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68|回复: 1

校园募捐调查之“校园募捐:混乱的繁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8 22: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校园募捐调查之“校园募捐:混乱的繁荣?”

                           文/凌鹏 谢宇野 杨艺蓓  采访记者/刘芳宇 王芳 陈君蓉
   如果给近期的校园文化冠以一个形容词,“爱心和责任”最恰当不过。罗列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爱心募捐活动,可以排成很长的一列.
    以下是我们搜集到的较有影响的募捐日志:
   2005年1月4日,新闻与传播学院2004级1班的30多名大一学生,为东南亚印度洋地震海啸的灾民募捐。
   2005年9月15日下午,文学院04级4班在东楼101举行了为重病同学李波爱心募捐活动。
   2005年10月13日,2003级财政班为北校重病同学陈汉青募捐。
   2005年11月5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3级行政管理二班联合岳麓街道办事处民政办红十字会共同举办 “以爱为证 情暖岳麓”的一项扶贫募捐活动。                        
   2005年11月12日,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04级2班在河西高校区组织为帮助白血病患儿肖博韬治病募捐。
   2005年10月13统计学院2005级1班全体同学为会计学院陈汉青同学爱心募捐活。
   2006年3月5日,外国语学院2005级的50多名学生在新一佳、新民小区等地开展了为湘西培民小学的贫困学生募捐的活动
   2006年3月8日,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十几名党员、学生干部在该院分团委学生会的组织连续两天,分别在自卑亭、五食堂门口、天马、德智园区等地再次发动为身患白血病的肖博韬小朋友募捐。
   2006年3月11日 广院05级学生组织的“情系夕阳,心暖夕阳” 募捐总共近3000元将一并捐给长沙第一福利院,并在3月14日下午组织部分学生去福利院慰问演出。
   2006年3月15日,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5级学生为身患白血病的肖博韬小朋友募捐。
   2006年3月25日,应用物理系04级电科3班为一个患白血病的小朋友小熊(化名)开展义卖报纸募捐活动,分别在校区五食堂、德智园和中南大学南校区为小熊筹爱心款。
   2006年4月11日下午,经贸学院2004级经济2班在龙王港公寓和学校食堂分别设点,开展了一次募捐活动。
   2006年4月16日,由会计学院青年志愿者团与Sun Shine团队共同组织的“可口可乐,爱让我们更快乐”大型募捐活动在龙王港公寓拉开帷幕。
   ••••••
    每一次募捐背后肯定有一段苦难的人生际遇,让人同情抑或感动,热情相助之余,让我们把目光从故事转向校园募捐本身,沉下心来思考:活动既多,是否有效和规范?我们无意质疑其社会意义,作此调查目的基于大家的共同期盼:莫让自己的爱心打了水漂去。

                           一、募捐回忆录
   成本论
   经济学中有一个成本理论,它曾被运用于分析犯罪原因,“犯罪成本理论”认为,犯罪人在犯罪行为和非犯罪行为这两类行为中之所以选择了犯罪行为,是因为犯罪人认为实施犯罪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效益(犯罪效益)大于他从事非犯罪行为所能获得的效益(合法效益),推而广之,“成本论”也可引用分析“校园募捐”现象,选择它究竟能带来哪些效益,其成本的付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004年印度洋海啸让世界为之关注,民间、官方组织纷纷解囊相助,湖大校园里,学生自发组织的一场大型募捐引起人们的注意,近日记者找到了该活动的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刘乐平,了解到活动成本方面的一些信息:除学院提供的宣传费用,班上同学自发的补贴外,整个活动花费600多元,占募捐总额7000多元的9%.
    \"成本还是偏高的\"曾参与此项募捐的陈君蓉同学这样说,\"不算钱,同学为此次活动付出的精力也是蛮多的,好多同学甚至请了假,前后忙活了好多天.\"
     这次活动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大于其经济效益的,首先这次活动范围较大,从湖南大学南校区到北校区,宣传方式从平面到网络,长沙的报纸、电视台,甚至新浪网也作了相关报道。作为湖南大学首个海啸募捐活动,其在学生中的影响不容小觑.
    \"其实成本不能只用金钱衡量,人力也应算进其中.\" 陈君蓉补充说, 是的,有多少人知道他们这些校园募捐群体在募捐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呢?

     募捐路上的艰辛

   “校园募捐还不足以救活一个人,我们能做的还很少!”这是本刊记者采访后的感慨。事件的主人公是陈汉青同学,但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我们联系到在他患病期间为其奔走募捐的班长李学刚。他回忆起那段辛苦的日子,有许多话要说……
   陈汉青是会计学院03级财政班的一名普通学生,一年前,他和我们一样,在这个美丽的大学里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快乐的享受幸福。他凭借自己的热情和勤奋不仅担任了班长,参与了年级学生会工作,还第一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年里,他不断收获着令人喜悦的成绩,不断种下崭新的梦想。
   大二上半学期期末,陈汉青因为一次偶然的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得到了自己患了脑肿癌的恶噩耗,这犹如晴天霹雳,给家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伽马刀手术再到肿瘤手术,几十万元的治疗费用再加上几十万元的沉重负债更是让他原本并不宽裕的家庭陷入了绝境。陈汉青的父亲在无奈无助下来到院里请求援助。李学刚目睹着这一切感慨万千,于是主动组织策划了这次募捐。当时已近期末,班上同学们都在紧张地准备各种考试。于是李学刚主动挑起大梁,带领全班同学一起组织这次募捐,挤出时间到处奔走。
   募捐准备期中宣传是最难的一关。“一开始以为很简单,准备用班费把海报给做出来,一行动才发现,光做海报就要几百块钱。于是只能去院里申请宣传经费。自己做海报真的很艰难,我们四个人窝在办公室弄了四天,又请假又熬夜终于做出来六张。”
    接着他们又制作了喷绘海报、打印了“爱心倡议书”……在匆忙准备完毕后,他们于2005年10月13日在北校区开始了第一次募捐,现场收集了8200多元,为了筹得更多捐款,接下来的一周里,李学刚跑去南校区申请募捐场。
   “第一次跑去完全不知道怎么办。找了团委又再找保安处,跑了校区又去天马园区……转了一天也没把手续办下来。第二次又去,又到处跑到处问,终于申请到了。”
   终于,在10月21日在南校区举行了第二次募捐,募得了14000多元,因为宣传面还不够大,他们又在BBS上贴出告示并留下了联系方式。很多班级得知消息后便纷纷开展了小型的募捐活动,并分批将为数不多的钱转送到他们班上。由于各班举办募捐的地点时间都不尽相同,组织又极其分散无序,李学刚只好和同学们不辞辛苦地将这些分散的“爱心捐款”一批批送往陈汉青所在的医院。
   因为没有充裕的时间和合理的组织,整个募捐活动繁杂而无序,让热情满溢的同学们倍感艰辛与疲惫。
   最后,大家一共筹得两万四千元钱,但陈汉青还是带着遗憾和无奈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那是2005年11月12日。爱已满,力不足。看着在疲惫和痛苦中叹息的陈汉青的同学们,我们也留下了感慨:“校园募捐”够了吗?面对陈汉青的人生变故,同窗好友虽然尽了全力,但这种由于组织困难造成的杯水车薪的帮助究竟没能起到作用。大学校园里这样的悲剧总在发生,“校园募捐” 还继续痛苦无助地拉着生命线……
   采访结束时,李学刚告诉记者,他们将利用假期去看望汉青的父母。


   二、 不同声音
   动机是什么?
  “太多了,有点假,在刚开始时还会同情,但时间长了,也就麻木了,而且总是千篇一律的,像应付了事一样。”张丽同学在被问及对现在校园内募捐的感受时,这样对记者说。                                   
   的确,眼下的校园募捐风潮  可谓是如火如荼。在食堂,操场,道路的两旁总会时不时地看到红的募捐箱以及几双期待的眼睛(尤其进入三月后),略微了解一下状况会发现这里的募捐目的是五花八门:帮助病危同学,帮助白血病的小朋友,给贫困小学捐款捐书支教,义卖报纸,给藏羚羊,印度洋海啸难民捐款… …
   但是仔细的整理就会发现按其动机划分就只有两大类其一是身边的突发事件,主要是同学以及老师的突发状况,如之前我们提到的为重病同学陈汉青的捐款,这些事情往往来得突然,让大家措手不及,哪里有其他的考虑,救命才是最重要。
   另一种却就有所区别了,而时下校园募捐似乎就有这样的趋势:那就是或多或少掺入了“搞活动”这一动机的募捐活动。当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年级要进行一项“有意义而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活动时,便有一部分活动者会挑中募捐这一工具。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完全是形式主义,因为不管是否考虑活动”的因素与否,募捐本身是包含着组织和捐款同学们的爱心,体现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且都给予困难中的受助者精神与物质的帮助和支持,那么都有它的积极作用与影响。
   但这里我们严肃甚至苛刻的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这种“为活动而募捐”的势头已经出现了“越界”的苗头,并且这种趋势在渐渐清晰,那么这将会导致什么呢?
   长远不说,最为直接和明显的是现在校园募捐漫天飞的泛滥之势,因为活动是一直被需要的,那么募捐就作为一种形式马不停蹄。就拿前些日子为白血病儿童肖伯韬募捐一事,在湖大至少就有四到五次为这个孩子的不同的募捐活动,在邻校师大还有几次同样的募捐活,我们采访的几位同学中,其中一位谈到他曾经五次为这个募捐活动捐款,可当第六次在师大被拦住时,他彻底烦躁了。有时候捐助者并不是特别了解受助者的情况,据了解,肖博韬在病情恶化时,确实急需要资金,有段时间,他身体康复得比较好,在网上曾贴出“暂时停止接受捐款”的通知,这不是很多人能知道的。但是,频繁的募捐确实使很多人变得麻木,甚至更多的是对募捐的真实性产生了深深怀疑,“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募捐啊”,社会上时有的募捐诈骗新闻也在冲击着大家对校园募捐的信任度。很显然,这和我们募捐初衷是南辕北辙,可是募捐的组织者们却未必真的意识到这一点。有时的一些做法甚至会打破校园募捐良好的生态链.

    施舍与乞讨?
   看到校园里若干的募捐现场,组织者们捧着募捐箱成排站立,不知来来往往的同学们会怀着怎样的心情走过.
    \"有时候感到挺别扭,看到他们积极地劝说每一个路人,我只能把手伸向口袋.\"在这位同学看来,这样的角色定位让资助者有了尴尬的心理感受,谁都不愿意在“校园募捐”里扮演“施舍者”,有网友说:“我想起在电影里看过有义卖这种事情,可以卖一些小日用品,价格可以高出一般售价几倍,目的就是给病人捐钱,这样做双方都要自然的多。”
    其次,这样的定位让“资助者”有了不信任感。募捐者各种各样且随处可见,作为大学校园里的普通学生,他们又没有值得“资助者”信服的身份。而背后的受助者如同隐性的“乞讨者”般面貌模糊,仅仅是宣传单上一些煽情却并不清晰的事实陈述,实在不足以让人肯定这些等待帮助的何方人氏。谁肯安心地将自己原本不多的生活费去建造这座烟雾笼罩下的爱心楼阁?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募捐者在活动中组织管理上的问题给募捐施加了一种“强制性”。“资助者”面对声势浩大的宣传,无形中背负了一种压力,原本是出于真诚的同情献上一份爱心,而在组织者们的激昂“鼓舞”下,似乎真诚也变成了一种压迫。
   学生原本就不属于“富裕群体”,而偏偏太多的同学拥有热情,于是“校园募捐”的火焰孜孜不倦地燃烧,各色各样的募捐宣传单层出不穷,不断落入手中,我们似乎已经分“钱”乏术了……敢问哪位“真诚”的同学有那么多“真诚”的钞票呢??思想压迫和金钱尴尬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校园募捐”开始困乏,“募捐轰炸”让“资助群体”产生愈来愈明显的疲劳感,募捐组织者的直接依靠没有了保障,这势必就让原本已经钻进死胡同的“校园募捐”更加一步步地丧失其意义。组织者们的热情和善良是不可否认的,但似乎怎样更好地利用同学们自觉的爱心付出成了“校园募捐”最重要的问题。
   筹备困难,成本太高,组织分散等等导致了效果不佳。这些就是“校园募捐”当前的状况。组织者们竭力想用自己的热情和努力燃烧起同学们的爱心之火,殊不知,一把把火炬举起来,光与热却如此微弱,该怎样让“校园募捐”有一个更新更有意义的未来?如果有一个更集中更有序更权威的管理机构,我们是不是能更好地栽种我们的爱心,更好地救助患难中不幸的人们?如果有一套更完善更成文的规章制度,我们是不是讷讷感更好地利用我们的热情更好地帮助更多的人?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为我们的“校园募捐”寻求一条更好更顺畅的发展道路。
募捐1.jpg
募捐2.jpg
发表于 2006-6-27 09: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这篇报道还是很深刻的,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讨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8 03:22 , Processed in 0.19497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