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6|回复: 2

[舞文弄墨] 道南正脉评张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8 20: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栻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又作钦夫,另字乐斋,号南轩,四川绵竹人。系南宋抗金名将张浚之子。思想家,教育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学者时称“东南三贤”。绍兴三十一年(1161),遵父命去南岳碧泉书院求学于胡宏,“遂得湖湘之传”(《宋元学案·元城学案》)。而胡宏则深感欣慰,云“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岳麓书院史略》)。学成之后,主教岳麓书院。乾道三年(1167),朱熹自武夷山“如长沙,访张南轩,讲学城南、岳麓”(《岳麓志》卷三),讨论《中庸》之义三日三夜不能决,吸引大批学者前来听讲,以至“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岳麓志》卷三),开书院不同学派自由会讲之先河。淳熙七年(1180),病逝于江陵,时年48岁。






论语说序

学者学乎孔子者也,《论语》之书。孔子之言行莫详焉,所当修身尽心者,宜莫先乎此也。圣人之道至矣,而其所以教人者大略,则亦可睹焉。盖自始学则教之以为弟为子之职,其品章条贯不过于声气容色之间,洒扫应对进退之事,此虽为人事之始,然所谓天道之至赜者,初亦不外乎是。圣人无隐乎尔也,故自始学则有致知力行之地,而极其终则有非思勉之所能及者,亦贵于行著习察尽其道而已矣。孔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秦汉以来学者失其传,其间虽或有志于力行而其知不明擿埴索涂莫适所依,以卒背于中庸。本朝河南君子始穷理居敬之方开示学者,使之有所循求以入尧舜之道,于是道学之传复明于千载之下。
然近岁以来,学者又失其旨。曰惟求所谓知而已,而于躬行则忽焉。故其所知特出于臆度之见,而无以有诸其躬识者。盖忧之此,特未知致知力行互相发之故也。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历考圣圣之意,盖欲使学者于此二端兼致其力,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是知常在先而行未尝不随之也。知有精粗,必由粗以及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内外交正本末不遗,条理如此而后可以言不弊,然则声气容色之间,洒扫应对进退之事,乃致知力行之原也,其可舍是而它求乎?顾某何足以与明斯道,辄因河南余论推以己见辑《论语说》为同志者切磋之资,而又以此序冠于篇首焉。


《洙泗言仁》序
昔者夫子讲道洙泗,示人以求仁之方,盖仁者天地之心。天地之心而存乎人,所谓仁也。人惟蔽于有己而不能以推失其所以为人之道,故学必贵于求仁也。自孟子没,寥寥千有余载间,《论语》一书家藏人诵而真知其旨归者何人哉?至本朝伊洛二程子始得其传,其论仁亦异乎秦汉以下诸儒之说矣,学者所当尽心也。某读程子之书,其间教门人取圣贤言仁处,类聚以观而体认之,因裒鲁论所载疏程子之说于下,而推以己见题曰洙泗言仁,与同志者共讲焉。嗟乎!仁虽难言,然圣人教人求仁具有本末,譬如饮食乃能知味,故先其难而后其获,所以为仁而难,莫难于克己也。学者要当立志尚友讲论问辩于其所谓难者,勉而勿舍,及其久也,私欲浸消,天理益明,则其所造将有不可胜穷者,若不惟躬行实践之务,而怀蕲获之心,起速成之意,徒欲以聪明揣度于语言求解,则失其传为愈甚焉矣。故愚愿与同志者共讲之庶几不迷其大方焉。

孟子讲义序
学者潜心孔孟,必得其门而入,愚以为莫先于义利之辨,盖圣学无所为而然也。无所为而然者,命之所以不已,性之所以不偏,而教之所以无穷也。几有所为而然者,皆人欲之私而非天理之所存,此义利之分也。自未尝省察者言之,终日之间鲜不为利矣,非特名位货殖而后利也。斯湏之顷意之所向一涉于有所为,虽有浅深之不同,而其狥己自私则一而已,如孟子所谓内交要誉恶其声之类是也。是心日滋则善端遏塞欲迩,圣贤之门墙以求自得,岂非却行以望及前人乎?使谈高说妙不过渺茫臆度,譬犹无根之木无本之水,其何益乎?学者当立志以为先,持敬以为本,而精察于动静之间,毫厘之差,审其为霄壤之判,则有以用吾力矣。学然后知不足,平时未觉吾利欲之多也。灼然有见于义利之辨,将日救过不暇,由是而不舍则趣益深理益明,而不可以已也。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者无适而非利,为己者无适而非义。曰利虽在己之事,亦为人也。曰义则施诸人者,亦莫非为己也。嗟乎,义利之辨大矣,岂特学者治己之?所当先施之天下。国家,一也,王者所以建立邦本垂裕无疆,以义故也;而伯者所以陷溺人心贻毒后世,以利故也。孟子当战国横流之时,发挥天理遏止人欲,深切著明,拨乱反正之大纲也,其微辞奥义备载七篇之书,如某者,虽曰服膺而学力未充,何足以窥究万一,试以所见与诸君共讲之,愿无忽深思焉。

跋《西铭》
人之有是身也,则易以私,私则失其正理矣。《西铭》之作,懼夫私胜之流也。故推明其理之一以示人,理则一而其分森然自不可易,惟识夫理一乃见其分之殊,明其分殊则所谓理之一者斯周流而无蔽矣。此仁义之道,所以常相须也。学者存此意涵泳体察求仁之要也。辛卯孟秋寓姑苏书以示学生潘友端。

胡子知言序

知言,五峰胡先生之所著也。先生讳宏,字仁仲,文定公之季子也。
自幼志于大道,尝见杨中立先生于京师,又从侯师圣先生于荆门,而卒传文定公之学。优悠南山之下余二十年,玩心神明,不舍昼夜,力行所知,亲切至到,析太极精微之蕴,穷皇王制作之端,综事理于一原,贯古今于一息,指人欲之偏以见天理之全,即形而下者而发无声无臭之妙。使学者验端倪之不远,而造高深之无极。体用该备,可举而行。晚岁尝被召旨,不幸寝疾,不克造朝而卒。
是书乃其平日之所自著。其言约,其义精,诚道学之枢要,制治之蓍龟也。然先生之意,每自以为未足,逮其疾革,犹时有所更定,盖未及脱稿而已启手足矣。
或问于栻曰:“《论语》一书,未尝明言性,而子思《中庸》,独于首章一言之。至于孟自,始道性善,然其为说则已简矣。今先生是书于论性特详焉,无乃与圣贤之意异乎?”栻应之曰:“无以异也。夫子虽未尝指言性,而子贡盖尝识之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是岂真不可得而闻哉?盖夫子之文章无非性与天道之流行也。至孟子之时,如杨朱、墨翟、告子之徒,异说並兴。孟子懼学者之惑而莫知所止也,于是指示大本而极言之,盖有不得已焉耳矣。又况今之异端直自以为识心见性?其说诪张雄诞,又非当时之比,故高明之士往往乐闻而喜趣之。一溺其间,则丧其本心,万事隳弛。毫釐之差,霄壤之謬。其祸盖有不可胜言者。先生于此又乌得而忘言哉?”故其言有曰:“诚成天下之性,性立天下之有,情效天下之动。”而必继之曰:“心妙性情之德。”又曰:“诚者,命之道乎!中者,性之道乎!仁者,心之道乎!”而必继之曰:“惟仁者为能尽性至命。”
学者诚能因其言而精察于视听之间,卓能知夫心之所以为妙,则性命之理盖可默识。而先生之意所以不异于古人者,亦可得而言矣。若乃不得其意而徒诵其言,不知求仁而坐谈性命,则几何其不流于异端之归乎!
栻顷获登门,道义之诲,浃洽于中,自惟不敏,有负夙知,辄序遗书,贻于同志。不韪之辠,所不得而辞焉。
门人广汉张栻

岳麓书院记
湘西故有藏室,背陵而面壑,土茂而泉洁。为士子肄业之地。始,开宝中郡守朱洞首度基创置。以待四方学者。历四十有一载,居益加葺,生益加多。李允则来为州,请于朝,乞以书藏。方是时,山长周式以行义著。祥符八年,召见便殿,拜国子学主簿,使归教授,诏以岳麓书院名,增赐中秘书,于是书院之称始闻天下,鼓笥登堂者相继不绝。自绍兴辛亥更兵革灰烬,什一仅存,间有留意,则不过袭陋仍弊,而又重以撤废,鞠为荒榛,过者叹息。乾道改元,建安刘侯下车,既剔蠡夷奸,民俗安静,则葺学校,访儒雅,思有以振起,湘人士合辞以书院请。侯竦然曰“是故章圣皇帝加惠一方,本劝励长养以风天下者亦可废乎?”乃命郡教授婺源郭颖董其事,鸠废材,用余力,未卒岁而屋成。为屋五十楹,大抵悉还旧规,肖阙里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而加藏书于堂之北。
既成,栻促多士往观焉,为爱其山川之胜,栋宇之安,徘徊不忍去,以为会友讲习,诚莫此地宜也。已而与多士言曰:“侯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惟民之生,厥有常性,而不能以自达,故有赖圣贤者也。三代导人,教学为本,人伦明、小民亲;而王道成。夫子在当时虽不得施用,而兼爱万世,实开无穷之传。果何欤?曰:仁也,仁、人心也,率性立命,位天地而宰万物者也。今夫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以至于饮食起居言动之际,谓道而有外乎?是乌可乎?虽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毫厘之差,霄壤之谬,此所以求仁之难,必贵于学以明之与。善乎!孟氏之发仁深切也。齐宣王见一牛之觳觫而不忍,则教之曰:“是心足以王矣。”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论尧舜之道,本于孝弟,则欲其体夫徐行疾行之间,指乍见孺子匍匍将入井之时,则曰:侧隐之心,仁之端也,于此焉求之,则不差矣。尝试察吾事亲从兄,应物处事,是端也,其或发见亦知其所以然乎?苟能默识而存之,扩充而达之,生生之妙,油然于中,则仁之大体,岂不可得乎?及其至也,与天地合德,鬼神同用,悠久无穷,而其初则不远也。是乃圣贤所传之要,从事于兹,终身而后已可也。虽若闲居屏处,庸何损于我,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而亦何加于我,岂特为不负侯作新斯宇之意哉!既侯属栻为记,遂书斯言,以厉同志,俾毋忘侯之德,抑又以自励云尔。



敬简堂记
历阳张侯安国治长沙,既逾时,狱市清净。庭无留民。以其闲暇,辟堂为燕息之所,而名以“敬简”。他日与客落之,顾谓某曰:“仆之名堂,盖自比于昔人起居之有戒也。子其为我敷畅厥义。”某谢不敏,一再不获命,因诵所闻而言曰:
圣贤论为政,不曰才力。盖事物之来,其端无穷,而人之才力,虽极其大,终有限量。以有限量应无穷,恐末兔反为之役,而有所不给也。君子于此,抑有要矣,其惟敬乎?盖心宰事物而敬者,心之道所以生也。生则万理森然,而万事之纲,总摄于此。凡至于吾前者,吾则因其然而酬酢之,故动虽微而吾固经纬乎。古之先事虽大,而吾处之若起居饮食之常,虽杂然并陈,而釐分缕析,条理不紊。无他,其纲既立,如鉴之形物,各止其分,而不与之俱往也。此所谓居敬而行简者钦?若不举其纲而徒简之务,将见失生于所怠,而患起于所忽。乃所以为纷然多事矣。故先觉君子谓:“饰私智以为奇,非敬也;简细故以自崇,非敬也。非敬,则是心不存,而万事乖析矣,可不畏欤?虽然,若何而能敬?克其所以害敬者,则敬立矣。害敬者,莫甚于人欲,自容貌颜色。辞气之间而察之,天理人欲丝毫之分耳。遏止其欲,而顺保其理,则敬在其中。引而达之,扩而充之,则将有常而日新,日新而无穷矣。侯英迈不群,固已为当世之望。诚能夙夜警励,以进乎此,则康济之业可大,而岂特藩翰之最哉。
侯曰:“然则,请书以为记,以无忘子之言。”

主一箴
伊川先生曰主一之谓敬,又曰无适之谓一。嗟乎,求仁之方,孰要乎此。因为箴书于坐右,且以谂同志:
人禀天性,其生也直。克顺厥彝,则靡有忒。事物之感,纷纶朝夕。动而无节,生道或息。惟学有要,持敬勿失。验厥操舍,乃知出入。曷为其敬,妙在主一。曷为其一,惟以无适。居无越思,事靡它及。涵泳于中,匪忘匪亟。斯须造次,是保是积。既久而精,乃会于极。勉哉勿倦,圣贤可则。


四益箴
先君晚岁尝大书四言以诏枃弟曰:无益之言,勿听;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文,勿观;无益之友,勿亲。枃受而藏之惟谨。先君既没之九年,则以请于某曰:伏自惟念大懼无以承先君之意。既以四益名堂,愿兄追述其义,将列之坐右,朝夕儆戒,以庶几乎万一,某奉书而泣,退而为箴以告之:
若古有训,听德惟聪。闻过以改,闻善以从。匪是之闻,则为无益。謟言溺心,奸言败德。嗟哉勿忘,敬共朝夕。卓尔有定,听斯不惑。朝夕之间,何莫非事。事所当事,是为君子。惟欲之动,则乱于为。营营何益,扰扰孰知。止之有道,当收放心。曷喻其工,履薄临深。异说害道,我则弗迩。浮文妨实,我则弗贵。而况未俗,骫论俚辞。当绝于前,勿乱于思。潜心圣贤,博考载籍。闻见之多,于以蓄德。大伦惟五,友居其一。我观昔人,敬戒无斁。以狎而比,以顺而同,德惟日丧,友亦曷终。必端尔心,忠信是亲。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太极图解序
二程先生道学之传,发于濂溪周子,而《太极图》乃濂溪自得之妙,盖以手授二程先生者。或曰:濂溪传《太极图》于穆修,修之学出于陈抟,岂其然乎?此非诸子所得知也。其言约,其意微,自孟氏以来未之有也。《通书》之说,大抵皆发明此意,故其首章曰:“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夫曰“圣人之本”、“诚之源”者,盖深明万化之一源也,以见圣人之精蕴。此即《易》之所谓“密”、《中庸》之所谓“无声无臭”者也。至于“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则是本体流行发见者,故曰:“诚斯立焉。”其篇云:“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道学之传,实在乎此。愚不敏,辄举大端与朋友共识焉。虽然,太极岂可以图传也?先生之意,特假图以立意,使学者默会其旨归要当,得之言意之表可也。不然,而谓可以方所求之哉?


太极图解后序
或曰:“《太极图》,周先生手授二程先生者也。今二程先生之所讲论答问之见于《遗书》者,大略可睹,独未及此《图》,何耶?以为未可遽示,则圣人之微辞见于《中庸》、《易·系》者,先生固多所发明矣,而何独秘于此耶?”栻应之曰:“二程先生虽不及此《图》,然其说固多本之矣。试详考之,当自可见。学者诚能从事于敬真,积力久,则夫动静之几,将深有感于隐微之间,而《图》之妙,可以默得于胸中。不然,纵使辩说之详,犹为无益也。嗟乎!先生‘诚通’、‘诚复’之论,其至矣乎!圣人与天地同用,通而复,复而通。《中庸》以喜怒哀乐未发已发言之,又就人身上推寻,至于见得大本,达道处又衮同只是此理。此理就人身上推寻,若不于未发已发处看,即何缘知之?盖就天地之本源与人物上推来,不得不异。此所以于动而生阳难为,以喜怒哀乐已发言之,在天地只是理也。今欲做两节看,切恐差了。《复卦》见天地之心,先儒以为静;见天地之心,伊川先生以为动。乃见此恐便是动而生阳之理,然于《复卦》发出此一段示人,又于初爻以颜子不远复为之证,只要示人无间断之意,人与天地一也。就此理上皆收拾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皆其度内尔。”

通书后跋
濂溪周先生《通书》,友人朱熹元晦以《太极图》列于篇首,而题之曰《太极通书》,栻刻于严陵学宫,以示多士。
嗟乎!自圣学不明,语道者不睹夫大全,卑则割裂而无统,高则汗漫而不精,是以性命之说,不参乎事物之际;而经世之务,仅出于私意小智之为,岂不可叹哉!
惟先生生乎有余载之后,超然独得夫大《易》之传,所谓《太极图》,乃其纲领也。推明动静之一源,以见生化之不穷,天命流行之体,无乎不在。文理密察,本末该贯,非阐微极幽,莫能识其指归也。然而学者若之何而可以进于是哉?亦曰“敬而已矣”。诚能起居食息,主一而不舍,则其德性之知,必有卓然不可掩于体察之际者,而后先生之蕴可得而穷,太极可得而识矣。乾道庚寅闰月谨题。



张栻语录选
格之为言,感通至到也。……所谓格也,盖积其诚意,一动静,一语默,无非格之之道也。(《孟子说》卷四《离娄上》)
有是理则有是事,有是物。(《孟子说》卷四《离娄下》)
世有先后,理无古今。(《孟子说》卷五《万章上》)

二气五行絪緼交感,其变不齐,故其发见于人物者,其气禀各异而有万之不同也。
有太极则有物,故性外无物。
盖论性而不及气,则昧夫人物之分,而太极之用不行矣;论气而不及性则迷失大本之一,而太极之体不立矣。用之不行,体之不立,焉得谓之性乎!
原人之生,天命之性纯粹至善而无恶之可萌者也。
事事物物皆有所以然,其所以然者,天之理也。
仁义者,性之所有而万善之宗也。人之为仁义乃其性之本然……若违乎仁义则为失其性矣。
故夫无所为而然者,性情之正,乃所谓善也。若有以使之,则为不善。
或谓有性善有性不善,此以气禀为性者也。
气禀之性可以化而复其初。夫其可以化而复其初者,是乃性之本善者也,可不察哉!
理义者,天下之为公。(《孟子说》卷六《告子上》)

盖出义则入利,去利则为善也。此不过毫厘之间而有黑白之异、霄壤之隔焉。(《孟子说》卷七《尽心上》)
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为性,主于性为心。天也,性也,心也,所取则异而体则同。(《孟子说》卷七《尽心下》)
圣人悟《易》于心,觉《易》于性,在道不泥于无,在器不随于有。(《南轩易说》卷一《系辞上卷下》)
君子小人之分,公私之间而已。(《论语解》卷一《为政篇》)
有得富贵之道,有得贫贱之道。盖正而获伸者,理之常,此以其道而得富贵者也。不正而诎者,亦理之常,此以其道而得贫贱者也。然世盖有反是而富贵贫贱者矣,所谓不以其道也。惟君子则审其在己,不为欲恶所迁,故枉道而可得富贵,己则守其义而不处,在己者正矣。不幸而得贫贱,己则安于命而不去,此其所以无入而不自得也。(《论语解》卷二《八佾篇》)
夫主一之谓敬,居敬则专而不杂,序而不乱,常而不迫,其所自简也。若夫居简则是以简一字横在胸中,反害于敬而失行简之本矣。(《论语解》卷三《雍也篇》)
形而上曰道,形而下曰器,而道与器非异体也。(《论语解》卷四《泰伯篇》)
克尽己私,一由于礼,斯为仁矣。(《论语解》卷六《颜渊篇》)
人之性,仁义礼智四德具焉。其爱之理则仁也,宜之理则义也,让之理则礼也,知之理则智也。是四者,虽未形见,而其理固根于此,则体实具于此矣。性之中只有是四者,万善皆管乎是焉。(《仁说》)
太极动而二气形,二气形而万物化生,人与物俱本乎此者也。
原物之始,岂有不善哉?其善者天地之性也;其而孟子道性善,独归之人者何哉?盖人秉二气之正,而物则其繁气也。人之性善,非被受命生之后,而其性旋有是善也。性本善,而人秉夫气之正,初不隔其全然者耳。若物则为气所昏,而不能自通也。(《存斋记》)
心也者,贯万事通万理而为之主宰者也。致知所以明是心也,敬者所以持是心而勿失也,故曰主一之谓敬,又曰无适之谓一。
心也者,贯万事统万理而为万物之主宰者也。(《敬斋记》)
(理)流行无间,贯乎古今,通乎万物。(《答胡季立》)
有物必有则,此天也。若非其则,则是人为乱之妄而已矣。
仁者,天下之正理,此言仁乃天下之正理也。天下之正理而体之于人,所谓仁也。若一毫之偏,则失其理,则不为仁矣。(《答吴晦叔》)
此语只作一句玩味,无极而太极存焉,太极本无极也,若曰自无生有,则是析为二体矣。(《答彭子寿》)
嗟乎道二,义与利而已矣。义者,亘古今通天下之正逵,而利者,犯荆棘入险阻之私  (辶+圣)也。……念虑之起,心察其为义乎?利乎?(《送刘圭父序》)
本之六经以发其蕴,泛观千载以极其变,即事即物身亲格之,超然会夫大宗。(《送张荆州序》)
格,至也;格物者,至极其理也。此正学者下功夫处。
虽然,格物有道,其惟敬乎?是以古人之敬,有小学,有大学,自洒扫应对而上,使之循循而进,而所谓格物致知者,可以由是而施焉。(《答江文叔》)
“克己复礼”之说,所谓礼者,天之理也,以其有序而不可过,故谓之礼。凡非天理,皆己私也。己私克则天理存,仁其在是矣。然克己有道,要当审察其私,事事克之。(《宋元学案》卷五O《南轩学案·南轩答问》)




编者案:
朱张二人切磋学问,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思想之发展。“张栻之学,亦出程氏,既见朱熹,相与博约,有大进焉。”(《宋史·道学传序》)而朱云“敬夫见处卓然不可及,从游之久,反复开益为多。”(朱熹《答石子重书》)
张栻主讲岳麓书院时,“湖南一派,当时为最盛”,致使时人“以不得卒业湖湘为恨”(《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答刘公度》)。朱熹谓其学之所就,“足以名于一世”(《南轩文集·序》),视为一代大儒。《宋元学案·南轩学案》评价其学云:“南轩之学,得之五峰。论其所造?大要比五峰更纯粹。盖由其见处高,践履又实也。”虽弟子“纯粹”于师,然“受教之日浅”(《宋元学案》黄宗羲案语)固不能发其师之精蕴。又其天资明敏,心思活泼,与朱子往复辩难,多顺从朱而尾随弥缝之,不能挺立弘规,精发师要,独发己明,而自我坍塌,惜乎不得天年假以勇猛精进,又其身后所传不明,是故虽与朱子齐名,终未能并驾齐驱。
张栻反对干利而嚣争于科举:“后世之学校,朝夕所讲,不过缀缉文辞,以为规取利禄之计,亦与古之道戾矣。”(《邵州复旧学记》)君子进学,须明辨义利,入义则不入利,入利则不入义。主一居敬,日新而无穷。是故张门弟子多有蹈仁义而死者,少有求生而害仁义者。宋末抗元之役,衡麓诸生,荷戈登陴,以血正义,亡之十九,昭著青史。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20: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栻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又作钦夫,另字乐斋,号南轩,四川绵竹人。系南宋抗金名将张浚之子。思想家,教育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学者时称“东南三贤”。绍兴三十一年(1161),遵父命去南岳碧泉书院求学于胡宏,“遂得湖湘之传”(《宋元学案·元城学案》)。而胡宏则深感欣慰,云“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岳麓书院史略》)。学成之后,主教岳麓书院。乾道三年(1167),朱熹自武夷山“如长沙,访张南轩,讲学城南、岳麓”(《岳麓志》卷三),讨论《中庸》之义三日三夜不能决,吸引大批学者前来听讲,以至“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岳麓志》卷三),开书院不同学派自由会讲之先河。淳熙七年(1180),病逝于江陵,时年48岁。






论语说序

学者学乎孔子者也,《论语》之书。孔子之言行莫详焉,所当修身尽心者,宜莫先乎此也。圣人之道至矣,而其所以教人者大略,则亦可睹焉。盖自始学则教之以为弟为子之职,其品章条贯不过于声气容色之间,洒扫应对进退之事,此虽为人事之始,然所谓天道之至赜者,初亦不外乎是。圣人无隐乎尔也,故自始学则有致知力行之地,而极其终则有非思勉之所能及者,亦贵于行著习察尽其道而已矣。孔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秦汉以来学者失其传,其间虽或有志于力行而其知不明擿埴索涂莫适所依,以卒背于中庸。本朝河南君子始穷理居敬之方开示学者,使之有所循求以入尧舜之道,于是道学之传复明于千载之下。
然近岁以来,学者又失其旨。曰惟求所谓知而已,而于躬行则忽焉。故其所知特出于臆度之见,而无以有诸其躬识者。盖忧之此,特未知致知力行互相发之故也。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历考圣圣之意,盖欲使学者于此二端兼致其力,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是知常在先而行未尝不随之也。知有精粗,必由粗以及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内外交正本末不遗,条理如此而后可以言不弊,然则声气容色之间,洒扫应对进退之事,乃致知力行之原也,其可舍是而它求乎?顾某何足以与明斯道,辄因河南余论推以己见辑《论语说》为同志者切磋之资,而又以此序冠于篇首焉。


《洙泗言仁》序
昔者夫子讲道洙泗,示人以求仁之方,盖仁者天地之心。天地之心而存乎人,所谓仁也。人惟蔽于有己而不能以推失其所以为人之道,故学必贵于求仁也。自孟子没,寥寥千有余载间,《论语》一书家藏人诵而真知其旨归者何人哉?至本朝伊洛二程子始得其传,其论仁亦异乎秦汉以下诸儒之说矣,学者所当尽心也。某读程子之书,其间教门人取圣贤言仁处,类聚以观而体认之,因裒鲁论所载疏程子之说于下,而推以己见题曰洙泗言仁,与同志者共讲焉。嗟乎!仁虽难言,然圣人教人求仁具有本末,譬如饮食乃能知味,故先其难而后其获,所以为仁而难,莫难于克己也。学者要当立志尚友讲论问辩于其所谓难者,勉而勿舍,及其久也,私欲浸消,天理益明,则其所造将有不可胜穷者,若不惟躬行实践之务,而怀蕲获之心,起速成之意,徒欲以聪明揣度于语言求解,则失其传为愈甚焉矣。故愚愿与同志者共讲之庶几不迷其大方焉。

孟子讲义序
学者潜心孔孟,必得其门而入,愚以为莫先于义利之辨,盖圣学无所为而然也。无所为而然者,命之所以不已,性之所以不偏,而教之所以无穷也。几有所为而然者,皆人欲之私而非天理之所存,此义利之分也。自未尝省察者言之,终日之间鲜不为利矣,非特名位货殖而后利也。斯湏之顷意之所向一涉于有所为,虽有浅深之不同,而其狥己自私则一而已,如孟子所谓内交要誉恶其声之类是也。是心日滋则善端遏塞欲迩,圣贤之门墙以求自得,岂非却行以望及前人乎?使谈高说妙不过渺茫臆度,譬犹无根之木无本之水,其何益乎?学者当立志以为先,持敬以为本,而精察于动静之间,毫厘之差,审其为霄壤之判,则有以用吾力矣。学然后知不足,平时未觉吾利欲之多也。灼然有见于义利之辨,将日救过不暇,由是而不舍则趣益深理益明,而不可以已也。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者无适而非利,为己者无适而非义。曰利虽在己之事,亦为人也。曰义则施诸人者,亦莫非为己也。嗟乎,义利之辨大矣,岂特学者治己之?所当先施之天下。国家,一也,王者所以建立邦本垂裕无疆,以义故也;而伯者所以陷溺人心贻毒后世,以利故也。孟子当战国横流之时,发挥天理遏止人欲,深切著明,拨乱反正之大纲也,其微辞奥义备载七篇之书,如某者,虽曰服膺而学力未充,何足以窥究万一,试以所见与诸君共讲之,愿无忽深思焉。

跋《西铭》
人之有是身也,则易以私,私则失其正理矣。《西铭》之作,懼夫私胜之流也。故推明其理之一以示人,理则一而其分森然自不可易,惟识夫理一乃见其分之殊,明其分殊则所谓理之一者斯周流而无蔽矣。此仁义之道,所以常相须也。学者存此意涵泳体察求仁之要也。辛卯孟秋寓姑苏书以示学生潘友端。

胡子知言序

知言,五峰胡先生之所著也。先生讳宏,字仁仲,文定公之季子也。
自幼志于大道,尝见杨中立先生于京师,又从侯师圣先生于荆门,而卒传文定公之学。优悠南山之下余二十年,玩心神明,不舍昼夜,力行所知,亲切至到,析太极精微之蕴,穷皇王制作之端,综事理于一原,贯古今于一息,指人欲之偏以见天理之全,即形而下者而发无声无臭之妙。使学者验端倪之不远,而造高深之无极。体用该备,可举而行。晚岁尝被召旨,不幸寝疾,不克造朝而卒。
是书乃其平日之所自著。其言约,其义精,诚道学之枢要,制治之蓍龟也。然先生之意,每自以为未足,逮其疾革,犹时有所更定,盖未及脱稿而已启手足矣。
或问于栻曰:“《论语》一书,未尝明言性,而子思《中庸》,独于首章一言之。至于孟自,始道性善,然其为说则已简矣。今先生是书于论性特详焉,无乃与圣贤之意异乎?”栻应之曰:“无以异也。夫子虽未尝指言性,而子贡盖尝识之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是岂真不可得而闻哉?盖夫子之文章无非性与天道之流行也。至孟子之时,如杨朱、墨翟、告子之徒,异说並兴。孟子懼学者之惑而莫知所止也,于是指示大本而极言之,盖有不得已焉耳矣。又况今之异端直自以为识心见性?其说诪张雄诞,又非当时之比,故高明之士往往乐闻而喜趣之。一溺其间,则丧其本心,万事隳弛。毫釐之差,霄壤之謬。其祸盖有不可胜言者。先生于此又乌得而忘言哉?”故其言有曰:“诚成天下之性,性立天下之有,情效天下之动。”而必继之曰:“心妙性情之德。”又曰:“诚者,命之道乎!中者,性之道乎!仁者,心之道乎!”而必继之曰:“惟仁者为能尽性至命。”
学者诚能因其言而精察于视听之间,卓能知夫心之所以为妙,则性命之理盖可默识。而先生之意所以不异于古人者,亦可得而言矣。若乃不得其意而徒诵其言,不知求仁而坐谈性命,则几何其不流于异端之归乎!
栻顷获登门,道义之诲,浃洽于中,自惟不敏,有负夙知,辄序遗书,贻于同志。不韪之辠,所不得而辞焉。
门人广汉张栻

岳麓书院记
湘西故有藏室,背陵而面壑,土茂而泉洁。为士子肄业之地。始,开宝中郡守朱洞首度基创置。以待四方学者。历四十有一载,居益加葺,生益加多。李允则来为州,请于朝,乞以书藏。方是时,山长周式以行义著。祥符八年,召见便殿,拜国子学主簿,使归教授,诏以岳麓书院名,增赐中秘书,于是书院之称始闻天下,鼓笥登堂者相继不绝。自绍兴辛亥更兵革灰烬,什一仅存,间有留意,则不过袭陋仍弊,而又重以撤废,鞠为荒榛,过者叹息。乾道改元,建安刘侯下车,既剔蠡夷奸,民俗安静,则葺学校,访儒雅,思有以振起,湘人士合辞以书院请。侯竦然曰“是故章圣皇帝加惠一方,本劝励长养以风天下者亦可废乎?”乃命郡教授婺源郭颖董其事,鸠废材,用余力,未卒岁而屋成。为屋五十楹,大抵悉还旧规,肖阙里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而加藏书于堂之北。
既成,栻促多士往观焉,为爱其山川之胜,栋宇之安,徘徊不忍去,以为会友讲习,诚莫此地宜也。已而与多士言曰:“侯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惟民之生,厥有常性,而不能以自达,故有赖圣贤者也。三代导人,教学为本,人伦明、小民亲;而王道成。夫子在当时虽不得施用,而兼爱万世,实开无穷之传。果何欤?曰:仁也,仁、人心也,率性立命,位天地而宰万物者也。今夫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以至于饮食起居言动之际,谓道而有外乎?是乌可乎?虽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毫厘之差,霄壤之谬,此所以求仁之难,必贵于学以明之与。善乎!孟氏之发仁深切也。齐宣王见一牛之觳觫而不忍,则教之曰:“是心足以王矣。”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论尧舜之道,本于孝弟,则欲其体夫徐行疾行之间,指乍见孺子匍匍将入井之时,则曰:侧隐之心,仁之端也,于此焉求之,则不差矣。尝试察吾事亲从兄,应物处事,是端也,其或发见亦知其所以然乎?苟能默识而存之,扩充而达之,生生之妙,油然于中,则仁之大体,岂不可得乎?及其至也,与天地合德,鬼神同用,悠久无穷,而其初则不远也。是乃圣贤所传之要,从事于兹,终身而后已可也。虽若闲居屏处,庸何损于我,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而亦何加于我,岂特为不负侯作新斯宇之意哉!既侯属栻为记,遂书斯言,以厉同志,俾毋忘侯之德,抑又以自励云尔。



敬简堂记
历阳张侯安国治长沙,既逾时,狱市清净。庭无留民。以其闲暇,辟堂为燕息之所,而名以“敬简”。他日与客落之,顾谓某曰:“仆之名堂,盖自比于昔人起居之有戒也。子其为我敷畅厥义。”某谢不敏,一再不获命,因诵所闻而言曰:
圣贤论为政,不曰才力。盖事物之来,其端无穷,而人之才力,虽极其大,终有限量。以有限量应无穷,恐末兔反为之役,而有所不给也。君子于此,抑有要矣,其惟敬乎?盖心宰事物而敬者,心之道所以生也。生则万理森然,而万事之纲,总摄于此。凡至于吾前者,吾则因其然而酬酢之,故动虽微而吾固经纬乎。古之先事虽大,而吾处之若起居饮食之常,虽杂然并陈,而釐分缕析,条理不紊。无他,其纲既立,如鉴之形物,各止其分,而不与之俱往也。此所谓居敬而行简者钦?若不举其纲而徒简之务,将见失生于所怠,而患起于所忽。乃所以为纷然多事矣。故先觉君子谓:“饰私智以为奇,非敬也;简细故以自崇,非敬也。非敬,则是心不存,而万事乖析矣,可不畏欤?虽然,若何而能敬?克其所以害敬者,则敬立矣。害敬者,莫甚于人欲,自容貌颜色。辞气之间而察之,天理人欲丝毫之分耳。遏止其欲,而顺保其理,则敬在其中。引而达之,扩而充之,则将有常而日新,日新而无穷矣。侯英迈不群,固已为当世之望。诚能夙夜警励,以进乎此,则康济之业可大,而岂特藩翰之最哉。
侯曰:“然则,请书以为记,以无忘子之言。”

主一箴
伊川先生曰主一之谓敬,又曰无适之谓一。嗟乎,求仁之方,孰要乎此。因为箴书于坐右,且以谂同志:
人禀天性,其生也直。克顺厥彝,则靡有忒。事物之感,纷纶朝夕。动而无节,生道或息。惟学有要,持敬勿失。验厥操舍,乃知出入。曷为其敬,妙在主一。曷为其一,惟以无适。居无越思,事靡它及。涵泳于中,匪忘匪亟。斯须造次,是保是积。既久而精,乃会于极。勉哉勿倦,圣贤可则。


四益箴
先君晚岁尝大书四言以诏枃弟曰:无益之言,勿听;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文,勿观;无益之友,勿亲。枃受而藏之惟谨。先君既没之九年,则以请于某曰:伏自惟念大懼无以承先君之意。既以四益名堂,愿兄追述其义,将列之坐右,朝夕儆戒,以庶几乎万一,某奉书而泣,退而为箴以告之:
若古有训,听德惟聪。闻过以改,闻善以从。匪是之闻,则为无益。謟言溺心,奸言败德。嗟哉勿忘,敬共朝夕。卓尔有定,听斯不惑。朝夕之间,何莫非事。事所当事,是为君子。惟欲之动,则乱于为。营营何益,扰扰孰知。止之有道,当收放心。曷喻其工,履薄临深。异说害道,我则弗迩。浮文妨实,我则弗贵。而况未俗,骫论俚辞。当绝于前,勿乱于思。潜心圣贤,博考载籍。闻见之多,于以蓄德。大伦惟五,友居其一。我观昔人,敬戒无斁。以狎而比,以顺而同,德惟日丧,友亦曷终。必端尔心,忠信是亲。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太极图解序
二程先生道学之传,发于濂溪周子,而《太极图》乃濂溪自得之妙,盖以手授二程先生者。或曰:濂溪传《太极图》于穆修,修之学出于陈抟,岂其然乎?此非诸子所得知也。其言约,其意微,自孟氏以来未之有也。《通书》之说,大抵皆发明此意,故其首章曰:“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夫曰“圣人之本”、“诚之源”者,盖深明万化之一源也,以见圣人之精蕴。此即《易》之所谓“密”、《中庸》之所谓“无声无臭”者也。至于“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则是本体流行发见者,故曰:“诚斯立焉。”其篇云:“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道学之传,实在乎此。愚不敏,辄举大端与朋友共识焉。虽然,太极岂可以图传也?先生之意,特假图以立意,使学者默会其旨归要当,得之言意之表可也。不然,而谓可以方所求之哉?


太极图解后序
或曰:“《太极图》,周先生手授二程先生者也。今二程先生之所讲论答问之见于《遗书》者,大略可睹,独未及此《图》,何耶?以为未可遽示,则圣人之微辞见于《中庸》、《易·系》者,先生固多所发明矣,而何独秘于此耶?”栻应之曰:“二程先生虽不及此《图》,然其说固多本之矣。试详考之,当自可见。学者诚能从事于敬真,积力久,则夫动静之几,将深有感于隐微之间,而《图》之妙,可以默得于胸中。不然,纵使辩说之详,犹为无益也。嗟乎!先生‘诚通’、‘诚复’之论,其至矣乎!圣人与天地同用,通而复,复而通。《中庸》以喜怒哀乐未发已发言之,又就人身上推寻,至于见得大本,达道处又衮同只是此理。此理就人身上推寻,若不于未发已发处看,即何缘知之?盖就天地之本源与人物上推来,不得不异。此所以于动而生阳难为,以喜怒哀乐已发言之,在天地只是理也。今欲做两节看,切恐差了。《复卦》见天地之心,先儒以为静;见天地之心,伊川先生以为动。乃见此恐便是动而生阳之理,然于《复卦》发出此一段示人,又于初爻以颜子不远复为之证,只要示人无间断之意,人与天地一也。就此理上皆收拾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皆其度内尔。”

通书后跋
濂溪周先生《通书》,友人朱熹元晦以《太极图》列于篇首,而题之曰《太极通书》,栻刻于严陵学宫,以示多士。
嗟乎!自圣学不明,语道者不睹夫大全,卑则割裂而无统,高则汗漫而不精,是以性命之说,不参乎事物之际;而经世之务,仅出于私意小智之为,岂不可叹哉!
惟先生生乎有余载之后,超然独得夫大《易》之传,所谓《太极图》,乃其纲领也。推明动静之一源,以见生化之不穷,天命流行之体,无乎不在。文理密察,本末该贯,非阐微极幽,莫能识其指归也。然而学者若之何而可以进于是哉?亦曰“敬而已矣”。诚能起居食息,主一而不舍,则其德性之知,必有卓然不可掩于体察之际者,而后先生之蕴可得而穷,太极可得而识矣。乾道庚寅闰月谨题。



张栻语录选
格之为言,感通至到也。……所谓格也,盖积其诚意,一动静,一语默,无非格之之道也。(《孟子说》卷四《离娄上》)
有是理则有是事,有是物。(《孟子说》卷四《离娄下》)
世有先后,理无古今。(《孟子说》卷五《万章上》)

二气五行絪緼交感,其变不齐,故其发见于人物者,其气禀各异而有万之不同也。
有太极则有物,故性外无物。
盖论性而不及气,则昧夫人物之分,而太极之用不行矣;论气而不及性则迷失大本之一,而太极之体不立矣。用之不行,体之不立,焉得谓之性乎!
原人之生,天命之性纯粹至善而无恶之可萌者也。
事事物物皆有所以然,其所以然者,天之理也。
仁义者,性之所有而万善之宗也。人之为仁义乃其性之本然……若违乎仁义则为失其性矣。
故夫无所为而然者,性情之正,乃所谓善也。若有以使之,则为不善。
或谓有性善有性不善,此以气禀为性者也。
气禀之性可以化而复其初。夫其可以化而复其初者,是乃性之本善者也,可不察哉!
理义者,天下之为公。(《孟子说》卷六《告子上》)

盖出义则入利,去利则为善也。此不过毫厘之间而有黑白之异、霄壤之隔焉。(《孟子说》卷七《尽心上》)
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为性,主于性为心。天也,性也,心也,所取则异而体则同。(《孟子说》卷七《尽心下》)
圣人悟《易》于心,觉《易》于性,在道不泥于无,在器不随于有。(《南轩易说》卷一《系辞上卷下》)
君子小人之分,公私之间而已。(《论语解》卷一《为政篇》)
有得富贵之道,有得贫贱之道。盖正而获伸者,理之常,此以其道而得富贵者也。不正而诎者,亦理之常,此以其道而得贫贱者也。然世盖有反是而富贵贫贱者矣,所谓不以其道也。惟君子则审其在己,不为欲恶所迁,故枉道而可得富贵,己则守其义而不处,在己者正矣。不幸而得贫贱,己则安于命而不去,此其所以无入而不自得也。(《论语解》卷二《八佾篇》)
夫主一之谓敬,居敬则专而不杂,序而不乱,常而不迫,其所自简也。若夫居简则是以简一字横在胸中,反害于敬而失行简之本矣。(《论语解》卷三《雍也篇》)
形而上曰道,形而下曰器,而道与器非异体也。(《论语解》卷四《泰伯篇》)
克尽己私,一由于礼,斯为仁矣。(《论语解》卷六《颜渊篇》)
人之性,仁义礼智四德具焉。其爱之理则仁也,宜之理则义也,让之理则礼也,知之理则智也。是四者,虽未形见,而其理固根于此,则体实具于此矣。性之中只有是四者,万善皆管乎是焉。(《仁说》)
太极动而二气形,二气形而万物化生,人与物俱本乎此者也。
原物之始,岂有不善哉?其善者天地之性也;其而孟子道性善,独归之人者何哉?盖人秉二气之正,而物则其繁气也。人之性善,非被受命生之后,而其性旋有是善也。性本善,而人秉夫气之正,初不隔其全然者耳。若物则为气所昏,而不能自通也。(《存斋记》)
心也者,贯万事通万理而为之主宰者也。致知所以明是心也,敬者所以持是心而勿失也,故曰主一之谓敬,又曰无适之谓一。
心也者,贯万事统万理而为万物之主宰者也。(《敬斋记》)
(理)流行无间,贯乎古今,通乎万物。(《答胡季立》)
有物必有则,此天也。若非其则,则是人为乱之妄而已矣。
仁者,天下之正理,此言仁乃天下之正理也。天下之正理而体之于人,所谓仁也。若一毫之偏,则失其理,则不为仁矣。(《答吴晦叔》)
此语只作一句玩味,无极而太极存焉,太极本无极也,若曰自无生有,则是析为二体矣。(《答彭子寿》)
嗟乎道二,义与利而已矣。义者,亘古今通天下之正逵,而利者,犯荆棘入险阻之私  (辶+圣)也。……念虑之起,心察其为义乎?利乎?(《送刘圭父序》)
本之六经以发其蕴,泛观千载以极其变,即事即物身亲格之,超然会夫大宗。(《送张荆州序》)
格,至也;格物者,至极其理也。此正学者下功夫处。
虽然,格物有道,其惟敬乎?是以古人之敬,有小学,有大学,自洒扫应对而上,使之循循而进,而所谓格物致知者,可以由是而施焉。(《答江文叔》)
“克己复礼”之说,所谓礼者,天之理也,以其有序而不可过,故谓之礼。凡非天理,皆己私也。己私克则天理存,仁其在是矣。然克己有道,要当审察其私,事事克之。(《宋元学案》卷五O《南轩学案·南轩答问》)




编者案:
朱张二人切磋学问,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思想之发展。“张栻之学,亦出程氏,既见朱熹,相与博约,有大进焉。”(《宋史·道学传序》)而朱云“敬夫见处卓然不可及,从游之久,反复开益为多。”(朱熹《答石子重书》)
张栻主讲岳麓书院时,“湖南一派,当时为最盛”,致使时人“以不得卒业湖湘为恨”(《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答刘公度》)。朱熹谓其学之所就,“足以名于一世”(《南轩文集·序》),视为一代大儒。《宋元学案·南轩学案》评价其学云:“南轩之学,得之五峰。论其所造?大要比五峰更纯粹。盖由其见处高,践履又实也。”虽弟子“纯粹”于师,然“受教之日浅”(《宋元学案》黄宗羲案语)固不能发其师之精蕴。又其天资明敏,心思活泼,与朱子往复辩难,多顺从朱而尾随弥缝之,不能挺立弘规,精发师要,独发己明,而自我坍塌,惜乎不得天年假以勇猛精进,又其身后所传不明,是故虽与朱子齐名,终未能并驾齐驱。
张栻反对干利而嚣争于科举:“后世之学校,朝夕所讲,不过缀缉文辞,以为规取利禄之计,亦与古之道戾矣。”(《邵州复旧学记》)君子进学,须明辨义利,入义则不入利,入利则不入义。主一居敬,日新而无穷。是故张门弟子多有蹈仁义而死者,少有求生而害仁义者。宋末抗元之役,衡麓诸生,荷戈登陴,以血正义,亡之十九,昭著青史。
发表于 2006-3-6 21: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00:30 , Processed in 0.11529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