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抗战期间中日武器装备的重大差异,网友们都是知道的。
但是诸位是否了解在八年抗战内,源自德国的中国制手榴弹一直是缺乏火力的国军步兵手中--最有威力的防御和进攻武器!
这还要从德国的手榴弹开始说起......
历史
德军大规模装备手榴弹还是一战后期。
由于一战壕沟战的特点,当时普遍使用单发步枪的部队对待隐藏在曲折战壕内的大量敌人极为头疼。他们极其需要威力强大的单兵手榴弹,可以迅速的消灭躲避在工事内的敌人。
实战永远是军工生产的指挥棒,德国军工企业随即在1916年研制出一种木柄手榴弹,在反复试验以后,这种手榴弹被命名为M18式长柄手榴弹,并且随即大量装备部队。
M18由拉环、拉火绳、拉火管、硫磺、雷管等零部件组成。工作原理是用一根钢管内装玻璃粉,将一拉毛铜丝卷成团放在玻璃粉内,铜丝一端接拉火绳、另一端通导火索和硫磺,利用铜丝与玻璃粉的磨擦发火点燃导火索和硫磺。使用时拧开弹柄上的盖,捅开防险纸,拉出拉环套在手指上,即可投掷。
一线部队对M18式的评价非常不错,这种木柄手榴弹投掷距离很远而且投掷非常精确,德军士兵可以在几十米之外准确的投入战壕内,大量杀伤战壕内的敌军士兵。同时,这种手榴弹采用集束形式,可以成功的炸毁铁丝网,敌人简单的土木工事,甚至可以对付当时还处于幼儿期的英军坦克。
不过,德军在1918年底就很快战败,M18的生产和改进也就随着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停止下来。
一战后的德国很快复兴,在一系列秘密的军事研究的大趋势下,德国军工企业也开始对M1918式手榴弹进行改进,并在1924年定型(毛瑟步枪也是在1924年初步定型),命名为M24式长柄手榴弹(Stielhandgranate-Stick Grenade)。
M24在M18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方面的改造,以适应未来的二次大战的需要。
首先是改进了手榴弹的爆炸时间。M1918式的爆炸时间过长,从拉动弹弦到爆炸居然要6到7秒的时间。也就是说这个手榴弹通常要在敌人脚下保持三到四秒钟的时间不炸,敌军的士兵完全有时间躲避甚至反掷回去。
M24长柄手榴弹的引爆时间缩短到4到5秒,这个时间使用得法,一般在投掷到目标地域以后一秒钟内爆炸,敌人很难作出反应。
德国人还用漫画形式对手榴弹爆炸时间过长进行调侃!从德军扔出手榴弹,双方一共互相投掷了四次之多。
其次,M24采用了更容易生产的钢板冲压技术,废弃了早期很费工时的整弹体铸造技术。这种设计除了加快了生产速度以外,采用薄钢板还大大的减轻了手榴弹的质量,增加了投掷距离。
还有,M24采用了爆炸力更强的TNT炸药,装药量约100克,这个改进大大加大了手榴弹的威力,在二战期间M24手榴弹的威力是数一数二的,被盟军成为高爆手榴弹。战争后期由于德国军事资源已经枯竭,曾经改使用硝酸铵炸药作为战斗部,造成手榴弹威力大幅度减弱。
另外,M24还有一些小地方的改造,比如弹体上安装铁环,便于单兵携带。
优点
M24定型以后的十多年内,基本没有什么改进。但是随着二战在1938年的开始,M24手榴弹开始大量使用于东线线战场。
他的优势很快得意体现出来
一,投掷距离远,投掷十分准确
M24采用木柄设计,由于杠杆原理,受过基本训练的士兵可以将其投掷的又远又准。
德军老兵一般可以采用站立的姿势,往往可以把手榴弹投掷到50米甚至更远,这个距离是世界上其他手榴弹无法达到的。
而且由于长柄的关系,M24可以投掷的极为准确。
实战中,德军士兵往往把手榴弹准确的掷入敌军控制的工事内,房屋窗户,狭窄的散兵坑内。
尤其在激烈的巷战中,一个苏军士兵手持一把71发弹鼓的波波沙就可以固守一个房屋,波波沙的威力可以让他压制一个班的德军无法靠近。
而德军的M24就是扫荡房屋的利器,德军士兵不需要冲入危险的房屋,而是只需要在远距离用手榴弹将士兵杀伤即可。
实际上,自从战斗开始以来,德军手榴弹的消耗就极为惊人,后方经常以十万为单位进行补充,客观上说明了M24在实战中的重要作用。
二,单个爆炸力强且可以集束使用
M24的TNT装弹量很大,爆炸力很强,威力很大。如果使用正确,每颗M24都可以造成 一群群的敌人伤亡。 |
|