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9|回复: 0

台湾大学历史系博硕士论文丛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5 1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士:
年度 姓名 論文題目
59 逯耀東 論魏晉史學的轉變及其特色:以雜傳為範圍所作的分析
60 趙雅書 蠶絲業與絲織業在宋代的經濟地位
61 阮芝生 司馬遷的史學方法與歷史地位
61 徐 泓 明代的鹽法
61 何 烈 清咸同時期的財政
62 羅龍治 李唐前期的官闈政治
62 孫鐵鋼 中國古代的士與俠
63 張 元 宋代理學家的史學觀─以資治通鑑綱目為例
64 樂炳南 日本出兵山東與中國排日運\動
65 張永堂 方以智的生平與思想
65 林能士 辛亥革命時期北方地區的革命運\動
65 梁庚堯 南宋的農村經濟
66 黃敏枝 宋代寺院經濟的研究
68 黃寬重 南宋時期抗金義軍之研究
69 陳錦\忠 先秦史官制度的形成與演變
69 陳 華 清代咸同年間山東地區的動亂─咸豐三年至同治二年
69 李東華 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九世紀末─十五世紀初)
70 許雪姬 清代台灣武備制度的研究─台灣的綠營
70 劉淑芬 六朝時代的健康
71 金善昱 隋唐時代中韓關係研究─以政治軍事諸問題為中心
72 胡平生 復辟派在中國
73 劉增貴 漢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士族化與官僚化
73 張水木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中德外交關係的轉變(1919-1939)
73 邵台新 漢代河西四郡的拓展
75 劉靜貞 北宋前期皇權發展之研究─皇家政治角色之分析
76 睦銀均 晚清中韓關係之研究(1864-85)─以興宣大院君與清廷的關係為中心
77 李亨求 渤海沿岸古代文化之研究
77 曹在松 葉適經世思想研究
77 賴惠敏 明清浙西士紳家族的研究
78 吳慧蓮 六朝時期的選任制度
79 金扇珠 秦律的形成與發展
79 宋德喜 關隴集團中的代北外戚家族研究─以獨孤氏為例
79 陳淑銖 浙江省土地問題與二五減租(1927-1937)
79 王健文 古代中國的國家觀念及正當性基礎
79 赤嶺守 清末琉球復國運\動之研究
80 張寅成 戰國秦漢時代的禁忌
80 劉素芬 渤海灣地區口岸貿易之經濟探討
80 薛化元 張君勵思想研究─以憲政思想的探討為中心
81 呂春盛 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以權力結構演變為中心之考察
81 張繼昊 北系部落民與北魏政權之研究
82 甘懷真 唐代京城社會與士大夫禮儀之研究
82 張家秀 區域研究與社會經濟史之關聯─探討宋代城都府路
82 李達嘉 商人與政治─以上海為中心的探討(1895-1914)
83 邱澎生 商人團體與社會變遷─清代蘇州的會館公所與商會
84 羅彤華 唐代民間借貸之研究
84 巫仁恕 明清城市集體行動事件研究
84 金榮煥 拓拔鮮卑早期歷史研究─以《魏書》(序紀)之分析為中心
85 林玉茹 清代竹塹地區在地商人的形成與發展
85 閻鴻中 周秦漢時代家族倫理之變遷
85 邱仲麟 不孝之孝---隋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文化史考察
86 林偉盛 荷據時期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貿易(1622-1662)
86 蔡幸娟 北朝女主政治與內廷職官制度研究
86 劉季倫 中國全能主義的思想根源
87 王鴻泰 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
87 李建民 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
87 李訓詳 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古代陣法研究
87 李慶龍 羅汝芳思想研究
87 陳識仁 北魏修史事業與《水經注》的形成
87 童長義 伊藤仁齋的研究─以「實」的概念為中心
88 鄭愛蘭 商周宗教與藝術所反映的社會政治心態之研究
88 江燦騰 殖民統治與宗教同化的困境─日據時期台灣新佛教運\動的頓挫與轉型
88 潘光哲 近代中國「民主想像」的興起:1837-1895
89 許佩賢 台灣近代學校的產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5-1911)
89 李明仁 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繼承制之研究


硕士
年度 姓名 論文題目
41 趙榮琅 竹書紀年研究
42 陳大瑞 清乾嘉時代的中琉關係
44 任長正 清太宗時代明清和戰考
44 許倬雲 古代中國的天與帝
45 張存武 後金汗國與朝鮮的關係
45 陶天翼 甲午之戰
46 吳衛平 八旗制度之研究
46 楊景霜鳥 關於周禮的若干研究
46 何 今 西漢重慶抑商的經濟政策
46 施壁倫 出島荷蘭商館日記
47 黃 培 雍正時代中應統治體系的改變
47 陶晉生 金海陵帝伐宋與采石戰役的考實
47 杜維運\ 清乾嘉時代之史學與史家
48 金發根 永嘉亂後北方的豪族
48 孫同勛 拓拔氏的漢化
48 陳文石 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
48 陳捷先 滿州叢考
48 周 龍 明代之宦官
49 桑秀雲 中國史籍中邊疆民族原始習俗制度的研究
49 吳章銓 唐代農民
49 金 翰 漢武帝在文治方面的研究
50 王曾才 北朝時期的胡漢問題
50 張忠棟 東漢之教育與士風
51 劉家駒 清朝初期的八旗圈地
51 王家儉 魏源對西方的認識及其海防思想
51 蕭啟慶 西域人與元初政治
52 謝瑩瑩 澶淵盟約對於契丹、遼朝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分析
52 張奕善 明代中國與馬來亞的關係
52 鄭欽仁 北魏中書省考
53 孫會文 梁啟超的民權與君權思想
54 石 錦\ 中國現代化運\動與清末留日學生
54 劉翠溶 清初順治康熙年間的國田與收支
54 李永熾 福澤諭吉社會思想之研究
54 劉景輝 滿州治律制度的演變
54 龔忠武 近代中國之演變及其分析(1905-1914)
54 卞麟錫 從宿衛制度看唐代中國與新羅的關係
55 黃富三 劉銘傳清賦事業與土地改革研究
55 韓復智 西漢的經濟思想
55 林錦\雲 許衡對於元初中統至元之治的貢獻
55 史苾荃 漢魏晉時代佛教與中國社會抵觸的問題
55 許洋生 明實錄中所見之中琉封貢關係
56 張哲郎 清代的漕運\
56 阮芝生 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
56 花俊雄 民國八年至民國十四年的中國勞工運\動
56 趙雅書 宋代的田賦制度與田賦收入狀況
56 尹源鎬 唐代南方經濟發展
56 張秀蓉 光緒初由歐返國人物研究
56 呂光珠 先秦典籍中的士
56 商靜江 柯九思的生平及其對於學藝的成就
56 蔣孝瑀 明代的貴族莊田
57 張 元 南宋永嘉學派的經世思想
57 徐 泓 清代兩淮鹽場的研究
57 孫鐵剛 周官的政治思想
57 查時傑 越縵堂日記看晚清的清議
57 何 烈 清季厘金制度之研究
57 莊吉發 京師大學堂
57 陳永發 清政府從海禁到護僑之演變
58 黃敏枝 唐代寺院經濟的研究
58 金寬中 萬曆朝鮮之役與其影響
58 吳劍雄 馬歇爾使華的研究(1945-1947)
58 彭先進 段祺瑞推動中國參加歐戰之研究
58 曾祥澤 第三國際與中國共產黨(1919-1923)
58 林能士 清季湖南的新政運\動(1895-1898)
58 朱志騫 張謇的實業主張
58 孫隆基 禹神話的研究
58 寇偉義 川黔滇軍政之中央化
58 洪安全 春秋的晉國
58 羅龍治 進士科與唐代的社會
59 劉元珠 華興會(1903-1911)
59 石萬春 唐玄奘疫經的研究
59 具良根 韓國東學黨亂事之研究
59 辛勝夏 甲午戰前中國朝野對朝鮮問題的看法
60 張勝彥 台灣建省之研究
60 葉達雄 詩經史料之分析
60 蕭 璠 春秋至漢時期中國向南方的發展
60 梁惠錦\ 光復會(1902-1911)
60 姜公韜 王弇州的生平與著述(附弇州的考史學)
60 白慕唐 左傳中關於禮的史料之分析
60 尹章義 明代的馬政
60 班一魯 拳亂前後袁世凱的處變
61 洪金富 元代監察制度研究
61 林維紅 同盟會時代女革命志士的活動
61 趙綺娜 清初東北之駐防八旗
61 陳芳明 北宋史學的忠君觀念
61 張永堂 方以智研究初編
61 黃俊傑 春秋戰國時代的尚賢政治與尚賢思想
61 古偉瀛 中國早期的電報經營
61 邢義田 漢代的以夷制夷政策
61 段昌國 恭親王奕訢與咸同之際的外交與政治糾紛
61 胡平生 梁蔡師生與護國之役
61 唐德龍 羅克希爾與中國
61 郭繼生 王原祁的山水畫藝術
62 黃清連 元代戶計制度研究
62 唐 弓 唐代的遺教
62 梁庚堯 南宋的農地利用政策
62 鄧淑蘋 中國古代玉器研究之一─圭璧二屬之形制及意義的轉變
62 杜正勝 城邦國家時代的社會基礎
62 葉言都 兩晉世族政治形勢發展演變之研究
62 張炎憲 清代治台政策之研究
62 高瑞穗 崔東壁與疑古史學
62 胡昌智 呂祖謙與其史學
62 陳葆真 陳淳研究
62 陳芳妹 戴進研究
62 宋后媚 明初畫家王紱─兼說他的山水與墨竹
62 羅 傑 商周青銅器藝術之分期與殷商青銅藝術造形的研究
62 陳擎光 元代畫家吳鎮
62 李東華 唐宋時代中國與非洲的關係
62 朴元鎬 洪建武文年間明與朝鮮的關係
62 金鐘太 漢樂浪時代之銘文研究
63 樊亞香 從唐明律的比較看明代妻權之低落
63 殷登國 陳洪綬研究
63 鄭進發 米芾屬素帖
63 葉思芬 南宋馬遠山水畫─馬麟、夏圭附
63 潘柏澄 方虛谷研究
63 黃寬重 晚宋朝臣對國是的爭議─理宗時代的和戰、邊防與流民
63 陳秋坤 十八世紀上半葉台灣地區的開發
63 林馨琴 朱德潤研究
63 黃進興 歷史主義:一個史學傳統及其觀念的形成
63 顏娟英 ?#123;瑛與仿古繪畫
63 劉石吉 清中葉後江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市鎮的興起
64 唐內希 中國與依朗的藝術交流
64 林滿紅 茶糖樟腦業與晚清台灣之經濟社會之變遷
64 陳 華 捻亂之研究
64 丁慧美 商周銅器紋飾中鳥紋裝飾藝術的形成及其發展
64 胡映芬 傅斯年與中國近代史學發展
64 黃啟江 五代時期南方諸國的經營
64 尹學瑜 北宋畫院之研究
64 徐澄琪 明人解釋文人畫的趨勢
64 康 樂 唐代前期的邊防
65 周伯戡 先秦兩漢忠孝觀念的發展
65 鄭慶華 東吳與蜀漢魏晉關係的研究
65 吳 克 商君書思想研究
65 林瑞明 晚清譴責小說的歷史意義
65 溫順天 瑪利諾會在華傳教簡史
65 吳保合 高克恭研究
65 謝世芬 九江貿易研究(1861-1911)
65 王耀庭 盛清宮廷繪畫初探
65 朱惠良 趙左研究
65 陳欽國 廣州護法軍政府之研究(1917-1921)
65 石守謙 元代繪畫理論之研究
66 沈正柔 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
66 許雪姬 明清兩代國人對澎湖群島的認置及防戍
66 林聖芬 清代台灣之團練制度
66 黃安雄 山西票號與清代之金融匯兌
66 蔡玫芬 定窯瓷器之研究
66 劉淑芬 隋代的南方政策
66 馮明珠 近代中英西藏之交涉:光緒二年至民國十三年(1876-1924)
66 劉增貴 漢代婚姻制度
66 方清河 孟子的井地說
66 戴晉新 戰國時代列國的變法
66 葛婉章 謝時臣研究
66 孫貞淑 李成、郭熙、安堅之比較研究:中韓文化關係之一例
67 金渭顯 契丹的東北政策:契丹與高麗女真關係之研究
67 郭鴻韻 中國史前時代與殷代的稻作
67 顏清洋 明代治理黃河述略
67 洪美齡 清代台灣對福建供輸米穀關係之研究(1860-1927)
67 張念平 清末的師範教育
67 李孝悌 平教會與河北定縣的鄉村建設運\動
67 鄒紀萬 兩漢土地問題研究
67 眭明光 漢代刑律研究
67 錢伊平 隋唐人俑研究
67 邵台新 由史記漢書序贊比較兩漢初期的社會
68 周惠民 德國租借膠州灣研究
68 王 越 韓氣的統論及其與儒學的關係
68 楊肅獻 晚清的反變法思想(1881-1900)─近代中國保守主義的一個分析
68 陳國棟 清代前期的粵海關(1638-1842)
68 廖秀真 清末的女子教育
68 金世豪 漢初藝術寫實性之研究
68 徐平國 上海會審公解探微
68 何慾玲 日據前漢人在蘭陽地區的開發
68 張舜華 台灣官制中蕩的研究
68 張金儀 漢鏡所反映的神話傳說與神仙思想
68 許湘苓 元代墨竹畫展
68 蔡慧玉 同治八年中英新約研究1867、1870年英國對華政策
68 葉其忠 明鄭降清叛明官兵的研究(1646-1683)
69 朴仙姬 霍光輔政之研究
69 劉靜貞 宋人的果傲觀念
69 吳光華 唐代盧龍鎮之研究
69 丘為君 自然與名教─漢晉思想轉變的一個考察
69 賀彼得 韓非與馬基維利軍事思想之比較研究
69 張榮芳 唐代的史館與史
69 周婉窈 日據時代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之研究
69 楊麗祝 晚清時期的岑春
70 陳家秀 吳氏世襲武將與南宋四川政局
70 尹貞粉 明代軍屯之研究
70 賴惠敏 明代南直隸賦役制度的研究
70 吳振漢 明代奴僕之研究
70 方惠芳 曹錕賄選之研究
70 藤井志津枝 一八七一年至一八七四年台灣事件之研究
71 赤嶺守 光緒初年琉球與中日兩國之關係
71 曹在松 孫復春秋尊王發微與北宋經史二學思想之演變
71 沈松橋 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
71 張淑雅 清末廣東四大書院的研究
71 王汎森 章太炎思想之研究
71 楊美莉 劉松平畫羅漢三軸之研究─兼論宋人之羅漢信仰
71 牛道慧 日本田中內閣漢州政策之研究(1927-1929)
71 王玥民 中日軍事協定與日本對華侵略之研究(1917-1921)
71 朴恩和 宋代故事人物畫研究
71 林地煥 四川鹽政的改革(1895-1920)
71 周雲錦\ 新文化運\動的價值觀
71 陳淑銖 現代華中六省之農業金融(1927-1937)
71 耿立群 蜀漢對西南的統治與開發
71 張繼昊 北魏變亂問題初探(西元396至534年)
71 吳慧蓮 東晉劉宋時期之北府
71 何湘妃 南宋高孝兩朝對王安石評價的變遷過程與分析
71 宋德喜 唐代前期門第觀念之發展─以門第觀念為中心(618-755)
72 徐秉愉 宋高宗之對金政策─建炎元年至紹興十二年
72 葉煬彬 朱熹的政治生涯
72 孫春在 清末的公羊思想
72 許鼎彥 山東的反袁帝制思想
72 杜繼平 五四時期的反傳統思想
72 韓嘉玲 濟南慘案後的反日運\動之研究─1928年五月至1929年五月
72 李達嘉 民初聯省自治運\動之研究
72 李慧淑 宋院體花鳥畫之研究─從宋徽宗及其畫院探討風格轉變之關鍵
72 黃福得 邁涅克的國家觀念
73 李貞德 西漢律令中的倫常觀
73 翁碩輝 東漢政權的轉移─以皇太后為中心
73 張寅成 西漢的宗廟與郊祀
73 李今芸 宋遼貿易之研究
73 吳展良 朱子理學與史學研究
73 薛化元 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觀念研究(1886-1900)
74 翁佳音 台灣武裝抗日史研究(1865-1902)
74 紀欽生 晚清時期的端方─一位改革官僚之研究
74 李淑美 元朝吳鎮漁父圖之研究
74 王健文 戰國諸子的古聖先王傳說及其思想史之研究
74 蔡幸娟 南北朝降人研究(398-534)
74 呂春盛 北齊政治史初探─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
74 金仁淑 宋代土地私有制度與租佃制之探討
74 成耆仁 韓國出土唐宋元陶瓷之研究
74 邱雯雯 現代華北四省煤礦業發展之研究
74 詹士模 宣統朝的政治領導階層(1909-1912)
75 林富士 漢代的巫者
75 向淑雲 唐代婚姻法與婚姻實態
75 李明仁 前燕政權性格與結構之變遷
75 簡惠美 韋伯論中國─「中國的宗教」初探
75 林美玲 晚明遼餉的研究
75 吳翎君 晚清中國朝野對美國的認識
75 辛太甲 中國與朝鮮早期電線之經營(1885-1894)
75 金鴻文 張作霖生平之研究
75 張 雋 中國本位文化與全盤西化論戰的本質
75 金仁文 清代湖南會黨之革命活動
75 王文宜 癸亥寶華山莊紀興元風景冊之研究
75 金鮮燕 商周青銅器中的人形紋飾
75 薛慧蓉 倪瓚容膝齋圖之研究
75 余佩瑾 仇英有關園林繪畫的幾張作品
75 葉泉宏 明代前期中韓國交之研究
75 崔京玉 鄭樵通志之研究
75 李貞琳 清聖祖對西學關心及其對傳教士之態度
76 王世宗 南宋高宗朝變亂之研究
76 蕭公彥 禮學之內涵與北宋禮學之發展
76 許瑞浩 清初限制渡台政策下的閩南人移民活動
76 李榮泰 湘鄉曾氏研究
76 劉熙明 大連港貿易與南滿產業之發展
76 甘懷真 唐代家廟制度研究
76 金甲均 論西漢牛耕農法的變遷─以華北地區輪耕、輪作為中心
77 鐘淑敏 日據初期台灣總督府統治權的確立(1895-1906)
77 邱澎生 十八、十九世紀蘇州城的新興工商業團體
77 王德權 唐代官制中的散官與散位
77 嚴守智 王時敏的仿黃公望風格
77 王正華 沈周(夜坐圖)研究
77 張仁溶 商周青銅器上動物花紋的意義及其演變
77 劉巧媚 晚明蘇州繪畫
77 劉季倫 李卓吾的思想為中心
77 于永廷 那米比亞獨立問題的探討及透視
78 郭芳楠 北宋士兵禁軍生活之研究
78 李慶龍 顧炎武經史論
78 劉燕儷 唐代後期的銅錢不足問題─從供需面的探討
78 張隆志 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一個清代台灣中部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
78 江燦騰 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教諍辯之研究
78 李建明 古代散樂析論─遊藝活動與社會生活之研究
78 賴亮郡 唐代四川與中央關係之研究
78 金榮煥 北魏與東北諸國關係研究─以庫莫西、契丹、高句麗、勿吉為中心
78 邱純惠 十九世紀台灣北部的犯罪現象
78 張麗芬 湖南省米糧市場產銷研究(1644-1937)
78 曾鷰斐 日據高雄築港對高雄地區之影響─以人口與產業為中心
78 林美莉 外資電業的研究
78 何素花 抗戰時期國營煤礦業的發展
78 陸啟超 清末學制改革中的學生訓導─論學生反規制行為之研究
79 金世忠 民國保甲制度之研究─以抗戰前後之四川省為例(1935-1949)
79 陳美錦\ 反孔廢經運\動之興起
79 陳熙遠 時代與思潮轉折點上的異數─陳確思想試析
79 沈宗憲 宋代的鬼與死後世界傳說
79 邱仲麟 明代北京都市社會的變遷
79 巫仁恕 明清湖南市鎮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
79 林育淳 進入世界藝壇的先驅─日據時期留法畫家研究
79 鍾月岑 近代史上對傳統科學的呈現
79 李君山 論抗戰初期京滬地區作戰
79 黃寶卿 自強企業中的官商關係
79 劉士永 光復初期台灣經濟政策的檢討(1946-1952)
79 洪進業 西漢初年的黃老及其盛衰的考察
79 卓意雯 清代台灣婦女生活的研究
79 童長義 江戶哲學中的誠\─以神儒交涉為中心
80 王鴻泰 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
80 李福鐘 改造一個共和國─中國大陸改革運\動的展開(1976-1984)
80 夏賢李 金代書法之蘇軾與米芾傳統
80 宋家復 章學誠\的歷史構想與比較研究
80 劉馨珺 南宋荊湖南路的變亂之研究
80 陳穗錚 先秦時期中國觀念的形成與發展
80 李錫全 南宋福建路的經濟活動
80 柳智元 清初薩滿教的演變及其文化性格
80 曾?#123;瑩 董其昌書法中米芾風格之研究
80 劉 康 馬克斯主義在中國(1919-1949)─中國啟蒙運\動與極權主義之辯證法
80 林春成 1952年日華和平條約之研究
81 許信昌 秦簡日書術數的探討
81 陳宗乞 兩漢教育制度考察
81 黃銘亮 先秦兩漢夢的類型與意義─中國古代夢的迷思
81 甯慧如 北宋進士科考試內容之演變
81 馬以謹 魏晉南北朝婦女的緣坐
81 鄭雅文 二拍之間的猶疑與流轉─論馮夢龍世界的塑模
81 林秀姿 一個都市發展策略的形成─1920年至1940年間的嘉義市
81 張 雲 春秋時代的吳國
81 邱炫煜 中國海洋史專題─明帝國與南海
81 陳秀淳 日據時代台灣山地水田農作的展開
81 林玉茹 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
81 具聖姬 漢晉的塢壁
82 王仁祥 先秦兩漢的隱逸─從政治史與思想史角度考察
82 金仕起 古代解釋生命危機的知識基礎
82 黃朝進 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
82 李卓穎 分類、疆界與身份:《酉楊雜俎》與東漢到唐代目錄之研究
82 陳秀芬 羅教的知識系譜與權力關係:一個知識史的詮釋
82 曾士榮 戰後台灣之文化重編與族群關係─兼以「台灣大學」為討論案例
82 許佩賢 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
82 柳書琴 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1937-1945.8)
82 李明哲 宋初三朝政局之演進與學術變遷之關係
83 黎幼蓮 東晉南朝的貴族、寒族與道教
83 張旭宜 台灣原住民的出草習慣與總督府的理藩政策
83 鄭天凱 政權交替下的地方社會─雲林事件(1896)的探討
83 王啟屏 北宋士人的生活
83 陳姿芳 萊布尼茲的國家觀念
83 黃玫茵 唐代江西地區開發研究
83 李若庸 從Thomas Wolsey的浮沉看英國史上新舊交替的特質
83 王憲群 合步樓公司與中德關係
83 蔡瑄瑾 裴松之家學傳承及六朝史學的演變
83 何文靜 時代的省思─馬基維利的政治思想
83 寇 強 明清山西、陜西兩省的經濟結構
83 鄭愛蘭 周代的婚姻與生活
84 黃麗如 漢隋之間滎陽鄭氏研究
84 陳雯怡 由官學到書院
84 簡杏如 宋代莆田方氏家族
84 李文良 日治時代台灣林野整理事業之研究─以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
84 陳元朋 宋代尚醫人士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
84 郭哲銘 汪輝祖之研究─以其刑名思想為中心
84 林明燦 新竹地區的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的變化
84 戴志清 楚材晉用─春秋社會流動之一研究
84 楊宗霖 宋代嶺南的對外關係
84 高 進 由制度面看清代河督所轄之河防工程─以乾隆時期為例的探討
84 楊永彬 日本領台初期台灣紳商與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年-1905年)
84 林美香 「教而後為人」:伊斯拉摩斯的教育觀
85 王俊中 政教間的合作與糾結:明末清初西藏格魯派掌權過程中的藏、蒙、滿洲關係之研究
85 趙潤昌 戰國秦漢間重本抑末與農村財富的流失
85 張維屏 紀昀與乾嘉學術
85 程嘉文 國共內戰中的東北戰場
85 劉謦豪 民國初期的師範教育(1912~1928)
85 費絲言 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生產與再生產看貞節觀念的沿革化
85 吳淑慈 清代台灣的---以永濟義渡為例
85 詹緣端 先秦的君王與君王論
85 陳光達 想像的認知:中國古代對於死亡的態度
85 李厚壯 國共內戰在山東(1945~1948)
85 林榮澤 天道普渡---以一貫道的興起為例
85 林正慧 清代客家人之拓墾屏東平原與六堆客庄之演變
85 張文昌 唐代禮典的編纂與傳承---以《大唐開元禮》為中心
85 楊彥彬 伏爾泰的自然神論與理想國
85 李國生 戰爭與台灣人:殖民政府對台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
85 孫慧敏 西學東漸:近代中國「學校」觀的變遷
85 高郁雅 北方報紙輿論對北伐之反應---以天津《大公報》、北京《晨報》為代表的探討
86 李宜芬 中國中古道教傳記之研究---以神仙思想為中心
86 張崑將 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的王道政治論研究---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
86 李家豪 沒落或再生:論元代四明地區的士人與家族
86 姜志翰 中國星占對軍事的影
86 陳偉智 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初期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1900)
86 蔡爾健 佐藤信淵政治思想之研究---以其《混同秘策》為中心
86 曾品滄 汐止的產業變遷與紳商家族之發展(1754~1945)
86 廖振旺 布克哈特歷史思想中的人性論與藝術思考---以《世界史的省察》一書為例
86 陳智為 內村鑑三與基督新教
86 吳國安 中國基督徒對時代的回應(1919~1926)---以《生命月刊》和《真理週刊》為中心的探討
86 張藝曦 講學與政治:中晚明講學性質的轉變及其意義
86 徐威雄 社稷與宗廟---古代中國的社會與國家
86 呂世浩 從五體之末看《史記》的特質---以〈平準〉、〈三王〉、〈今上〉三篇為主
86 陳遠超 近代式初級普通教育在台灣的誕生—以國語傳習所乙科及國語學校附屬學校的課程為討論對象
86 邱永春 儒術的衰微與儒家角色的轉變---先秦到兩漢的儒學的發展
86 莊明興 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
87 林欣宜 樟腦產業下的地方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
87 金富植 兩漢時期司隸地區的人口變動
87 陳中禹 從清乾隆朝岸裡社訟案看番漢糾紛的型態〈1758-1792〉
87 王興安 殖民地統治與地方精英─以新竹、苗栗地區為中心〈1895-1935〉
87 三澤真美惠 日本時代台灣電影政策之研究
87 蔡爾健 佐藤信淵政治思想之研究─以其《混同秘策》為中心
87 蔡宗憲 北朝的祠祀信仰
87 黃智偉 統治之道─清代台灣的縱貫線
87 黃煜文 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
87 吳靜怡 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解釋─以1970年代以來法國史家的解釋為例
87 黃文斐 維柯《新史學》的中古性
87 賈本曜 托馬斯摩爾之烏托邦
88 楊俊峰 南朝末年士人的處境及其北遷問題
88 方儷璇 宋代浙東沿海的士大夫社會─以明、台、溫三州為中心
88 王慧芬 清代台灣的番界政策
88 王立本 裝甲兵與現代中國軍事
88 趙立新 西晉末年至東晉時期的「分陜」政治
88 蔡蕙光 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
88 藤井康子 日治時期台灣中學校之形成:教育方針、制度、背後支柱
88 朱瑪瓏 近代颱風知識的轉變─以臺灣為中心的探討
88 顧雅文 八堡圳與彰化平原人文自然環境變遷之互動
88 朱茂欣 建構民國─從政黨內閣到農村立國:章士釗政論研究(1912-1927)
88 周玉翎 台灣南端尾閭恆春的族群與歷史(1867-1904)
88 康云妵 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宗教政策─以韓國、台灣的基督教會為例
88 廖宜方 唐代的母子關係初探
88 楊欽堯 唐代的節日─以七月十五日為主的探討
88 謝美裕 漢晉之際的老年觀─思想與政治文化的塑形
88 鄭雅如 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
88 徐大川 宋至清初間的求子與不孕治療
88 高晨揚 特爾慈的現代意識與歷史思維─海德堡時期(1894-1914)
89 彭裕峰 肥水戰前的東晉朝政與北伐
89 歐毅 晚清浙江地區知識分子的思想特質─以宋恕、陳黻宸為主要探討對象
89 韓家寶 荷蘭時代台灣的經濟關係模式
89 古怡青 唐代役法中衛士負擔的探討
89 林東茂 英國議會政治與印度政策,1855-67
89 唐立宗 「盜區」與「政區」之間─明代閩粵贛湘交界地區的秩序變動與地方行政演化
89 邵雅玲 由淡新檔案看晚清北台女性的訟案
89 陳怡宏 忠誠\和反逆之間─1895--1901年間台北、宜蘭地區「土匪」集團研究
89 陳致宏 德國史家朵伊森的歷史思想與現實意識:以《希臘化時代史》為研究對象
89 劉建伶 從貧窮救助到國民保險─以衛布夫婦及英國濟貧法皇家委員會報告書為討論對象(1905-1912)
89 陳祈安 宋代社會的命份觀念
89 蔣婷薇 一九一二年的女子參政運\動─以京滬地區言論為主的討論
89 吳明遠 中國五、六世紀盂蘭盆會之探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7 23:05 , Processed in 0.08214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