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4|回复: 4

特别的鬼吓唬特别的你:中国神仙们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3 13: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垃圾场




  哲学家也许就是不断挑战生活常识的人。比如因果关系,英国的哲学家休谟就认为很不可靠。但对于不想讨论哲学的人来说,自然没必要到处挑战常识,尤其是挑战生活的常识。因为那样会把自己弄得很累。

  在古人眼里,因果关系是普遍的,非常有效的。这表现在人世的报应观念上最为显著。早期人们对鬼的观念比较含糊,只要是有本事的鬼,都可能会对所有人进行骚扰。后来,鬼
的观念逐渐精致,鬼活动的目的性也逐渐明确——主要对生前的仇人进行报复。

  比如在先秦流传很广的杜伯报复周宣王的故事。

  杜伯是周朝的大夫。周宣王的侍妾女鸠看上了杜伯,对他进行性骚扰,杜伯没有答应。女鸠怀恨在心,告诉宣王说:

  “杜伯非礼我。”

  宣王大怒,派薛甫和司空杀掉杜伯。不久,杜伯就现身向宣王喊冤,宣王求救于祝。祝说:

  “当初杀死杜伯,是谁给你出的主意?”

  宣王说:“是司空。”

  祝说:“那为什么不杀掉司空表示道歉呢?”

  宣王就又杀了司空。可杜伯还是变成人来,说他没有罪。司空也变成人来说:

  “臣又有什么罪?”

  宣王把这事又告诉了皇甫,说:

  “祝给我出主意让我杀人,我杀的人又都变成人来向我诉冤,怎么办呢?”

  皇甫说:“只要杀了祝来道歉,就可以了。”

  宣王就杀了祝向前两人道歉,还是没有用,他们又都变成人来找宣王。三年以后,宣王到野外游猎,杜伯乘着白马拉着白色的车,司空和祝戴着红帽子站在他的左右,从道边奔驰而来。杜伯拿着红弓搭红箭,一箭射死宣王,了结了这段恩怨。

  应该说,报应观念最初出现时,主要集中在帝王将相身上,平头百姓很难享受这种待遇。并非所有的鬼都有本事报复仇家,只有生前有钱有势,死后才有可能成为厉鬼,一般的“乡下曲辫子”,能吃顿饱饭就不错了,死了就算变成鬼也没什么能耐。

  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强调等级的鬼魂观发生了变化。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众鬼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报应不再是帝王将相的专利,而开始逐渐平民化和世俗化。不仅国家大事,即便是芝麻绿豆大的家庭矛盾,也被归结到因果报应上。这方面的故事非常多。

  轮回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前世、甚至是前前世的矛盾和仇恨,也要在观念中有个了断。因果报应成了连环套,成为阴世阳间的主要社会矛盾。比如下面这个故事。

  清朝时,山东有个管盐务的官,名叫卢宪观。有一天他突然暴病身亡,不久又活了过来。他说,自己的前身是西汉初期的九江王英布,曾跟随刘邦打江山。当初刘邦使诡计,杀了义帝,嫁祸于项羽,现在项羽的阴魂要跟刘邦打官司,自己被上帝召去做污点证人。

  有人不信,问卢宪观,为什么将近两千年前的冤案,项羽到现在才上诉呢?卢宪观说,那是因为项羽在咸阳活埋了二十万投降的秦朝士兵,上帝认为他太残暴,发了脾气,让他在地狱受了两千年的罪,如今刑满释放,才想起自己这桩冤案。

  按照逻辑,无论是报恩还是报仇,执行起来应该很迅速、彻底。但在中国,由于各种世俗的等级、伦理观念深入人心,报应也是看人下菜,在时间和效果上不免要打点折扣。清朝时,盐商吴某夫妇被妖猴作祟,患上莫名其妙的怪病,痛苦不堪。于是两人到城隍庙去告状,城隍拘传双方对质。猴子说在四百年前,这夫妇的几世前生曾杀了自己的丈夫(公猴),所以母猴进深山修炼,报仇雪恨。城隍问猴子为什么要四百年后才报仇,猴子说,他们前几轮转世,都是达官贵人或进士举人,我对付不了;如今是盐商,身分不高,所以才有机会下手。

  报冤的观念虽然很能造成心理的满足和调适,但我们不必因此对古人的智慧有丝毫的藐视,因为古人对于报应观念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子不语》里有一则极其精彩的故事《两神相殴》,就很形象地展示了古人的看法。这个故事文辞比较浅近,不妨抄录如下:

  孝廉钟悟,常州人,一生行善,晚年无子,且衣食不周,意郁郁不乐。病临危,谓其妻曰:

  “我死,慎毋置我棺中。我有不平事,将诉冥王,或有灵应,亦未可知。”

  随即气绝,而中心尚温。妻如其言,横尸以待。死三日后果苏,曰:

  “我死后到阴间,所见人民来往与阳世一般。闻有李大王者,司赏善罚恶之事。我求人指引到他衙门,思量具诉。果到一处,宫殿巍峨,中坐尊官。我进见,自陈姓名,将生平修善不报之事,一一诉知,且责神无灵。神笑曰:‘汝行善行恶,我所知也。汝穷困无子,非我所知,亦非我所司。’问何神所司,曰:‘素大王。’我心知李者,理也;素者,数也。因求神送至素王处一问,神曰:‘素王尊严,非如我处无人拦门者。我正有事,要与素王商办,汝可随行。’少顷,闻呼驺声,所从吏役,皆整齐严肃。行至半途,见相随有沥血者,曰受冤未报;有嚼齿者,曰逆党未除;有美妇人而拉丑男者,曰夫妇错配。最后有一人,衮冕玉带,状若帝王,貌伟然,而衣履尽湿,曰:‘我周昭王也。我家祖宗自后稷、公刘,积德累仁;我祖父文、武、成、康,圣贤相继,何以一传至我,而依例南征,无故为楚人溺死?幸有勇士辛游靡,长臂多力,曳我尸起,归葬成周;否则徒为江鱼所吞矣。后虽有齐侯小白借端一问,亦不过虚应故事,草草完结。如此奇冤,二千年来绝无报应,望神替一查。’李王唯唯。余鬼闻之,纷纷然俱有怒色。钟方悟世事不平者,尚有许大冤抑,如我贫困,固是小事,气为之平。行少顷,闻途中喝道而至曰:‘素王来。’李王迎上,各在舆中交谈。始而絮语,继而忿争,哓哓不可辨,再后两神下车,挥拳相殴。李渐不胜,群鬼从而助之,我亦奋身相救,终不能胜。李神怒云:‘汝等从我上奏玉皇,听候处分!’随即腾云而起,二神俱不见。少顷俱下,云中有霞帔而宫装者二仙女相随来,手持金尊玉杯,传诏曰:‘玉帝管三十六天事,无暇听些些小讼。今赐二神天酒一尊,共十杯,有能多饮者,便直其事。’李神大喜,自称我量素佳,踊跃持饮,至三杯便捧腹欲吐。素神饮毕七杯,尚无醉色。仙女曰:‘法且勿行,且俟我复命后再行。’须臾又下,颁玉帝诏云:‘理不胜数,自古皆然。观此酒量,汝等便该明晓,要知世上见一切神鬼、圣贤、英雄、才子、时花、美女、珠玉、锦绣、名画、法书,或得宠逢时,或遭凶受劫。素王掌管七分,李王掌管三分。素王因量大,故往往饮醉,颠倒乱行,我三十六天日食、星陨,尚被素王把持擅权,我不能作主,而况李王乎?然毕竟李王能饮三杯,则人心天理、美恶是非,终有三分公道;直到万古千秋,绵绵不断。钟某阳数虽绝,而此中消息非到世间晓谕一番,则以后告状者愈多,姑且开恩,增寿一纪,放他还阳。此后永不为例。’ ”

  钟听毕还魂,又十二年乃死。常语人云:

  “李王貌清雅,如世所塑文昌神。素王貌陋,团团浑浑,望去耳目口鼻不甚分明。从者诸人,大概相似。千百人中亦颇有美秀可爱者,其党亦不甚推尊也。”

  钟本名护,自此乃改名悟。

  古人有自己的考虑,如果报应百分百有效,人的命运在前世就已经确定,那么人的任何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报应完全不起作用,善无善报,恶无恶报,这个世界也没有意义,所以来个折中,给个三七开,三分由理掌握,七分由数掌握。

  报应观念从表面上看,有点像基督教的末日审判,一个人一生的所有功过,都要受到最后的裁决,以决定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可是,由于吸收了佛教的轮回观念,中国式的末日审判却不止一次,这次进入畜生道,下次也许就进人道,第三次又进饿鬼道……这样下来,永无穷尽。

  所有的命运都是前世造成的,自己就不用担什么责任了;同时也意味着,人不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永久的代价,下辈子还有补偿的机会。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转世有时成了儿戏。有的人投生到自己不喜欢的世界,往往绝食抗议,再转世,再绝食,一直转到自己满意为止。比如《聊斋志异》里的席方平,为了替父亲伸冤,被阎王派人押送,强行投胎,结果出生后拒绝吃奶,三天后活活饿死,然后再到阴间告状。席方平的孝心和决心固然值得赞赏,可转世的规矩也被他搞得一塌糊涂。

  在基督教的救赎观念中,最终的结果掌握在上帝的手中,上帝的羔羊们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知道自己能否在末日的审判中进入天堂,在羔羊们无尽头恐惧中,上帝的威严和神圣才能显现出来。而在中国人看来,在转世轮回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神仙,而是自己在前生今世的生活中行善或作恶的结果。即便是玉皇大帝也不参与对人类命运的控制,不过是袖手旁观而已,人类对他又怎么会生出景仰之情呢?妖不是妖他妈的



  周星驰的经典电影《大话西游》曾一度风靡全国,其中嗦的唐僧的几句台词,比如“人是人他妈的,妖是妖他妈的……”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我并不想与全中国的《大话西游》迷们作对,只是想指出一点,唐僧关于妖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妖指的是指妖精,在西方一般叫精灵,就像电影《鬼马小精灵》、《仲夏夜之梦》里的那些小东西。影片中的精灵,虽然有很多行事介乎正邪之间,但形象都还比较可爱。而中国的妖精,主要指物之精华,也就是修炼水平比较高、有了点本事的东东(包括动物、植物甚至桌椅板凳等日常用品),而且水平的修炼全靠自己主观努力,基本上没有世袭制。也就是说,妖精一般是没有父母的。

  就拿孙悟空来举例吧,《西游记》上说: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这里讲得很清楚,孙悟空不过是一块吸取日月之精华的石头孕育而成的,虽然有点小能耐,但说到出身,不但和金蝉长老转世的唐僧没法比,就连他的师弟猪八戒和沙僧,也是天蓬元帅和卷帘将军转世,比起石猴的地位,那可高出不是一点。

  妖精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信仰方面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它是自然崇拜的延续。古人把所有的东西都看成有灵魂的,看成活物;活物只要修炼时间长了,当然会成精,孟子说得好:“人皆可以为尧舜。”既然人能够成为圣人,物为什么不可以成精呢?

  在古人眼里,精灵是无处不在的。《庄子·达生》上说:

  沈有履,灶有髻;户内之烦壤,雷霆处之;东北方之下者倍阿,鲑跃之;西北方之下者,则阳处之;水有罔象,丘有,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

  瞧吧,山川湖泊以至门前屋后,到处都有精灵出没。

  有本好玩的古书叫做《白泽图》,介绍了很多精灵,比《庄子》说得细,也更有趣。下面列举一些:

  干涸的沼泽地里,时间长了就会生出一种奇怪的小人,名字叫庆忌。庆忌身高四寸,穿着黄衫、戴着黄帽子,骑着小马驹奔来奔去,只要能喊出他的名字,他就会听你的话,下水为你去捕鱼。

  木之精叫做彭侯,长得像条黑狗,没有尾巴,可以杀了吃掉。

  玉之精叫做岱委,长得像美女,穿着黑衣,只要用桃木匕首刺她,并且喊她的名字,就能抓住她。

  水之精叫做罔象,长得像个小孩,黑皮肤,红眼睛,大耳朵,长爪子,也可以抓来吃了。

  坟墓之精叫做狼鬼,喜欢向人挑衅,用桃木做的箭射他,并且脱下鞋子和他搏斗,肯定能抓住他。

  ……

  妖精固然很多,但是“妖不胜德”,在儒生们看来,虽然草、木、鸟、兽都有性有灵,但是人得性之正而鸟兽得性之偏,鸟兽的灵渺小而人的灵广大;妖精先天就不如人,修炼的水平再高,也不能跟人平起平坐。一般情况下,人类对于抓住的精怪,是能吃的就吃掉,不能吃的至少也要杀掉,丝毫不考虑他们的修炼如何辛苦。

  孔子可能是中国最早吃妖精的人。据说孔子在春秋各国狼狈奔走时,曾经遇到一个怪物,子路与他斗了很久,发现是条九尺长的鲤鱼。众人惊惧,倒是孔老二胆大,说:

  “世上的万物,活得久了,往往要成精。这种怪物,杀了就杀了,也没什么稀奇。”

  于是孔门七十二弟子就分吃了这条超级至尊鲤鱼精,个个吃得神清气爽,怀才不遇的郁闷一扫而空。既然圣人都敢吃,那普通老百姓还有什么忌讳,吃起妖精来,个个都是争先恐后。

  至于官府,为了维护“民之父母”的窗口形象,虽然不主张吃妖精,但遵循孔夫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教导,也根本没把妖精当一回事。

  春秋时,有一种叫作“爰居”的海鸟聚集在鲁国都城的东门外,三天没有散去,当时执掌鲁国政权的臧文仲是个没主意的人,马上下令国人都来祭祀海鸟。展禽(就是那位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劝道:

  “祭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咱们的宪法上说要‘慎制祀’,不是什么玩意儿都有资格吃冷猪肉的。能给国家立功的,得过奖的,再加上日月星辰和名山大川,这些才有资格上祭祀名单。几只海鸟对国家、社会毫无贡献,怎么受得起我们这样有身分的人叩头呢?”

  不仅如此,在周代,还专门有一些官员收拾妖精,《周礼》中就记载了这么几条:

  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之、嘉草攻之。凡驱蛊,则令之、比之。(《秋官司寇·庶氏》)

  壶涿氏,掌除水虫。以炮土之鼓驱之,以焚石投之。若欲杀其神,则以牡午贯象齿而沈之,则其神死,渊为陵。(《秋官司寇·壶涿氏》)

  庭氏,掌射国中之夭鸟。若不见其鸟兽,则以救日之弓与救月之矢夜射之。若神也,则以大阴之弓与枉矢射之(《秋官司寇·庭氏》)

  
 楼主| 发表于 2006-4-23 13: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官员的级别都比较低,除妖活动的规模也小得多。由此可见,官方对于精灵并不怎么在意。

  在妖精面前,人类始终有根深蒂固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所以,对妖精的歧视非常严重。即便是修炼得比较好的狐狸,在人类面前也显得低人一等。比如有个故事说,一个品行不端的读书人晚上散步,看到河边有个漂亮MM,估计是个狐仙,他顿起色心,上前搭讪,而

  上手之后却又另觅新欢。狐仙找上门来论理,这家伙竟然说:

  “老祖宗们是说过不能始乱终弃这样的训诫,但这些话只是用来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人和狐仙也就是互相玩玩,我们人类从不跟狐仙谈道德问题。”

  人类之所以在妖精面前拥有优越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妖精尽管修炼水平高,但总多少保留了原来的形态特点。即便有些妖精能幻化为人形,一不小心,还不免露出马脚。

  一个故事说,三国魏国的景初年间,阳城县一个县吏家里老是发生怪事,经常听到有人拍手互相呼叫,想找原因,又什么古怪都找不到。一天晚上,县吏的母亲晚上干活累了,上床打个盹。过了一会儿,她听到灶台边有人喊道:

  “文约,怎么看不见你?”

  脑袋下面有人答应说:

  “我被枕住了,不能过去!你到我这儿来!”

  到了天亮一看,原来是盛饭用的铲子躺在床边。于是把它们集中起来烧掉,妖精也就灭绝了。

  又一个故事说,唐朝天宝年间,长安一个叫王薰的请了几位朋友喝酒,突然烛影下出现一只黑乎乎、毛茸茸的手,门外还有人说话:

  “几位喝得很高兴嘛,能给我点肉吃吃吗?”

  王薰吓得半死,赶紧拿了块红烧肉放在他掌中,于是手就缩回去了。过了一会,那手又伸出来讨肉。如此一来二去好几回,王薰和朋友的胆子逐渐大起来,而且觉得这妖精贪得无厌,烦。于是,当手再伸出来时,王薰手起刀落,一刀斩下——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那黑手滚落在地,转眼变成一截驴蹄子。第二天,王薰等人沿着血迹寻找,在邻居家发现了一只少了条腿的驴子,于是就杀了它分而食之。

  尽管修炼艰难,精怪还是在逐渐人化。早期的精怪,清一色的歪瓜劣枣,最好的也就是人首蛇身或人首马身什么的,像庆忌这样模样周正的极其罕见。到后来,精怪的修炼本事越来越高,幻化人形已经不是什么难事,有些在官宦人家住得比较长的精怪,还能吟诗谈风月。

  有个叫做元无有的人外出春游,遇到大雨,在一间荒废的屋子里避雨,忽然发现屋子里有几个人在谈论风月,说是要做诗叙述自己生平,文辞极为雅致。分别是:

  齐纨鲁缟如霜雪,嘹亮高声为子发。

  家贫长夜清会时,辉煌灯烛我能持。

  清冷之泉俟朝汲,桑绠相牵常出入。

  爨薪贮水常煎熬,充他口腹我为劳。

  老元素来有点小资情调,也并不特别奇怪。那几位也没有发现元无有,一边吟诗,一边互相吹捧,说是阮籍的《咏怀》也不过如此。等到天亮,几位诗人没了踪影,元无有四处寻找,只在屋子里发现旧杵、烛台、水桶、破锅四样东西,再仔细回味那四位的诗,原来他们说的就是自己。

  妖精问题,在中国并不是简单的信仰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人们认为精怪是对自然、社会的正常秩序背叛或超越的结果。有人认为,在特殊情况下,人也有变成妖精的可能。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阐发,人变成妖精的故事并不多见。

  精怪是自然、社会失序的特殊结果,它们并不会害人,最多只是灾害的先兆。《山海经》里介绍了很多异禽异兽,它们都老老实实地呆在山上、岛上,可是人要是多事到山上、岛上乱跑,见到它们就会出事。比如,令丘山上有一种鸟,叫做,长得像猫头鹰,人的脸,四只眼睛,只要有人看到它,就会天下大旱。鹿台山上有一种鸟叫做凫,样子像公鸡,长着一张人脸,只要有人看到他,就会爆发战争。

  尽管社会对妖精的认识不断变化,但人们始终认为它们属于异端,至少也是异端的表现形式。清除异端,就意味着秩序的恢复。随着古代社会走向成熟,社会的精神控制也逐渐精致,消灭异端,也不是只有将妖精杀掉这一条途径。妖精们也可以通过道德的修养、身体的修炼,逐步改造自己,成为社会能够接受的新新妖精。比如狐狸,修炼之后可以成狐精,可以幻化为人形,再继续修炼,同时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名列仙籍,弄个城镇户口,吃上商品粮,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这样,神、鬼、人、妖的转化通道就完全打通了。黄帝的身分

  中国人常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把炎帝和黄帝作为自己民族的始祖,但对两位老祖宗的身世,其实并不怎么清楚。就是现在,也常常有政府部门组织学者研究考证黄帝的家乡,还为此大打笔墨官司。人人争着做黄帝的小老乡,原因很简单,有黄帝罩着,开发点旅游业还不是举手之劳吗?

  也许因为争来争去,争得大家都有点糊涂,黄帝的光辉形象也似乎被掩盖了。推想起来,今天即便起黄帝于地下,恐怕他连自己的简历都填不好了。

  首先,姓名一条就成问题,《史记》上说他姓公孙,名轩辕,好像是很清楚了。可是也有说姓姬的……司马迁自己也说,当时(西汉)关于黄帝就已经众说纷纭,连饱读诗书的老先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自己也是猜。至于籍贯,更没谱了。司马迁游历天下时,各地政府官员申报的地方杰出人物,基本上都有黄帝。

  最难填的要数家庭出身和本人成分。如果把关于黄帝的记载综合起来看,黄帝至少具有以下几种身分:

  (一)神仙里的老大

  最普通的说法应该是神,这方面的传说比较多。比如黄帝曾经在西泰山上进行鬼神阅兵仪式,那场面绝对盛大,有六条龙驾着车,毕方执缰,蚩尤开道,再前面还有风伯雨师,前有虎狼,后有鬼神,上面是凤凰,下面是蛇,还演奏着阅兵进行曲《清角》。这种排场,后来的神仙好像很难超越。

  黄帝儿孙满堂,而且搞家族统治。儿子禺和孙子禺一个管理东海,一个管理北海。孙子颛顼是继他之后统治神国的主神。

  后来的玉皇大帝,如果深究起来,也有黄帝的影子,只是被施行了易容术而已。

  (二)千古难得的圣王

  按照历朝官方的标准说法,黄帝是上古罕见的圣明的君主。

  司马迁的记载还算比较忠实,没有对黄帝过分吹捧,最多也就是说他生下来就会说话,无论什么东西一教就会,是个典型的天才儿童。

  后来就不对了。天才儿童离帝王还有点距离,所以像后来的帝王一样,黄帝出生时的异象也被添进简历中,比如有本书上说,黄帝的老妈附宝有一天出去郊游,在森林里被不知什么东东放了电,结果就怀上了黄帝。——怀了二十五个月才生下他。

  做贤君并不简单,尤其是作为开创性的帝王。整天吃喝玩乐肯定不行,庸庸碌碌也难成大器,因此,许多发明创造也被安在黄帝身上,比如造马车、独木舟,教大家做米饭、造锅子、凿水井、做衣服,甚至还包括姓氏制度、婚姻制度、户籍制度。反正使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大多数科技发明和社会制度,人们都替黄帝申请了专利。

  能搞点发明创造,最多是个科技爱好者,关键要在思想道德方面做出表率。因此,关于仁义的故事也被编造出来。比如有一段故事说:黄帝刚登基的时候,是个谦谦君子,不喜欢动刀动枪,可是其他四位皇帝不服气,很想收拾掉黄帝,整天跟他开仗。黄帝长叹一声,这不是逼我动手吗?只好跟其他四位开仗,结果正应了“仁者无敌”的预言,黄帝一出手,把几位不识相家伙的全灭了。

  黄帝的统战工作也很有成就。本来他是杀了炎帝和蚩尤后才坐稳江山的,结果在有些历史学家笔下,却是靠德行感化对手,把炎帝和蚩尤全部收编。蚩尤还加入了他的智囊团,负责观察天象,预测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这个官的名字叫“当时”。——多奇怪的名字。

  然而,在儒家的圣王系统里,却始终没有黄帝的位置。儒家讲道统,是从尧、舜、禹开始计算的。这大概是因为黄帝身上的神仙气、始祖气总是去不掉,而虚伪的儒生们又要遵循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原则,黄帝想加入政治家协会,票数总是不够。

  (三)修仙协会的形象代言人

  道家学派和后来的道教讲究练气功,其理想是长生不老,白日飞升。为了宣扬得道的好处,率先把黄帝作为形象代言人。这么做是有深意的,连全天下最有权势的人——黄帝都想求仙,其他人还用说吗?

  《庄子》里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黄帝做了十九年天子,听说崆峒派第一代掌门广成子修炼得很不错,就去请教长生之道。广成子大谈修炼之道,什么阴阳调和,长生久视,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说得黄帝心痒难耐,再听广成子说自己已经一千两百多岁了,更是惊为天人,马上磕头拜师。学完了广成子的招数后,他又继续寻访名师,千方百计搜罗修仙秘笈。

  黄帝放着天子不做,到处找秘方,总有点饱暖思淫欲的意思,所以讨厌他的人也不少。据说黄帝搜刮手段着实厉害,什么《三皇内文》、《九方》、《神芝图》……各大门派的修炼密笈统统被他搞到手里。结果,引起了全国求仙协会的公愤,后来他到峨眉山求见天真皇人,想学真一之道,没想到这位天真老兄不给面子,冷冷地回了句:

  “你已经做了帝王,什么都不缺了,还想长生不老,未免有点儿太贪了吧?”

  黄帝来修仙,那自然是财力雄厚,在精心研读秘笈之后,就派人开采首山的铜矿,在荆山下铸造鼎(就是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超级大饭锅)。造好了大鼎,炼成了丹药,就意味着修仙成功,于是天上派龙下来迎接黄帝。黄帝骑上龙,手下的大臣、老婆、二奶什么的七十多人也跟着爬上去——客满,龙开始起飞。其他级别更低的臣子没有成仙门票,但是求仙的心一点不弱,一个个抓着龙须,就是吊,也要吊到天上去。瞧这阵势,和某些国人当年争着到美国洗盘子倒有几分相似。

  (四)巫师领袖

  黄帝作为上古的著名领袖,自然是精研巫术的。

  黄帝统一天下之后,蚩尤不服,要和黄帝单挑。蚩尤穿的是最新款的合金铠甲,铜头铁额,再加上身大力粗,黄帝天天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怎么干得过?于是黄帝说:

  “咱们不斗匹夫之勇,还是比试巫术吧!”

  哪里想到,蚩尤搞起巫术来也是把好手。黄帝先召应龙蓄水,想水淹七军;蚩尤就请出风伯雨师,吹烟喷雾,大雾弥漫,黄帝手下连北都找不着了。结果洪涝四起,反倒让自己遭了殃。黄帝再请天女——旱神魃来助战,终于止住了风雨,杀掉蚩尤。

  这里顺便提一提旱魃。旱魃是九天玄女的原型,但她在神仙里也算是个异类。虽说是个神仙MM,可模样奇丑,身高不到一米,只有一只手、一条腿、一只眼睛,这一只眼睛还长在脑袋顶上,绝对是超级恐龙。更糟糕的是,她虽说是天神,可下凡帮助黄帝之时,用光了全部了法术,再没本事回天上去,只好留在人间。而只要她呆在哪里,哪里就会连年大旱;为了抗旱,人们又发明了各种巫术驱逐旱魃。——当初的功臣如今人人喊打,可怜!

  (五)最早的暴君

  古代的暴君不少,像夏桀、商纣、秦始皇他们;按理这顶帽子很难扣到黄帝的头上。上下五千年,大多数人都在给黄帝脸上贴金,要说黄帝是暴君,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但考古成果具有极强的杀伤力,经常会把我们心中原有的神圣感扫荡干净,让生活的真相实实在在地展示出来。

  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不少宝贝,其中有一本帛书上说黄帝抓到蚩尤后,把他的皮剥下来做成箭靶,用他的头发做成旗帜,用他的胃做成皮球,把他的骨肉做成肉羹,让大家都来尝(可怜的蚩尤,这个黄帝的死对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拖出来作为反面教材)。虽然老子、庄子把文明前夜的社会描述得锦绣一般,但有这样的皇帝,谁还敢再倒回去?

  很多历史学家都曾努力考证黄帝的本来面目,杨宽认为:

  黄帝之传说出于“皇帝”之字变,初为上帝之通名,不为专名,故东西民族之上帝——帝俊、帝喾、颛顼、尧、舜——神话,无不渗入其间。

  也就是说,黄帝其实很虚的,本来只是人们对最高职位的一个称呼,后来才在这个职务中分别塞进姓名、年龄、籍贯、成分等各种内容。你塞一点,我塞一点,矛盾之处在所难免。而且正因为黄帝是个虚壳,大家可以按需塞内容,所以黄帝的形象非常富于弹性。从骨子里说,黄帝不过是个可以任人打扮的“皇帝”。

  当然,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人文初祖”的黄帝,那是在剔除了荒诞不经的神迹之后,才真正成为人们对黄帝认识的主流。
发表于 2006-4-23 13: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
发表于 2006-4-23 18: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看!!!
发表于 2006-4-23 18: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眼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16 10:50 , Processed in 0.57963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