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0|回复: 2

中部六省会城市比较与长沙崛起战略选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 17: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部六省会城市比较与长沙崛起战略选择

              湖南省统计局      2006-01-09 11:23:21

   一、长沙在中部六省会城市比较中的位次

   1、城市发展比较

   ■ 区域面积与人口

   长沙现有市辖区5个,市辖县(市)4个,中部兄弟省会城市武汉市已在几年前把所有市辖县划(并)入市,其市辖区为13个;郑州市辖区为6个,市辖县(市)为6个;太原市辖区为6个,市辖县(市)为4个;合肥市辖区为4个,市辖县(市)为3个;南昌市辖区为5个,市辖县(市)为4个。

   城市的行政区划的划分跟历史沿革、地域大小、经济发展诸多因素有关。在中部6省会城市中,长沙的行政区划面积最大,为11819.50平方公里,其次是武汉,面积为8494.41平方公里,其他的4城市面积差距不大,郑州为7446.20平方公里;太原为6988.00平方公里;合肥为7029.00平方公里;南昌为7402.36平方公里。相对于行政区划面积而言,市区面积比较情况却大不相同,长沙市区面积仅为556.33平方公里,在中部6省会城市中面积最小,武汉为1615.14平方公里在中部城市中市区面积最大;太原市区面积为1460.00平方公里;郑州为1010.30平方公里;南昌为617.07平方公里;合肥为596.00平方公里。在行政区划面积中,长沙市区面积所占比例也最小,仅为4.7%,太原及武汉市区面积所占比例都比较高,分别达20.9%、19.0%;郑州、合肥、南昌所占比例为13.6%、8.5%、8.3%,都远远高于长沙。从一般意义上讲,在中部6省会城市中,长沙整体经济实力排在武汉、郑州之后大致排第三,现在看来长沙市区范围的大小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成比例,虽然这其中包含历史沿革等方面的问题(沿革使得城市市区面积的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见得完全对应),但长沙市区面积拓展力度偏弱的现状依然比较突出,力度的不足对提升城市地位,提高城镇化水平等方面都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2004年长沙年末户籍人口为610.3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为202.47万人,在中部6省会城市中,长沙的总人口排第3位,由于市区面积比较小,市区人口排位较低,仅列第5位。武汉的人口数量列中部第一,户籍总人口为785.90万人,市区人口为469.60万人;郑州总人口为677.15万人,市区人口为251.72万人;南昌、合肥、太原人口数量较少,总人口分别为460.79万人、444.68万人、331.94万人,市区人口为203.73万人、163.52万人、254.78万人。从城市人口的角度看,中部6城市差异比较明显。

   ■ 经济总量  

   2004中部6省会城市中武汉GDP总量为1956亿元;郑州GDP为1378亿元;长沙GDP为1134亿元;南昌GDP为770亿元;太原GDP为643亿元;合肥GDP为590亿元。6个城市经济总量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第一档次为武汉,第二档次为郑州、长沙,第三档次为南昌、太原、合肥,三个档次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在一段时间内这种比较格局应该比较稳定。在全国35个直辖市、省会和副省级城市中中部6省会城市除武汉排位居中等偏上水平(12位)以外,其他5城市排位都在20—27之间,居中等偏下水平。

   “中部崛起”战略指导思想提出来之后,6省会城市经济增长势头强劲,GDP增速在近年来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升,成为全国充满活力的区域之一。2004年中部6省会城市按GDP增速高低排序为南昌(16.5%)、合肥(16.2%)、郑州(15.7%)、太原(15.7%)、长沙(15.0%)、武汉(14.5%)。长沙经济增长速度在中部仅比武汉稍高处于倒数第二,增长速度比较起来处于劣势,如何增添发展后劲将是长沙今后几年的一个重要课题。不过现在这种发展速度比较格局对长沙经济总量的比较地位影响并不大,由于长沙GDP总量与领先的武汉、郑州,排后的南昌、太原、合肥存在较大的差异,长沙在短期内不可能赶上武汉、郑州(但与它们的差距可能还会拉大),南昌、太原、合肥也不可能拉近与长沙的距离(基数的优势使得长沙在增速处于劣势的条件下总量优势继续扩大),在中部长沙GDP总量排第3位的格局相对而言比较稳定。

   ■ 财政收入  

   与长沙GDP的比较情况类似,长沙财政收入水平大致也居第3位。财政收入比较有诸多的口径,比较粗略的最大口径是辖区内财政总收入。2004年长沙辖区内财政总收入为205亿元,低于武汉的289亿元,与郑州203亿元大致相当,比南昌的102亿元,太原的120亿元,合肥的105亿元要高得多。

   可比性较强计算比较精确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较格局也大致如此,2004年中部6省会城市比较情况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凭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的优势,长沙在中部地区继续保持一定的比较优势是完全可能的,但要进一步赶超武汉、郑州从现在看来仍需一段不短的时间。

   ■ 居民生活水平  

   长沙居民收入在中部地区居领先水平,经济发展具体落实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方面还是优势比较突出的。

   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21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032元,两项指标在中部排名都是最高的,且领先幅度较大。长沙与中部省会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指标对比情况如下表:



   长沙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也位居前列,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15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647元,在中部地区优势也相当明显,长沙与中部省会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指标对比情况如下表:



   综合上述几方面的内容,就长沙现阶段的整体发展情况看,长沙在中部位列武汉、郑州之后排“老三”的位置,这种比较格局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在一定的时期内,这种格局将保持稳定,现状将得以维持。

   2、区域性经济重心比较

   省会城市是全省政治文化中心,省会城市能否成为省级区域经济首位城市,对于能否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2004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在湖南省所占比重为2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8.9%,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2.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3.5%;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为2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为3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为25.4%;进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为45.1%;实际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为30.6%。这些数据表明长沙在湖南省的相关指标中所占比重大致在20%—35%之间,举足轻重。

   武汉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在湖北省所占比重为3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30.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41.2%;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为3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为3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为36.0%;进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为63.5%;实际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为56.1%。与长沙在湖南省占比相比较,武汉各项指标占比较高,尤其是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占比远远高于长沙,指标占比较高反映出武汉在湖北省的中心地位更为突出,其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对较强。

   2004年郑州地区生产总值在河南省所占比重为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3.8%,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6.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1.7%;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为1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为2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为19.9%;进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为26.0%;实际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为31.5%。在中部6省中,郑州在全省的经济指标占比相对较低。

   2004年南昌地区生产总值在江西省所占比重为2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8.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5.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5.8%;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为2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为1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为23.0%;进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为47.0%;实际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为35.6%。在中部6省中,南昌的GDP等指标占比与长沙差异不大。

   2004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在安徽省所占比重为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5.8%,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3.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3.9%;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为1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为1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为16.0%;进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为48.7%;实际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为33.3%。在中部6省中,合肥的各项经济指标占比相对最低。

   2004年太原地区生产总值在山西省所占比重为2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7.6%,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9.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7.6%;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为1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为2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为25.6%;进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为63.1%;实际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为55.6%。太原的GDP指标与长沙大致相当,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占比相对较低,这可能和其产品主要为资源型有关。

   总的来说,虽然省会城市的中心地位的高低受诸如历史沿革、经济布局等因素的制约,且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地区经济总量集中的利弊看法各有不同,但单纯从某个城市而言,其经济指标占比越高可以反映出其重要性越高,其对本省经济的支撑作用越突出(当然也可能反映出其周边城市发展不充分)。从经济指标的角度看,中部6省省会城市就其在全省的中心地位而言,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武汉最为突出,其中心辐射能力最强,甚至可以说它是整个中部地区的中心;合肥、郑州从经济指标的角度看在全省的决定性作用相对较弱;长沙、南昌、太原在省内虽说也是举足轻重,但支撑力度和武汉相比较有一定差距,中心聚集作用仍有待加强。

   3、经济总量人均水平比较

   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和发展规模,人均GDP则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2004年,长沙市人均GDP为18709元(折合2262美元,按2004年底的汇率),增长13.6%。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人均GDP居第四位,增速居第五位,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人均GDP处于第一位的是武汉市,其人均GDP达24963元,折合3019美元,是六个城市中唯一超过3000美元的城市,排最后一位的是合肥市,人均GDP为13378元,折合1618美元,是六个城市中唯一低于2000美元的城市。从增长速度来看,长沙市处于倒数第二位,仅比郑州高0.3个百分点,居第一位的是合肥市,增速高达19.2%,超出长沙5.6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长沙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的比较中,人均GDP绝对数偏小,增长速度较慢。



   2004年,长沙市人均地域财政收入3385元,比2003年增长25.7%,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人均地域财政收入居第3位,居第一位的武汉为3683元,其次是太原为3645元,排最后一位的是南昌,仅2239元。增长速度长沙居第四位,第一位的是郑州市,增长51.2%,高于长沙25.5个百分点。武汉增速虽处于最后一位,增长23.6%,但其绝对数最大的。2004年,长沙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1元,增长33.0%,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绝对数居第二位,居第一位的是郑州,高达1567元,武汉、太原与长沙基本接近,分别为1328元和1293元,南昌和合肥则不足1000元,分别为926元和997元。从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速度来看,长沙居第一位,比南昌、郑州、武汉、太原、合肥分别高0.4、4.6、5.2、7.0和7.3个百分点。



   2004年长沙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65元,增长14.7%,在中部六省会城市的比较中,绝对数长沙居第二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六个城市可以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次的是武汉市,高达12259元,第二档次的是长沙和郑州,分别是8665元和8350元,第三档次的是太原、南昌和合肥,分别为6866元、5358元和5321元。增长速度长沙居第四位,增长偏慢。居第一位的是太原,增长20.3%,高于长沙5.6个百分点。



   综合以上情况来看,人均GDP、人均地域财政总收入、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无论是绝对数还是增长速度,长沙均处于中等水平。

   4、产业结构比较

   产业结构从一个侧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的认识曾经出现过偏差,这种偏差认为三、二、一的结构才是优化结构,这种认识脱离了我国经济发展现有的水平,即现阶段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不充分,这种工业发展不充分的三、二、一的结构显然不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现阶段我国比较公认的优化的产业结构仍应该是二、三、一,即二产业占比最高,三产业次之,一产业占比最小。

   2004年长沙三次产业的比例为9.11:44.50:46.39,其中工业占比仅为30.12%,虽然仍呈三、二、一的结构,但从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看,二产业占比在逐步提升(2000年二产业占比为40.89%),一、三产业占比在逐步下降,这得益于近年来长沙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产业。

   2004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武汉的三次产业的比例为5.26:46.17:48.57,其中工业占比为37.47%,其结构虽呈三、二、一,但相对于2000年而言,其二产业占比也在提高(2000年为44.19%),今年或者明年武汉将出现二、三、一结构;2004年郑州三次产业的比例为4.58:53.56:41.86,其中工业占比为43.08%,其结构为二、三、一,同样相对于2000年而言,其二产业占比也在提高(2000年为49.20%);2004年南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7.71:52.44:39.85,其中工业占比为39.73%,其结构为二、三、一,其2000年二产业占比为47.19%,二产业占比同样提高较快;2004年太原三次产业的比例为3.01:55.04:41.96,其中工业占比为43.12%,产业结构为二、三、一,二产业占比2004年比2000年提高6.38个百分点,二产业占比在中部城市中最高;2004年合肥三次产业的比例为9.16:50.40:40.44,其中工业占比为38.90%,产业结构也为二、三、一,二产业占比2004年比2000年提高1.78个百分点。

   从上述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其一是中部6省会城市基本上都呈二、三、一产业结构或向二、三、一转变;其二是长沙工业占比是中部省会城市中最低的,长沙的发展瓶颈在工业;其三是在现阶段确定二、三、一产业结构为相对优化的结构的前提下,仍然可以发现不同地区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及比较优势,以长沙为例,GDP排位第3,但第一产业增加值却是6省会城市中最高的,在此前提下,长沙第一产业占比最高应该讲是基本现状,另一方面,长沙GDP比武汉、郑州少822亿元、244亿元,但三产业仅比武汉、郑州少377亿元、51亿元,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长沙三产业发展确实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及发展特色,同时也可以反衬出长沙工业差距之大,长沙工业发展任重道远。

   5、国内投资消费需求比较

   现阶段,投资已经成为对经济增长拉动的主要动力,在这种共识的指导下,全国各地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从而保证经济高速增长。2004年长沙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8.09亿元,比上年增长38.9%。2004年中部投资完成情况如下表:



   就中部比较态势而言,武汉凭借其整体综合实力的优势投资规模居第一,长沙的投资规模居第二但增速与武汉、郑州比具备一定的优势,南昌、合肥、太原投资增速虽比较高,但其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各地都把固定资产投资当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且投资规模已经相当大的今天(2004年长沙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率为58.9%、武汉为42.0%、郑州为47.2%、南昌为47.0%、太原为52.1%、合肥为61.3%),如何采取应对有力的措施以保持投资这个强大经济增长引擎的拉动作用是各个城市应深入细致探讨的问题。

   近年来消费需求的增长虽不及投资增长强劲,但一直呈比较稳定的发展变化态势,从长远的角度看,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才是稳定而持久的经济增长支撑动力,乞求投资需求保持长时间的高位运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不是很现实。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扩大内需一直是各级政府的努力方向,如果扩大内需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实效,伴随着居民收入的稳定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将呈逐步提升态势。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2004年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2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排位在长沙之前的武汉、郑州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60.58亿元、558.69亿元,增速分别为12.5%、16.4%;南昌、合肥、太原的水平相对较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及长沙一半水平,分别为244.19亿元、239.77亿元、226.34亿元,增速分别为16.8%、15.6%、22.1%。考虑到长沙现有的城市规模、人口及地域性中心比较地位,长沙消费品市场的活力应该是比较突出的。

   综合考虑投资和消费两方面所达到的规模及增长速度,长沙整体经济具备相当的实力而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种活力一方面体现在现阶段经济增长支撑稳定,另一方面从长远的角度看发展的后劲也具备坚实的基础。

   6、金融资产比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命脉,金融支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金融发展水平是衡量一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药尺度,它直接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金融的运行与经济的运行相互交融,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互作用。从中部六省会城市金融保险统计数据比较情况来看,我市金融规模的排位略滞后于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的排位。2004年我市GDP和财政收入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均排第三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排位第四,比经济总量效益排位滞后一位;保费收入排位虽居第三,但人均保费收入居六市第五,仅高于南昌,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在六市中排位第一,且大幅度领先于其它城市,两指标排位的反差说明我市保险事业发展落后于其它城市。长沙与中部省会金融机构存贷款和保费收入对比情况如下表:
   我市有近2000家金融保险业单位,省内各大商业银行省级分行均驻我市,总体经济效益水平相对较好,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进一步挖掘省会城市的金融辐射功能,做大、做强金融保险规模,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以高效率的金融支持促进我市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的崛起。
   7、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状况比较
   中部地区由于地缘、文化历史渊源等方面的劣势,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所达到的水平相对于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而言整体实力相对较弱,进行中部比较时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比较是一种低水平状态下的比较。其整体格局是武汉领先优势明显,其他城市差距不是很大,。2004年中部6省会城市出口总额及实际利用外资比较情况如下表:
   长沙的进出口总额在中部居第4位,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在中部居第3位,但这种比较是中部对外经济贸易整体实力较弱低水平条件下的比较,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其比较格局变化的可能性比较大。中部6省会城市由于先天不足带来的与先进城市的差距在短期内难以弥补,如何利用中部崛起的重要契机,快速、恰当、大踏步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使长沙及中部城市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实现重大突破是方方面面应该加以研究的重大课题。
   8、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比较
   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着潜在、可能的发展实力高低。中部地区相对于全国其他区域的一个比较优势是教育发展水平,武汉、长沙等城市教育文化底蕴在全国都是值得称道的。2004年底在中部6省市中武汉所拥有的高等学校数为52所;长沙拥有39所;郑州拥有48所;南昌拥有41所;合肥拥有36所;太原拥有33所,6城市最少的都在30所以上。2004年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分别为武汉68.12万人(全国第一);长沙32.94万人;郑州33.21万人;南昌28.99万人;合肥22.08万人;太原21.65万人。中部地区高等教育所具有的优势是全国其他任何区域所不具备的,中部地区在为全国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的同时也储备了充足的智力优势,一旦这种优势发挥出来将成为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巨大的推动力,当然这种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也是一种重大的变革,也需要多方因素共同努力加以推动。
 楼主| 发表于 2006-3-1 17: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部六省会城市比较与长沙崛起战略选择

              湖南省统计局      2006-01-09 11:23:21

   一、长沙在中部六省会城市比较中的位次

   1、城市发展比较

   ■ 区域面积与人口

   长沙现有市辖区5个,市辖县(市)4个,中部兄弟省会城市武汉市已在几年前把所有市辖县划(并)入市,其市辖区为13个;郑州市辖区为6个,市辖县(市)为6个;太原市辖区为6个,市辖县(市)为4个;合肥市辖区为4个,市辖县(市)为3个;南昌市辖区为5个,市辖县(市)为4个。

   城市的行政区划的划分跟历史沿革、地域大小、经济发展诸多因素有关。在中部6省会城市中,长沙的行政区划面积最大,为11819.50平方公里,其次是武汉,面积为8494.41平方公里,其他的4城市面积差距不大,郑州为7446.20平方公里;太原为6988.00平方公里;合肥为7029.00平方公里;南昌为7402.36平方公里。相对于行政区划面积而言,市区面积比较情况却大不相同,长沙市区面积仅为556.33平方公里,在中部6省会城市中面积最小,武汉为1615.14平方公里在中部城市中市区面积最大;太原市区面积为1460.00平方公里;郑州为1010.30平方公里;南昌为617.07平方公里;合肥为596.00平方公里。在行政区划面积中,长沙市区面积所占比例也最小,仅为4.7%,太原及武汉市区面积所占比例都比较高,分别达20.9%、19.0%;郑州、合肥、南昌所占比例为13.6%、8.5%、8.3%,都远远高于长沙。从一般意义上讲,在中部6省会城市中,长沙整体经济实力排在武汉、郑州之后大致排第三,现在看来长沙市区范围的大小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成比例,虽然这其中包含历史沿革等方面的问题(沿革使得城市市区面积的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见得完全对应),但长沙市区面积拓展力度偏弱的现状依然比较突出,力度的不足对提升城市地位,提高城镇化水平等方面都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2004年长沙年末户籍人口为610.3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为202.47万人,在中部6省会城市中,长沙的总人口排第3位,由于市区面积比较小,市区人口排位较低,仅列第5位。武汉的人口数量列中部第一,户籍总人口为785.90万人,市区人口为469.60万人;郑州总人口为677.15万人,市区人口为251.72万人;南昌、合肥、太原人口数量较少,总人口分别为460.79万人、444.68万人、331.94万人,市区人口为203.73万人、163.52万人、254.78万人。从城市人口的角度看,中部6城市差异比较明显。

   ■ 经济总量  

   2004中部6省会城市中武汉GDP总量为1956亿元;郑州GDP为1378亿元;长沙GDP为1134亿元;南昌GDP为770亿元;太原GDP为643亿元;合肥GDP为590亿元。6个城市经济总量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第一档次为武汉,第二档次为郑州、长沙,第三档次为南昌、太原、合肥,三个档次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在一段时间内这种比较格局应该比较稳定。在全国35个直辖市、省会和副省级城市中中部6省会城市除武汉排位居中等偏上水平(12位)以外,其他5城市排位都在20—27之间,居中等偏下水平。

   “中部崛起”战略指导思想提出来之后,6省会城市经济增长势头强劲,GDP增速在近年来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升,成为全国充满活力的区域之一。2004年中部6省会城市按GDP增速高低排序为南昌(16.5%)、合肥(16.2%)、郑州(15.7%)、太原(15.7%)、长沙(15.0%)、武汉(14.5%)。长沙经济增长速度在中部仅比武汉稍高处于倒数第二,增长速度比较起来处于劣势,如何增添发展后劲将是长沙今后几年的一个重要课题。不过现在这种发展速度比较格局对长沙经济总量的比较地位影响并不大,由于长沙GDP总量与领先的武汉、郑州,排后的南昌、太原、合肥存在较大的差异,长沙在短期内不可能赶上武汉、郑州(但与它们的差距可能还会拉大),南昌、太原、合肥也不可能拉近与长沙的距离(基数的优势使得长沙在增速处于劣势的条件下总量优势继续扩大),在中部长沙GDP总量排第3位的格局相对而言比较稳定。

   ■ 财政收入  

   与长沙GDP的比较情况类似,长沙财政收入水平大致也居第3位。财政收入比较有诸多的口径,比较粗略的最大口径是辖区内财政总收入。2004年长沙辖区内财政总收入为205亿元,低于武汉的289亿元,与郑州203亿元大致相当,比南昌的102亿元,太原的120亿元,合肥的105亿元要高得多。

   可比性较强计算比较精确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较格局也大致如此,2004年中部6省会城市比较情况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凭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的优势,长沙在中部地区继续保持一定的比较优势是完全可能的,但要进一步赶超武汉、郑州从现在看来仍需一段不短的时间。

   ■ 居民生活水平  

   长沙居民收入在中部地区居领先水平,经济发展具体落实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方面还是优势比较突出的。

   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21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032元,两项指标在中部排名都是最高的,且领先幅度较大。长沙与中部省会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指标对比情况如下表:



   长沙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也位居前列,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15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647元,在中部地区优势也相当明显,长沙与中部省会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指标对比情况如下表:



   综合上述几方面的内容,就长沙现阶段的整体发展情况看,长沙在中部位列武汉、郑州之后排“老三”的位置,这种比较格局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在一定的时期内,这种格局将保持稳定,现状将得以维持。

   2、区域性经济重心比较

   省会城市是全省政治文化中心,省会城市能否成为省级区域经济首位城市,对于能否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2004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在湖南省所占比重为2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8.9%,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2.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3.5%;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为2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为3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为25.4%;进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为45.1%;实际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为30.6%。这些数据表明长沙在湖南省的相关指标中所占比重大致在20%—35%之间,举足轻重。

   武汉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在湖北省所占比重为3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30.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41.2%;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为3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为3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为36.0%;进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为63.5%;实际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为56.1%。与长沙在湖南省占比相比较,武汉各项指标占比较高,尤其是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占比远远高于长沙,指标占比较高反映出武汉在湖北省的中心地位更为突出,其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对较强。

   2004年郑州地区生产总值在河南省所占比重为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3.8%,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6.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1.7%;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为1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为2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为19.9%;进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为26.0%;实际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为31.5%。在中部6省中,郑州在全省的经济指标占比相对较低。

   2004年南昌地区生产总值在江西省所占比重为2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8.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5.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5.8%;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为2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为1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为23.0%;进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为47.0%;实际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为35.6%。在中部6省中,南昌的GDP等指标占比与长沙差异不大。

   2004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在安徽省所占比重为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5.8%,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3.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3.9%;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为1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为1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为16.0%;进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为48.7%;实际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为33.3%。在中部6省中,合肥的各项经济指标占比相对最低。

   2004年太原地区生产总值在山西省所占比重为2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7.6%,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9.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7.6%;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为1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为2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为25.6%;进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为63.1%;实际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为55.6%。太原的GDP指标与长沙大致相当,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占比相对较低,这可能和其产品主要为资源型有关。

   总的来说,虽然省会城市的中心地位的高低受诸如历史沿革、经济布局等因素的制约,且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地区经济总量集中的利弊看法各有不同,但单纯从某个城市而言,其经济指标占比越高可以反映出其重要性越高,其对本省经济的支撑作用越突出(当然也可能反映出其周边城市发展不充分)。从经济指标的角度看,中部6省省会城市就其在全省的中心地位而言,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武汉最为突出,其中心辐射能力最强,甚至可以说它是整个中部地区的中心;合肥、郑州从经济指标的角度看在全省的决定性作用相对较弱;长沙、南昌、太原在省内虽说也是举足轻重,但支撑力度和武汉相比较有一定差距,中心聚集作用仍有待加强。

   3、经济总量人均水平比较

   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和发展规模,人均GDP则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2004年,长沙市人均GDP为18709元(折合2262美元,按2004年底的汇率),增长13.6%。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人均GDP居第四位,增速居第五位,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人均GDP处于第一位的是武汉市,其人均GDP达24963元,折合3019美元,是六个城市中唯一超过3000美元的城市,排最后一位的是合肥市,人均GDP为13378元,折合1618美元,是六个城市中唯一低于2000美元的城市。从增长速度来看,长沙市处于倒数第二位,仅比郑州高0.3个百分点,居第一位的是合肥市,增速高达19.2%,超出长沙5.6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长沙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的比较中,人均GDP绝对数偏小,增长速度较慢。



   2004年,长沙市人均地域财政收入3385元,比2003年增长25.7%,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人均地域财政收入居第3位,居第一位的武汉为3683元,其次是太原为3645元,排最后一位的是南昌,仅2239元。增长速度长沙居第四位,第一位的是郑州市,增长51.2%,高于长沙25.5个百分点。武汉增速虽处于最后一位,增长23.6%,但其绝对数最大的。2004年,长沙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1元,增长33.0%,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绝对数居第二位,居第一位的是郑州,高达1567元,武汉、太原与长沙基本接近,分别为1328元和1293元,南昌和合肥则不足1000元,分别为926元和997元。从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速度来看,长沙居第一位,比南昌、郑州、武汉、太原、合肥分别高0.4、4.6、5.2、7.0和7.3个百分点。



   2004年长沙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65元,增长14.7%,在中部六省会城市的比较中,绝对数长沙居第二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六个城市可以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次的是武汉市,高达12259元,第二档次的是长沙和郑州,分别是8665元和8350元,第三档次的是太原、南昌和合肥,分别为6866元、5358元和5321元。增长速度长沙居第四位,增长偏慢。居第一位的是太原,增长20.3%,高于长沙5.6个百分点。



   综合以上情况来看,人均GDP、人均地域财政总收入、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无论是绝对数还是增长速度,长沙均处于中等水平。

   4、产业结构比较

   产业结构从一个侧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的认识曾经出现过偏差,这种偏差认为三、二、一的结构才是优化结构,这种认识脱离了我国经济发展现有的水平,即现阶段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不充分,这种工业发展不充分的三、二、一的结构显然不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现阶段我国比较公认的优化的产业结构仍应该是二、三、一,即二产业占比最高,三产业次之,一产业占比最小。

   2004年长沙三次产业的比例为9.11:44.50:46.39,其中工业占比仅为30.12%,虽然仍呈三、二、一的结构,但从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看,二产业占比在逐步提升(2000年二产业占比为40.89%),一、三产业占比在逐步下降,这得益于近年来长沙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产业。

   2004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武汉的三次产业的比例为5.26:46.17:48.57,其中工业占比为37.47%,其结构虽呈三、二、一,但相对于2000年而言,其二产业占比也在提高(2000年为44.19%),今年或者明年武汉将出现二、三、一结构;2004年郑州三次产业的比例为4.58:53.56:41.86,其中工业占比为43.08%,其结构为二、三、一,同样相对于2000年而言,其二产业占比也在提高(2000年为49.20%);2004年南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7.71:52.44:39.85,其中工业占比为39.73%,其结构为二、三、一,其2000年二产业占比为47.19%,二产业占比同样提高较快;2004年太原三次产业的比例为3.01:55.04:41.96,其中工业占比为43.12%,产业结构为二、三、一,二产业占比2004年比2000年提高6.38个百分点,二产业占比在中部城市中最高;2004年合肥三次产业的比例为9.16:50.40:40.44,其中工业占比为38.90%,产业结构也为二、三、一,二产业占比2004年比2000年提高1.78个百分点。

   从上述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其一是中部6省会城市基本上都呈二、三、一产业结构或向二、三、一转变;其二是长沙工业占比是中部省会城市中最低的,长沙的发展瓶颈在工业;其三是在现阶段确定二、三、一产业结构为相对优化的结构的前提下,仍然可以发现不同地区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及比较优势,以长沙为例,GDP排位第3,但第一产业增加值却是6省会城市中最高的,在此前提下,长沙第一产业占比最高应该讲是基本现状,另一方面,长沙GDP比武汉、郑州少822亿元、244亿元,但三产业仅比武汉、郑州少377亿元、51亿元,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长沙三产业发展确实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及发展特色,同时也可以反衬出长沙工业差距之大,长沙工业发展任重道远。

   5、国内投资消费需求比较

   现阶段,投资已经成为对经济增长拉动的主要动力,在这种共识的指导下,全国各地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从而保证经济高速增长。2004年长沙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8.09亿元,比上年增长38.9%。2004年中部投资完成情况如下表:



   就中部比较态势而言,武汉凭借其整体综合实力的优势投资规模居第一,长沙的投资规模居第二但增速与武汉、郑州比具备一定的优势,南昌、合肥、太原投资增速虽比较高,但其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各地都把固定资产投资当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且投资规模已经相当大的今天(2004年长沙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率为58.9%、武汉为42.0%、郑州为47.2%、南昌为47.0%、太原为52.1%、合肥为61.3%),如何采取应对有力的措施以保持投资这个强大经济增长引擎的拉动作用是各个城市应深入细致探讨的问题。

   近年来消费需求的增长虽不及投资增长强劲,但一直呈比较稳定的发展变化态势,从长远的角度看,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才是稳定而持久的经济增长支撑动力,乞求投资需求保持长时间的高位运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不是很现实。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扩大内需一直是各级政府的努力方向,如果扩大内需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实效,伴随着居民收入的稳定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将呈逐步提升态势。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2004年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2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排位在长沙之前的武汉、郑州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60.58亿元、558.69亿元,增速分别为12.5%、16.4%;南昌、合肥、太原的水平相对较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及长沙一半水平,分别为244.19亿元、239.77亿元、226.34亿元,增速分别为16.8%、15.6%、22.1%。考虑到长沙现有的城市规模、人口及地域性中心比较地位,长沙消费品市场的活力应该是比较突出的。

   综合考虑投资和消费两方面所达到的规模及增长速度,长沙整体经济具备相当的实力而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种活力一方面体现在现阶段经济增长支撑稳定,另一方面从长远的角度看发展的后劲也具备坚实的基础。

   6、金融资产比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命脉,金融支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金融发展水平是衡量一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药尺度,它直接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金融的运行与经济的运行相互交融,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互作用。从中部六省会城市金融保险统计数据比较情况来看,我市金融规模的排位略滞后于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的排位。2004年我市GDP和财政收入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均排第三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排位第四,比经济总量效益排位滞后一位;保费收入排位虽居第三,但人均保费收入居六市第五,仅高于南昌,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在六市中排位第一,且大幅度领先于其它城市,两指标排位的反差说明我市保险事业发展落后于其它城市。长沙与中部省会金融机构存贷款和保费收入对比情况如下表:
   我市有近2000家金融保险业单位,省内各大商业银行省级分行均驻我市,总体经济效益水平相对较好,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进一步挖掘省会城市的金融辐射功能,做大、做强金融保险规模,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以高效率的金融支持促进我市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的崛起。
   7、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状况比较
   中部地区由于地缘、文化历史渊源等方面的劣势,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所达到的水平相对于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而言整体实力相对较弱,进行中部比较时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比较是一种低水平状态下的比较。其整体格局是武汉领先优势明显,其他城市差距不是很大,。2004年中部6省会城市出口总额及实际利用外资比较情况如下表:
   长沙的进出口总额在中部居第4位,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在中部居第3位,但这种比较是中部对外经济贸易整体实力较弱低水平条件下的比较,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其比较格局变化的可能性比较大。中部6省会城市由于先天不足带来的与先进城市的差距在短期内难以弥补,如何利用中部崛起的重要契机,快速、恰当、大踏步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使长沙及中部城市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实现重大突破是方方面面应该加以研究的重大课题。
   8、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比较
   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着潜在、可能的发展实力高低。中部地区相对于全国其他区域的一个比较优势是教育发展水平,武汉、长沙等城市教育文化底蕴在全国都是值得称道的。2004年底在中部6省市中武汉所拥有的高等学校数为52所;长沙拥有39所;郑州拥有48所;南昌拥有41所;合肥拥有36所;太原拥有33所,6城市最少的都在30所以上。2004年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分别为武汉68.12万人(全国第一);长沙32.94万人;郑州33.21万人;南昌28.99万人;合肥22.08万人;太原21.65万人。中部地区高等教育所具有的优势是全国其他任何区域所不具备的,中部地区在为全国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的同时也储备了充足的智力优势,一旦这种优势发挥出来将成为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巨大的推动力,当然这种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也是一种重大的变革,也需要多方因素共同努力加以推动。
发表于 2006-6-19 00: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7 17:18 , Processed in 0.29372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