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4|回复: 0

往事:1952,中国三所著名教会大学集体“消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4 15: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外滩画报

  李杨/报道 小武/摄

仅圣约翰就培养了邹韬奋、顾维钧、宋子文、林语堂、荣毅仁、刘鸿生、贝聿铭、
潘序伦、施肇基、王正廷、经叔平……他们大多出身富裕家庭,成就则远超父辈。

1952年,上海三所著名教会大学:中国资格最老的圣约翰大学,上海第一所政府立案的沪江
大学,马相伯先生创办的震旦大学,集体“消失”于“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

  1952年秋,上海。落叶缤纷的季节。圣约翰、震旦、沪江,这三所著名学府走到了尽头


  这三所学府都是教会创办的。圣约翰是中国资格最老的教会大学,沪江是上海第一所政
府立案的教会大学,震旦大学则由爱国神甫马相伯先生创办。

  伴随着院系调整的鼓点,它们集体“消失”。院系分别并入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
,原址上建起了华东政法学院、第二医科大学、上海机械学院。

  与革命运动颇有渊源的复旦大学,则接收了圣约翰、震旦、沪江、浙大、交大、南大、
安徽大学、金陵大学等文、理科的有关系科,变得强大起来。

  转眼半个世纪过去,教育界感到:苏联模式有其历史作用,但它培养的人才太“专”,
缺乏适应能力和创造力,人文精神无从谈起。人们开始思考那场院系调整的得失。但除了官
方文件以外,资料十分稀缺。

  消失的大学唤醒了这个城市的记忆。

  清末民初:教会大学初现中国

  和北京的燕京、辅仁等名校一样,上海这几所大学也是教会创办的。

  说起来并不难理解。在美国,从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到芝加哥大学,无一
不有教派背景。它们都经历了漫长而完整的“世俗化过程”。

  教会在华办学与传教几乎同时开始。100年前,清政府宣布:外国人在内地开设学堂“
亦无庸立案”。在兴办新学的热潮中,借助留学的便利,教会学校开始高速发展,对社会影
响日深。据统计,出席第一次国民党会议的600名代表中,基督徒占了十分之一。

  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资格最老的教会大学。1879年美籍犹太人施约瑟在梵王渡(今万航渡
路)创办上海圣约翰书院,1896年改组成为沪上唯一高等学府。

  1903年,震旦大学由“毁家兴学”的著名教育家、爱国神甫马相伯先生在卢家湾创建,
创立之初学生中没有一个天主教徒。1905年,马相伯与耶稣会士的办学思想产生冲突,马相
伯转而创办复旦,震旦由耶稣会全面接管,校址位于现第二医科大学。

  震旦大学是天主教背景,圣约翰由圣公会创办。相比之下,沪江大学的传教士则来自提
倡自由主义的“低派教会”——浸会。

  1906年,沪江大学校董会选择了杨树浦西北岸一块面积165亩的荒滩地,开始建造校舍
;1909年2月,沪江大学正式开学。和圣约翰一样,沪江大学除了国文外,其他均以英语授
课。

  “这所学校以它‘什么都缺’惹人注目:学生、教师、宿舍、图书馆和实验室都缺。”
当时,一位沪江大学的传教士(教师)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

  在世俗化、本地化的影响下,大学最初是传教的副产品,后来却发展成为有相当规模的
产业,但一直是赔钱的。据资料记载,学费占了办校资金的很大一块,此外由教会资助,每
年的维持费和土地、房子都由教会提供,传教士(教师)不必由校方支付工资。后来中国人的
捐助开始增大,但始终没有占到主体。

  从清末到北洋政府,教会学校“自顾自”地发展着,不受中国政府制约。它们所发的文
凭来自美国,便于学生留学。

  黄金十年:“私立高校”被认可

  1925年11月,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外人在华设立学校认可办法》,要求校名冠以“私
立”,校长须为中国人,中国人须占校董会名额半数以上,宗教科目不得列入必修等。

  沪江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是时年31岁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刘湛恩。1929年3月18日,沪
江在国民政府立案,成为上海第一所立案的教会大学。

  华人校长是“本地化”的应有之义。真正麻烦的是大学“校产”的归属。1929年7月,
沪江校产的租赁协议签订:作为校产拥有人的“美国董事会”以每年一美元的象征性租金把
校产租给“沪江校董会”(管理者)。

  立案程序并未对高校产生什么影响,只是统一了教学大纲。20年代初期的学制改革已经
将原先的“日式教育”改为“美式教育”;而国民政府的教育体制也是美式。

  在短暂的和平时期,圣约翰、震旦、沪江的毕业生一批批进入上海社会,为母校赢得了
声誉。仅圣约翰就培养了邹韬奋、顾维钧、宋子文、林语堂、荣毅仁、刘鸿生、贝聿铭、潘
序伦、施肇基、王正廷、经叔平……他们大多出身富裕家庭,成就则远超父辈。

  “这些学校培养了一批自由知识分子,或者说‘自由职业者’。”王立诚如是说。

  王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在专著《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中,他指出:江南
教会大学的学生世俗化程度颇高,部分原因是高昂的学费。圣约翰曾让张爱玲负担不起学费
,中途辍学。

  大学本身也在世俗化。1914年,一位震旦的教师抱怨“课堂上都是异教徒,没有人祷告
”。到1924年震旦学生共392人,其中320人为非教徒;到了1930年代,沪江大学则连神学院
都不办了,一心一意搞职业化教育。

  王立诚如此描述它们的毕业生:“带点洋话,知识水平比较高,学到的东西在租界经济
圈里派得上用场:学医可以开诊所,学商科可以当经理……”

  这段时间正是“海派文化”的形成期,学校领社会风气之先:圣约翰校训“光和真理”
,办的教育“比美国还要美国化”,其商科学的是经济学理论;沪江注重中国化、学以致用
,其商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商业管理”、“商业心理学”、“市场学”、“风险管理”等
;此外,沪江化学系闻名全国,还率先创办了社会学系,夜校也为时人称道。

  虽然如此,但在当时,这些“外资私人办学”的社会影响和学术水平已经难与国立的清
华、北大相抗衡。因为办大学需要大笔投入,只有燕京能与一流国立大学抗衡。

  沦陷—解放:沪江两任校长的命运

  1937年11月,日军进占上海,沪江的校园被日军侵占,后虽经交涉,仍不允许复校上课
。学校本部只得迁往城中区商学院,与圣约翰、东吴、之江等组成教会联合大学,继续开课


  刘湛恩坚持宣传抗日、支援前线、救济难民,不为日伪当局所动。1938年4月7日,刘在
静安寺路大华路(今南京西路南汇路)候车时被日伪买通暴徒暗杀。殉国殉教,求仁得仁。

  抗战胜利之后,沪江大学迁回军工路原址,迎来了最后一任校长凌宪扬。41岁的凌
1927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商科,1929年获南加州大学工商硕士学位。抗战期间他在重庆建立中
央印制厂,负责印制钞票。

  在教学上,兼工商管理学系主任的凌力主扩充沪江的传统强项——商学院,提高淘汰率
,以实现其“学术复员”。

  除了教学工作,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四处讨钱养活学校。他向美国援华联合会、联合国
救济总署及国民政府伸手“拉赞助”。1947年中,凌宪扬访美120天走了59个城市,对捐助
者作了91次演讲。

  面对通货膨胀,凌甚至做些投机生意让捐款得以保值。有一次,他得到7.5万美元修教
工宿舍。经校董会批准,他用这笔还没有到位的钱从政府那里囤积了一批平价纸张并高价售
出,用售得的钱来造房子。

  1948年初,米价一日三跳。10月蒋经国改革失败之后,这位挣扎着办学的货币银行学专
家终于“不知道为了让教师养家糊口,到底该给他们多少钱”了。

  一段昏暗的日子之后迎来了解放。面对新政权,凌宪扬分析:“共产党人可能对我们的
课程设置会施加一些控制,但我们想他们不会接管学校。……我们将留在这里,只要学校还
能办下去。”凌拒绝担任国民党的中央银行发行处处长,拒绝离开上海。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我的妻儿都在这里。在这个时刻他们选择和我在一起,是我最大的快乐。……只要我对
大学还有用,我就会坚守岗位。”

  1949年5月,杨树浦刚解放,凌就遭到了校园里“革命群众”的嘘声,无奈辞职回家。
沪江大学从此没有校长,只有校务委员会。

  1951年,“镇压反革命”运动进入了高校。凌宪扬于4月被捕,1960年死于狱中。

  大道无行:高等教育“一边倒”

  新中国的教育被分为“文革”前“十七年”、“文革”十年和改革开放三个阶段。“十
七年”是新中国教育的原型。

  1950年10月,教育部接办“闹情绪”的私立辅仁大学。

  在1951年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中,已经逝世的陶行知被点名批判,陶的“生活教
育社”随即停止活动,民间办学至此中断。

  在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看来,1952年是个“多事之秋”: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心
理学等许多学科被取消;学分制改为学年制;采用苏联教学大纲……还有,招生和就业的两
个口子被“扎”起来了,“自由知识分子”已无立锥之地。

  “院系调整”之后,全国的综合性大学由55所调整为14所;私立大学全部被改为公立。
圣约翰、震旦、沪江的负责人都对解散各自的大学表示了热情支持。

  1992年,高校再次调整。与1952年不同的是:变“条块分割”为“条块结合”,变“专
业化”为“综合化”。学分制等被丢弃的做法被重新拾起。

  半个世纪过去,莘莘学子已成垂垂老者。

  2003年,震旦校友举行了母校“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在西藏南路青年会宾馆,圣
约翰、沪江的校友会仍在活动,每年校庆都有大小不等的聚会。沪江校友会还和机械学院合
作,重新办起了夜校。

  记忆中的影像日渐模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30 20:09 , Processed in 0.18743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