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稿件来源:新华网
随着武夷山城村闽越古城汉墓的挖掘,福建迄今发掘的最大汉代墓葬之谜即将揭晓。与此同时,涉及漳州、泉州、福州13个水下沉船遗址的福建沿海水下考古工作,已从2002年11月起至今年3 月全面展开。
福建省博物院考古队队长、研究员林公务说,福建目前进入有史以来最频繁的考古时期。福建曾被历史学家称为中国 “最缺历史的省份”,然而20年来的考古成就改变了这一
说法。随着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的开始,旧石器时代考古实现重大突破,发现了许多珍贵遗址,一再填补福建远古历史的空白。
据介绍,福建至今已知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或出土地点、化石地点45处,主要分布在闽西北、闽东、闽南一带。2000 年,三明万寿岩出土的锐棱砸击石片和石核等,把闽台地区人类的活动推至十几、二十万年前,揭示了台湾岛在旧石器时代就与福建有着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张森水指出,要理清海峡两岸史前关系,关键在海峡西岸的福建。1987 年春,东山县博物馆收集到人类化石残段,还有中国犀、剑齿象、水牛、山羊、熊等哺乳动物化石,这是研究人类由东山陆桥前往台湾的物证。
与之年代相近的是,1988年清流县狐狸洞发现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这是福建首次发现有明确地点和地层层位记录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化石。这些对研究远古时期闽台文化关系及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对远古时期华南社会文化的发展,史籍无明确的答案,只有依靠史前考古的发现研究。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是大陆旧石器文化和海岛旧石器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带之一。闽西北的龙岩、三明、南平地区,是石灰岩、丹霞地貌较发育地带,动物和人类化石容易保存下来。
随着可靠地层与墓葬资料的积累,基础编年研究的深入,华南沿海先秦古文化区系类型的基本格局已经确立。多次参与福建重大考古发现的林公务,福建远古时期既有滨海沿岸远古先民随波逐浪以采集、渔猎和原始农耕经济为主的海洋性文化特色,也有山区河畔的内陆性文化特色,且与毗邻的赣东“樊城堆文化”、江浙的“龙山文化”遗存颇有相似之处。
人类学专家、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春明撰文说,新石器时代东南沿海地区土著文化的成长步伐,远落后于北方地区,迄今尚未发现商代前后这一地区已进入青铜时代的明确的考古学证据。在这一持续发展的新石器文化体系中,来自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早期青铜时代文化的影响接踵而至,尤以龙山文化和夏商文化的影响为大。但从总体上仍旧没有改变这一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土著传统。
据吴春明教授研究,华南沿海地区约于西周才开始进入青铜时代,战国中晚期产生最早的铁器文化,这较中原地区分别要晚1000余年和数百年,比太湖流域等百越系统北部地带也落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福建、两广间的华南大陆沿海地处武夷山以东、南岭以南,比较封闭;南亚热带和边缘热带的湿热生态环境有利于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繁殖,这些因素长期制约了国家文明物质基础的形成。
福建考古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在80、90年代,全省进行大规模文物普查,全省行政村踏查率达到95 %以上,共发现各类文物点1.6万多处。先后有45处不可移动文物和泉州、福州、漳州和长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48处不可移动文物和4座城市、6个乡镇、5个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省级历史文物名城、名镇(乡)、名村。
据介绍,福建对文物的调查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唐元和五年(810年)。对出土文物的保护,则可追溯到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1926年厦门大学国学院举办了福建首次文物展。1931年人类学家、中国人类学的开拓者林惠祥教授在厦门,开始应用近代考古方法开展文物调查。(记者马昌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