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4|回复: 2

二战德军手榴弹及其在中国抗战中的使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30 01: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抗战期间中日武器装备的重大差异,网友们都是知道的。

  但是诸位是否了解在八年抗战内,源自德国的中国制手榴弹一直是缺乏火力的国军步兵手中--最有威力的防御和进攻武器!

  这还要从德国的手榴弹开始说起......
   

        

   历史

  德军大规模装备手榴弹还是一战后期。

  由于一战壕沟战的特点,当时普遍使用单发步枪的部队对待隐藏在曲折战壕内的大量敌人极为头疼。他们极其需要威力强大的单兵手榴弹,可以迅速的消灭躲避在工事内的敌人。

  实战永远是军工生产的指挥棒,德国军工企业随即在1916年研制出一种木柄手榴弹,在反复试验以后,这种手榴弹被命名为M18式长柄手榴弹,并且随即大量装备部队。

  M18由拉环、拉火绳、拉火管、硫磺、雷管等零部件组成。工作原理是用一根钢管内装玻璃粉,将一拉毛铜丝卷成团放在玻璃粉内,铜丝一端接拉火绳、另一端通导火索和硫磺,利用铜丝与玻璃粉的磨擦发火点燃导火索和硫磺。使用时拧开弹柄上的盖,捅开防险纸,拉出拉环套在手指上,即可投掷。

  一线部队对M18式的评价非常不错,这种木柄手榴弹投掷距离很远而且投掷非常精确,德军士兵可以在几十米之外准确的投入战壕内,大量杀伤战壕内的敌军士兵。同时,这种手榴弹采用集束形式,可以成功的炸毁铁丝网,敌人简单的土木工事,甚至可以对付当时还处于幼儿期的英军坦克。

  不过,德军在1918年底就很快战败,M18的生产和改进也就随着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停止下来。

  一战后的德国很快复兴,在一系列秘密的军事研究的大趋势下,德国军工企业也开始对M1918式手榴弹进行改进,并在1924年定型(毛瑟步枪也是在1924年初步定型),命名为M24式长柄手榴弹(Stielhandgranate-Stick Grenade)。

  M24在M18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方面的改造,以适应未来的二次大战的需要。

  首先是改进了手榴弹的爆炸时间。M1918式的爆炸时间过长,从拉动弹弦到爆炸居然要6到7秒的时间。也就是说这个手榴弹通常要在敌人脚下保持三到四秒钟的时间不炸,敌军的士兵完全有时间躲避甚至反掷回去。

  M24长柄手榴弹的引爆时间缩短到4到5秒,这个时间使用得法,一般在投掷到目标地域以后一秒钟内爆炸,敌人很难作出反应。
  


    



德国人还用漫画形式对手榴弹爆炸时间过长进行调侃!从德军扔出手榴弹,双方一共互相投掷了四次之多。

  其次,M24采用了更容易生产的钢板冲压技术,废弃了早期很费工时的整弹体铸造技术。这种设计除了加快了生产速度以外,采用薄钢板还大大的减轻了手榴弹的质量,增加了投掷距离。

  还有,M24采用了爆炸力更强的TNT炸药,装药量约100克,这个改进大大加大了手榴弹的威力,在二战期间M24手榴弹的威力是数一数二的,被盟军成为高爆手榴弹。战争后期由于德国军事资源已经枯竭,曾经改使用硝酸铵炸药作为战斗部,造成手榴弹威力大幅度减弱。

  另外,M24还有一些小地方的改造,比如弹体上安装铁环,便于单兵携带。

  优点

  M24定型以后的十多年内,基本没有什么改进。但是随着二战在1938年的开始,M24手榴弹开始大量使用于东线线战场。

  他的优势很快得意体现出来

  一,投掷距离远,投掷十分准确

  M24采用木柄设计,由于杠杆原理,受过基本训练的士兵可以将其投掷的又远又准。

  德军老兵一般可以采用站立的姿势,往往可以把手榴弹投掷到50米甚至更远,这个距离是世界上其他手榴弹无法达到的。

  而且由于长柄的关系,M24可以投掷的极为准确。

  实战中,德军士兵往往把手榴弹准确的掷入敌军控制的工事内,房屋窗户,狭窄的散兵坑内。

  尤其在激烈的巷战中,一个苏军士兵手持一把71发弹鼓的波波沙就可以固守一个房屋,波波沙的威力可以让他压制一个班的德军无法靠近。

  而德军的M24就是扫荡房屋的利器,德军士兵不需要冲入危险的房屋,而是只需要在远距离用手榴弹将士兵杀伤即可。

  实际上,自从战斗开始以来,德军手榴弹的消耗就极为惊人,后方经常以十万为单位进行补充,客观上说明了M24在实战中的重要作用。

  二,单个爆炸力强且可以集束使用

  M24的TNT装弹量很大,爆炸力很强,威力很大。如果使用正确,每颗M24都可以造成 一群群的敌人伤亡。
 楼主| 发表于 2006-7-30 01: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其巨大的杀伤力,一线德军士兵给他一个外号,叫做土豆玛沙,也就是土豆粉碎机的意思。

   相比英美卵式手榴弹,M24的独特的优势是可以采用集束的方式,大大加大爆破力。

  二战的单兵攻坚武器总体上是比较落后的,单兵火箭筒和无坐力火炮都处于雏形阶段,数量少且无法满足实战需要。而在几百万人会战的战场上,炮兵和装甲部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威胁,仍然有有数量众多的敌军工事和装甲力量,需要步兵自己解决。

  尤其是前者,面对东线战场苏联数不清的小型碉堡,简易土木工事,复杂的大型钢铁工事,德军士兵能依靠的只有手榴弹而已。

  单个手榴弹的威力一般不足于对付哪怕简易的工事,所以集束是必要的。

  M24可将七枚手榴弹集束使用,去掉周围的六枚的木柄以减轻重量,只保留一枚的木柄作为引爆器。

  这种集束手榴弹的威力很大,可以轻松摧毁敌军较为坚固的各种军事工事,也可以用来破坏敌军的地雷区,扫清步兵的障碍。

  弱点在于投掷距离很近,需要步兵凭借自己大经验和勇气,尽量靠近敌人的工事。
  


               




   
  至于集束手榴弹对于敌军的装甲力量也是非常有效的,除了重型坦克以外,在近距离盟军的装甲力量无法抵御德军集束手榴弹的攻击。

  不过实战中,却较少出现德军使用集束手榴弹打击盟军装甲力量的战例。
  





用集束手榴弹时必须有步枪兵保护

  这主要是步兵在实战中接近有大量敌军步兵保护的敌人装甲力量并不容易,况且德军士兵大量装备著名的铁拳(喷气式空心装药反坦克榴弹)和88mm反坦克火箭筒,这些都可以在较远距离击毁敌军坦克,比起使用步兵使用手榴弹去炸要安全的多。

  就算近战还有反坦克更为有效的重达3公斤的反坦克磁性雷(这种手雷在二战中生产了55万多个)

  三,便于运输,比较安全

  M24一般装在一种帆布袋内,由单兵佩戴,二个布袋一般可以装六枚手榴弹。
  



大量运输时,M24手榴弹装在一种金属板做成的简易箱子内。

  一个这样的箱子可以装在14枚M24手榴弹,箱子外形和现在的手提旅行箱相似,可以由士兵单手拎住。
  



  运输的金属箱子,左上角用来专门放置引信。

  同时出于运输安全的考虑,在箱子一侧有一个木盒,专门放置14枚手榴弹的雷管。在实战前,由步兵雷管安装到弹体上。

  这种设计是很先进的,最大程度保证了运输的安全系数。

  缺点

  随着战争的继续,M24的缺点开始明显的体现出来:

  M24的结构比较复杂,制造很费工事。

  除了弹体的造作以外,还必须手工把把实心木柄掏空,这是比较费时的操作。

  虽然德国军事工业能力超群,但是二战实战中的弹药消耗量更是惊人。

  苏德战争4年内,苏军使用了多达4.2亿发炮弹,170亿发子弹,1.21亿枚手榴弹(着实惊人),三百万吨航空炸弹,平均9枚手榴弹造成一名德军伤亡。

  德军的消耗虽然没有苏联这么多,但是是仅此于苏联的第二号弹药消耗国,超过了美国和英国。

  M24工厂几次改进工艺(在1939年和1942年二次改进)并且扩大生产规模,但是仍然无法满足需要。

  德国处于无奈,设计了二种新式手榴弹。

  其中一种式是M39式卵形手榴弹(Eihandgranate-Egg Grenade),另一种是M43长柄手榴弹。

  M39手榴弹是一种轻型手榴弹,它的特点是重量较轻(约是M24长柄手榴弹的三分之一),体积较小(长度也约是M24的三分之一),便于步兵大量携带

M39卵式手榴弹

  实战中,多装备于对负重有严格要求的德国伞兵或者特种部队。

  M39的引爆的基本设计和M24倒是差别不大,M39式手榴弹使用时旋开顶部的一个金属帽,然后打开露出的金属环靠摩擦点燃导火索

             



 
 楼主| 发表于 2006-7-30 01: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M39可以看作M24把长柄改为卵形的产物,没有本质的不同。

  但是,M39在实战中是一款很不受欢迎的武器。它的威力小,投掷距离短,根本无法满足战斗需要,也不是苏联和英美手雷的对手,野战部队很多士兵宁可使用缴获的苏式手雷,也不使用M39。

  到了1943年,德军已经在斯大林格勒遭到了失败,占据转为对德国不利。

  严格的军事现状,迫使德国军工企业对M24长柄手榴弹进行最大程度的简化改进。

  这就导致了M43手榴弹的出现。
  


  M43长柄手榴弹,注意它的顶端

  用现在的的观点来看,M43完全是实战的产物,其基本结构就是M39手榴弹的下面加一个木柄而已。

  而它的引爆方式和M39相同,顶部仍然有一个金属帽,需要打开它以后,然后拉动里面的金属环,摩擦点火。

  它的特点是木柄是实心的,中间没有掏空。这就大大减少了工事,极大的加速了手榴弹的生产速度。

  M43出了生产步骤大为简单以外,其他性能和M24总体相当,从这点来看--德国设计师还是很精明的

   爆炸时破片分布不合理和防御威力不足

  由于弹体上多一个木柄,直接造成M24和M43爆炸时可能出现破片的不合理。

  实战中,经常出现一颗手榴弹在敌军几米处爆炸,敌人确毫发无伤的局面,让德军士兵很是头疼。

  另外,手榴弹其实分为进攻手榴弹,防御手榴弹和攻防手榴弹三种之分,进攻手榴弹杀伤半径较小,主要依靠冲击力和少量破片杀伤敌人,杀伤力较弱,但是投掷后往往不需隐蔽,可继续冲锋。防御型用于防御作战,杀伤主要是大量破片,杀伤半径较大,投掷后必须隐蔽。攻防两用型:进攻和防御作战两者兼备,既要满足防御时杀伤威力大的要求,又要满足进攻时破片不伤害投掷者的要求。

  M24 手榴弹属于攻防两用型,它能够适合进攻作战需要,但是防守作战就弱了很多,无法满足需要。

  苏联的防御F-1式手榴弹杀伤范围超过25米,威力巨大,这是M24无法达到的。

  二战后期,德军在东西两线都丧失了主动权,面对数量众多的苏军和火力绝对占优的美军,德军的作战多以防御为主,M24就不能很好满足需要。

  德军曾经试图在M24基础伤加厚弹体,同时在弹体采用纵横刻槽的方式,加大杀伤力。

  但是这种做法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明显,很快被军方否定掉了。

  到了德军进攻苏联的时候,苏联的军火设计师给他们好好的上了一课。

  当时苏联的主力手榴弹,很多装有预制破片槽的铸铁弹套。这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设计,却大大加大了爆破时的破片数量,也大大加大手榴弹的杀伤力。

  德军在吃了苏式手榴弹的苦头以后,开始由衷的钦佩苏联的想象力和实用思想,并且模仿其,生产了大量的弹套。

  这种弹套使用前,必须采用铁丝装置先固定一下。
  


  预制破片弹套

  不便于步兵携带

  M24的尺寸较大,长达0.33米,超过了一般人小臂的长度。

  单兵在战斗中,是不可能使用铁箱或者弹袋的,而是需要随身携带。

  一般的卵形手雷可以轻松的挂在身上,或者放在弹药袋中。


在中国的使用

  中国军队从30年代以来,开始大量使用仿制的手榴弹作为制式武器。

  主要的有二种不同的仿制系列,一是仿制苏联1914/1930式手榴弹。

  该手榴弹为沙俄在1914年研制的,技术较为老旧,而且设计思维特殊,造成结构颇为复杂,无法适应中国军工企业的需要,很快被中国淘汰。

  而仿制M24系列的长柄手榴弹则长期保持生产,中国各地的军工企业还在其基础上,自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其中数量最多的为巩式手榴弹,为大名鼎鼎的巩县兵工厂生产。于1939年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它的特点主要式弹体较短,只有0.22米,是M24的三分之二,重量也只有450克,大约是M24的百分之七十,其木柄形状也做了调整,使之更适合携带。巩式手榴弹在抗战期间大量生产使用,它比M24更为符合中国士兵的臂力和体力,深受中国士兵的喜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9-27 22:18 , Processed in 0.75069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