定装填角的目的就是让装填轨道与膛线成一直线,这样方便把弹头与发射药推进炮膛。其实二战时期的法国战列舰也开发过弹药任意角度的装填机构,可因为他们的舰队没发挥大的作用而少人关注。其实任意角度装填机构对战舰与战舰的远程对射中站有绝对的优势,考虑到装填时不需要大幅度俯仰调整就能装填弹药,所以实际发射速度可以达到固定装填角机构的2倍以上。而列车炮的射速更慢是因为他的空间更小,所以经常看到有吊车只类的起重机构,发射自动化更底,多为吊车把弹药吊到待装架上然后由机械推进系统推如弹膛,由于考虑到俯仰过大后弹头或发射药会掉出来(二战记录片里有很多这类镜头)的问题,列车炮也是平躺着装填的。所以每次射击后就要让炮的仰角调下来,装填了在摇上去发射,真是麻烦啊!这就大大减缓了发射时间了。我设计的火炮只能垂直发射,所以待发弹只要与炮管平行就可以了,他的具体装填过程是这样的:发射车头部的起重机把弹药从卡车上吊过来放到一个贯通与车辆的装填流水线上,(车上也有一个12发的弹仓,可直接用机械设备把弹药送上流水线)炮手给弹药装订射击诸元,上引信,安排发射药包的数量,然后就向后传送到车尾部的一段轨道上,轨道上的固定抓固定弹药与发射药后就俯仰90度与炮管平行,然后对齐炮尾,由推弹机构把弹药与发射药一次推入弹膛,闭锁等待发射,而轨道在次俯仰回原来的角度,等待下一发弹药送过来。这样的好处就是如果发射的弹药是同一类型的话那他的发射速度是很快的,从装填到发射完全是流水线运作,弹药种类随时可选择,第一发发射时就给第二发装订射击诸元了,就是重新瞄准也就是重新装订射击诸元,无需象传统火炮那样要调整炮口方向,火炮的射速没任何干扰。发射的间隔就是轨道俯仰与弹药入膛的时间,210mm炮不会超过6秒,240mm炮能达到12秒,360mm也能在20秒内完成,他们的速度主要取决装填电机的功率而已,完全可以做210mm炮8发/分,240mm炮5/分,360mm炮3发/分到高射速。当然如果尾部有个能装4-6发的弹药类似左轮手枪的4-6发的弹盘,弹盘中配有多种型号的弹药供选择的话那炮的射击速度还可以提高,只是这样会增加许多重量,但如果把炮放在列车上或发射井中到是可以考虑的。那射击起来可真的要象下冰雹了!呵呵
c) 垂直发射对与发射车的选择也有好处,以往的发射车都要考虑火炮发射时对车体的震动与减震措施。对车体结构也要做特殊的加固以适应发射时的受力要求,就需要对流水线上的车辆进行特别的改装,如东风导弹所用的发射车改装成155mm加榴炮时也是要加强底盘。因为东风导弹发射的后坐力是作用与发射车尾部展开的一个尾板上的,对发射车没有直接作用力,而车两边的固定支架只是保证发射时导轨不晃动导致发射失败才安装的。所以法国的恺撒系统就索性设计了个尾部平台,进入射击阵地后就展开,让火炮整体坐在平台上,这样射击时大部分后坐力就通过平台传播到地下了。这样恺撒系统的底盘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民用轮式车辆,既降低了成本又减轻了重量,但是由于恺撒上用的是普通的155mm加榴炮,有射界与射角的问题,那它在工作中还是有相当的作用力施加在车体上。但由此我们看出,即使是这样 “凯撒”炮的战斗全重不到19吨,比南非的G6和捷克的“祖扎纳”轮式自行火炮、俄罗斯A-222 130-mm 自行岸防炮(他们都要达到30吨以上)都要轻得多,可以直接驶入C-130运输机后部货舱,方便地进行远距离远送。采用新型快速送弹装置,可在射击开始阶段的15秒内发射3发炮弹,然后以6发/分的速度进行持续射击。完成任务后立即转移到新的阵地继续战斗。由于机动性强、反应迅速、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特别适应各国快速反应部队使用。而对于我设计的TB来说他的发射原理更接近与东风导弹,所以可以直接使用东风系列用的发射车,大家知道改装车辆的底盘是最贵的,而由于TB对与底盘的要求与“东风”是相仿的,所以只要对车辆的进行车身改造就可以了,民用的汽车制造单位很早就有同一底盘2种车身的的流水线的设计,我相信军用的生产单位也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还能通过增加数量来压底单车成本。共产党别的不会,但造东西跑量还是很拿手的。万一我们哪个领导看上了就。。。。。。。。呵呵
3.使用冲压发动机:
冲压发动机,是在大气内工作的发动机??技术攻克了的话,那他的设计简单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他的成本就会降下来,发动机工作150秒以下的要求对选择便宜的材料也有好处,在从技术上说用冲压发动机与现在火箭用的固体发动机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一他不用带制氧剂,哪就少了一半的推进药剂重量了,同样的重量的推进药剂那射程就要高一倍。如果用传统的固体发动机就要达到他的射程就要两倍的体积了。第二,由于冲压发动机在2马赫以下是不能工作的,所以要让弹药达到2马赫就需要火箭助推。弹药初始加速时消耗的推进药剂量很大,所以搞的弹药体积就很大,而用火药发射就减少了弹药自身的体积了,现在的火箭炮速度都在800米/秒以下,要达到1000米-1200米/秒的速度那消耗推进药剂量很大,那弹药体积就会很大了,一两车估计最多只能装4枚,(如WS-2)发射后要专门的装填车装填的,那要多少时间啊!我设计的火炮是垂直发射,弹药种类随时可选择,第一发发射时就给第二发装订射击诸元了,就是重新瞄准也就是重新装订射击诸元,对炮的射速没任何干扰。所以就能达到较高的射速。加上灵活的弹药选择和较远的射程。他对敌人的威胁是很大的,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样就可以把弹药体积做的很小(相对弹道导弹),因为他的初始速度(起飞速度)是有炮膛内的发射药提供的,就象战斧式巡航导弹用助推火箭起飞然后仍掉了助推火箭舱段用小推力的涡扇发动机巡航的道理一样的。炮弹没了发射药的体积,而且大部分飞行航线又在无阻力的中高空。所以对巡航推力的要求很小。弹药的战斗载荷与动力体积比率与飞行与底空大气稠密地区的巡航导弹不可同日而语,在同样的弹药运载重量下,就可以把弹药体积做的很小。那对敌人的弹道捕捉雷达就是很大的挑战。他们也许在100公里才能发现我们的炮弹,而这时炮弹已经飞了200多公里了,在加上有变轨与机动,那敌人对我们的发射阵地就没法定位了,而且用炮管发射也没有象火箭与弹道导弹发射那样有大量的热辐射红外特征,对光学侦察的隐蔽也有帮助。体积小了对后勤也有好处,我就没设计专用的装填车,我在发射车头部放了一个吊车,就是可以用来吊炮弹的,使发射车自己具有补给能力。战斗中普通的卡车就可以运输弹药,大规模发射时只要征调车辆源源不断的运送弹药就可以了。这对火力的持续大有好处,如果要让弹道导弹或远程火箭炮完成TB的持续压制的任务那他的弹药运输就是个大问题,因为他们的运输车不但是专门开发的而且数量也不会很多,要来回运输只有离仓库近才有可能,那就限定了发射车活动范围了。而TB在这方面毫无问题,他的弹药种类多,运输手段灵活,紧急情况可以用Z-8运输弹药,这是弹道导弹和远程火箭所不具备的优势。由普通的车辆运输还提高了发射阵地的隐蔽性。既高了通用性又节约了成本。
4.次口径弹药
大家一看到我设计的弹药就觉得我的炮设计的又重又大,可是大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我的弹药都是次口径弹药,我的弹头是有荷载内径的,也就说他的荷载弹径不是弹药的口径,如240mm的弹药他的荷载弹径才200mm他的弹体外侧套有冲压发动机的进气函道所以就达到了240mm了。其实就是用240mm的炮管发射一枚包裹着冲压发动机外壁的200mm炮弹。而210mm发射的就是155mm弹药。360mm发射的是300mm的弹药,现在大家明白我的用意了吧,其实就是让他与现有的弹药同一规格,现有155mm弹药内的子弹药的排列达到统一,如子母弹,反装甲弹药,自寻的弹药,等等。TB是把他的弹药后部加长,以增大空间。这样就能根好的利用已有的炮弹流水线生产大家都能通用的子弹药,不但是210mm/240mm是这样,360mm内的300mm弹药也与我们的火箭炮的口径通用,可以直接按火箭炮的子弹药排列方式排列他们通用的弹药。以期以最大的通用性减少新装备对军工生产与后勤的要求,所以我对TB的口径是研究了一段时间的,当然如果我的外冲压发动机外壁空间不够的话还可以在加大口径。综上所叙我等于在用210mm火炮在发射加长的155mm弹药。所以我对火炮的后坐力与自重的控制是有信心的。
5.制导系统与作战原则:
我第一次放上网的草稿让大家争论的最多的焦点就是弹药内的电子系统是否有能力承受1200米-1500米/秒的加速度,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第一,弹道导弹内的电子系统怎么可以承受十几马赫的重力?瑞士的范利孔高炮怎么在初速1000米/秒线膛炮上加上了预制近炸系统。要注意的是他们的35mm的高炮用的是线膛炮,弹药出膛时还需要承受旋转带来的巨大离心力。而美国在进年来的海军舰炮系统的研究也大量使用了末制导技术。如8-9月的《兵器》杂志的消息专栏中就介绍过美国在使用GPS制导的普通155mm弹药,达到了6m的精度,我们知道用这种制导手段的武器对与射程没有任何限制,是一种理想的底成本武器系统。所以我们发现美国新的战斧4系统就是本着实惠的目的,它对精度没有苛刻的要求,甚至为了使用成本低廉的外壳而放弃了从潜艇鱼雷发射管发射的能力,而他带来的成本优势也是令人震惊的,从100万降到了20万(美元),说穿了就是用现在的成熟的技术达到20年前的战术要求。在配合他们在研究的快鹰系统就组成了高低搭配的综合弹药投送手段了,我设想的系统就是可以利用现有二炮的制导系统,以最坏的打算就是在大地测量车,气象车的配合下发射弹药。就是和俄罗斯的飞毛腿早期型号一样的制导手段,但我们弹药内部使用的是固体激光陀螺仪,按弹药发射前的预定角度进行测量与矫正。这样的精度可想而知,散布面估计要达到350m-500m,但我希望大家注意的是,我们的发射车进行发射时,是以8-24辆的营级建制使用的,对一个拥有2000米跑道的2线机场的一分钟火力奇袭中可投送24-36枚240mm弹药,如果是210mm弹药的话可以达到192枚。即使是350m的圆周误差,那对敌人杀伤也是巨大的,特别是云暴弹对飞机与无三防装置的掩体更是巨大(云暴弹并不是美国重型轰炸机的专利,俄罗斯大量的武器都有了云暴弹型号,甚至是RGB系列的火箭筒也有,就是威力上的区别),几十发的云暴弹攻击就象核弹头的冲击波重叠效应,对500米的范围内的目标有着巨大的杀伤,而且我的前提是就打一分钟,如果我们射击5分钟。。。。。。。。,大家要知道我对TB的定位是区域杀伤系统,绝对的米级别的打击还是由我们的东风来完成的。可是我们到时候就用这种落后的制导手段吗?我设想了几种制导方法。
第一:卫星制导,卫星制导有两种原理,第一种就是以美俄为主的被动制导原理,他的道理很简单就是在太空放了一大堆“灯塔”,不停的对地面发射电磁波,而地面上的接收机在收到3个以上的信号后就能自己测量出位置了,他运用的是古老的航海星空导航法,既三点定位法。他的优点就是卫星只发不收,研发简单,单棵成本低廉,但组网的数量大,要18枚还要6枚做备用,如果那枚坏了的话,在那一 片天空中必须有一棵备用的,几大地域算下来要覆盖全球就要6棵做备用的,如果卫星遭到攻击那还要发射更多的卫星。电磁波同时传送着卫星自己位置的无线电信号,其中精确到米级别的是保密信号,而10米的是民用信号。如果三棵卫星只提供的是10米级别的民用信号,那接受机计算时就有误差了至少在100米以上。当然如果你的接受机有解密号码就可以把你的位置精确到米的级别,原理很简单。第二种叫双星定位,就是我们现在的那种。它是靠两棵卫星与地面接受机间的联系,他的卫星数量是少了,是靠两棵卫星与地面接受机间测量夹角出来的数据,可是他们间要互相传递数据才能完成定位计算,所以定位卫星也就是棵通讯卫星,这就出了个问题?就是卫星能同时为几个地面接收机服务?我们的北斗导航系统的资料我没看过,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要大规模的使用卫星定位的战争中,还是象美国那样的被动导航系统比较好,他的使用范围取决与地面接收机的数量而不是卫星自身的通讯容量。
第二:气球制导,大家听了别笑话,是我考虑我们国家资金有现的情况下对小规模地区进行制导服务的手段,他的原理与美国的GPS原理一样,我的想法就是让6-8个无人飞艇长期巡航在福建地区上空,高度3-4万米,艇上带有信号发射机,作战数据链与太阳能发电系统与燃料发电系统,时速30-50公里/小时,他自身的定位由机动地面站提供,上传飞艇后用大功率信号发射机转发,由3艘以上的飞艇同时发出信号就能提供与美国GPS相同的服务了,而他只需要开发出飞艇平台,信号发射机与通讯系统就用我们在卫星上现有的技术,而且他们的轨道离地球要底的多,对降低功率节省能耗也有利,所以成本非常底,而地面对飞艇的定位也不是高科技,关键就是要机动化,因为考虑到地球曲面所形成的死角,以高度3万米计算,飞艇发出的信号的覆盖半径估计超不过800公里,所以飞艇的前导地面站必需是机动的。不然会遭到敌人的攻击。但他的底成本与机动灵活是卫星所不能比的,而且他的纵身与高度也让台独军队的现有空战技术无能为力,如果他们攻击地面站,那就要分散他们的对地攻击力量。从而使他们更加分散现在的武器研发与采购费用,当然如果能让飞艇在5-6万米飞行那就更好了,可我这方面的知识欠缺,所以不能做出准确的技术解释,希望大家能帮我完善这方面的技术论证工作。而且这种飞艇原本就是我在攻台武器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的系统,她以开发出的运载飞艇系列为基础在配套有多种模块,如上面说的定位模块,还有被动预警,主动预警,要地防空系统,通讯模块,电子侦察,电子干扰模块,在系统成熟后还可以考虑如西方在研发的连级的坦克运输级别的飞艇,到时候他还能配上巡航导弹模块、与远程预警模块,监视与打击方圆1200-1500公里内的敌导弹与飞行器的轨迹与打击空中与地面目标。现在西方已经先走一步了,如美国开发的海象,英国开发的山猫,他们可以运输16两主战坦克以25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16000公里到一个地面相对平坦的地域垂直降落,预计这种系统在2015年就可以投入使用,而我提出的飞艇设想和他们想比更简单所以应该可以和TB一起?制,这说起来就宽泛了,我主要倾向与无人机,直升机与地面部队携带的毫米波雷达,我不推荐使用激光指示什么的,原因比较简单就是弹药的速度太快了,会产生大量的热气流,对前方的玻璃舱可能有不利的影响,所以战斗机上的红外线近距离格斗导弹的速度不是很快,这与弹体头部要做个半圆型的红外线引导头的玻璃罩有关。我不是反对使用激光指示,我觉得可以用在子弹药上,如弹药飞到敌目标上空后子弹药与弹体脱落,靠自由力滑翔下落攻击目标,这样即解决了玻璃钝头弹体对整个飞行中的阻力问题,又解决了弹体因为速度快而产生大量热量使玻璃钝头内的光学系统无法工作的问题。我个人比较倾向与毫米波雷达制导,原因也简单,他有几个优点:1、系统通用性高,武装直升机与战车上都可以安装这种雷达,如果作用距离缩短的话连特种小分队也能携带。2、他能同时对付多个目标,3、可以做到人机分离,提高人员的隐蔽性 4、抗干扰能力强,5、多方面的优势能组合更多的战术组合,更灵活。除了上面两种制导方式外还有别的制导体制我就不讲了,其实这都是子弹药的问题,我设计的TB系统是个敞开式的系统,可以为以后丰富的弹药种类服务,只要有需要就可以改进弹药制导系统,而主系统最多就是调节发射药的当量来配合弹药的安全发射。就和以前开发155mm与82mm迫击炮一样,谁会知道他们将来会用上什么弹药呢,只要弹药能发射出去,并且工作稳定就可以了。
第四:在(舰船知识)2006.1p38《专题:大中口径舰炮新型弹药》中又介绍了很多西方在研究的远程弹药的制导系统,有些系统我们国家也是有一定的技术储备的,所以可以借鉴他们的设计思路,还有要指出的几最简单的制导系统只要我们对TB使用的合理的话也是可以完成他的战斗使命的。使用什么样的弹药攻击什么样的目标是系统扩展攻击范围后的问题,装备初期我认为只要弹道误差在500米内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我们攻击的原来就是一片区域,不是一个点。

编制:
我设想的TB编制有两套。210MM系统直接划归陆军,或海军陆战队。360mm划在二炮的指挥之下。240mm系统则同时装备陆军与二炮,原因很简单,210mm系统的威力与我们的152mm/155mm的普通火炮很象,部队换装时比较简单,许多使用条例与火力支援手册也与现在使用的152mm/155mm的普通火炮通用,他的运载能力比152mm/155mm的普通火炮高50%左右,前沿呼叫火力支援时只要按以往的60%的弹药数投送就可以了?他的编制也与现在的152mm/155mm的普通火炮一样,以营为建制单位(24门)下辖3个发射连(8门),一个后勤连,连部等。直接编制到旅/师一级别,但由于要攻击台湾,索性把火炮集中起来划归登陆的集团军一级指挥,建制还是留在远来的师里,但每个炮营在编入防空连(25mm轮式自行高炮6辆)、机步连(12。7mm的武器站的轮式车辆12辆。)、防化排、各一个。以防止敌人的空袭与特种部队的渗透。每个炮手都配发轻武器,使之具有独立的战斗能力。210mm系统是依靠152mm/155mm的普通火炮的后勤系统运转的。与部队后勤能力吻合,所以他的成本是最便宜的,可通用152mm/155mm的许多弹种。可是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用152mm/155mm的弹药的话,相对弹药成本不见得高,因为他们的制导系统价格才是整个运作成本的核心,发射152mm/155mm的弹药与用240mm发射200mm的弹药价格没差多少,有点得不偿失。所以我认为的TB主力是240mm系统。与210mm系统的编制一样,只是每个发射连降到了6门炮,全营共18门火炮。240mm系统发射的弹药内径为200mm的弹药其实就是以前的8英寸炮,我们国家对于8寸炮的使用没什么经验,应该多学习别国的经验,我在编制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只降低编制火炮的数量就是希望让我国的指挥员有个相对的弹药投送量的概念。使他们在战场上能更好的合理使用弹药基数。同时对与部队的换装也是有益的,编制的相同使它与210mm系统的可换性非常强。对部队的扩编与换装有好处。在接受了部队的意见后大规模生产装备部队。360mm系统划在二炮的指挥之下。建制以旅为单位(36门)下辖3个发射营(12门),营下辖3个连(4门)。一个后勤营,旅部。同时每营与旅部配备与陆军建制一样的机步连、防空连、防化排。使其具有独立作战能力,即使旅部遭到重创,各单位依然可以接受指挥。这种编制更接近与东风部队的编制,他是未来与导弹部队一起作战的力量。从部队运作到火力分配。都要能适应导弹部队的要求。他的编制是庞大了点,但如果一个旅都展开的话那攻击力是惊人的。一个波次的攻击绝不在导弹旅之下。360mm系统是导弹的补充。所以不会大量装备。本人估计装备3个旅就足以了。而240mm系统估计要编制15个营(二炮3个、陆军6个、陆战队6个),210mm系统视投入师的数量多少而定,但至少不低与10个。陆战队也要6个以上。如果以上编制都能齐装满员的话,那我可以说我们攻击台湾空军连一架对地攻击的架次都不用派了。如果战争爆发了过早的话,假设只装备了1/3的作战单位,那对台湾的压力也是很大的。绝不小与我们的东风导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5 18:24 , Processed in 0.36376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