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92|回复: 7

中部六省会城市比较与长沙崛起战略选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 17: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长沙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的主要比较优势

   1、区位优势比较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 、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位于北纬25—40度,东经108—119度之间,土地面积102.7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其东部(安徽、江西)与山东、江苏、浙江等省接壤,是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通道;南部(江西、湖南)与福建、广东、广西等省接壤,是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域的重要组成城市;西部(湖南、湖北、河南)与贵州、重庆、陕西等省接壤,是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桥梁与纽带,也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必经之路;北部(山西、河南)与内蒙、北京、河北等省接壤,紧靠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距离辽宁、吉林等老工业基地也较近。中部六省的区位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在全国板块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六省境内铁路纵横交错,京广、京九铁路纵穿南北,陇海铁路横贯东西,几十条干线和几百条支线铁路与主干线融会贯通;公路星罗棋布,京深、沪瑞及几十条省际高速公路,与10纵14横的24条国道,以及成千上万条省县乡公路组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水运以内河航道为主,长江、黄河两大主航道横贯东西,上百条河流与之紧密相连;民航方便快捷,以武汉、郑州、长沙、太原、南昌、合肥为中心的民用机场开通国内上百条航线,可直达全国主要城市及港、澳、台地区,部分机场还开通新加坡、韩国等国际航线。

   ■ 中部六省城市群及经济圈分布状况及区位优势

   中部地区拥有城市147个,其中大多城市沿长江、京广线集聚分布,形成“十”字形构架,纵向贯通中部的京广线,连接中部21个大中城市,形成中部辐射面积最为广泛的城市带;沿着横贯中部东西向的长江,分布了中部19个大中城市,是中部城市分布最密集的经济带和创新走廊。交通密集、城市密集、经济密集是中部城市群和经济圈的重要特征,也是使其成为带动中部整体经济的重点发展轴的必要条件。在“中部崛起”战略带动下,以城市为主导,城市群越发凸显其财富积聚和规模效应,从中原城市群到武汉城市圈,从昌九工业走廊到长株潭城市群,从沿江城市群到太原都市圈,中部六省都在积极探索各自城市群和经济圈的发展模式。

   太原都市圈—— 包括太原市市域全部,阳泉市市域全部,晋中市的榆次区、寿阳县、太谷县、平遥县、祁县、介休市,忻州市的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县、静乐县,吕梁市的交城县、文水县、孝义市和汾阳市,国土面积3.1万平方公里。太原都市圈的总体结构为:一个核心、两个圈层、指状发展轴的空间形态。 一个核心,即由太原市区和晋中市榆次区构成,规划发展为太原都市圈核心区;两个圈层,即接受核心城市强烈辐射,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受核心城市强烈影响,包括核心城市和距核心城市中心约50公里地域内的城市、城镇和区域的内圈层(紧密圈层)与包括阳泉市、忻州市2个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原平、汾阳、介休、孝义4个县级市和若干县城的外圈层(松散圈层);指状发展轴,即以太原市中心区为出发点,在都市圈内共规划建设东、南、西、北5条以高速公路为城镇发展轴的交通走廊。太原都市圈将太原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提升太原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力,推动山西产业和人口空间集聚和产业链、产业群的形成,加速城市规模的扩张,增强城市间的空间聚合度,优化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

   沿江城市群——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和安庆5个城市,利用五城市的沿江区位优势和已形成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将安徽沿江城市群打造成为安徽发展的表率、崛起的脊梁和非省会核心增长极。

   昌九工业走廊——下起南昌,上至九江,中间包括永修、武宁、共青、新建、安义、九江县、德安等县,共有九江开发区、共青开发区汽车工业园等18个工业园区。昌九工业走廊既沿长江又沿京九,具有构筑东西部商品集散中心的区位条件,作为昌九工业走廊的两极,南昌的目标是要做成特大城市,九江的目标是成为长江重要港口城市、旅游城市和物流中心。在进一步提高昌九工业走廊主导产业的水平和规模的基础上,增强其辐射能力,使昌九工业走廊成为江西高层次加工业集中,技术和资金相对密集,对全省发展起着导向作用的工业带。

   中原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共9个省辖市、48个县(市)。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体系基本架构为:构建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根据各市现有基础、发展态势各自定位。与中原城市群经济关联度较强的周边城市,特别是鹤壁、安阳、三门峡等市,要调整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融入中原城市群,通过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形成以郑州、洛阳、开封为主体的郑洛汴工业轴,构筑起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

   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面积达六万平方公里,是目前武汉的七倍多,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全力打造之下的“武汉城市圈”,将形成以大武汉为核心,与周边8个中小城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有的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格局。

   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3个大城市,地处湖南中部偏东,湘江下游,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沿线,成“品”字型分布,山水相依,一江相连,地域相接,两两相距约45公里,素有湖南的“金三角”之誉,是湘鄂赣三省最具爆发力的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与泛珠三角——长株潭——武汉——郑州发展轴在此交汇,形成了以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水运为骨架的立体交通网,黄花机场、京广、浙赣、湘黔、洛湛、长石铁路和京珠、上瑞、长常高速公路以及106、107、319、320国道。通过长株潭产业集群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形成长株潭三市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备和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存共生、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高效率、高品质的多中心型城市群地区,形成以长株潭三市城区为增长核、以三市间的快速交通设施(高速公路、快速路、轨道交通)为纽带的核心区组团,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发展轴向周边地区放射的城镇网络群体;最终形成以三市为核心和中心结点的放射状城镇布局,以三纵两横(即一主两次两辅)的“冉字型结构”支撑起整个区域的城镇发展空间,使其发展成为在华中经济圈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在国内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组群式的特大型城市化地域之一。

   ■ 中部六省会城市区位比较

   在中部崛起中,六省省会城市各具一定的区位特征:太原市位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是国家重要的特种钢、主焦煤、棕刚玉、化工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资源工业发达,但因此造成了严重的城市污染。合肥市位于中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紧靠长江三角洲,在中部六市中实力最弱。南昌市地处长江中下游,是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中南三角洲相毗邻的省会城市,但整体实力较弱。郑州市地处中原腹地,处于全国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和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武汉市位于湖北省的中部地区,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层中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称,武汉还是全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第三大科技教育中心。长沙位于湘中偏东北处,湘江下游,洞庭湖南,东接浙赣,西引川黔,北控荆楚,南领桂粤,素有“荆豫唇齿,黔粤咽喉”之称,既是内陆通向两广和东部沿海及西南边陲的枢纽地带,又是长江经济带和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与两大经济区域进行密切经贸合作的得天独厚条件。

   ■ 长沙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区位优势凸现

   长沙居华中腹地,扼南北要冲,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区位独特优越,交通四通八达,便于东引西进、双向开拓,是中部和泛珠三角经济区重合的区际中心交点,长沙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长沙必将在区域间产业转移、资源要素流动、市场对接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其区位优势更显突出:一是长沙在沪港渝大三角经济圈中具有不可小视的区位优势,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大三角区域中心和长江经济带中腰,而且更是连接沪港渝三地的交通枢纽,渝长高速公路已纳入重庆“十一五”规划“三环十纵”一条连接中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的重要通道,将使长沙处于重庆、上海两个中心城市8小时物流圈的交汇点;即将建设的武广高速铁路又将使长沙融入武汉、广州两个中心城市3小时经济圈中;受沪港渝大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的交互影响,长沙的科技“高地”和投资“洼地”两大特色交相辉映,将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极大地提升城市资本竞争力。二是长沙靠近珠三角经济圈,是支撑沿海、沿江开发地区的后方基地和促进内地和西部开发的先导城市,是湖南省内、西南邻省及粤港地区的资金、产品、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输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在全国经济战略布局中,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重要枢纽作用;伴随着融入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长沙在接受港澳产业转移的梯度转移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三是长沙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所承受的来自华中、川渝、长三角和珠三角四大经济圈的经济辐射力和发展牵引力都是其他城市所不可比拟的,在“中部崛起”中,长沙作为中部经济起飞的引擎,将成为中南地区的全球化高地、区域化极地和城市化重地。四是长沙是长株潭一体化的核心和主体,在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中起着领头雁的作用,随着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其作为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能量将得到更大的释放,将成为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城市发展能力比较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选取全国50个城市样本(35个省会与计划单列市,9个沿海开放与港口城市,2个资源性城市大庆和包头,4个特别选择城市唐山、苏州、无锡、温州)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我们从中选出中部六个省会城市进行比较。

   (1)城市发展“真实能力”评估排序

   ■ 城市综合实力排序

   城市综合实力选取15项指标来评估。分别是人口规模(市区年末总人口)、经济总规模(市区年末总产值)、工业规模(市区工业总产值)、经济增长动力(市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景气状况(市区房地产投资额)、城市消费规模(批发零售商品贸易销售总额)、城市开发和吸引程度(外商实际投资额)、居民生活水平(市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潜力(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人口素质(市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HDI(交通运输、公共卫生、人文发展指数)、城市竞争能力指数、城市影响能力等。

   排序如下:(括号内是该城市在50个城市中的位次)
   武汉(7)  长沙(13)  郑州(22)  太原(26)  南昌(29)  合肥(31)

   ■ 城市发展潜力排序

   城市发展潜力有100多个指标,通过标准化加和汇总,按照城市基础实力指数、城市竞争能力指数、城市社会安全能力指数、城市管理能力指数、城市可持续能力指数综合表征。

   排序如下:(括号内是该城市在50个城市中的位次)
   长沙(14) 武汉(21)  郑州(26)  合肥(29)  太原(32)  南昌(33)  

   ■ 城市发展“真实能力”评估排序

   城市发展实际上是“数量”与“质量”的共同表征,既是“规模”与“动力”的共同表征,也是城市“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的共同表征。城市发展的“真实能力”以城市发展潜力评价为基础,利用城市综合实力的结果对其进行加权处理,即利用综合实力指数作为权重,对城市发展潜力进行修正,最终获得中国城市发展的“真实能力”。

   排序如下:(括号内是该城市在50个城市中的位次)
   武汉(8)  长沙(12)  郑州(26)  太原(29)  南昌(32)  合肥(33)

   (2)城市基本要素评估

   排序如下:(括号内是该城市在该项评估中的指数)

   ■ 城市发展能力
   武汉(10.92)长沙(9.00)郑州(6.47)太原(5.28)南昌(4.87)合肥(4.82)

   ■ 城市基础实力
   武汉(8.33)长沙(6.90)郑州(4.01)太原(3.27)南昌(3.55)合肥(3.86)

   ■ 城市资源禀赋
   武汉(14.20)长沙(8.37)郑州(4.61)太原(3.46)南昌(5.07)合肥(4.38)

   ■ 城市经济总量
   武汉(5.05)长沙(8.01)郑州(3.30)太原(1.93)南昌(3.75)合肥(3.29)

   ■ 城市工业化水平
   武汉(8.99)长沙(7.24)郑州(5.79)太原(6.11)南昌(3.87)合肥(5.90)

   ■ 城市基础设施能力
   武汉(5.11)长沙(3.99)郑州(2.34)太原(1.58)南昌(1.51)合肥(1.85)

   ■ 城市竞争能力指数
   武汉(7.39)长沙(6.57)郑州(4.37)太原(3.53)南昌(3.60)合肥(3.67)

   ■ 城市创新能力
   武汉(5.68)长沙(7.84)郑州(4.91)太原(5.01)南昌(3.71)合肥(3.92)

   ■ 城市学习能力
   武汉(4.21)长沙(2.58)郑州(2.36)太原(1.86)南昌(1.73)合肥(2.06)

   ■ 城市集约能力
   武汉(18.21)长沙(14.41)郑州(10.22)太原(5.56)南昌(8.01)合肥(7.66)

   ■ 城市信息化水平
   武汉(3.25)长沙(5.85)郑州(3.51)太原(4.20)南昌(2.68)合肥(2.10)

   ■ 城市全球化水平
   武汉(5.62)长沙(2.17)郑州(0.84)太原(1.04)南昌(1.89)合肥(2.60)

   ■ 城市社会安全能力
   武汉(13.81)长沙(11.53)郑州(9.83)太原(8.66)南昌(6.06)合肥(5.17)

   ■ 城市社会公平
   武汉(24.57)长沙(12.77)郑州(13.78)太原(13.64)南昌(8.55)合肥(6.52)

   ■ 城市社会保障
   武汉(9.00)长沙(12.78)郑州(10.40)太原(8.69)南昌(6.26)合肥(5.48)

   ■ 城市社会进步
   武汉(7.88)长沙(9.04)郑州(5.32)太原(3.65)南昌(3.36)合肥(3.51)

   ■ 城市管理能力
   武汉(9.50)长沙(8.05)郑州(5.24)太原(4.59)南昌(4.24)合肥(5.03)

   ■ 城市效率水平
   武汉(6.65)长沙(8.71)郑州(4.49)太原(2.66)南昌(4.96)合肥(5.47)

   ■ 城市经营水平
   武汉(9.82)长沙(9.68)郑州(7.58)太原(4.66)南昌(4.04)合肥(4.35)

   ■ 城市带动水平
   武汉(12.02)长沙(5.76)郑州(3.65)太原(6.46)南昌(3.72)合肥(5.27)

   ■ 城市可持续能力
   武汉(15.56)长沙(11.94)郑州(8.90)太原(6.33)南昌(6.90)合肥(6.40)

   ■ 城市生态水平
   武汉(3.93)长沙(4.44)郑州(2.24)太原(2.45)南昌(2.34)合肥(2.30)

   ■ 城市环境质量
   武汉(21.49)长沙(19.25)郑州(15.51)太原(8.03)南昌(9.63)合肥(11.60)

   ■ 城市协调能力
   武汉(21.86)长沙(15.04)郑州(12.47)太原(12.10)南昌(9.67)合肥(8.91)

   ■ 城市影响能力
   武汉(14.97)长沙(9.03)郑州(5.11)太原(2.76)南昌(5.98)合肥(2.78)

   小结:

   以上25个评价指标中,长沙在城市生态水平、城市效率水平、城市社会进步、城市社会保障、城市信息化水平、城市创新能力、城市经济总量等7项指标比较中在六市中居第一位;有16项指标列第二位,只有全球化水平和社会公平两项指标分别居第三和第四位。

   (3)长沙的主要发展优势评估

   ■ 从支撑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资源力的对比看,水资源以及以水为中心的地理资源是长沙独具的发展优势

   “岳麓为屏,湘江为带,水陆洲浮碧江心,浏阳河曲绕于此,湖泊星布,岗峦交错,水光潋艳,交映成趣,城廊屹立其间,展示着带岳襟湘的自然风姿。”这是一幅长沙自然景观的优美图画。一个城市的发展,其战略资源力的支撑条件将决定城市的发展前景与方向。从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 水资源、耕地、森林、草地、矿产品等资源是一把双刃剑,既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又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目前,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日益严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缺水,100个城市严重缺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日益恶化、人口提前老龄化、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等问题已对经济长期稳定发展造成严峻考验。仅从水资源情况看,西南、西北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充沛的水资源是长沙发展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长沙重要的比较优势之一。同时,长沙独特的“山、水、洲一体”城市地理风貌,在全国内陆城市中,甚至在世界内陆城市中都是极为罕见的。以桔子洲为中心,一江两岸,可以说是集中了湖湘文化精粹和城市风格的主题。长沙的城市生态水平高居六市之首位,说明长沙在这一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

   可以说,除了武汉市以外,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长沙具有良好的水资源优势,尤其与郑州相比优势更为突出。

   ■ 从城市商贸的辐射和吸纳功能对比看,商贸始终是长沙的重要优势,商贸中心将是长沙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基础

   长沙商贸的比较优势,既源于历史的积累,更取决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长沙商贸重新崛起的辉煌。长沙自古以来就是湖南的商贸中心和国内的主要商埠。春秋战国时期长沙就是全国铸镜业最发达地区之一,1904年长沙被辟为通商口岸,30年代长沙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

   从区域性发展来看,长沙地处的“区域性”中心将承担“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桥梁和大枢纽的重大责任,成为商贸流通的“陆桥”中心。长沙既是沿海的内陆,又是内陆的前沿,东可联上海,南可接广州、香港,西可辐射重庆、四川、广西、贵州等省市。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沙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战略位置优势将进一步凸现。一方面,香港、上海、广州等沿海商贸中心必然依托内陆地区的资源优势,以内陆性商贸中心城市为腹地来发展自己,长沙处于上述沿海商贸中心向内陆辐射的交汇点,地理区域优势明显,极有可能发展成为服务于沿海商贸中心的内陆性商贸中心。另一方面,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西移及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格局由沿海向内陆纵深发展,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缩小了东西部、沿海与内陆之间的空间距离,外资西移、内资西投态势加快,长沙作为中西部的前沿,将成为最早受益地区之一。 基于这样一个战略定位上的认识,对于我们研究长沙作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战略思路并以商贸发展作为长沙总体发展战略的先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从历史文化积淀的对比来看,人文历史的厚重所构成的人才优势对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优势

   在我们探讨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时,旅游业的发展始终是城市经济的最有活力的增长点。旅游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有强大的产业资源的支撑。而我们研究旅游资源时,考虑的往往是自然山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长沙为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旅游资源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长沙的属于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就在于人文历史和优秀文化。这一关键性的判断将影响到我们城市长远发展特别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思路。

   长沙的历史名人与博大精深的湘楚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屈原、曾国藩、谭嗣同到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从岳麓书院到湖湘学派,从湘军征战到革命圣地,厚重的历史积淀构筑了湖南区域性特有的文化现象,到现在新一代湘籍作家群体的重新崛起和波及全国的广播影视的潮涌,更加突出的显示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一长沙文化的辉煌。可以说,湘楚文化是长沙在全国和世界唯一处于领衔级的精品。值得注意的是,长沙的精英人物和历史文化不仅是长沙在旅游产业上应该全力推介的核心,而且是长沙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明确了这一点,才能真正领会“优秀文化带动发展”的精髓。

   ■ 从现代科技发展的对比来看,长沙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突出表现,高新技术带动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从前面的比较来看,长沙的城市效率水平、城市社会进步、城市社会保障、城市信息化水平、城市创新能力等评价指标在六市中居于第一位。尤其是通过科技经费支出、人均科技经费、科技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等为基础构成的城市创新指数32.47点,分别比武汉、郑州、太原、合肥、南昌高出14.24、7.51、2.64、6.36、8.66个点,充分说明长沙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突出的表现,高新技术带动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楼主| 发表于 2006-3-1 17: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长沙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的主要比较优势

   1、区位优势比较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 、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位于北纬25—40度,东经108—119度之间,土地面积102.7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其东部(安徽、江西)与山东、江苏、浙江等省接壤,是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通道;南部(江西、湖南)与福建、广东、广西等省接壤,是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域的重要组成城市;西部(湖南、湖北、河南)与贵州、重庆、陕西等省接壤,是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桥梁与纽带,也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必经之路;北部(山西、河南)与内蒙、北京、河北等省接壤,紧靠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距离辽宁、吉林等老工业基地也较近。中部六省的区位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在全国板块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六省境内铁路纵横交错,京广、京九铁路纵穿南北,陇海铁路横贯东西,几十条干线和几百条支线铁路与主干线融会贯通;公路星罗棋布,京深、沪瑞及几十条省际高速公路,与10纵14横的24条国道,以及成千上万条省县乡公路组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水运以内河航道为主,长江、黄河两大主航道横贯东西,上百条河流与之紧密相连;民航方便快捷,以武汉、郑州、长沙、太原、南昌、合肥为中心的民用机场开通国内上百条航线,可直达全国主要城市及港、澳、台地区,部分机场还开通新加坡、韩国等国际航线。

   ■ 中部六省城市群及经济圈分布状况及区位优势

   中部地区拥有城市147个,其中大多城市沿长江、京广线集聚分布,形成“十”字形构架,纵向贯通中部的京广线,连接中部21个大中城市,形成中部辐射面积最为广泛的城市带;沿着横贯中部东西向的长江,分布了中部19个大中城市,是中部城市分布最密集的经济带和创新走廊。交通密集、城市密集、经济密集是中部城市群和经济圈的重要特征,也是使其成为带动中部整体经济的重点发展轴的必要条件。在“中部崛起”战略带动下,以城市为主导,城市群越发凸显其财富积聚和规模效应,从中原城市群到武汉城市圈,从昌九工业走廊到长株潭城市群,从沿江城市群到太原都市圈,中部六省都在积极探索各自城市群和经济圈的发展模式。

   太原都市圈—— 包括太原市市域全部,阳泉市市域全部,晋中市的榆次区、寿阳县、太谷县、平遥县、祁县、介休市,忻州市的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县、静乐县,吕梁市的交城县、文水县、孝义市和汾阳市,国土面积3.1万平方公里。太原都市圈的总体结构为:一个核心、两个圈层、指状发展轴的空间形态。 一个核心,即由太原市区和晋中市榆次区构成,规划发展为太原都市圈核心区;两个圈层,即接受核心城市强烈辐射,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受核心城市强烈影响,包括核心城市和距核心城市中心约50公里地域内的城市、城镇和区域的内圈层(紧密圈层)与包括阳泉市、忻州市2个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原平、汾阳、介休、孝义4个县级市和若干县城的外圈层(松散圈层);指状发展轴,即以太原市中心区为出发点,在都市圈内共规划建设东、南、西、北5条以高速公路为城镇发展轴的交通走廊。太原都市圈将太原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提升太原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力,推动山西产业和人口空间集聚和产业链、产业群的形成,加速城市规模的扩张,增强城市间的空间聚合度,优化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

   沿江城市群——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和安庆5个城市,利用五城市的沿江区位优势和已形成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将安徽沿江城市群打造成为安徽发展的表率、崛起的脊梁和非省会核心增长极。

   昌九工业走廊——下起南昌,上至九江,中间包括永修、武宁、共青、新建、安义、九江县、德安等县,共有九江开发区、共青开发区汽车工业园等18个工业园区。昌九工业走廊既沿长江又沿京九,具有构筑东西部商品集散中心的区位条件,作为昌九工业走廊的两极,南昌的目标是要做成特大城市,九江的目标是成为长江重要港口城市、旅游城市和物流中心。在进一步提高昌九工业走廊主导产业的水平和规模的基础上,增强其辐射能力,使昌九工业走廊成为江西高层次加工业集中,技术和资金相对密集,对全省发展起着导向作用的工业带。

   中原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共9个省辖市、48个县(市)。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体系基本架构为:构建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根据各市现有基础、发展态势各自定位。与中原城市群经济关联度较强的周边城市,特别是鹤壁、安阳、三门峡等市,要调整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融入中原城市群,通过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形成以郑州、洛阳、开封为主体的郑洛汴工业轴,构筑起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

   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面积达六万平方公里,是目前武汉的七倍多,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全力打造之下的“武汉城市圈”,将形成以大武汉为核心,与周边8个中小城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有的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格局。

   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3个大城市,地处湖南中部偏东,湘江下游,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沿线,成“品”字型分布,山水相依,一江相连,地域相接,两两相距约45公里,素有湖南的“金三角”之誉,是湘鄂赣三省最具爆发力的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与泛珠三角——长株潭——武汉——郑州发展轴在此交汇,形成了以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水运为骨架的立体交通网,黄花机场、京广、浙赣、湘黔、洛湛、长石铁路和京珠、上瑞、长常高速公路以及106、107、319、320国道。通过长株潭产业集群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形成长株潭三市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备和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存共生、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高效率、高品质的多中心型城市群地区,形成以长株潭三市城区为增长核、以三市间的快速交通设施(高速公路、快速路、轨道交通)为纽带的核心区组团,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发展轴向周边地区放射的城镇网络群体;最终形成以三市为核心和中心结点的放射状城镇布局,以三纵两横(即一主两次两辅)的“冉字型结构”支撑起整个区域的城镇发展空间,使其发展成为在华中经济圈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在国内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组群式的特大型城市化地域之一。

   ■ 中部六省会城市区位比较

   在中部崛起中,六省省会城市各具一定的区位特征:太原市位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是国家重要的特种钢、主焦煤、棕刚玉、化工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资源工业发达,但因此造成了严重的城市污染。合肥市位于中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紧靠长江三角洲,在中部六市中实力最弱。南昌市地处长江中下游,是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中南三角洲相毗邻的省会城市,但整体实力较弱。郑州市地处中原腹地,处于全国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和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武汉市位于湖北省的中部地区,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层中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称,武汉还是全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第三大科技教育中心。长沙位于湘中偏东北处,湘江下游,洞庭湖南,东接浙赣,西引川黔,北控荆楚,南领桂粤,素有“荆豫唇齿,黔粤咽喉”之称,既是内陆通向两广和东部沿海及西南边陲的枢纽地带,又是长江经济带和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与两大经济区域进行密切经贸合作的得天独厚条件。

   ■ 长沙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区位优势凸现

   长沙居华中腹地,扼南北要冲,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区位独特优越,交通四通八达,便于东引西进、双向开拓,是中部和泛珠三角经济区重合的区际中心交点,长沙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长沙必将在区域间产业转移、资源要素流动、市场对接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其区位优势更显突出:一是长沙在沪港渝大三角经济圈中具有不可小视的区位优势,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大三角区域中心和长江经济带中腰,而且更是连接沪港渝三地的交通枢纽,渝长高速公路已纳入重庆“十一五”规划“三环十纵”一条连接中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的重要通道,将使长沙处于重庆、上海两个中心城市8小时物流圈的交汇点;即将建设的武广高速铁路又将使长沙融入武汉、广州两个中心城市3小时经济圈中;受沪港渝大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的交互影响,长沙的科技“高地”和投资“洼地”两大特色交相辉映,将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极大地提升城市资本竞争力。二是长沙靠近珠三角经济圈,是支撑沿海、沿江开发地区的后方基地和促进内地和西部开发的先导城市,是湖南省内、西南邻省及粤港地区的资金、产品、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输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在全国经济战略布局中,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重要枢纽作用;伴随着融入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长沙在接受港澳产业转移的梯度转移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三是长沙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所承受的来自华中、川渝、长三角和珠三角四大经济圈的经济辐射力和发展牵引力都是其他城市所不可比拟的,在“中部崛起”中,长沙作为中部经济起飞的引擎,将成为中南地区的全球化高地、区域化极地和城市化重地。四是长沙是长株潭一体化的核心和主体,在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中起着领头雁的作用,随着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其作为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能量将得到更大的释放,将成为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城市发展能力比较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选取全国50个城市样本(35个省会与计划单列市,9个沿海开放与港口城市,2个资源性城市大庆和包头,4个特别选择城市唐山、苏州、无锡、温州)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我们从中选出中部六个省会城市进行比较。

   (1)城市发展“真实能力”评估排序

   ■ 城市综合实力排序

   城市综合实力选取15项指标来评估。分别是人口规模(市区年末总人口)、经济总规模(市区年末总产值)、工业规模(市区工业总产值)、经济增长动力(市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景气状况(市区房地产投资额)、城市消费规模(批发零售商品贸易销售总额)、城市开发和吸引程度(外商实际投资额)、居民生活水平(市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潜力(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人口素质(市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HDI(交通运输、公共卫生、人文发展指数)、城市竞争能力指数、城市影响能力等。

   排序如下:(括号内是该城市在50个城市中的位次)
   武汉(7)  长沙(13)  郑州(22)  太原(26)  南昌(29)  合肥(31)

   ■ 城市发展潜力排序

   城市发展潜力有100多个指标,通过标准化加和汇总,按照城市基础实力指数、城市竞争能力指数、城市社会安全能力指数、城市管理能力指数、城市可持续能力指数综合表征。

   排序如下:(括号内是该城市在50个城市中的位次)
   长沙(14) 武汉(21)  郑州(26)  合肥(29)  太原(32)  南昌(33)  

   ■ 城市发展“真实能力”评估排序

   城市发展实际上是“数量”与“质量”的共同表征,既是“规模”与“动力”的共同表征,也是城市“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的共同表征。城市发展的“真实能力”以城市发展潜力评价为基础,利用城市综合实力的结果对其进行加权处理,即利用综合实力指数作为权重,对城市发展潜力进行修正,最终获得中国城市发展的“真实能力”。

   排序如下:(括号内是该城市在50个城市中的位次)
   武汉(8)  长沙(12)  郑州(26)  太原(29)  南昌(32)  合肥(33)

   (2)城市基本要素评估

   排序如下:(括号内是该城市在该项评估中的指数)

   ■ 城市发展能力
   武汉(10.92)长沙(9.00)郑州(6.47)太原(5.28)南昌(4.87)合肥(4.82)

   ■ 城市基础实力
   武汉(8.33)长沙(6.90)郑州(4.01)太原(3.27)南昌(3.55)合肥(3.86)

   ■ 城市资源禀赋
   武汉(14.20)长沙(8.37)郑州(4.61)太原(3.46)南昌(5.07)合肥(4.38)

   ■ 城市经济总量
   武汉(5.05)长沙(8.01)郑州(3.30)太原(1.93)南昌(3.75)合肥(3.29)

   ■ 城市工业化水平
   武汉(8.99)长沙(7.24)郑州(5.79)太原(6.11)南昌(3.87)合肥(5.90)

   ■ 城市基础设施能力
   武汉(5.11)长沙(3.99)郑州(2.34)太原(1.58)南昌(1.51)合肥(1.85)

   ■ 城市竞争能力指数
   武汉(7.39)长沙(6.57)郑州(4.37)太原(3.53)南昌(3.60)合肥(3.67)

   ■ 城市创新能力
   武汉(5.68)长沙(7.84)郑州(4.91)太原(5.01)南昌(3.71)合肥(3.92)

   ■ 城市学习能力
   武汉(4.21)长沙(2.58)郑州(2.36)太原(1.86)南昌(1.73)合肥(2.06)

   ■ 城市集约能力
   武汉(18.21)长沙(14.41)郑州(10.22)太原(5.56)南昌(8.01)合肥(7.66)

   ■ 城市信息化水平
   武汉(3.25)长沙(5.85)郑州(3.51)太原(4.20)南昌(2.68)合肥(2.10)

   ■ 城市全球化水平
   武汉(5.62)长沙(2.17)郑州(0.84)太原(1.04)南昌(1.89)合肥(2.60)

   ■ 城市社会安全能力
   武汉(13.81)长沙(11.53)郑州(9.83)太原(8.66)南昌(6.06)合肥(5.17)

   ■ 城市社会公平
   武汉(24.57)长沙(12.77)郑州(13.78)太原(13.64)南昌(8.55)合肥(6.52)

   ■ 城市社会保障
   武汉(9.00)长沙(12.78)郑州(10.40)太原(8.69)南昌(6.26)合肥(5.48)

   ■ 城市社会进步
   武汉(7.88)长沙(9.04)郑州(5.32)太原(3.65)南昌(3.36)合肥(3.51)

   ■ 城市管理能力
   武汉(9.50)长沙(8.05)郑州(5.24)太原(4.59)南昌(4.24)合肥(5.03)

   ■ 城市效率水平
   武汉(6.65)长沙(8.71)郑州(4.49)太原(2.66)南昌(4.96)合肥(5.47)

   ■ 城市经营水平
   武汉(9.82)长沙(9.68)郑州(7.58)太原(4.66)南昌(4.04)合肥(4.35)

   ■ 城市带动水平
   武汉(12.02)长沙(5.76)郑州(3.65)太原(6.46)南昌(3.72)合肥(5.27)

   ■ 城市可持续能力
   武汉(15.56)长沙(11.94)郑州(8.90)太原(6.33)南昌(6.90)合肥(6.40)

   ■ 城市生态水平
   武汉(3.93)长沙(4.44)郑州(2.24)太原(2.45)南昌(2.34)合肥(2.30)

   ■ 城市环境质量
   武汉(21.49)长沙(19.25)郑州(15.51)太原(8.03)南昌(9.63)合肥(11.60)

   ■ 城市协调能力
   武汉(21.86)长沙(15.04)郑州(12.47)太原(12.10)南昌(9.67)合肥(8.91)

   ■ 城市影响能力
   武汉(14.97)长沙(9.03)郑州(5.11)太原(2.76)南昌(5.98)合肥(2.78)

   小结:

   以上25个评价指标中,长沙在城市生态水平、城市效率水平、城市社会进步、城市社会保障、城市信息化水平、城市创新能力、城市经济总量等7项指标比较中在六市中居第一位;有16项指标列第二位,只有全球化水平和社会公平两项指标分别居第三和第四位。

   (3)长沙的主要发展优势评估

   ■ 从支撑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资源力的对比看,水资源以及以水为中心的地理资源是长沙独具的发展优势

   “岳麓为屏,湘江为带,水陆洲浮碧江心,浏阳河曲绕于此,湖泊星布,岗峦交错,水光潋艳,交映成趣,城廊屹立其间,展示着带岳襟湘的自然风姿。”这是一幅长沙自然景观的优美图画。一个城市的发展,其战略资源力的支撑条件将决定城市的发展前景与方向。从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 水资源、耕地、森林、草地、矿产品等资源是一把双刃剑,既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又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目前,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日益严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缺水,100个城市严重缺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日益恶化、人口提前老龄化、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等问题已对经济长期稳定发展造成严峻考验。仅从水资源情况看,西南、西北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充沛的水资源是长沙发展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长沙重要的比较优势之一。同时,长沙独特的“山、水、洲一体”城市地理风貌,在全国内陆城市中,甚至在世界内陆城市中都是极为罕见的。以桔子洲为中心,一江两岸,可以说是集中了湖湘文化精粹和城市风格的主题。长沙的城市生态水平高居六市之首位,说明长沙在这一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

   可以说,除了武汉市以外,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长沙具有良好的水资源优势,尤其与郑州相比优势更为突出。

   ■ 从城市商贸的辐射和吸纳功能对比看,商贸始终是长沙的重要优势,商贸中心将是长沙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基础

   长沙商贸的比较优势,既源于历史的积累,更取决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长沙商贸重新崛起的辉煌。长沙自古以来就是湖南的商贸中心和国内的主要商埠。春秋战国时期长沙就是全国铸镜业最发达地区之一,1904年长沙被辟为通商口岸,30年代长沙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

   从区域性发展来看,长沙地处的“区域性”中心将承担“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桥梁和大枢纽的重大责任,成为商贸流通的“陆桥”中心。长沙既是沿海的内陆,又是内陆的前沿,东可联上海,南可接广州、香港,西可辐射重庆、四川、广西、贵州等省市。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沙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战略位置优势将进一步凸现。一方面,香港、上海、广州等沿海商贸中心必然依托内陆地区的资源优势,以内陆性商贸中心城市为腹地来发展自己,长沙处于上述沿海商贸中心向内陆辐射的交汇点,地理区域优势明显,极有可能发展成为服务于沿海商贸中心的内陆性商贸中心。另一方面,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西移及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格局由沿海向内陆纵深发展,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缩小了东西部、沿海与内陆之间的空间距离,外资西移、内资西投态势加快,长沙作为中西部的前沿,将成为最早受益地区之一。 基于这样一个战略定位上的认识,对于我们研究长沙作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战略思路并以商贸发展作为长沙总体发展战略的先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从历史文化积淀的对比来看,人文历史的厚重所构成的人才优势对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优势

   在我们探讨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时,旅游业的发展始终是城市经济的最有活力的增长点。旅游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有强大的产业资源的支撑。而我们研究旅游资源时,考虑的往往是自然山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长沙为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旅游资源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长沙的属于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就在于人文历史和优秀文化。这一关键性的判断将影响到我们城市长远发展特别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思路。

   长沙的历史名人与博大精深的湘楚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屈原、曾国藩、谭嗣同到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从岳麓书院到湖湘学派,从湘军征战到革命圣地,厚重的历史积淀构筑了湖南区域性特有的文化现象,到现在新一代湘籍作家群体的重新崛起和波及全国的广播影视的潮涌,更加突出的显示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一长沙文化的辉煌。可以说,湘楚文化是长沙在全国和世界唯一处于领衔级的精品。值得注意的是,长沙的精英人物和历史文化不仅是长沙在旅游产业上应该全力推介的核心,而且是长沙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明确了这一点,才能真正领会“优秀文化带动发展”的精髓。

   ■ 从现代科技发展的对比来看,长沙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突出表现,高新技术带动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从前面的比较来看,长沙的城市效率水平、城市社会进步、城市社会保障、城市信息化水平、城市创新能力等评价指标在六市中居于第一位。尤其是通过科技经费支出、人均科技经费、科技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等为基础构成的城市创新指数32.47点,分别比武汉、郑州、太原、合肥、南昌高出14.24、7.51、2.64、6.36、8.66个点,充分说明长沙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突出的表现,高新技术带动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楼主| 发表于 2006-3-1 17: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长沙实现中部率先崛起的主要思路与战略选择

   1、主要思路  

    ■ 依托长沙的地理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大幅度提升长沙的城市品位

   城市品位作为一种生产力,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城市道路的拓宽、交通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城市品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但是,城市品位的实质是以城市历史文化精髓所涵养出的城市气质和市民素质的综合,通过城市建筑风格、城市公共园地风貌、城市旅游购物环境等表现出来。长沙城市品位提升的方向,除了城市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建筑风格、公共园地风貌、城市旅游购物环境等方面贯注以湘楚文化精品为特征的文化内涵,把长沙的“山、水、洲一体”的城市特色提升到中国一流、世界独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沙的市树-香樟和市花-杜鹃,在长沙的主要街道上居然没有足够的展现。在城市的规划布局上,应突出以桔子洲为中心,形成以湘江和浏阳河风光带为主流的城市风格。事实上,高层建筑过多和布局上的混乱正是城市品位的大敌。

   ■ 依托长沙的科技创新优势,全面整合生产力布局,构建结构框架优化、运行机制灵活、产业关联度大、要素配置合理的梯级战略产业链系。

   对处于带动发展层次的智力、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以自主产权、国际品牌、全球市场为目标,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电一体化等支柱产业,形成以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以导入WTO运行机制跻身于全球市场为扩张手段、重点发展工程机械、汽车、家电三大产业群,使之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带动发展极。在产业发展扶持措施上,仅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和激励政策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建立产业要素市场、智力资源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资金技术引进、基地扩张与位移、政府的产业引导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同步等全方位的战略支撑体系。

   对处于中心支柱层次的传统型产业,以加快产业的整合和提升为目标,重点发展食品烟草、建材、纺织服装、花炮等传统支柱产业。由于这一层次的产业链系既有资金、技术的厚重积累,又有创新竞争能力的明显虚弱;既有技术改造和创新人才的强力需求,又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长期形成的人员过剩;既在经济存量结构上占有极大的比重,又由于增长的乏力成为制约我市经济跳跃式发展的核心环节。这一层次产业具有明显的转型期特征,是我市能否在“十一五”时期实现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关键。因此,推进这一层次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一是制定加快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进程,在初步实现脱困的基础上加快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企业整体技术进步,从而具备强劲的经济增长活力;二是政府对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重点要及时从名牌战略转移到产业战略和企业战略上来,形成政府创建行业支柱和企业名牌,企业创建产品名牌的立体战略实施框架;三是从资源优化配置高度建立行业退出运行机制,逐步把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市场萎缩、效益低下的行业从我市产业体系中退出;四是从产业链系的高度建立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的放活运行机制,逐步把这些企业归并入支柱行业的生产链系中,形成全方位、网络化、产业高度集中的新型产业链系。具体来说,可以形成以企业集团主导产品为核心、以产品工艺为链条的产业链系;以行业中同类产品的企业为相互链节的产业链系;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通过资产纽带形成的多元化经营产业链系。

   对处于基础积累层次的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业,按照“东引西接”战略思路,重点在于充分利用我市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农业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的高就业增长。在我市经济结构中,一个明显的结构性缺陷就是占农业的比重高达65% 以上的粮猪资源优势长期得不到发挥,造成一方面是粮猪市场愈来愈萎缩,卖粮卖猪难成为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是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出路。可以说,我市明显缺乏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厚重积累。面对东部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业链系逐步向内地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战略推进措施的重点是在城市空间拓展和小城镇建设战略的基础上,以高效农业为基地,用高新技术来改造、重组和发展新型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工业。皮革、食品、家具、服装、建材等资源性加工业作为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首选,要制定产业和市场的同步推进规划。

   ■ 依托长沙的商贸优势,构建现代化中央商贸商务区,形成以精品展示为龙头的新型商贸经营体系   

   要使长沙的商贸中心地位得以巩固,并建成区域性中心,就要解决长沙商贸市场布局上的分散问题。长沙需要一个足以与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匹配的中央商贸商务区。 从功能上来看,中央商贸商务区要承担“东接西引、南连北达”的区域性交易的需求;从规模上来看,要满足区域性贸易的极大的人流、物流需求。从功能和规模上总的来看,中央商贸商务区将成为高度密集的全球性和全国性商贸大公司代理中心和商业信息流通中心。在这个区域性商贸中心的核心里,所能达到的市场容量可以设计达到1000亿美元。 长沙要在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里建立与武汉、广州等城市同等档次的区域性商贸中心,中央商贸商务中心的规划与建设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加快城市扩张步伐,形成获取“发展红利”的战略新平台

   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武汉是最早实现撤县设区的。改革开放后,1983年,黄陂县、新洲县划归武汉市;1984年设立汉南区;1992年撤汉阳县设蔡甸区;1995年撤武昌县设江夏区;1998年撤新洲县设新洲区、撤黄陂县设黄陂区。2004年末全市计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十三区,125个街道、20个镇、15个乡。武汉市的“市区”面积达到8484平方公里,在中部六省会城市的自然条件评估中,仅城市土地评估得分武汉就分别为郑州的10倍、长沙的25倍之多。在城市自然条件的评估中,武汉的得分达到46分,而其他五个城市21-25分之间。

   城市扩张不仅是加快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个新的获取“发展红利”的最佳平台。所谓“发展红利”(DEVELOPMENT DIVIDEND)是指“区域整合之后所带来的发展潜力与整合之前的现状能力之差”。事实证明,当经济主体从一个低级平台向一个高级平台整合时,生产力要素的组合趋好、资源配置趋优、专业化分工趋强、发展成本趋低,“发展红利”的“自发”获取将呈非线性增长。例如,从地级市向省级规模整合时,“发展红利”在原有基础上平均提高10倍。长沙城市扩张的第一步,实现望城、长沙两县市区化后,长沙的市区规模将扩张4-5倍,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撤县改区”的问题。城市规模大幅度拓展,区域整合的规模与程度将无疑加大,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程度将明显提高,产业链布局将更为合理,发展成本将明显降低,市与区两级管理使城市功能更加协调,城市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程度明显提升。不仅如此,长沙与株洲、湘潭的城市群一体化程度将更加提高。从宏观总体来看,长沙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将会获取更大的“发展红利”。

   2、突出两大主体战略

   ■ 工业崛起战略

   【战略描述】

   在中部崛起发展中,六省会城市间将形成新一轮工业竞争趋势,谁在工业发展中处于领先,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先发优势。长沙要崛起,首先工业要崛起。通过与中部六省会城市比较表明,长沙工业增加值在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占比最低,工业经济实力过于薄弱,可以说在中部省会城市中长沙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因此,长沙要正视工业是长沙经济中的薄弱环节的事实,寻求加快工业发展的新战略支点,在未来五年发展中,要继续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龙头,形成“工业引擎带动型”的加快崛起战略;要突出工业的主体地位,立足长远目标,着力整合长沙工业生产要素,加大工业性投入,充分利用现有先进制造业基础,加快产业集群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工业结构,力争通过总量扩张和质量提升,将长沙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地位的新型工业基地,成为湖南乃至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聚集辐射中心;要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率先发展,发挥两个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强化两个意识(发展意识、项目意识),突出两个重点(在空间结构上要突出园区工业,在产业结构上要突出先进制造业和产业集群),力争长沙工业在中部崛起中拔得头筹。

   【主要战略措施】

   ·以标志性工程为龙头加快规模工业经济发展

   长沙制造业要崛起,首先要调整工业产业结构,针对全市工业基础和技术薄弱这一现状,不仅要保护和扶植在基础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龙头企业,而且要注重对传统工业的高科技技术改造和提升,通过大力培育壮大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绿色家电、高档卷烟、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科技食品、精品纺织、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改造提升烟草食品、建材、纺织服装、花炮等四大传统产业,力争到2010年扶持年产值过200亿元的企业1—2家,年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3—5家,年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10家,并培育一批年产值20亿元和10亿元的企业,力争培育更多的国内500强,打造跨国公司,促使长沙规模工业经济不断提升。

   · 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中部地区主导产业既有共性也有特色,不仅形成了五大产业群(汽车、钢铁、轻纺、水电、第三产业),还形成了一些初具规模、实力比较雄厚的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把先进制造业作为长沙工业发展的战略重心,形成强大的产业支柱,以此引领长沙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夯实长沙工业发展基础的必然选择,因而需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的带动作用,一方面要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上五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制造企业,提高长沙制造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要继续通过建立标志性工程企业,创建一批标志性知名产品,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是当今世界共同的发展趋势,也是工业崛起的核心动力。根据区域产业集群理论,区域的主导产业按照一定比例集聚在区域的某个优越的地区内,就可以形成一个高效率的生产系统,改善企业生产的外部环境,从而使区域整个生产系统的总体功能大于各个企业功能之和,这种集聚效应,将促进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实现合理的产业分工。而不同的企业通过产业集群则可以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并伴随垂直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利润,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形成产业集聚效益。为促进长沙工业的超常发展,须全力推进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快速崛起:烟草制品产业集群——以白沙集团和配套的金沙利印务、白沙物流等企业为主体,建立围绕产业集群协作的工厂及信息、技术、管理、物流、环保等公共服务平台,并将其产业链向上伸展到烤烟种植基地;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中联重科以三一重工等过30亿元级上市公司为核心,发展壮大施工建设机械、汽车起重机械、矿山冶金机械等产品,带动零部件的配套开发,打造中国南方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化工程机械研制基地;汽车产业集群——以长丰集团、北汽福田等企业为核心,以越野车、客车、卡车等为产品特色,突出培育拓展零部件体系,充分发挥汽车对相关价值链产值1:10的带动效应,抢占国内汽车市场的先机;电子及家电产业集群——以LG、湘计算机、远大空调、伊莱克斯等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白色家电和户式燃气空调,尽快形成本地化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实现家电行业的新突破;花炮产业集群——以浏阳金生烟花制造公司、浏阳庆太出口花炮厂、浏阳万奇烟花制造公司、湖南浏阳烟花制造公司、浏阳金丰烟花制造公司为龙头,以分布于浏阳乡(镇、街)10万产业大军为主力,着力于花炮的安全药剂、产品构成、设备工艺的提高与创新,并向环保型、精品型发展,增强出口能力,建成国际性花炮交易市场。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优先发展产业关联效应强的优势产业,在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发展一批具备综合竞争实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 以园区提升为重点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园区是产业集群的载体,产业引进是园区主要发展动力的基础。目前,长沙园区自主创新能力虽在不断提高,但总体上仍处于模仿发达国家技术水平阶段,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整体实力不强,尤其是掌握的核心技术不多。因此,要以“两区六园”为重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并围绕主导产业培养和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园区竞争优势的提升,不断提高园区对长沙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壮大新兴科技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工业快速发展的带动力,长沙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一方面要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对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拓展孵化网络,促进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推动制造业的二次创业,使之向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精确度和搞标准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科研开发力度,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科技产业,即以信息终端、网络设备和软件等产品系列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先进电池材料、新金属材料、新型轻质材料、粉末材料、超硬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以具有科研优势和产业化潜能的基因疫苗、基因药物、免疫调节药物、现代中药、化学药物、医药中间体以及生物农业为对象的生物医药和新医药产业,使之尽快成为支撑长沙工业快速增长的主导产业。在工业发展中实施“名牌战略”,每年培育几个品牌,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拳头产品。

   ■ 现代商贸优势拓展战略

   【战略描述】

   从目前长沙消费品市场在中部城市中的定位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居第三,增长速度较快,对中部崛起的拉动、贡献较大,引领地位突出。因此,长沙要把握经济全球化、中部崛起、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和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机遇,突出和加快长沙城市优质资产和优势产业的发展,以消费扩张为龙头,形成“优势产业带动型”的加快崛起战略;以区域间经济合作与交流为契机,着力提升长沙区域性商贸中心的聚集和辐射功能;以内引外联为纽带,努力提升长沙国内贸易发展的新格局;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积极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以文化优势为引导,全力推进长沙特色商业文化的品牌战略。尤其是要以商贸服务业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具有突出地位,抓住长沙的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好,长沙就有可能取得率先崛起的起步优势。

   【主要战略措施】

   · 打造区域性商业中心

   长沙商贸业的发展要顺应大流通的发展规律,打破区域界限,充分利用好周边腹地资源,积极开拓全省和省外市场,着力增强吸引力和辐射力,使长沙成为服务全省的枢纽、连接中部地区的通道、开辟国际贸易的桥梁。按照长沙构筑“一主、两次、四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总体上建设成为“四级三圈”的框架,即以金霞物流园、黎托新火车客站、天心生态新城和地铁线网为依托的服务业四大新的增长极,以中心城区为内圈、一中环线周边区域为中圈、以外环线周边区域为外圈的服务业三圈层布局,强化长沙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增强和提升五一广场市级中心商圈,构建和发展荣湾镇、火车站、五家岭、东塘、红星、高桥、星沙、大托、黎托等区域向商圈,扶持和建设高塘岭、含浦、金霞、暮云等4个组团商圈,推进长沙商业网点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 加快发展特色商贸业

   特色商贸业的快速发展是提升长沙商贸流通业品位的主动力,应成为未来几年长沙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点,其发展方向为:一是引导商业街调整经营结构,提升街区品位,完善商业特色街购物、旅游、观光、休闲的综合服务功能,重点构建发展18条特色商业街,促进以湖湘文化为内涵的特色商业街的形象塑造;二是突出长沙餐饮特色,打造民俗餐饮文化,发展以湘菜为主业的长沙特色餐饮;三是实施名牌战略,支持提升老字号,推进以商业文化为载体的“老字号”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 积极推进连锁经营

   连锁经营是现代零售企业扩张的主要手段,也是世界零售巨头扩张的主要模式。目前,长沙已聚集了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众多“洋超市”,这在全国省会城市并不多见。近几年来长沙连锁经营门店快速扩张、规模不断扩大,充分发挥了连锁经营繁荣零售市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从连锁经营业发展状况看,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经济效益都大大高于传统商业企业,连锁经营是商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支撑长沙商贸业在中崛起中快速发展的有效动力。因此,需大力发展零售连锁经营,推进连锁超级市场、连锁便利店、连锁专营店、连锁百货商店等经营业态,推广特许加盟经营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的“小门店”、“夫妻店”,支持优势连锁企业从商业中心区向社区渗透,从市区向城乡结合部、农村集镇和周边地区扩张,以连锁经营提升城乡传统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加速长沙连锁经营企业要加速向株洲、湘潭延伸,向中部地区扩张。

   · 扶持培育现代物流业

   现代物流是商贸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标志。中部物流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物流大市场(中部五省一体化的开放现代物流市场),二个物流增长轴(南北向轴线——京广、京九铁路和京珠高速,东西向轴线——长江水道、沪蓉高速),五个物流枢纽城市(武汉、郑州,芜湖、九江、长沙),七个城市圈物流圈(带)(武汉物流圈、荆宜物流圈、襄十物流圈、郑洛汴物流圈、芜湖-合肥-安庆物流圈、昌九景物流带和长株潭物流圈),七个物流市场(汽车物流、钢铁物流、农产品物流、煤炭物流、商贸物流、长江国际物流和快递物流)”。长沙应遵循“把中部物流建成立足中部城市群、产业带、交通网,并辐射西部、承接东部,连接全国的现代物流综合网络体系”的中部发展战略思路,突出长沙区位和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按照现代物流理念,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培育和完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和设施网络体系,加快以金霞物流园、黎托新火车客站、天心生态新城和地铁线网为依托的服务业四大新增长极,将长沙建成中南重要的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和湖南的综合物流中心;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信息体系,构筑现代物流信息、运输网络和物流平台体系;建立现代物流发展引导资金,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支持重点物流发展企业、重大物流设施和重要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努力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服务系统,构筑有效减轻环境负荷的绿色物流服务系统,构筑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高效便捷物流服务系统;促进物流运作的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规模化,不断提高产业和环境的国际竞争力,使物流业成为未来长沙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增长点
发表于 2006-3-1 17: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牛也就是湖南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墨西哥城

另外有点质疑经济总量那一项
似乎太牛了点..
发表于 2006-3-1 18: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国之内,当可各为所长,经济非湘人之所衷,何必牵挂如此
发表于 2006-3-12 15: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部崛起看河南,中部崛起的口号就是河南喊出来的.
河南已经抢占了中部崛起的桥头堡!
发表于 2006-3-12 15: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是河南人吧-_-!!

湖南的各种资源太过集中了
长沙牛起来
受苦的反而是湖南人自己
发表于 2006-3-15 15: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这些城市给自己的定位都差不多
除了地理环境,国道名称,和一些地方特色
把上面的长沙换成 武汉,郑州,南昌...的字眼
可以通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01:02 , Processed in 0.11016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